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蘇教版七上《幼時記趣》同步練習(附答案)

本文已影響 2.86W人 

【練習】

蘇教版七上《幼時記趣》同步練習(附答案)

 一.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童稚 藐小 擬作 項爲之強

素帳 徐噴 鶴唳 怡然稱快

凹凸 土礫 爲壑 龐然大物

拔山 癩蛤蟆 驅之別院

 二.解釋詞義。

 (一)解釋句中的加點字。(沒有加點字就解釋整個詞語)

1、童稚 2、張目對日 3、藐小

4、紋理 5、故時有 6、私

7、擬作 8、所向 9、則

10、或千或百 11、果然 12、項爲之強

13、素帳 14、徐噴以煙 15、作青雲白鶴觀

16、凹凸 17、叢雜 18、土礫

19、神遊 20、蓋 21、拔山倒樹

22、出神 23、數十 24、觀之正濃

(二)找出本文的兩個通假字,並解釋。

 (三)解釋下列多義詞。

1、【以】①徐噴以煙 ②以叢草爲林

2、【爲】①凹者爲壑 ②舌一吐而二蟲盡爲所吞

③項爲之強

3、【而】①拔山倒樹而來 ②舌一吐而二蟲盡爲所吞

4、【其】①必細察其紋理 ②使其衝煙飛鳴

③常蹲其身 ④神遊其中

5、【之】①故時有物外之趣 ②心之所向

③昂首觀之 ④項爲之強

⑤觀之正濃 ⑥驅之別院

6、【觀】①昂首觀之 ②作青雲白鶴觀

7、【察】①明察秋毫 ②必細察其紋理

8、【神】①定神細視 ②神遊其中

9、【時】①餘憶童稚時 ②故時有物外之趣

 (四)詞類活用

鞭數十,驅之別院。

 (五)古今詞義

詞語

古義

今義

餘憶童稚時

方出神

蓋一癩蛤蟆也

 三.句子

 (一)翻譯下列句子。

1、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

2、故時有物外之趣。

3、夏蚊成雷,私擬作羣鶴舞空。

4、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5、常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目細視。

6、蓋一癩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爲所吞。

7、餘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

 (二)給下列句子劃分節奏。

1、故 時 有 物 外 之 趣。

2、舌 一 吐 而 二 蟲 盡 爲 所 吞。

3、以 土 礫 凸 者 爲 邱。

4、蓋 一 癩 蛤 蟆 也。

 (三)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點。

1.私擬作羣鶴舞空

2.鞭數十,驅之別院

3.徐噴以煙

4.以叢草爲林

5.作青雲白鶴觀

6.舌一吐而二蟲盡爲所吞

 四.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 , 人,字 ,號 , 代 家。著有《 》。

2.本文以 爲中心,以 爲線索,採用了 結構,從面到點的記敘了幼時的趣事。

3.找出本文中的三個成語,並解釋。

(1) :

(2) :

(3) :

4.請用四個字的短語歸納本文所寫的三件趣事。

(1) (2)(3)

5.請用四個字的短語寫出本文所描寫的四幅畫面。

(1) (2)

(3) (4)

6.文章第一段總領全文的句子是:

7.文章第二段主要記敘了 的趣事,描寫了 和 兩個畫面,表現了童年生活的樂趣。

8.文章第四段主要記敘了 的趣事,描寫了 和 兩個畫面,表現了童年快樂的生活。

9.文章題目爲《幼時記趣》,記趣是什麼意思?包含一種什麼樣的感情?

答:

10.反覆體會文章朗讀的情感和語調是怎樣的?

答:

11.癩蛤蟆比起人來確實是微不足道的,爲什麼童年的“我”會得覺得它是“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呢?

答:

12.通讀全文,思考歸納本文的作者爲什麼會有物外之趣?

答:

13.“物外之趣”反映了作都什麼樣的童心童趣?

答:

14.“物外之趣”指什麼?這種物外之趣是怎麼產生的?

答:

15.閱讀全文,談談你對作者具有童趣的看法。

答:

16.請舉例賞析本文簡樸、生動、自然的語言特點。

答:

17.作者記述兒時獲取樂趣的方法,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啓迪。

答:

 【參考答案】

一. zhì miǎo ní  jiàng sù xú lì yí āo tū lì hèpáng  bá làiháma

二.

 (一)1.幼小

2.張目:睜大眼睛。張,張開,這裏是張得很大的意思。

3. 是小的意思

4.紋理:泛指花紋。

5.所以 時常

6.私:私下,這裏是“自己”的意思。

7.擬:比作。

8.所向:名詞性短語,指想像的景象。

9.則:連詞,那麼。

10.或:連詞,或者。

11.果然:副詞,真的,果真。

12.脖頸

13.素:本是白色的生絹,引申指白色的。

14.慢慢地

15.作……觀:即“當……看”。16.高低不平

17.多而雜亂

18.泥土瓦礫

19.這裏指在想像中游歷。

20.蓋:連詞,承接上文,解釋原因,相當於“原來是”。

21.移,搬開 撞倒

22.精神過度集中而有點發呆。

23.幾十下

24.程度深,這裏是興趣濃厚的意思。

 (二)強同僵,僵硬 邱同丘,土山

 (三)1.以:①用②把

2.爲:①當作②爲所:表示被動,可譯爲“被……”。③爲(wèi):介詞,表原因,可作“因爲”講。

3.而:①連詞,表修飾②連詞,表示“吐”和“吞”兩個動作的承接關係,這裏可解釋爲“便”“就”。

4.其:①它的,指“藐小微物的”②它們,指蚊子③代詞,相當於“自己的”。④代想像中的山林。

5.之:①結構助詞“的”② 助詞,沒有實在意義。③代“羣鶴舞空”的景象④代“昂首觀之”的動作。⑤代“觀二蟲鬥草間”的情景⑥代蛤蟆

6.觀:①看②景象、景觀

7.察:①看到、看清②觀察8.①精神、注意力②感受、想像力

9.①時候②時常

 (四)名詞活用爲動詞,用鞭子抽打。

(五)

