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人教版15篇

本文已影響 2.1W人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人教版,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人教版15篇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人教版1

一、醜小鴨留給我們什麼樣的啓示呢?(可板書學生的精彩發言)

1、能夠勇敢地離開那個讓他飽受欺凌的出生之地,走向一個未知的世界。

2、能夠捨棄所謂的溫暖舒適的生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3、它對自己的認識發現過程說明,沒有對美好境界、理想生活的追求,不經歷那麼多的磨練,就不會發現自己其實也可以成爲生活的一個奇蹟。

二、拓展引申:

1、在我們的現實 生活中,也有許多醜小鴨, 他們經過自己的拼搏奮鬥,最後也成爲了一隻美麗的白天鵝,欣賞----<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鐘>、<命運無軌道>

2請學生談談自己聽了兩篇的感受。

三、作業佈置:從以下作文題目中任選一題寫一篇作文

A命運無軌道

B醜小鴨的夢

板書設計:

醜小鴨 ------------ 白天鵝

要有一顆 好的心:善良、寬厚、有理想、勇敢地追求美與幸福

醜小鴨告訴我們:

1、成爲“白天鵝,要經過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鵝一般 高 貴的靈魂。

2、命運無軌道,三分天註定,七分靠自己。

3、在拼搏中才能真正認識自己原來也可以變成“白天鵝“

教後記

1、教學按照 理線索--明結構--知內容--辨形象-- 悟主題的思路進行,各環節 銜接緊湊,思路清晰,學生在“辨形象“一環中,表現出了一定的思想深度,在探討醜小鴨變成白天鵝的真正原因的辯論時,氣氛熱烈,思維敏銳,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對主題的認識。兩則課外選文朗讀,使學生對醜小鴨的現實意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們眼神告訴 了我他們內心深處的感動。

2、分角色朗讀對學生理解人物形象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3不足:在處理“知內容“這一環節時教學時間偏多。以至於文中精彩片斷朗讀不夠充分。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人教版2

教學目標:

1、體味本文生動形象的描寫。

2、體會本文所表現出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

3、瞭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特點。

學習重點:學習本文生動形象的描寫,體會文章表現的童真、童趣。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語: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有幸福的回憶,有美好的嚮往,當然也會有小小的煩惱。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著名的畫家豐子愷的童年,一起來了解他的童年生活。

二、介紹作家。

三、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速讀課文,感知課文大意。

1、你認爲哪些字容易讀錯?給大家提示一下。

2、用簡潔的一句話概括課文的內容。

3、課文題爲竹影,它是寫景-------竹之影呢?還是主要寫人物活動?

4、本文除寫人物活動外,作者在體文中究竟要表現什麼樣的中心?

(過渡語)童心童趣是天真爛漫的,月光下的竹影牽動了天真無邪的心,孩子們在婆娑的竹影中,感受到美,於是,他們開始本能的畫畫,這一切,被一位具有深厚藝術功底的基本特徵。讓我們也來領略一下這種寓教於樂的匠心美。

四、你品味到美了嗎?

再次瀏覽課文,勾畫文中你認爲最美的語句,並試着說明理由。(分組合作,每組選代表發言)

(總結)通過大家的細細品味,我們可以發現本文的作者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同時藉助大量的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等,把我們帶入了孩子們的童稚活動中,也讓我們進入了美的世界……

五、比較鑑賞(瞭解中國畫與西洋畫的不同點)。同學們各抒己見,言之成理即可。

六、欣賞延伸:

(1)名人與竹:蒐集有關畫竹的名家或關於竹的成語,名句。

成語:胸有成竹,青梅竹馬,勢如破竹

詩句:竹外桃花三兩支,春江水暖鴨先知。/當塗慈老山,竹堪爲簫管。(慈老竹 唐·李白 )/《山居秋暝》詩句: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宋·蘇軾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2)竹之悟:有人說,竹---每前進一步都要做一個小結;

也有人說,竹----外強內幹。

你認爲呢?請你聯繫實際,說說你的感想。

七、質疑大挑戰:

你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問題嗎?

(過渡)大家在童年時都做過哪些遊戲?(生答)

其實,你留心一下,你也許進行着一種藝術的創造,也許會有藝術上的發現,讓我們走進童年

八、走進童年:

敘說一下一段童年的往事

要求:用語簡潔,盡表現童真、童趣。

(小結)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們擁有一顆童心,就能擁有童年般的快樂;看似平凡的生活美好的,只要你們擁有一顆愛心和一雙敏銳的眼睛,你們就能發現生活中美好的東西無處不在。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人教版3

學習目標:

本文涉及到一些美術方面的知識,但文章的主旨並不侷限於美術,而是富有童趣,並由竹影引發到其他如對孩子的引導、教育等。因此,學習時要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領會作者對繪畫和生活有着怎樣的理解和感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竹是中國人最喜愛的植物之一,“梅、蘭、竹、菊”古稱“四君子”,在詩歌、文章、圖畫中到處可見它的身影。那麼,在幾個小夥伴的眼裏,竹影又有些什麼樣的特殊趣味呢?

讓我們一起走進豐子愷先生的文章,感受竹影的趣味吧。

二、作者簡介:

豐子愷(1898--1975),浙江人,我國著名畫家、文學家、美術和音樂教育家,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特別是他的風格獨特的漫畫作品影響很大,內涵深刻,耐人尋味,深受人們的喜愛。他的散文除評論外,大多敘述自己親身經歷的生活和日常接觸的人事,文字樸實無華,有濃厚的生活情趣。

三、整體感知:

下面我們就來閱讀這篇文章,讀的時候注意整體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本文主要敘述了我和小夥伴夏夜乘涼時看竹影,描畫竹影以及與爸爸談論竹影的事情。

四、再讀課文,交流感受:

上學期,我們曾學過一篇古文《童趣》,描寫了小孩子眼中的奇特的世界。本文也是寫孩子眼中的世界。請同學們再次閱讀課文,速度可以稍快些,看看文中的小夥伴在夏夜乘涼時都看了些什麼?做了哪些富有童趣的事情?

--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

--研究天空中光線、顏色的變化;討論人影頭上有煙氣的原因;用畫筆描地上的人影和竹影……

在這其中,你覺得最富有童趣的是哪些描寫?爲什麼?

我個人覺得,第三小節的兩處描寫最有趣:

--華明“在水門汀上熱心地描寫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來一看,真像一隻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

--我學他的口頭禪喊他“對起,對起,給我也帶一枝來!”

