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三年級教案

蘇教版三上《6、西湖》教後反思三篇

本文已影響 1.45W人 

  《西湖》教後反思之一

教完本節課,我覺得自己過分注重了對課文的朗讀,因此不少環節都沒能很好地完成,比如讓學生思考:“如果你來到西湖邊最想幹什麼?”那也許學生的回答會絢麗繽紛,表現出無限的欣喜和激動。如果我設計一個說話練習:“站在柳絲輕拂的西湖邊,如果你想畫畫,那麼在你的畫中會有什麼?如果你想作首小詩,那麼在你的詩中會有什麼?如果你想當小導遊,那麼你會介紹西湖的什麼?”也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可能更好地訓練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能引導學生作廣角度探索,多方位思考。看來這些遺憾,我得再用上一節課進行訓練了。以後的課文教學也要多吸取這一課的教訓,千萬不能錯失對學生的說話訓練。

蘇教版三上《6、西湖》教後反思三篇

總之,通過教學《西湖》這一課,讓我感受頗多,也讓我深刻體會到,我們的教學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只有觸動了學生的心絃,他們纔會有智慧的火花迸發,纔會有真摯的感情流露。

  《西湖》教後反思之二

《西湖》這一課語言優美,詞彙豐富。學生在讀通課文時遇到了不小的障礙。爲此,課前我讓孩子們收集了有關西湖的資料,培養興趣。教學第一課時,我重點引導學生把課文讀通,我先是領着學生把課文讀一遍,然後把一些長句子、難讀的句子教學生讀了一遍,之後讓學生自由練讀。指名分節讀課文時,學生基本能讀通課文了。

文中難懂、難理解的詞句較多,爲了分散難點,第一課時,我把一部分新詞隨着句子認讀,並理解。如學“素”,我出示了句子,讓學生先讀通句子,然後在語境理解字義。學生還是不能理解,我就讓學生查字典理解。而學“猶”“格”“般”“初”時,我讓學生把句中的“猶如”“格外”“一般”換一個詞來說一說,從而讓學生理解這些詞,同時把這些句子讀好。這樣在課上,也就教了學生兩種解詞的方法,一是查字典理解;二是通過換詞來理解。我想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的語感與閱讀理解能力會得到一點一點的提高。

第二課時,我重點引導學生感悟了文中詞句所描繪的西湖的美。首先出示了課文插圖,介紹圖中景點,然後讓學生說說西湖怎麼樣。學生都說西湖很美。於是,我出示了文中總寫西湖美的句子:“西湖,就是鑲嵌在這天堂裏的一顆明珠。”讓學生體會這句話的意思。然後帶學生隨作者在西湖邊遠眺,把作者描寫的看到的美景還原爲圖,在黑板上畫下來。學生用線條與色彩繪出了山、湖及海鷗。教學第二自然段簡筆畫是師生共同完成的。教學第三自段,則放手讓學生自讀,圈出表示景點的詞,然後畫出它們的位置及樣子。學生畫得興趣盎然,一些詞語就在學生的讀讀畫畫中理解了。第4自然段,我則讓學生邊聽老師範讀,邊閉眼想象那景象。然後讓學生說說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有什麼樣的感受。學生學得入情入境,與作者感同身受。

學生對詞句篇章的感悟來自於平時的一課課的教學。我想:只要我們教學時有目標、有方向,有側重點,那學生的閱讀感悟能力會慢慢提高的。

  《西湖》教後反思之三

《西湖》這篇課文猶如一幅美麗旖旎的山水畫,凡是品讀文章的人都會感悟到字裏行間中語言文字的美。我們的語文課就是讓學生“走進文本、體驗文本”,從而獲得美的享受。因此在教學這一課時,我讓學生在第一課時就挑出文中最打動人的多處比喻句去細細體會:“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層層疊疊、連綿起伏的山巒,一山綠,一山青,一山濃,一山淡,真像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平靜的湖面,猶如一面碩大的銀鏡。”“孤山東邊的白堤和西南的蘇堤,就像兩條綠色的綢帶輕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

我讓學生多次品讀,然後配上清雅的古箏音樂去朗誦,由始至終,我想帶給學生一種令人深深陶醉的“美”——課文美、音樂美、課件美、朗讀美,帶着學生到“人間天堂”去走一走、看一看。

我充分運用了多媒體課件錄製的西湖的一段段風光帶着學生去四品——即“品詞、品句、品文、共品”。

品詞:你認爲哪些詞用得最好,說說你的理由。

品句:仔細品讀這些好句,還可以動筆畫下。

品文:換個角色去體會西湖的美。(例:假如你是一位畫家,一位攝影師,一位舞蹈家,一位歌唱家,一位詩人,你會怎樣展現西湖的風光?)

在“品”的同時,我也遇到了反饋回來的困惑:有些學生在“四品”中比較吃力,有些學生很輕鬆接受,課堂效果出現了兩極分化。在三年級,要不要這樣“品詞、品句”?是否要求提得過高了?訓練過難了?我在反思之後,想法是:“品”就要從中、低年級開始抓起,但把這“品”的要求提得更爲通俗易懂、更爲童趣些就更好了。我們的學生,常常到了高年級纔來品讀課文,而又找不到合適的去感悟、去體會的方法,我認爲在這時就應紮紮實實地訓練,教給學生理解課文、賞析課文的方法纔是至關重要的。本節課,學生們在快快樂樂中運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去領略西湖的美,還是基本達到了我的最初設想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