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九年級教案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香菱學詩》說課稿

本文已影響 2.96W人 

  一、說教材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香菱學詩》說課稿

1、該課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四課《香菱學詩》是一篇自讀課文,本單元所選的內容是古代長篇小說中幾個有名的片段,基於初三學生有了二年學習小說的經驗與方法,所以本單元的教學目地是進一步引發學生閱讀此類小說的興趣,培養學生對古代文化的熱愛。如何指導學生學好這篇課文,實現由“教到不教”,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是一個關鍵。

2、教材簡析

《香菱學詩》選自我國古典小說中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紅樓夢》,它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爲背景,以賈寶玉、林黛玉愛情悲劇爲主線,塑造了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晴雯、王熙鳳、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性格的藝術形象。本文主人公香菱是個苦命的女子,她文化底子不深,但她學詩終於取得成功,文中着重描寫了她的苦吟,但苦吟不是她取得成功的唯一原因,對此,我們應結合她學詩的全過程,作廣泛而深入的探究,以便從中獲取有益的啓迪。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自讀課的特點以及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瞭如下的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整體把握文章的故事情節,學會作者以多種手法刻畫人物形象及香菱成功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掌握學習小說的要點與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本文,加深對《紅樓夢》藝術成就的瞭解,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

這一目標的設置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即整體感知——局部思維——遷移拓展,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我確定如下的訓練重點、難點是:香菱學詩取得成功的原因及香菱人物形象。因爲小說三要素的核心是人物,它是小說的靈魂所在;而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離不開生動的故事情節與社會環境的,它的制定符合小說這一作品的特點。

  二、說教法

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的教法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的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具體做法是:

1、情景設置法——激發感情,引起興趣

2、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3、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其中點撥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謂點撥法就是在關鍵處,進行恰到好處的啓發引導,讓學生展開聯想,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高質量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三、說學法

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已經成爲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也就是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

具體學法如下:

1、圈點勾畫法——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討論法——積極參與,總結規律

3、自主、合作、探究法——學生實踐,深入體會

4、懸念法——帶着問題,鞏固提高

其中討論法很重要,討論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教材的重點和疑點問題進行集體討論以求明確重點、解決疑難,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特點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養成當衆說話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四、教學程序

(一)激趣揭題,創設情境

一首《紅樓夢》片尾曲足以讓學生感受到藝術的魅力,索性我就用歌聲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由歌聲入手,引出本節課的主人公香菱。這樣設計的原因是根據初三學生的年齡特點,用我的激情碰撞學生智慧的火花,巧妙地引出課題。(板書)

(二)整體感知,讀中學讀

1、介紹香菱,爲什麼要介紹,因爲我們分析人物形象不能脫離社會大背景。

2、學生複述課文,使學生對文章有一個整體的把握。

3、 “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這一環節中,教師要讓學生學會學發現,讓他們自主地提出問題,師把問題分類。

這一環節的設置,是想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積極參與,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

(三) 合作探究,精讀悟情 教育論文在線

香菱學詩取得成功,爲什麼能夠成功,這是關鍵,從香菱學詩中,你知道香菱是怎樣的一個人?學生四人一組進行探究,這一環節的設置依據是,分析問題從文章的重點着手,教學過程中更好地突出本課的重點,所有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從學生的討論中,我們感悟到香菱是一個精敏靈秀、悟性極高、心性拔俗的女子。(板書)

曹雪芹能夠把《紅樓夢》中的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香菱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文本中,有精彩的語段,描寫了她的苦讀,我們共同的體會一下。再進賞讀文本的5、6自然段。

從中,學生也會談到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1.學生篩選描寫香菱專心學詩的語句,並作簡短點評。

香菱面聆黛玉教誨後,於是按要求借書吟讀。“香菱拿了詩,回至蘅蕪苑中,諸事不顧,只向燈下一首一首的讀起來。寶釵連催他數次睡覺,他也不睡。”其苦心、專心如此,不能不令人讚歎。

當香菱拿到寫作詩題後,“又苦思一回作兩句詩,又捨不得杜詩,又讀兩首。如此茶飯無心,或坐臥不定”終得一首,因措辭不雅要求重寫,“默默的回來,越性連房也不入,只在池邊樹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摳土……皺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這段文字表現香菱構思時的專注神情。

寫第三稿時,“挖心搜膽,耳不旁聽。目不別視”甚至夢中喊出了“可是有了,難道這一首還不好?”香菱的苦心、專心、用心已到了癡迷的程度。

對這樣一個一心撲在詩歌創作中的人物,作者準確描寫了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變化,聯繫香菱的苦心學詩與她的悲慘身世,我們怎能不感嘆造物者的不公。這種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的藝術手法,是中國古典小說的優秀傳統,值得我們借鑑。

學生自然也焦側面描寫,體會人物形象的豐滿、生動。

學生解讀文中有關寶釵、寶玉的相關語言描寫,體會側面描寫的作用。

如:寶釵:“你本來呆頭呆腦的,再添上這個,越發弄成個呆子了”“這個人定要瘋了”“可真是詩魔了”“你這誠心都通了仙了”……

寶玉:“會心處不在多,聽你說了這兩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這正是‘地靈人傑’,老天生人再不虛賦情性的。我們成日嘆說可惜他這麼個人竟俗了,誰知到底有今日。可見天地至公。”

這些都是香菱苦志學詩在周圍人們心上的折光反映。側面烘托會使人物形象更豐滿、生動,更具體感人。

香菱學詩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苦志,再加上她良好的資質、較高的領悟力;其次是有較好的老師指點;第三是與大觀園這個優雅、美好、潔淨的環境分不開的,環境造就人,香菱在這裏得到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聰明才智才得以顯露出來。(板書)

這一環節應該是學生用時最長的,我爲什麼要這樣設計?因爲學生獲得知識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很重視讓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強調一些學習習慣的養成,在兼容並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陶情、啓迪心智、感悟積澱四重境界。

(四)拓展延伸,深刻感悟

香菱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麼從香菱的身上,你學到了什麼?中考再即,你打算怎樣做?從香菱身上,你能獲得一些感悟嗎?學生只要圍繞着自己的實際情況來談即可,我這樣設計的意圖是針對新課標的三維度之一注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養成,使香菱的氣質品格化爲自己學習的不竭動力,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五)總結遷移,形成積澱

蘇霍姆林斯基認爲:“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知識更重要。”結合板書,對本節課內容進行總結,使學生懂得學習小說的方法。

黛玉教香菱學詩,可以看出他的詩詞功底很深,我要和黛玉比一比,看看我教的這課如何,出示兩幅畫面,看看我們能能在最短的時間內也出一對聯,試試看

師給出上聯:黛玉多愁善感悲葬花 下聯:香菱如癡如醉苦吟詩

學生對下聯,教師都可以適度點評。

我這樣設計理念是抓住小說人物這一核心要素,把課上所掌握的知識進行遷移,形成能力,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開放性。

學生提問題,並帶着問題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閱讀教學的淺層目標,而帶着疑問走出課堂是創新型學生應具備的素質,所以,一節閱讀課的結束也應該是學生課外閱讀的開始,我佈置的課外作業是:閱讀《紅樓夢》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