這兩處都很有趣,特別是華明描自己的影子,把自己描成一隻青蛙竟然還笑。而大人這時候往往就會趕緊趁無人注意,把這影子塗掉,因爲會覺得這是一種醜化。

其實每個人都有過童年,也有過充滿童趣的心靈和思維,只是許多人在長大後就漸漸把童心丟失了。我們在童年時常常做遊戲,用泥巴捏小動物,偷磚頭壘房子,在牆壁、在地上到處畫畫……還可能因此被家長、老師責怪。其實這就是一種藝術的創造。如果有人在這個時候關心你、引導你,也許你就會有藝術上的發現,也許日後,你就會在這些方面有所成就。

中的父親就是這樣一位很好的引導者。讀一讀文章中對父親的描寫,想一想文中哪些地方表現了父親的善於引導,簡要地作些評價。

主要有三處:

1、第3小節:

忽然一個大人的聲音在我們頭上慢慢地響出來:“這是管夫人的!”……他明明是來得很久了。

--父親早就來了,卻耐心地在一旁觀察孩子的作爲,在合適的時機參與話題,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引導孩子。

2、第3小節:

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對着他說道:“誰想出來的?這畫法真好玩呢!我也來描幾瓣看。”

--能細心體察孩子的心情,併爲他們解圍,這真是難能可貴的長者風度。

3、第8小節:

我回到堂前,看見中堂掛着的立軸--吳昌碩描的墨竹,似覺更有意味。那些竹葉的方向、疏密、濃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體,似乎都有意義,表示着一種美的姿態,一種活的神氣。

-- 童年時的作者活學活用,審美水平馬上有了提高。這正是有了實踐經驗作爲指導的結果,勝過多少空洞的理論教育。

由此可見,大人對孩子的指導,特別是引導孩子步入藝術的殿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豐子愷有這樣一個好父親,也許,這就是他後來之所以能成爲藝術大家的原因之一吧。

五、研讀探究:

在閱讀文章時要注意思考、質疑,想一想“作者到底想要說什麼?”“爲什麼這樣說?”“這樣說對嗎?”等等,這樣進行閱讀,才能真正獲益。

1, 思考題一:

結合自己的理解,說說爲什麼用“竹影”作爲本文的標題,而不是“談畫”或者“童年趣事”?

“竹影”實際是本文的敘述的緣由、源頭;也是文章的線索,即:看竹

--畫竹--品竹。用“竹影”做標題,比用“談畫”或者“童年趣事”

更具體、實在。

2, 思考題二:

讀完全文,請用自己的語言簡單說說,中國畫有什麼特點?西洋畫有什麼

特點?

--中國畫要求“傳神”。所謂“神”,就是活的神氣,神韻。

--西洋畫則看重寫實,要求“畫得象”,“畫得同真物一樣”。

3、思考題三:

你覺得竹子在中國畫中,體現出一種什麼樣的“神”?也就是體現出一種什麼樣的內在精神?

--一提到竹,我就會想起宋朝大詩人蘇軾的詩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 竹在中國人心中之所以會有如此重的份量,是因爲它象徵着一種風度,一種精神,一種氣節。正像明朝著名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所讚頌的:“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錘萬磨還節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六、延伸訓練:

讀完全文,你對童心童趣,對中國畫,對竹的認識,或許會有一些不同於作者的感受。請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任選一個角度,具體地說說。

我來說說我的想法,也算是拋磚引玉,相信同學們一定會有更獨到的見解。

七、家庭作業:

1、課外蒐集、閱讀、欣賞一些寫竹的詩歌、文章或畫竹的圖畫,可以整理成爲一本小冊子,並給它起一個好聽的名字。

2、或將你對一件藝術品(這件藝術品可以是圖畫、音樂、舞蹈、工藝品等等)的認識和感情寫成一段短文,不少於300字。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人教版4

 教學設想

教學重點:揣摩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

教學難點:理解呂蒙與魯肅對話的含義。

可通過朗讀來揣摩領會人物形象,讓學生進行討論來理解課文。

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課文導入。

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可呂蒙有個毛病;不愛讀書學習。孫權屢屢勸他多學點知識,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還自以爲自己一介武夫,讀書有何用?這回,孫權又來勸他了,結果怎樣呢?讓我們來看《孫權勸學》一文。

二、簡介作者作品。

1.司馬光,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著有《司馬文正公集})。

2.《資治通鑑)}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一千

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馬光編纂此書的目的是爲統治者治國提供歷史經驗和教訓的。

三、學生齊讀課文。

1.掌握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但當涉獵:只見往事:知道以爲:認爲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

①蒙辭以軍中多務

應理解爲:“蒙以軍中多務辭,以:拿,用,介詞。

②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長兄怎樣知道這件事這麼晚啊!何:怎麼,爲何。

四、學生自讀課文,理清課文情節。

1.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勸學。

2呂蒙接受了孫權的建議嗎?

辭十就學。

3.課文是怎樣表現目蒙學習的效果的?

通過呂蒙與魯肅的“議論”來表現的。

4魯肅與呂蒙一番交談後,有何舉動?

結友。

5.概括情節:勸學~就學一議論~結友。

6思考:課文在情節的處理上有什麼特點?

理解:①詳寫“勸學”、“議論”,尤以“議論”爲甚;“就學”、“結友’測一筆帶過。②正面寫“勸學”經過,通過“議論”之後用魯肅的驚歎,從側面寫呂蒙學業的長進。③情節以人物對話爲主。

五、分析對話,體會人物形象。

1.請一位同學朗讀孫權的話。

思考討論:

①“不可不學!”寫出了怎樣的口氣?表現了怎樣的心理?

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不可置否,表現了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嚴厲中又可見關心、厚望。

②“孤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表達了怎樣的心態?

“邪”表示反問語氣,譯爲“嗎”聯繫句意,隱隱可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悅神情和責備的意味。

③“卿言多勞,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爲大有所益。”這樣說有何作用?

現身說法,鼓勵呂蒙求學,可謂語重心長,言辭懇切。

說明:這番勸言,表現出孫權的善勸。既有嚴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責備呂蒙的不爭、無志,又透出關懷愛護之心,那種莊重而語重心長的神態斑然可見。

2.請兩位同學分角色朗讀蒙、肅對話,要求儘量讀難說話時的語氣語調。

思考討論:

①“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一句可見魯肅當時怎樣的神情和心理?說明了什麼?

十分驚奇的神態,呂蒙的變化判若兩人,使魯肅既吃驚,又值不自禁地發出讚歎。這句話從側面反映目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

②“大兄何見事之晚乎!”這句話表現了呂蒙當時怎樣的心情?

爲自己的進步深感自豪,並不是埋怨魯肅,“乎”表感嘆語氣,相當於“啊”。

3.齊讀全文,思考:孫、蒙對話與蒙、肅對話在情調上有區別嗎?清說明。

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顯得鄭重親切,表明了君臣的關係;蒙、肅皆爲同僚,對話則有一種調侃的趣味蘊含其中。

六、背誦課文。(可當堂檢查)

七、說話訓練:談談你學了這篇課文後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語言表達要清楚,有條理。

八、佈置作業。

完成練習一、二。

 板書設計:

  孫權勸學

  《資冶通鑑》

  勸學:辭~就(懇切、關心)

  議論:非復吳下阿蒙(驚異、讚歎)

  何見事之晚(自得、自豪)

  (馬駿)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人教版5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瞭解小說的文學常識,創作背景

2.整體把握小說情節結構,人物形象和愛國主題

教學設計

一、普法戰爭介紹和作者介紹

二、讓學生認真細緻默讀課文一遍。不受任何限制沒有壓力的自由閱讀,能產生鮮活豐富的感受

三、漫談閱讀感受。自由閱讀的基礎上自由發言結合個人的經驗閱歷闡發自己的感受和困惑。

四、歸納:1.就小說的閱讀方法給予一些指導,情節,人物,環境是小說的情節的三要素。2.分析小說從情節入手,於是梳理情節的三部分。3.人物分析可採用課前課後比較的方法.如小弗郎士先前由稚氣貪玩不愛學習,但最後一課使他產生深深的自責和懊悔,產生亡國的痛苦,敬愛老師,憎恨侵略者,愛國情感得以昇華.4.小說中小弗郎士和韓麥爾,他們誰是小說主人公?讓學生帶着問題走出教室,餘味無窮。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掌握通過語言、服飾、表情、行動、心理描寫來表現人物事情的寫法。

2.質疑探究,品味小說重要詞句。

3.比較閱讀延伸提高。

教學設計:

一、在第一課時初讀基礎上來深入品讀,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

1.重點品讀有關韓麥爾先生的語段,爲什麼今天穿上了漂亮的綠色禮服,打着領結,戴着繡邊的小黑絲帽?

