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秋頌》說課稿

本文已影響 1.17W人 

  《秋頌》說課稿

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秋頌》說課稿

 一、說教材:

1、單元教學要求:我所說的篇目是《秋頌》,它是初一年級的課外配套閱讀篇目,具體編排在初中《語文讀本》七年級上冊第七篇。本單元所選的十篇課外閱讀文章除一篇現代詩以外,其它均爲寫景抒情散文。單元的教學要求是:1、欣賞散文優美、精闢的語言,體會課文表達的感情。2、瞭解課文抓住特徵寫景的方法。3、學會觀察景物的特點,並作簡單描述。

2、文章特點:《秋頌》系臺灣女作家羅蘭的抒情散文,體現出這位文人濃重的“主觀色彩”。古往今來,對於“秋”,或謳歌,或詛咒;或因它而寓之於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時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厚薄,於是“秋”也就顯示出不同的姿、色、聲、味來。羅蘭在《秋頌》中,抓住秋的特徵鋪展文章,用颯爽秀逸的姿態美,悽楚的情感美勾畫了一幅明澈的秋美圖。《秋頌》中的秋是這樣的秋:“秀逸”、“颯爽”、“灑脫”、“孤傲”、“清寂”、“明澈”“淡淡然”、“悠悠然”,“可望而不可即”。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頌秋,文章把秋天人格化、個性化了:閒雲“淡淡”“悠悠”,“遠離塵間”;秋風“純淨”“不帶一點修飾”;秋水沒有“憂心”“緊張”“執著”。文章既寫景又寫人,刻畫曠達與淡然的態度,透徹與灑脫的思緒,突出其內在美,呼應秋“閒”、“逸”的本色。文章由寫景構成一幅幅秋景圖,但圖中卻透溢着作者飽滿的讚頌是情,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羅蘭是在用她的情感描繪出這樣一幅細膩深沉的主觀意境圖的。郁達夫曾經說過:“在散文中總要把熱情滲入,不能不達到忘情忘我的境地。”羅蘭此文正是此話的良好典範。本文最大的特色在於融詩情、畫意、哲理於一體,文章語言與句式是詩化了的,作者運用靈巧的結構,巧妙的聯想,多變的視角,飽含深情地讚美秋,描繪秋,渲染了秋之美的極致與底蘊。

3、教學目標:根據本單元課內閱讀篇目的總體要求以及《新課程標準》對閱讀教學的

要求,現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爲:1、通過語文活動,學習抓住特徵來選材、寫景的方法。2、理解本文作者“主觀色彩”的情與“客觀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3、品味、揣摩語言,陶冶學生性情。

4、教學重點:學習抓住特徵寫景的方法。

5、教學難點:通過語言的品味體會作者在“景”中所寄寓的“情”。

 二、學情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餓學生教授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以及學生心理特徵,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學方法。我的教育對象是普通中學初一年級的學生,大部分學生的語文基礎較一般,但儘管如此,他們對散文這種文體其實並不陌生,因爲在語文課本上第四單元就已經精讀過三篇名家散文,一般學生也能說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但學生主要還是停留在泛讀和初讀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充分利用他們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具有寧靜的餓、適宜接納美的事物的心胸。

  三、說策略:

新《課程標準》堅持: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原則,提倡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

《秋頌》是課外閱讀篇目,是對本單元課文的拓展延伸,所以我在本課的教學傾向是把它當成一篇文學欣賞課來上,又要指導學生學會鑑賞的方法,本課的教學指導思想是: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以誦讀、情境創設、小組合作、討論爲主線,培養學生的閱讀和鑑賞能力。構思:1、朗讀感受,重視誦讀、美讀、自瀆。以讀來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2、創設課文閱讀情境:①本文的重點就是能抓住秋的特點來寫秋,這個環節主要是通過創設一個“超市購物”情境來實現的,讓學生找出本文所涉及的秋的“特產”,併爲它們各自設定價值,根據其價值給這些特殊商品“明碼標價”。然後讓其他同學聽完他們的發言後,自由選購“商品”。②本文的難點是通過語言的品味體會作者在“景”中所寄寓的“情”。主要通過“從文入畫”、“由畫尋情”、“將情附畫”三個環節來完成。3、小組合作、討論:全班共分爲12個學習小組,每組都有一份學案,同學可以根據此份學案完成小組學習,其間由合作小組組長做好組織記錄工作。

在設計過程中,學生的思維真正動起來了,達到了通過活動,獲得學習方法的目的。

  四、說程序:

1、 導入:

古詩有言——“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秋下加心就是愁,秋天不見人字形的大雁飛過,也不知道夏蟲何時陰身而去,只覺得莫名其妙的寂寥,逃不掉悽楚的印象。“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句也是這種心情很好的印證,但爲何後面還有一句卻說“我言秋日勝春朝”呢?看來秋也自有它的惹人之處。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臺灣女作家羅蘭爲何也要頌秋。

