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蘇教版七上《社戲》說課稿

本文已影響 2.51W人 

 社戲說課稿

蘇教版七上《社戲》說課稿

  【文本解讀】

《社戲》是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本單元課文的內容定位在“民俗風情”上,重在體現語文與社會文化生活的密切聯繫。《社戲》這篇課文以“社戲”這一江南水鄉特有的文化活動爲背景,描述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經歷。課文通過“我”和少年夥伴們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月下歸航等情節的描寫,刻畫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展示了童趣盎然的江南水鄉的民俗風情。

 【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教學目標:

1、 知識和能力:學習課文如詩如畫的景物描寫,細膩傳神的人物刻畫,詳略得當的情節安排。

2、 過程和方法:在朗讀、討論與鑑賞中引導學生感受景物描寫的作用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會作者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的深刻含義,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家鄉的文化習俗。

學習重點:

1、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

2、人物形象的刻畫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敘事詳略得當的特點

  【教法學法】

1、以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爲主,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索精神,注重質疑問難與互相切磋;

2、閱讀中,以讀貫穿始終,將速讀、精讀、品讀相結合。整個過程中強調師生互動,導學結合,自主探究。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脈絡

一、檢查預習情況,包括生字詞、作者。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要求:速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一句話概括內容。

[培養學生整體把握課文、概括內容的能力]

(提示:本文描寫作者幼時一段看社戲的往事,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懷念)

三、 再讀課文——瞭解情節

要求:默讀課文,圈點重要的詞句,理清文章的情節脈絡,把握敘事的詳略。試一試,從不同的角度概括故事。

[啓發學生多動腦,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充分利用朗讀,整體感知了文意,多角度地概括了故事情節。但是,還是有疑問的,請大家課後思考一下:在情節的安排上有何特點?你如何理解呢?

第二課時:分析形象,品析美點,探究質疑

導入:上次課我們通過朗讀了解了本文的主要內容,並且知道從時間角度來概括情節的話,可以用“看社戲”來貫穿。在這個故事中,描繪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這次課我們來加以分析。

新課:

一、 分析形象

要求:跳讀課文,請快速說出文章寫到的人物名稱,看誰說得最多最全?

請以“我最喜歡______________,因爲_____________”的句式,簡筆勾勒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和品質。(不僅能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徵,而且需結合文中的語句進行分析。)

[突出重點,鍛鍊學生的結合課文概括的能力,鼓勵他們大膽發言]

(提示:課文成功地刻畫了衆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如雙喜。雙喜聰明,能幹,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應機敏,辦事果敢,充滿自信,又有組織才能和號召力,當然是孩子們的領袖。“我”之所以能看上社戲,主要是因爲雙喜的決策和組織。這個形象,是令人深深喜愛並難以忘懷的。)

(分析了人物形象,我們把有代表性的語句勾畫出來,再輕聲朗讀,細細體會)

二、 品味美點

要求:精讀寫景段落,有感情地朗誦文章中景物描寫的段落,然後就自己最喜歡或認爲寫得最好的句子或段落進行品析,小組間相互交流,再仿照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以“這裏真美,你看(聽)_____________”句式敘述出來。

[突出重點,讓學生在發現式欣賞中互相交流體會寫景的妙處]

師生合作探究10-13自然段的景物描寫。

作者從色彩、氣味和聲響等方面描繪了月夜行船情景交融,充滿了水鄉特色。這些描寫生動傳神、化靜爲動,還運用了比喻、擬人等手法,堪稱景物描寫的典範,是學生學習和借鑑的藍本。

描寫形式多種多樣:

寫遠山,以動寫靜;“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踊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

寫笛聲,以聲傳情;“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婉轉,悠揚,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

寫漁火,由遠及近。“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漁火”

感觀的豐富多彩:

通過視覺、聽覺、嗅覺、感覺等描寫,使江南水鄉月夜的景色有聲有色如同仙境,令人嚮往。很好地襯托出人物愉悅歡快的心情。

比喻的恰當精妙:

遠山的飛跑,航船像大白魚,戲臺像仙境等,作者豐富的想象,使景物充滿了童趣,富有了童話色彩,更充分表達出“我”的興奮愉悅的心情。

(熟讀10-13自然段,力爭背誦)

三、 探究質疑

要求:快速默讀全文,發現問題,合作探究。

[在生生合作、師生合作中讓學生突破難點,能理解文章主題]

(1)文章以“社戲”爲題,但真正寫社戲的內容並不多,我們是否可以把標題改爲“平橋村一夜”?爲什麼?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在組內發言,說一說自己對這篇文章意圖的感悟。然後組內推薦一位代表全班交流。

教師以平等的方式,發表自己對課文的感悟與理解。

(2)文章結尾寫道:“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也沒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請同學們討論以下問題:

①那夜的戲好看嗎?豆好吃嗎?請結合文章具體的句段找出依據,證明自己的觀點。

②怎樣理解句中的“好”?(引導學生關注本文的寫作背景)

探討第一個問題,就是引導學生跳讀課文,結合看社戲時的心理、神情描寫等,不難得出“戲不好看”的結論;而通過煮豆的人——一羣孩子,而且都是十幾歲的男孩子,他們可能在家從沒有做過飯,煮豆的佐料——鹽(只有鹽),以上種種都表明“豆也並不很好吃”。

第二個問題能較快較好地把學生的興奮點引導到對文章思想感情的挖掘上來,從而理清文章的感情脈絡,即“我”所懷念的是:江南水鄉特有的風光,童年時自由自在的生活,善良淳樸的人們以及人與人之間和諧友善的關係。“我”對這段往事的深情回憶,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

四、 總結延伸:

通過這兩節課的學習,我們跟隨着魯迅先生感受了一場充滿詩情畫意的社戲,這裏有淳樸善良、熱情好客的夥伴,有地方氣息的民俗風情,有如詩如畫的農村風光,構成了一幅美的畫卷……

而無憂無慮的童年,自由自在的生活,美麗如畫的農村風光,善良淳厚的人們,正是作者永久眷戀的“精神故鄉”。

你是否也有類似的難忘的童年記憶?不妨拿起你手中的筆,用文字描繪出來。

附:板書設計

看社戲 時 人物(雙喜、阿發、六一公公) 美的畫卷

(淳樸善良 熱情好客)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