2.劃出關於韓麥爾先生深情的語言,悲憤的心情、神態、無畏的動作描寫的句子並細品味。

3.結合練習三,通過改變視角的方式豐富對這一人物的理解。

4.討論誰是主人公的問題,照應第一課時

二、探究品味小說語言和細節描寫

1.如何理解第四段中“又出了什麼事啦”這句話?寫出了動盪時代戰亂頻仍變故迭起,人心惶惶,預示了將要發生一件大事。

2.“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比喻什麼?有什麼深刻含義?

3.韓麥爾爲什麼發給學生寫着“法蘭西”“阿爾薩斯”的新字帖?

4.作品中兩次出現普魯士軍隊的操練和軍號聲,教室裏飛進的幾個金龜子,鴿子咕咕叫等細節都有莊嚴的意義,要提高到向祖國告別的高度去品析。

三、延伸與提高

1.同樣是表現愛國情感的,都德的《最後一課》與鄭振鐸的《最後一課》在內容上的表現有什麼不同?都德《最後一課》以熱愛祖國語言來表現愛國情感,鄭振鐸的《最後一課》通過隨時準備反抗敵人的侵略來表現愛國情感的。

2.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再比較發現兩文的不同點。如,人稱不同,一個從孩子視角觀察描寫;一個從大學教師的視角描寫

《最後一課》題目相同但“課”的時間長短不一,概念不同。一個是語法課、習字課、歷史課、拼讀課四節課的集合,從早晨到中午“教堂的鐘敲了十二下”共半天時間。

而鄭振鐸的“課”一堂課不到,因爲“看到一個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立即停課”。

四、全文並表情朗讀。

五、作業1.練習二,三2.小練筆:談談你對祖國語言的新認識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人教版6

教學目標

1、掌握文言詞語,學習準確地運用表示時間的文言詞語,瞭解文中的詞類活用、省略句式與古今詞義差別現象,熟讀背誦全文;

2、學習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3、學習本文層次清楚,首尾照應,言簡意賅的記敘方法;

4、使學生了解我國口技藝人高度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掌握課文重點字詞句的意義及用法

積累文言知識;

2、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快速記憶能力;

3、瞭解口技這種傳統技藝。

難點:瞭解課文內容,學習本文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讀

讓學生說說自己所瞭解的一些民間藝術,比如變臉、剪紙,然後播放幾段口技錄音,讓學生說說聽到了哪些聲音.

二、研讀課文,理解文意

複習上節課所學的只是,抄在和黑板上,請同學們完成。

三、讓同學們找出本文特殊的時間詞語,理清課文的三個場景,交代本堂課的學習方法-朗讀法,從讀中進一步學習課文。

⑴找出口技人表演了哪三個場景?

第一個場景:夢中驚醒。(夜闌人靜,一家人驚醒後的喧鬧情景。)

第二個場景:漸入夢鄉。(一家人鬧而復靜的情景。)

第三個場景:火起羣亂。(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①第一個場景的聲音從“深巷犬吠”開始.寫到屋中四人的不同聲音,由遠及近,由小到大;

②第二個場景“夫聲起”、“婦夢中咳嗽”說明一家人由醒而睡,聲音變小,尤其通過“鼠傾盆器之言”來襯托屋內的安靜,甚是絕妙。

③第三個場景情形急轉,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婦大呼”、“兩兒齊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兒哭”、“犬吠”,再到各種風火聲、救火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說明聲音由少而多、雜,也越來越大.

2從三個場面總體來看,聲音變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節波瀾起伏,扣人心絃,體現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藝。

⑶這三個文段中,除了描寫口技藝人的表演外,還描寫了其他方面嗎?如果有,請一一找出來。

三個文段都描寫了聽衆的情緒變化,有“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爲妙絕”,“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這些描寫是側面烘托,在於反襯與讚美藝人技藝高超。

瞭解了課文的內容,老師泛讀,讓同學們評價。

3朗讀第5段、理解課文結尾一段的作用。

思考:這一段寫到“撫尺一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向已。”似乎與第1段相重複,作者爲什麼要這樣寫?

(再次寫到道具的簡單,既與第1段相呼應.更是以側面反襯口技表演者技藝的高超讓人恍然醒悟,原來一場出神火化的表演完全出自人的口中,而不是藉助於其他繁多的器物。)

4提問口技表演如此高超。全篇文章都圍繞着哪個字展開?

總結課文第一部分,介紹表演者的高超技藝,演出時間舞臺佈置、道具、聽衆情況及演出時的氣氛。

而文章第二、三自然段,運用正面描寫同側面烘托相結合。着力描寫表演者的表演者的高超技藝,這是正描寫課文第一部分,介紹表演者的高超技藝,演出時間舞臺佈置、道具、聽衆情況及演出時的氣氛。

着力描繪聽衆的神態,這是側面烘托。兩者結合着寫,是爲了把表演和它的效果有機地聯繫起來,以突出表演口技之“善”。

文章至此,作者完成了口技者表演前的交代,並在高潮前作好了鋪墊與渲染,下文忽然波瀾突變則順其自然。而文中作者不斷通過正側面的襯托烘托表現了口技者的高超技術,圍繞一個善字作文章,同時也表現自己高超的描寫

佈置作業:

個性朗讀。背誦課文

總結歸納字詞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人教版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言詞彙,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培養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

(3)品味文章的寫作特色。

2、過程與方法

在反覆誦讀與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掌握文言詞彙,理解文章內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2)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積累文言詞彙,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難點: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景導入

從前,有一條河邊有座寺廟。一天,廟前兩座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幾年後,寺廟裏的和尚到哪裏能找到這兩座石獸呢?(同學們如果預習了文章,就知道是上游)石獸爲什麼會向上遊“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二、新知探究

1、作者簡介:

紀昀,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後,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2、朗讀課文

(1)學生大聲自由朗讀兩遍,做到朗讀無障礙。

(2)再次朗讀,讀出句中停頓。

(3)藉助工具書和註釋理解疑難詞語,嘗試在理解疑難詞語的基礎上翻譯文章。

(4)將不能解決的詞或句標註出來,小組合作探究。

三、交流展示

請學生翻譯課文。

四、綜合運用

1、通假字

曳鐵鈀“鈀”同“耙”,平整土地的農具

2、古今異義

(1)二石獸並沉焉。

古義:一起、今義:並列

(2)閱十餘歲。

古義:經歷、今義:閱讀

(3)是非木柿。

古義:這、今義:判斷動詞

(4)蓋石性堅重。

古義:發語詞,因爲、今義: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5)但知其一。

古義:只、今義:錶轉折但是,卻

(6)爾輩不能究物理..

古義:客觀事物的道理,規律、今義:一種學科

(7)河干.

