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蘇教版七年級《論語》八則同步練習

本文已影響 9.01K人 

導語:通過練習可以幫助大家鞏固課堂知識,同時拓展課外知識,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論語》八則同步練習,歡迎同學們過來做一做。

蘇教版七年級《論語》八則同步練習

 第一部分

1、孔子,名   ,是我國 時期偉大的     、     ,《論語》是    經典著作之一,內容主要是記錄 。

2、原文填空:

⑴ ,不亦說乎?

⑵ ,可以爲師矣。

⑶學而不思則罔, 。

⑷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

3、解釋下列句子中詞語的意思:

⑴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慍:      )

⑵學而不思則罔(罔: )

⑶思而不學則殆(殆: )

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恥:       )

⑸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厭: )

4、摘出出自《論語》十則中現在常用的成語

5、說說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⑵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6、在《論語》十則中,關於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各有哪些論述?

學習態度:

學習方法:

7、“而”的用法,有的表順接,有的錶轉接,請區別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

⑴學而時習之 ( ) ⑵人不知而不慍( )

⑶學而不思則罔( ) ⑷敏而好學( )

⑷學而不厭( )  ⑹擇其善者而從之( )

8、指出加點字的古義和今義:

學而不厭  古義:     今義:

是以謂之“文”也  古義:     今義:

9、生活中表示既善於從正面學習,也善於從反面借鑑的意思時,我們常引用《論語》十則中孔子的話: , 。

 第二部分:

(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不習乎?”(《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爲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爲政 》)

子曰 :“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①也。”(《爲政》)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②,任重而道 遠,仁以爲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③也。”(《子罕》)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④!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注〗①知,通“智”,智慧。②弘毅,強毅。③凋,凋謝。④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許。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10.《論語》十則告訴我們,學習必須                。

11.第一則講了三個方面的內容,即        、        、 。

12.曾子經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麼?

13.“溫故”和“知新”是不是兩件並列的事?該如何理解?

14.課文中強調學習與思考必須結合起來的一則是 。

15.“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這一則是爲了告誡弟子 。

16.孔子曾說過:“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資:這裏有借鑑的意思)。”用課文中的話說就是 。

17.“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這是借松柏之後凋比喻什麼社會現象?

18.翻譯下列句子:

⑴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⑵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⑶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⑷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二)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店鋪),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

19.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久而不聞其香”與“人不知而不慍”中“而”字的用法相同。

B、“與善人居”中“居”的意思是居住。

C.“鮑魚之肆”代指污濁的環境,也比喻惡人聚集的地方。

D.“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可譯爲:因此有道德有修養的人必須慎重地選擇和他相處的人。

20.根據文意,君子要“慎處”的原因,可用一個成語來概括,這個成語是“近朱者赤, ”。

21.對這個成語所包含的觀點你有什麼看法?請簡要回答。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