教案中心五年級教案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8、神奇的克隆"》評課稿

本文已影響 2.85W人 

  《神奇的克隆》評課稿1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8、神奇的克隆"》評課稿

陰老師這節課符合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充分體現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要求,教學目標切合教材要求和學生實際。教學過程從導入到分析、討論,每個環節銜接自然,流暢,充分體現了教學思路清晰,層次清楚,結構合理。教學中全體學生共同參與,教師作爲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面向全體,培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努力營造高效、和諧的課堂,整堂課情知交融。教學方法能體現學生的能力培養,教學手段運用得當,充分利用多媒體整合學科教學,尤其是講課開始時注重基礎知識字詞的教學,做得很好,真正起到示範作用。不論何時,語文教學中的基礎知識都不容忽視。

總之,陰老師的這節課優點很多,值得肯定。但我個人還有一些思考,提出來和各位老師共同商討:

1、這篇文章雖有些長,但它是科普文章,老師應合理安排,長文短教,突出重點。王瑛老師雖安排了讀的環節,但我感覺一堂課學生和文本的親密接觸不夠,致使課堂上開展的辯論活動氣氛不夠活躍。其實關於這方面的內容,學生只要有充足的時間去讀文本,完全有話可說。

2、課堂上要關注學生的發展,王瑛老師課堂預設的拓展問題不夠靈活,顯得學生很被動,感覺是讓老師牽着走。老師在掌握教材的基礎上,應扣住“克隆技術”的知識,讓學生放開去想,增加創新訓練。比如可設計這樣的習題,“你掌握了克隆技術,你想克隆什麼,爲什麼?”或“再克隆一個你,你會怎樣想?”這樣的問題,學生興趣肯定很高,就會踊躍發言,從而個性能力就會得到充分發展。

3、整體設計完整,但沒把握好度。語文學科既有專業性,又有生活性。本文的教學設計不能過多地重視專業性而忽視生活性。因此課文的分析不應過細,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將課本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就行。瞭解了克隆技術,就可以讓學生舉出生活中運用克隆的動、植物。學生不難說出月季、葡萄、仙人掌、壁虎、蚯蚓等這樣的事物,使得他們所學的知識得以運用,體現語文學科的生活性。

4、多媒體教學只是輔助手段,具有模式性,老師應該合理運用,課堂設計容量不能太大,這樣的話,老師就顯得課堂上匆匆忙忙,唯恐自己的教學任務完不成,自然留給學生的空間就更少了。

以上僅是我個人的拙見,如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指正。

  《神奇的克隆"》評課稿2

我認真讀了實錄,發現四個板塊,果然都指向寫作,沒有一個板塊是湊數。更加值得學習的是,在這樣一篇並不高明的說明性文章裏,管建剛準確地拎出了這篇文章寫作能力的點,一個都沒浪費,每一個都練得那麼到位。

從學生最後的總結看,四個板塊至少學到了:

一,“關於克隆的知識”。

二,“作文前,要把想到的羅列下來,再整理,分類”。

三,“什麼地方詳寫、略寫,心裏要有一個寫作的目的”。

四,“分號的用法”。

我佩服管建剛對教學內容的這種選擇。

1.第一個板塊讓學生學習“關於克隆的知識”,是非教不可的。畢竟這是一篇傳遞知識的文章。有效提取信息也是一種頗爲重要的能力。何況,管建剛後面還要用這些信息(知識)訓練寫作內在的那條“線”。

2.這篇文章,看起來就像一篇學生範文,好像沒有多少可取之處;從說明手法運用上看也沒多少亮點,只是一味平鋪直敘;從傳遞的信息看,是十幾年前的舊新聞、舊知識、舊信息,不能有效刺激學生閱讀慾望

那麼,最有價值的是什麼?就是文章寫作內在的“線”。

這條“線”有邏輯,有層次,有條理,對學生自己寫作文有用。多練上幾篇這樣的文章,自己寫作文內在也就有條線,而不至於東扯葫蘆西扯瓢了。

因此,第二個板塊的學習,是抓住了這篇課文含金量最高的東西。

3. 第三個板塊,是學習“什麼地方詳寫、略寫,心裏要有一個寫作的目的”。這是管建剛有感於學生作文存在這樣的問題,因而特意訓練的。

4.相信“分號的用法”不少老師也教過,但不知道有沒有管建剛教的這樣透徹。“幾個句子,內容並列,只要其中一個用過逗號,那麼,句子之間就要用分號。”——我打賭很多人並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老師昏昏,學生勢必昏昏。

總的看,管建剛教的這四個板塊各有其用意。前一個,是在學文體——讓學生吸收了這篇課文作爲說明性文章的精華。中間兩個,是在學文章——“什麼地方詳細、略寫,心裏要有一個寫作的目的。”最後一個“分號的用法”是學標點的正確運用。

無論哪一個板塊,都是因爲學生作文存在這些問題,所以要借這篇課文,來矯正這些問題;這就是“課文只是個例子”,這就是“有效訓練”,這就是“高效課堂”,這就是指向表達,這就是從寫作的角度教閱讀。

這些就是管建剛這課的意義所在。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