古義:岸,水邊、今義:水分不足,乾燥

3、一詞多義

去:豈有爲暴漲攜之去、離開

相去甚遠已、距離

爲:豈能爲暴漲攜之去、被,介詞

必於石下迎水外齧沙爲坎穴、成爲,動詞

衆服爲確論、認爲,動詞

如:如是再齧、像

如其言、按照

之:

聞之笑曰、代詞,代順流而下尋找石獸這件事。

沿河求之、代詞,代石獸。

一老河兵聞之、代詞,代“求之地中”這種觀點。

當求之於上流、代詞,代石頭。

其反激之力結構、助詞,的。

至石之半結構、助詞,的。

求之下流、代詞,代石獸。

求之地中、代詞,代石獸。

然則天下之事結構、助詞,的。

4、詞類活用

棹:名詞用作動詞、船槳,劃(船)

暴漲:動詞用作名詞,洪水。

五、整合提升

複述故事。

六、檢測鞏固

完成課後思考與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情景導入

概括文章主要內容。(複習導入)

二、新知探究

1、文中講到了尋找石獸的哪四種方法?他們各自的根據是什麼?(完成思考與練習一)

2、在尋找石獸的問題上,廟僧和講學家犯了什麼錯?爲什麼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確辦法?

三、交流展示

在尋找石獸的問題上,廟僧和講學家犯了什麼錯?爲什麼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確辦法?

廟僧:

第一種:沒考慮流水、石獸、泥沙的關係

第二種:只考慮到了流水,沒有考慮到石獸和泥沙;

講學家:只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係,忽略了流水。

所以他們都犯了脫離實際、主觀臆斷的錯誤。

老河兵:則根據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屬性,以及三者之問的關係,作出正確的判斷。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確把握三者的性質及其相互關係,所以他提出了正確的辦法,找到了石獸。

四、綜合運用

分析寺僧、講學家、老河兵的代表的三種態度

寺僧:忽而原地打撈忽而順流而下——代表不深思熟慮而盲目行動的態度。

講學家:空談事理,脫離實際——代表據理臆斷的態度

老河兵:從實際出發,綜合考慮各種現實因素——代表實事求是的態度。

五、整合提升

歸納本文的主旨:

本文通過尋找倒塌在河裏的石獸的故事,說明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着複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觀判斷,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事求是,強調實踐出真知,不能主觀臆斷。

六、檢測鞏固

課文闡述的事理對我們平時的生活、學習有什麼啓示?

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調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2、更不能主觀臆斷,而應當遵循客觀事物的規律。

3、同時也詮釋了生活學習中要注意理論聯繫實際,不可做空頭理論家的哲理。

《河中石獸》知識點

一、作者簡介

紀昀(1724~1805),字曉嵐,直隸獻縣(今河北獻縣)人,清代學者、文學家,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集,取法六朝筆記小說而又有所發展變化。他主持編纂的《四庫全書》被稱爲文化的“萬里長城”,對保存中國文化有很大貢獻。

二、故事背景

紀曉嵐作爲盛清時期的飽學之士、一代文學宗師、《四庫全書》的總編輯,卻沒有爲後人留下一篇有哲學思想內涵的著作。作爲爲滿清皇朝服務的漢人,他沒有成爲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等哲學家的條件,特別在動輒用“_”“伺候”漢人知識分子的乾隆朝,紀曉嵐的處境就像伺候貓的老鼠,不能有絲毫差錯,特別是言論。作爲飽學之儒,他又不想把他的深刻思想永遠帶入墳墓。於是,他最終採取了“測鬼神之情狀,發人間之幽微,託狐鬼以抒己見”的方式來表達他觀察當時社會的思想。故在生命的最後十年間,他完成了一部志怪小說式的著作《閱微草堂筆記》。

三、文言文知識積累

(一)古今異義

1.是非木古義:代詞,這;今義:判斷動詞,是

2.漸沉漸深耳古義:罷了;今義:聽覺器官,耳朵

3.豈能爲暴漲攜之去古義:離開;今義:到某個地方

4.蓋石性堅重古義:發語詞,放在句首,可譯爲“因爲”;今義: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東西

5.但知其一古義:只;今義:錶轉折,但是

6.求二石獸於水中古義:尋找;今義:請求,要求,追求

(二)一詞多義

爲:豈能爲暴漲攜之去(被,介詞)衆服爲確論(認爲,動詞)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爲坎穴(成爲,動詞)

之:聞之笑曰(這件事,代詞)當求之於上流(石獸,代詞)其反激之力(的,助詞)

去:豈能爲暴漲攜之去(離開)西蜀之去南海(距離)

臨:一寺臨河干(靠近)執策而臨之(面對)

(三)詞類活用

棹數小舟(名詞用作動詞,“劃(船)”)

(四)特殊句式

省略句

1.以爲順流下矣

點撥:省略主語,和尚們;“以爲”後面省略了“石獸”。

2.求之地中

點撥:省略介詞“於”。

3.棹數小舟

點撥:省略主語“僧”。

4.一講學家設帳寺中

點撥:“寺中”前省略介詞“於”。

5.果得於數裏外

點撥:“得”後面省略了賓語“之”。

倒裝句

1.當求之於上流

點撥:介賓短語“於上流”作狀語,後置,正常語序應爲“當於上流求之”。

2.果得於數裏外

點撥:介賓短語“於數裏外”作狀語,後置,正常語序應爲“果於數裏外得”。

3.求二石獸於水中

點撥:“於水中”作狀語,後置,正常語序應爲“於水中求二石獸”。

被動句

豈能爲暴漲攜之去

點撥:“爲”表被動。

(五)名句積累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四、課文翻譯

原文: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於河,二石獸並沉焉。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爲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里無跡。

註釋:

臨:靠近。

河干:河岸。幹,水邊,河岸。

圮(pǐ):倒塌。

焉:於此,在那裏。

閱:經過,經歷。

棹(zhào):劃(船)。

曳(yè):拖。

譯文:滄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門倒塌在了河水裏,兩個石獸一起沉沒在這條河裏。經過十多年,和尚們募集金錢重修寺廟,在河中尋找兩個石獸,最後沒找到。(和尚們)認爲石獸順着水流到了下游。划着幾隻小船,拖着鐵鈀,尋找了十多裏,沒有任何石獸的蹤跡。

原文: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爲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衆服爲確論。

註釋:

設帳:設館教書。

爾輩:你們這些人。

物理:事物的道理、規律。

是:這。木杮:削下來的木片。

暴漲:指洪水。暴,突然。

湮:埋沒。

耳:語氣詞,相當於“罷了”。

譯文:一位學者在寺廟裏設館教書,聽了這件事嘲笑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怎麼能被洪水帶走呢?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鬆軟浮動,石獸埋沒於沙上,越沉越深罷了。順着河流尋找石獸,不是精神失常嗎?”大家很信服,認爲是正確的言論。

原文: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爲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於數裏外。

註釋:

河兵:巡河、護河的士兵。

蓋:因爲。

齧:咬,這裏是侵蝕、沖刷的意思。

坎穴:坑洞。

已:停止。

溯流:逆流。

求:尋找。

如:按照。

譯文:一個巡河、護河的老士兵聽說了這件事,又嘲笑說:“凡是丟失在河裏的石頭,都應當到河的上游尋找。因爲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鬆軟浮動,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河水的反衝力,一定會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沖刷沙子形成坑洞,越衝越深,衝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倒在坑洞裏。像這樣又沖刷,石頭又會再次轉動。這樣不停地轉動,於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精神失常了;在原地深處尋找石獸,不是更精神失常嗎?按照他的話去尋找,果然在上游的幾裏外尋找到了石獸。

五、問題歸納

1.講學家有怎樣的性格特點?