詞語

古義

今義

餘憶童稚時

剩餘、多餘

方出神

副詞,正在

方形

蓋一癩蛤蟆也

連詞,解釋爲“原來是”

用於“蓋房、鍋蓋”等

 三.(一)1.看到細小的東西,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花紋。

2.所以我時常有觀察物體本身以外的樂趣。

3.夏天蚊羣的飛鳴聲像雷聲一樣,我把它們比作鶴羣在空中飛舞。

4.心中想像的是鶴,那麼呈現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飛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覺得它們)是鶴了。

5.經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與花臺一樣高,定睛細看。

6.原來是一隻癩蛤蟆。(蛤蟆)舌頭一伸,兩隻蟲子就全被吞進肚裏。

7.我那時年紀還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唉呀”地驚叫一聲,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來,捉住蛤蟆,鞭打它幾十下,把它趕到別的院子裏去了。

 (二)1、故 /時 有/ 物 外 之 趣。

2、舌 一 吐 /而 二 蟲 /盡 爲 所 吞。

3、以 土 礫 凸 者/ 爲 邱。

4、蓋/ 一 癩 蛤 蟆 也。

 (三)1.省略兼倒裝句,介賓短語後置“羣鶴於空舞”

2.省略句 鞭(之)數十 驅之(於)別院

3.倒裝句,介賓短語後置,“以煙徐噴”的倒裝

4.固定句式,“以……爲”意爲“把……當作”

5.固定句式,“作……觀”意爲“當……看”

6.固定句式,“爲所……”表被動,譯爲“被……”

四.1.沈復 蘇州人 字三白 號梅逸 清代 散文家 著有《浮生六記》

2.趣 明察秋毫 總分

3.明:明晰;察:看;

觀察;秋毫:秋天鳥獸身上新長出的細毛;比喻極細微的事物、現象。

目光犀利;能敏銳地看清極細小微末的東西。形容人能洞察事理;不受欺矇。

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形容高興而滿足的樣子。

龐然:高大的樣子。指高大笨重的東西。現也用來形容表面上很強大但實際上很虛弱的事物。

4.觀蚊如鶴 神遊山林 鞭打蛤蟆

5.羣鶴舞空 青雲白鶴(鶴戾雲端) 神遊山林 蛤蟆捉蟲 鞭打蛤蟆

6.故時有物外之趣

7.觀蚊如鶴 羣鶴舞空 鶴唳雲端(青雲白鶴)

8.鞭打蛤蟆 蛤蟆捉蟲 鞭打蛤蟆

9.趣、情趣記錄下來。題目本身就蘊涵着對童年生活的無限留戀。

10.文章應以一個老人回憶往理的那種恬淡、悠然,但又飽含愉悅的情感來讀。

11.童年時代的“我”“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也就是說“我”有觀察事物的好眼力。另外,“我”又特別愛好觀察,“見藐小微物,必細察期貨紋理”。加上“我”能從兒童的生活體驗和認識基礎出發,用兒童的眼光和心理來觀察事物,進而進行想象和聯想,所以“我”能觀蚊成鶴,能把繁茂的雜草看做樹林,把昆蟲螞蟻看做野獸,把泥土瓦礫看做丘壑。這樣,把微不足道的癩蛤蟆看成“龐然大物”,把癩蛤蟆撲向小蟲說成是“拔山倒樹而來”,也就很自然,很真實了。

12.產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作者有強烈的好奇心,愛好觀察並觀察細緻,想像奇特。

13.反映了作者懲罰強暴、同情弱小的純真的童心和觀小爲大、想像奇特的童趣。

14.指根據事物的特點,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從中得到的樂趣。這種“物外之趣”是藉助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創造出來的。如:夏蚊(想像成)羣鶴舞空,衝煙飛鳴“想像成)青雲白鶴,叢草(想像成)森林,蟲蚊(想像成)獸類,土礫(想像成)丘壑。

15.(1)有好的眼力:“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

(2)有愛好觀察的習慣:“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

(3)想像的合理性:“以叢草爲林,以蟲蟻爲獸,以土礫凸者爲邱,凹者爲壑”。這樣,癩蛤蟆當然就成了“龐然大物”、撲向小蟲的動作當作就是“拔山倒樹而來”了。

16.(1)“衝煙飛鳴”中的“衝”字,使用權人想見蚊羣在瀰漫的煙霧中亂飛亂闖的情狀。

(2)“鶴唳雲端”中的“唳”字,彷彿使用權人聽到鶴翔雲端高亢的鳴叫。

(3)“昂首觀之,項爲之強”,細節描寫,表現了觀賞羣鶴舞空的專注、入迷。

(4)“一吐而二蟲盡爲所吞”中“吐”、“吞”兩個動詞,表現了蛤蟆用舌頭捕捉小蟲動作的迅速、準確,極爲傳神。

(5)“拔山倒樹”形容蛤蟆撲來的氣勢和力量,雖然在成人看來違背事理,但以兒童的眼光看卻是自然、貼切,所以真實、生動,使人如見如聞。

(6)“定,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這裏連用“捉”、“鞭”、“驅”三個動詞,表現了驚恐方定,隨即懲罰蛤蟆,驅除強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

17.緦觀察事物併產生豐富想像,在平常的事物中也能獲得無窮的樂趣。大自然有吸引童心的寶物,是引發童趣的源頭。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