2、 初讀初賞:

放聲誦讀全文,教師播放輕音樂,作爲學生誦讀的背景音樂,在放聲誦讀中體會本文的音韻美。讀完後,再默讀全文一遍,並使用勾畫圈點法,解決閱讀本文的一些最基本問題,同桌之間交換意見。

重點字詞——△ 重點段落——☆ 段內層次——∥

精彩語句——﹌ 有疑問處——? 段落序號——○

3、 情境創設一

有一首有關與秋天的散文寫道:曾經在古城南京住了一些日子,那時在一座舊樓裏生活。樓前樓後盡是樹木。到了秋涼的季節,樓下便有清潔工人在沙沙聲中打掃着一夜的落葉。掃完以後,把秋葉垛成一垛一垛的;不多時,便有一股濃濃淡淡的輕煙嫋嫋升起,散漫開來,就像清晨裏的秋霧那樣輕籠住我住的舊樓,那時秋葉焚燒的輕煙,瀰漫着一種濃香。

我給起了一個很詩意的名字:焚秋。雖然一晃十餘年了,但“焚秋”這個詞讓我久久難忘。 (1)正如我剛纔講的那篇文章那樣,有特色的東西纔會令人久久難忘,正如在剛纔的作者心中“焚秋”同學們來完成這樣一個活動。小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現在“秋天超市”要進一批貨,這些貨物必須是秋天的“特產”,請從文中找出你認爲可以代表秋天的東西(景物、情感、精神),並根據它們各自的性質給它們明碼標價,並說出你的根據:

(2)假如你是一位顧客,根據剛纔同學所列出的商品“進貨單”和“價格”,你會選購哪一樣或哪幾樣商品。

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其實就是對前面發言的同學的一個評價,這種評價方式相對於那種用好或不好來作出的簡單的判斷式評價,有着絕對的優勢。學生在回答問題中不知不覺就已評價了剛纔的回答,避免了評價中的“不敢言、言不盡”現象。

(3)作爲店主,你認爲你們店裏最貴的商品是哪一件?

這個問題,其實是要問學生,在本文中最能代表秋的性格的是什麼。如果學生能領會,那麼文章中所要表現的“淡泊”的主題就能通過此題揭示出來。

4、情境創設二

①從文入畫:通過誦讀、默讀,大家已經初步感受到了本文的“詩情”,接下來,我們大家就來欣賞一下本文的“畫意”。通過文字,你能讀到圖畫嗎?請用以下句式回答:

通過文中的“ ”這句話,我讀出了一幅 圖。 ②由畫尋情:驗證一下,剛纔大家所說的那些圖畫,是否能體現“淡泊”?是如何體現的? ③將情附畫:這個環節,由課內向課外作了一定程度的延伸,大家在學習本課的抓住特徵寫景的基礎上,對教師所發的一幅國畫風景圖,進行幾句話的描述。注意先仔細觀察,再描述,也可用一句恰當的詩概括畫面內容。

5、思考題:

本文要頌的是秋的閒逸、淡泊,那麼文題中的“頌”字是否符合秋的這種淡泊呢?請爲本文重擬一個符合秋意的題目。

此題看上去是一般性的重新擬題式的題目,但卻有一定的用意,學生要在理解秋意的基礎上才能擬出恰當的題目。可以說這是對所學內容最快的一個反饋方式。而且不求同意答案,只求緊扣文本,言之有理,與現在的中考題趨勢相吻合,且適合於全體學生,基礎好的同學可能擬題更有深意,基礎薄弱的同學也能通過引用原文詞語的方法把它做出來,能夠達到“優生吃飽,中等生吃好,差生吃了”的目的。

6、課外作業:

學校行政樓二樓轉彎處有這樣一句話“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查找相關資料,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可能你會更進一步瞭解“淡泊”這個詞語的內涵。

此題主要是聯繫學生的身邊事,激發他們對“淡泊”一詞的探究欲,做到課內外相連,學以致用。

五、說評價反思:

這是一篇詩情、畫意、哲理集於一身的散文,對於初一學生來說,有相當的難度。如果說要他們概括出文中的秋天象徵的是哪一類人,那他們可能根據文章的提示,很容易就說出“淡泊”二字,但就他們現有的生活體驗,是很難體會其中的真意的,即使是教師,對於這個問題,都是無從下手,所以對於這個問題,可以引導同學通過更多的課外閱讀與感悟生活來加深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此類文學欣賞課有別於精讀課,課內可以更廣泛地進行課內外聯繫,使學生“厚積博發”,這類課的目的是通過教師的引導性閱讀,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學到有效的閱讀方法。而這個目的就全在師生的共同活動中實現。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