本題可運用人物性格概括法進行分析。講學家,一知半解而好爲人師,自視甚高而驕傲自滿,輕視他人。

2.講學家和老河兵的“笑”分別有什麼表達效果?

本題運用關鍵詞語表達效果法。講學家的“笑”包含了對寺僧的嘲諷與自以爲是,表現出講學家自恃博才的心理;老河兵的“笑”流露出對講學家自恃博才的一種否定,也表現出老河兵的自信。

3.爲什麼按照老河兵的方法最後找到了石獸?

老河兵考慮到流水的影響,也考慮到石獸和泥沙的關係,充分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係。所以根據他的判斷準確找到了石獸。

4.第4段採用了哪種表達方式?有什麼作用?

本題運用記敘中議論作用分析法。議論,結尾通過議論揭示文章主旨,總結全文。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觀判斷。只有經得起實踐檢驗的纔是正確的。

5.老河兵的判斷看起來不合常理,可爲什麼是正確的?

寺僧按照常理去找,結果找不到;講學家按照石重沙鬆的特點,主張到沙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根據他幾十年的實際經驗,主張到上游找,結果找到了。這說明主觀推理是靠不住的,實踐出真知。老河兵常年鎮守河防,瞭解水、沙、石的特性,他是把理論知識和多年經驗結合起來分析的,所以是正確的。

六、課文主題

本文通過寫尋找沉落在河裏的石獸的故事,告訴我們許多事情的發生往往有着複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僅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就做出推想,說明了僅有主觀推理是靠不住的,實踐出真知。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人教版8

一、教學目標:

1、能夠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體會詩歌蘊含的思想感情。

3、領會詩歌優美的語言和意境。

4、理解聯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養聯想和想象的能力。

二、重點:

品味詩歌語言。

三、難點:

對詩歌主題的探討。

四、課時:

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在你們每天晚自修回家的路上,那淡淡的月色,隱約閃着幾顆星星的夜空,是否吸引了你的目光?我請大家一起來看圖片,領略星空的美景。Powerpoint(下面簡稱PP):星空圖片。

這是畫家和攝影師向我們展現的星空色彩圖,那在詩人眼裏星空又是怎樣的?請大家打開課文《天上的街市》,走近郭沫若,走進他的星空世界。

(二)簡介作者:

問:大家以前有無接觸過郭沫若和他的文章?

出示投影:郭沫若先生簡介。

原名郭開貞,四川樂山人,詩人學者,代表詩集有《女神》、《星空》等。

(三)整體感知

1、請大家打開課文,自由大聲地讀一讀,完成兩件事:

①圈出不熟悉的字詞,藉助工具書或詢問老師解決。

②要求讀準字音、節奏,讀得流利。

2、個別學生讀,要求其他同學認真聽,讀後糾正字音、節奏。

3、老師配樂範讀,學生思考:從詩中你看到了怎樣的星空?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小結:跟着郭沫若,我們領略了別樣的星空風光圖,那美麗的天上的街市,珍奇的物品、騎着牛兒的牛郎織女、似流星的燈籠,是否吸引了你的目光,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讀出自己。

PP:找出你最喜愛或感觸最深的畫面,大聲讀一讀,並說說理由。

預設:

1、第一幅畫:

朗讀方式:對讀。

關鍵詞:明、無數、點、亮、現。

知識點:聯想的特點。

2、第二幅畫:

朗讀方式:齊讀。

關鍵詞:縹緲、美麗、沒有、珍奇。

知識點:想象的特點。

3、第三幅畫:

朗讀方式:想象讀。(語氣:親切;情感:對幸福的嚮往之情。)

關鍵詞:淺淺、不甚、來往。

知識點:想象的特點。

4、第四幅畫:

朗讀方式:再創造讀。

原句:是他們提着燈籠在走

再創造:是他們提着燈籠在走——在走——在走——(漸輕,體現悠閒遊走之感)

關鍵詞:閒遊、朵。

知識點:想象的特點。

(五)主題探討。

1、作者爲什麼要在詩中選用並改編了牛郎織女這一民間故事?

提供寫詩的時代背景: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正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和各派軍閥的高壓統治,處處黑暗,民不聊生,老百姓處在極其悲慘的境況之下。

2、作者當時的心態:他極度憎惡黑暗現實,但浪漫氣息濃郁的詩人對社會現實並不絕望,也不因此而哀怨、傷懷,而是對未來充滿了希望。他不滿現實,熱烈的憧憬着美好的未來;

3、郭沫若先生的性格特點,即奔放、熱情、浪漫氣息濃郁等。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人教版9

知識與能力教學目標:

1。能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體會本文生動形象的描寫。

過程與方法目標:

能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學習課文。

情感態度目標:

結合生活實際,體會課文表現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生動形象的描寫,體會文章表現的童真童趣。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生動想象的描寫。

教學課時:一課時。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本課多媒體課件,佈置課前預習作業。

學生:1。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

2.查找豐子愷的有關介紹:生平、人們對他的評價、代表作品,尤其是文學作品。

教學設想: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應採用以學生的自讀爲主,教師予以適當點撥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宜用讀讀議議講講練練的教學流程。具體如下安排:

1. 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組織教學,讓學生參與學習,主動學習。

2. 加強對課文的朗讀練習,在朗讀中感知課文主要內容,領會課文所表現的美。

3. 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組織教學,讓學生回味童年的天真爛漫,並要注意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體驗對課文進行評價。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用兒歌《影子》導入 ,學生齊讀兒歌(多媒體出示)

影子在前,影子在後,影子是個小黑狗,常常跟着我; 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個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與影子有關的文章---《竹影》。(板書課題)

二.出示學習目標

(多媒體展示)

三.介紹作家作品

學生交流後師再補充(多媒體出示)

四.初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整體感知內容(第一次先學後教)

1教師導學一:我們先請幾位同學輪讀課文,比誰聲音響亮,能讀準字音。

2.指定學生朗讀,其他同學認真聽,發現有錯的地方及時舉手糾正。教師板書學生讀錯的字詞,並強調多音字及難寫的字(多媒體出示),要求學生朗讀兩遍。

3.教師導學二:速讀課文,要求用一句話概括課文內容。(多媒體出示速讀要求及提示)要求3分鐘內完成。

提示:什麼人幹什麼事?表現了什麼?用“本文記敘了 表現了 ”的句式回答。

學生討論後明確:本文記敘了幾個孩子畫竹影的遊戲,表現了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

五.再讀課文,體會本文生動形象的描寫。(第二次先學後教)

1.教師過渡:課文寫了“我”和小夥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滿童趣,你覺得哪些描寫最爲生動,爲什麼?(多媒體出示教師導學三及示例)

a、再讀課文,勾畫文中你認爲最生動形象的描寫,並試着說明理由。

示例:天空好像一盞乏了油的燈,紅光漸漸地減弱。

賞析:比喻,有生活感,形象具體地寫出了夕陽漸漸退去的景象。

b、在小組內交流自己所找生動形象的描寫句,並陳述理由,各小組選一名代表準備班上交流。

2.學生討論時,教師巡視學情,並適當點撥。

3,學生班上交流,教師適當點評並引導學生明確。

六.課堂訓練,培養學生的仿寫能力。

請仿照課文中寫景的方法,進行景物描寫,至少寫兩句,4分鐘內完成,小組內選出最佳者班上交流,比一比,看看誰寫得最好。

七.教師小結

八.作業:(多媒體出示)

(一)必做作業:1.抄寫生字詞三到五遍

2.我們在生活中經常做遊戲,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編花環……留心一下,想一想,你是否也在進行着一種藝術上的創造,是否也有藝術上的發現呢? 寫在作文本上,準備下節課交流。

(二)選做作業:豐子愷的成功與其父的教育引導有關嗎?文中的父親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給了你怎樣的啓發?請以“如果我是家長”爲題寫一篇短文,暢談自己的教育構想。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人教版10

一、教學目標

1、能朗讀、背誦《天淨沙·秋思》

2、能瞭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點

3、能理解《天淨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創造能力。

5、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感情。

二、重點難點

1、朗讀、背誦《天淨沙·秋思》

2、理解《天淨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3、訓練想象、聯想,培養創造思維

三、教學設想

1、以朗讀訓練爲重點,體會寓情於景的寫法。

2、通過合作學習與交流,形成良好的學風,學會學習。

3、訓練想象、聯想,培養創新意識和創造精神。

四、教學時間: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同學們:我們進中學以來初次學習古詩,很高興能成爲大家的朋友,聚集在這裏,和大家一起共同學習古詩,請大家一起學習第三單元的第十五課《古詩十五首》。從現在起,我們就是親密的合作伙伴,願我們合作愉快,合作成功!朋友們,有信心嗎?)我們的課就要開始了,請先聽一段音樂,放鬆放鬆。(放第一框聽音樂)聽了這段音樂,有什麼感受?這曲子是愉快的,還是悲傷的?(學生談感受。)引:你認爲怎樣的人可能有這樣的心境?(失意的人,遠離家鄉的遊子,如馬致遠)對!真聰明!說到馬致遠,就說到正題上去了。今天,我們要學習馬致遠作的曲《天淨沙·秋思》。

我們說說馬致遠,誰來?

馬致遠(1250?一1321?):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他的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鍊,流暢自然。(放第2框)

師:我還知道,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着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鬱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於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天淨沙·秋思》,它的體裁的“曲”。

下面說說“曲”這種文體:

在中國古代文學長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詩最盛行,宋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新興的體裁就是曲,曲大致分爲兩種,一是劇曲,一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就是有標題的小令。(放第3框)

2、理解這首小令的意思

(1)指導學生朗讀。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現在有專家說,讀書是與作家對話。總之,讀書是走進作家的內心世界,讓我們以朗讀來走進馬致遠,親近這位名家,讀懂這片漂泊羈旅的遊子之心。

下面請大家聽一遍朗讀,劃出節奏。(放第4框)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師: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韻“a”,二、四句押尾韻“ia”,讀來朗朗上口,大家喜歡嗎?我們感受一下。(朗讀)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結構相同、字數相等、句式工整,

要讀出一氣呵成、淋漓痛快的酣暢美和明快的節奏感。試一試。最後一句是散句,要讀得曲折跌宕,讀出落拓無助的生存境遇。試一試。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讀一遍。這樣朗讀我們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間,長短結合的形式美。

(2)感受它的意境美

師:下面我們感受它的意境美。提示:怎樣的景、怎樣的人?怎樣的情感?

有人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先請同學們散讀一遍課文,說說你頭腦中有怎樣的畫面?請以“我彷彿看到了……”爲開頭,說說詩句在你頭腦中再現的畫面。

如果學生有困難,舉例:“枯藤”、單說“藤”的形態是多樣的`,把它置於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體了,我彷彿看到了枯萎的藤、頹廢的藤、沒落的藤、毫無生機的藤,於是枯藤這一意象渲染出淒涼、蕭殺的晚秋氣氛。同學們可以類推。

學生可能再現出的畫面有:

幾根枯樹纏繞着一棵棵禿樹,那凋零了的黃葉在蕭蕭的秋風中瑟瑟的顫抖,黃昏的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一片悲涼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現出一座小橋,橋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遠處還有升起裊裊炊煙的農家小院,那裏有安居落業的人們。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艱辛的遊子騎着一匹瘦瘦的老馬,在夕陽西沉的餘輝中,向遠方踽踽(j?)而行。喔,同學們描繪的就是一幅悲涼的秋景圖。

師:請想想爲什麼會有這些畫面?即畫中有怎樣的人,傳達出怎樣的情感?

明確:人們常說,“所有景語皆情語”。因爲“斷腸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斷腸人的精神家園已化作了一片荒蕪,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滿目蕭然。於是作者眼中的藤、樹、馬、水都是蕭條的、淒涼的、無助的,其實是人的落拓與哀愁的寫照,這是以景託情,融情於景。這景無疑傳達出浪跡天涯的遊子思鄉之情,這景與人,境與情,自然意象與社會境遇,和諧的統一於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遊子羈旅之悲。請大家齊聲誦讀,讓我們將景語化爲情語,體驗體驗遊子的悲苦與心酸。(朗讀)

師:通過朗讀,真正體驗到了作者窮迫潦倒,孤苦無依、顛沛流離的悽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與悲劇美

(3)拓展

引:感受了這首小令的意境,我們來運用運用。

A下面的詩句都是寫秋的,請選出與《天淨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項:(放第5框)

a沅江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c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B、選出畫面的意境與《天淨沙·秋思》相同的一幅:(展示畫面)(放第6框)

3、創造性閱讀:

(1)點撥:美是具有啓示性的。《天淨沙·秋思》充滿了空白和不定點,爲我們提供了豐富的閱讀想象空間,請聽聽朗讀,你能夠想象和聯想些什麼?(放第7框)

(2)分組討論,合作學習。我們分爲六組,各選一個執筆,中心發言人,選取以下的一個問題,研究學習,把結果寫出來。老師爲你們提供了展示的平臺。在這裏,人人都是創造者,大家要有充分的信心。

提示:可說說你最喜歡原作的哪一句,爲什麼?還可說說原作結構、某種寫作手法好在哪裏?還可將原著改寫成散文,如景物,可作細膩描繪,人物可想象他顛沛流離的生活細節,可想象他的外貌、神態、心理等;也可將原作改作畫面;也可給原作寫一段賞析性的文字;還可以聯想自己或他人的一段與原作類似的思念家鄉的經歷。也可聯想出一兩句古詩(或者與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達的情感相同)。總之,合理想象,大膽創新,努力豐富原作的內容,讓作品的生命在每一位同學那裏得到延長。討論開始,時間10分鐘。

(3)交流:以上問題有可能需要教師補充的有:

寓情於景運用景物,創造一個十分典型的環境,深秋的黃昏,野外一片寂靜,幾隻歸巢的烏鴉棲息在纏着枯藤的老樹上。這是一組令人感傷的景物,渲染出悲涼的氣氛,烘托出遊子孤寂、痛苦的心境,看到歸巢之鴉,怎不讓生思鄉之情呢?看到“小橋流水人家”,以樂景襯悲,自然又增一分思鄉之情。

構思精巧,句法別緻。全曲五句,28字,容量極大,描繪出一幅絕妙的秋野夕照圖。18字,九種物象,一詞一景,無一個動詞,連綴巧妙,構成一個整體。因而,王國維說它“深得唐人絕句妙境”。同時,對後人影響很大。如徐志摩的詩作:《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煙,一片山,幾點雲彩。/一道水,一條橋,一支櫓聲。/一林松,一叢竹,紅葉紛紛。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人教版11

教學目標:

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品味西北特有的藝術奇葩。

2、學習文章形、神結合的語言。

3、感受生命的律動、蓬勃想像力。

教學重點:

1、利用多媒體教學,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

2、自主學習,師生互動,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排比和反覆的修辭手法及運用。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播放多媒體關於安塞腰鼓的圖片,講述關於“安塞腰鼓”的歷史。

安塞腰鼓起源於安塞一帶的民間舞蹈藝術,相傳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安塞腰鼓剛勁激昂、剽悍豪放、氣勢磅礴,是陝北民魂的體現,號稱“天下第一鼓”。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給合注釋,掌握下列詞語的音和義。

亢奮、晦暗、羈絆、冗雜、歎爲觀止、戛然而止

2、文中的安塞腰鼓經歷了哪三種變化?

a腰鼓表演前安靜的腰鼓

B腰鼓表演中激昂的腰鼓

c腰鼓表演後寂靜的腰鼓

3、請學生自己大聲朗讀課文,體會全文語速、語調的變化。

明確:

1—4自然段:語速較慢,語調沉穩有力,表現腰鼓表演前安靜中蓄積力量的特點。

5—27自然段:語速較快,語調高昂激越,表現腰鼓表演的歡快、火爆、熱烈的特點。

28—30自然段:語速舒緩,語調輕柔,表現腰鼓表演結束後場面寂靜的特點。

三、賞析文章第七自然段,播放視頻,使學生更直觀的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

四、理解文章語言的意蘊美、情味美。

師: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與力量的禮讚,爲了表現生命掙脫束縛、衝破羈絆、掙開閉塞的雄渾粗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與內容的合諧。我們重點品讀兩個片斷,感受作者是怎樣造成一種快速躍動的節奏,排山倒海之勢與所要歌頌的生命力量相輔相成的。(可從詞、句式、修辭、寫法、結構等各方面進行評點,說得越多越好。)

(1)從用詞方面說:

A、“緊貼在他們身體一側的腰鼓,呆呆地,似乎從來不曾響過”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擬人手法形象地寫出了安靜時安塞腰鼓的狀態。

B、“茂騰騰的後生”“噝溜溜的南風”中的“茂騰騰”“噝溜溜”用得好,好在疊詞的運用使語言親切富有韻味。

C、“這腰鼓勵,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變得亢奮了”中反義詞用得好,好在它們對比強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點。

(2)從修辭上說:

A、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樣的排比增強了語勢,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的氣勢。

本文大量運用排比,有句內部、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排比。

句內部的排比:“一錘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

句與句之間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鬥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

段與段之間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風流做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後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這些排比句使文章氣勢恢宏,語氣連貫,節奏明快,語句錢鑽,能表達出強烈的思想感情。

B、“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鬥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寫得好,好在比喻使對象更加形象具體,從而鋪排出一系列異彩紛呈的畫面。

C、文中的反覆用得好,好在使語言節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小結:安塞腰鼓帶給我們視覺上的刺激,更帶來思想上的震撼。看來藝術欣賞不僅要察其形,更要重其意。(如驟雨,如旋風,如火花,如鬥虎——這是安塞腰鼓的“形”;掙脫了束縛,衝破了羈絆,撞開了閉塞——這是安塞腰鼓的“意”;“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聯想和想象是聯結“形”與“意”的紐帶。

六、歸納總結,言盡意長。

這篇文章氣勢恢宏,語氣連貫,節奏明快,語句錫銘,寫出了安塞腰鼓壯闊、豪放、火烈的特點。表達出作者讚美了安塞腰鼓強健的舞姿、沉重的響聲、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強烈的思想感情,讚美陝北高原人們粗獷、豪邁、開放的性格特徵。文章多處運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氣勢恢宏,節奏明快,每個詞語都簡潔有力,每個句子都激越豪壯,增強了文章感人力量。

七、練習,學用課文句式、段式。

作業:請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寫一段話,描述一個表演場面。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人教版12

教學目標

1、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蘊含的深刻含義和強烈的感情。

2、瞭解作者,通過對文章的學習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懷和偉大精神,喚起學生對李大釗先生的崇敬之情。培養學生的民族責任感。

教學重點

欣賞文章浩蕩雄奇之語言,仰先生博大磊落之英雄氣概。

教學準備:李大釗先生名言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歷史的車輪滾滾駛進了嶄新的二十一世紀,中國人民用自己的勤勞智慧在黃河之濱寫下了一首迴腸蕩氣的壯麗的史詩。中國迎來了屬於自己的輝煌與驕傲。正因爲此,有一些人,我們應當永遠懷念,是他們賦予了共和國新生;有一些話語,我們應當永遠銘記……

二、瞭解作者:

你瞭解李大釗嗎?——學生介紹完畢後教師作適當補充。

三、新課學習:

(一)李大釗先生在1927年不幸被反動軍閥殺害,他的身影離我們已經很遠很遠,但歷史永遠也不會忘記他們。當我們閱讀他的遺作,仍然能感覺到他的心跳和呼吸,傾聽到那超越時空的激情澎湃的心聲。下面聽教師範讀。

思考:A、勾畫出應該掌握和不能理解的詞語。

B、文章的語言有什麼樣的特點?

C、艱難的國運是怎麼樣的一種命運,請聯繫文的具體語言來回答。

1、出示應該掌握的詞和不理解的詞,清除閱讀障礙。其經歷亦復如是固是高高興興地往前走奇絕壯絕的境界老於旅途的人以成其濁流滾滾魄勢阻抑

2、初步把握語言特點。(指名回答)-----本文語言氣勢磅礴,鏗鏘有力,

3、“艱難的國運”的含義:對二十年代的國家命運,作者在文中是怎麼樣比喻的,你瞭解當時的歷史嗎?----------瞭解寫作背景

帝國主義列強虎視眈眈,國內軍閥混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二)指名朗讀各段,每讀完一段即歸納各段內容---------研究寫了什麼、怎麼闡述

1、歷史的道路崎嶇不平,全靠雄健的精神衝過去。

2、民族生命的進程就像江河的進程,是曲折坎坷的。

3人類的歷史生活正如旅行,在奇絕壯絕的境界才能感受到冒險的美趣。

4、中華民族的道路崎嶇險阻(國運艱難),需要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欣賞到壯美的趣味

5、中華民族國運艱難,需要我們發揚黃河那種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三)揣摩文章的語言:

1、喜歡哪些句子呢?請它推薦給大家。

2、聯繫課後練習二,理解文中比喻的含義和作用。(討論下列比喻句的含義)

A……在此奇絕壯絕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種冒險的樂趣。

B第四節的含義

C我們應該拿出雄健的精神,………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你是怎樣理解作者所說的趣味的含義的?深刻理解“趣味”的含義:

A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挑戰艱險,征服旅途,無限風光在險峯。

B國難當頭,挺身而出,英勇鬥爭,做一個大寫的人

C爲民族的新生而奮鬥,奉獻生命的光和熱,譜寫壯麗的人生之歌。

李大釗先生在他的作品裏,表達了他對這種樂趣的理解:

“爲世界進文明,爲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與球,資以樂其無涯之生。”

重點突破:

1、朗讀並理解樂趣的含義。你能聯繫歷史事實來談談你的看法嗎?

2、聯繫第五節,談談“雄健的精神”的具體含義。

從課文的標題來看,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要提示兩者的關係,你能結合文章,把作者言而未盡的意思說出來嗎?————-理解寫作目的。

在國運艱難的時候,要發揚雄健的精神,爲民族的尊嚴和發展而奮鬥、奉獻。

3、你從李大釗先生的文章中感受到他怎樣的人格風範?

他的信念、忠誠、追求、勇氣、執著、熱血、強烈的民族責任感

4、李大釗先生用他的生命詮釋了“雄健的國民”的含義,那就是一種像高山一樣巍峨、像黃河一樣浩蕩一樣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朗讀名言,喚起學生對李大釗先生的崇敬之情)

教學目標:

1.能理解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中華民族的“雄健的精神”

2.品味文中生動形象的比喻說理。

教學步驟:

一、預習情況反饋

1.正確書寫詞語

逼狹崎嶇阻抑叢山疊嶺絕壁斷崖亦復如此

2.文章寫作背景和作者情況介紹,互相交流,共同認識:李大釗是黨的創始人,與陳獨秀並稱爲“南陳北李”,李大釗逝世後陳毅寫詩悼念他。這篇小品散文,寫於20世紀20年代,中華民族真如“大病初癒的病人,千瘡百孔,步履維艱”,當時,有部分一度覺醒的知識分子重新陷入迷惘之中,李大釗站在時代制高點上,預見到中華民族正逢新的轉機,於是號召國民去開創歷史新紀元。

二、朗讀課文。先找位男生範讀,以慷慨激昂的情緒感染大家,然後齊讀共同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懷和偉大精神。

三、爲什麼說這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寫的“黃河頌”,它是如何歌頌我們偉大堅強的民族精神的?

通過已學過的《黃河頌》和本文比較閱讀,得出雄健的精神就是不畏艱險偉大堅強的黃河精神。所以李正西稱之爲:振奮民族精神的雄文

四、思考文章行文思路的特點:

層層深入地表達思想感情:人類歷史道路→民族生命過程→人類歷史生活→中華民族史路→中華民族精神

五、問題研究

1.文中多次提及“趣味”,該如何理解?

可聯繫高爾基《海燕》一文中“戰鬥的歡樂”一句來理解,種種趣味就指經歷艱難險阻之後的幸福與快樂的感受。

2.關心比喻說理,文章通篇運用比喻,增強了說理的透闢性,情感的生動性和語言的形象性,使作品的意蘊豐富。

讓學生劃出所有比喻,聯繫上下文分析含義與作用。完成練習二。

六、聯繫歷史和現實、國際和國內、社會和個人談一談讀本文後的感想

七、作業

仿寫課文第三段。把“旅行”改成其他比喻,並學習“有時……有時”“愈……愈……”的句式。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人教版13

教學目標:

1、反覆誦讀課文,體會作者對馬的人格化的描寫,在此基礎上積累優美的語句。

2、揣摩文中的對比描寫,瞭解對比描寫的作用,並學會運用。

3、瞭解作者布封,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對比的寫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課前準備:

1、閱讀課文,初知大意,並藉助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2、閱讀註釋,查閱資料,瞭解作者布封。3、安排一個學生準備書法作品。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展示書法作品:學生用小篆和隸書寫的“馬”及教師用楷書在黑板上寫的“馬”。

要求學生說出三個“馬”字分別屬於哪種字體。

學生回答後,教師語:時代不同,“馬”的寫法也不同,這是漢字形體演變的結果;同樣,隨着社會的發展,馬的生存方式及其命運也在悄然發生着變化。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布封的文章去了解、關注人類忠實而高貴的朋友——馬。

二、整體感知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文中寫了哪兩種生存狀態下的馬,請在橫線上填上適當的詞語:馬馬

2、請分別用一個詞語來概括這兩種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點,並用波浪線勾畫出文中最能說明兩種馬各自特點的詞句。

3、作者對兩種馬各持什麼態度?這種態度集中表現在哪些段落?

三、交流研討

圍繞上述問題,請學生髮表各自的看法,學生回答後,教師將學生的意見進行歸結。

文章寫了家馬、野馬(或人工馴養的馬、天然的馬等),它們各自的最大特點分別是“馴良”、“自由奔放”。

能表現馴良的詞句:迎合別人、捨己從人、屈從,不拒絕任何使命,盡一切力量爲人服務……

表現自由奔放的詞句:奔馳、騰躍、不受拘束、沒有節制,自由地遊蕩、蹦跳……

作者同情家馬,欣賞野馬,這種態度集中表現在二、三自然段。

四、重點研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讀二、三段

1、自讀讀二、三段,發現問題。2、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發現的問題,力求在小組內解決問題。3、班上交流,重點研討以下幾句:

1)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

2)這一切之侮辱馬性,較之它們腳下的蹄鐵還有過之無不及。

3)在一個動物身上,動作的自由就構成美麗的天然。

4)所有的家馬則都只有人工所能賦予的東西,即技巧與媚妍而已。

(二)深層探究

1、請同學介紹布封情況,明確作者是人文思想的繼承者和宣傳者。(要求點到爲止)

2、小組內討論:作者同情家馬,欣賞野馬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作者實際是借對兩種馬的描述來表達自己怎樣的情感態度?

3、班上交流:由男女生各派兩個代表到班上交流自己的看法。

4、教師小結: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說明文,也是一篇禮讚自由的優美散文,它不僅給我們展示了兩種馬的特質,而且讓我們看到了作者的人文情懷,實爲文質俱美之文。

五、延伸拓展

用多媒體展示樑曉聲《如果我爲馬》中的片段,學生齊讀。是的,如果在對生命形式選擇時,我竟不幸沒了做人的資格,那麼我將懇求造物主賜我爲一匹野馬。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滿足,那麼就讓我變成一匹野馬,在行動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

六、作業

找出自己最喜歡或最不喜歡的語句(段),作點評(完成在資料卡上)。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聯繫實際展開討論,品味語言,學以致用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布封的馬爲我們展示了兩種生存狀態下的馬,它們各自的最大特點是馴良與自由。下面我們來欣賞這兩種馬的生活片段。

二、延伸、拓展

1、教師用多媒體播放有關家馬、野馬的生活畫面,請學生欣賞。

2、請同學談自己欣賞哪一種馬,並陳述理由(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看法,不要受作者的影響)。

3、討論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下例問題:

1)家馬的馴良的天性嗎?請聯繫自己的學習生活,談談自己的觀後感,並就目前的教育現狀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議。

2)人類對馬的馴化,如果給馬帶來了痛苦,那麼請聯繫人類發展的歷史談談人類該不該馴化動物?

3)我們身邊出現的野生動物園,其“野生”是否是真正意義上的“野生”?面對日益惡劣的生存環境,人類究竟該怎樣對待動物?

討論結果略。

三、品味語言,學以致用

導入語: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說明書,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它不僅讓我們受到諸多啓發,而且在語言上、行文上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

1、在四人小組內,交流自己摘錄在資料卡的語句,並陳述自己的理由。

教師要注意參與到活動當中,引導學生去體會文中人格化的描寫。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