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九年級教案

魯教版九年級下冊《觸龍說趙太后》教案彙編

本文已影響 2.44W人 

  《觸龍說趙太后》教案之一

  教學目標

魯教版九年級下冊《觸龍說趙太后》教案彙編

 一、知識和能力

1.掌握文中尊稱與謙稱。掌握文中的通假字、詞類活用的詞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2.結合上下文揣摩詞語的意義與用法,的能力。

3.分析人物形象,賞析曲折委婉的語言藝術。

 二、過程和方法

誦讀、感悟、疏通、評判、翻譯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

認識父母應爲子女作長期打算的道理,明白溺愛的危害性。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中心,理解課文文言詞語和句式。

難點:對觸龍曲折委婉的勸諫語言的理解。

解決辦法:讓學生藉助註釋與工具書自讀課文,理解課文文言詞語和句式,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逐層背誦課文第三段。領悟觸龍的勸諫語言。教師要介紹作品背景材料,對課文涉及的文言知識要點撥、歸納。

學生活動設計

1.藉助課文註釋與工具書自讀課文。

2.分角色朗讀課文,激發興趣,加深理解。

3.製作文言詞語、詞類活用以及文言知識卡片,積累文言知識。

4.討論課文層次結構,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課文內容。評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

討論觸龍的勸諫語言藝術。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1.導入

本單元已經學過兩篇“諫說”類的歷史散文《燭之武退秦師》與《鄒忌諷齊王納諫》。兩篇文章的主人公在“諫說”方面各有特色,均取得了成功。燭之武善於抓住矛盾,分析利弊,逐層深入,正反剖析;而鄒忌則善於以事設喻,以小見大,類比推理。這都是因爲他們能夠從“諫說”對象的利益、心理出發,統觀全局,並且具有很高的運用語言的能力。

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篇“諫說”類的文章《觸龍說趙太后》,看看觸龍的“諫說”又有什麼特點,是如何說服趙太后的。

 2.背景及人物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去世,其子孝成王繼位,因年小故由趙太后(即趙威後)執政。此時,秦見趙新舊交替,國內動盪不安,以爲有機可乘,便發兵攻趙。趙向齊求救,而齊則要趙讓孝成王之弟(趙太后最小的兒子)長安君爲人質方纔出兵。趙太后溺愛小兒子,堅決不肯讓長安君去做人質。於是觸龍出面勸說趙太后,終於使她同意讓長安君去做人質,齊國纔出兵救趙。

趙太后,趙惠文王之妻趙威後。惠文王死後,孝成王年幼,威後執政。《戰國策•齊策》中記載了趙威後問齊使的一段對話,她先問齊國的年成和百姓,然後才問齊國國君,並對齊國兩個賢士不被重用,一名孝女沒有受到敬重要深表不滿,體現了她以民爲本的政治見解和積極用士的精神,是個開明君主。這是她最終接受觸龍勸諫的思想基礎。

觸龍,趙國的大臣,擔任左師。他年齡大、資格老、關係深,有豐富的人生經驗,目光長遠、對趙國忠心耿耿,這也是他勸諫成功的基礎。

 3.學生自由誦讀課文

(1)注意以下字的讀音

強(qiǎn)諫 心唾(tuò)其面 揖(xū)之 有所郄(xì)

恃(shì)輦(niǎn) 耆(shì)食 不肖(xiào) 沒(mò)死 溝壑(hè) 媼(ǎo) 持其踵(zhǒng) 挾(xié)重器

膏腴(yú) 百乘(shèng)

(2)注意以下句子的誦讀停頓

日食飲/得無衰乎 太后之色/少解 年/幾何矣 願/及未填溝壑/而託之 老臣/竊以爲/媼之愛燕後/賢於長安君 則/爲之/計深遠 老臣/以/媼爲長安君計/短也

  4.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儘量讀出一些味道。

提示:第一段太后的話,要讀出惱怒、嚴厲;第二段觸龍的話要讀得懇切、舒緩;第三段觸龍的話,求職要讀出影射之味,“甚於婦人”要讀得風趣,“老臣竊以爲”要讀得輕鬆,“則爲之計深遠”要讀得深沉,“豈非”要讀得肯定。第四段觸龍的話要讀得從容、深沉,表現出憂慮。

5.學生製作文言知識卡片

(1)古今異義

“用事”:執政。“丈夫”:男子。“徐趨”:小步快走。“疾走”:快跑。“百乘”:古代一車四馬爲一乘。“沒死”:冒着死罪。“至於趙元爲趙”:到了……的時候。

(2)通假

“耆”通“嗜”,“反”通“返”,“奉”通“俸”。

(3)活用

名詞用作動詞:“趙王之子孫侯者”(封侯),“質於齊”(做人質)

使動用法:“沒死以聞”(使聞),“今媼尊長安君之位”(使地位尊貴)

動詞用作名詞:“其繼有在乎”(繼承人)

(4)句式

“日食飲得無衰乎”(該不會……吧)

“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爲王也哉”(難道不是……嗎)

“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憑什麼……)

(5)尊稱與謙稱

完成課後練習三,然後加以整理。

(6)一詞多義

完成課後練習二“質”“及”“甚”“少”“異”“爲”。

補充

必以長安君爲質,兵乃出 (才)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 (卻)

趙氏求救於齊 (向)

於 和於身也 (在)

甚於如人 (比)

6.擴展

閱讀文言文要注意古今詞義的不同,切忌望文生義。古今詞義的不同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1.詞義範圍擴大。例如“江”古代專指長江,“河”古代專指黃河,現在則泛指一般江河。

2.詞義範圍縮小。例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現在則縮小僅指夫妻中男的一方。

3.詞義的轉移。例如“是”古代的意思是跑,而現在轉爲行走。

4.感情色彩的變化。例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謗譏”是中性詞,而現在則爲貶義詞。

5.古代是兩個單音詞而現在是一個雙音合成詞。例如“地方”“至於”。

 7.佈置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二。

 附:板書設計

說的原因

說家常

說 說的內容

說愛子

說的結果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分析課文內容,賞析勸諫藝術

1.在“說的原因”一段中哪幾個字突出了趙國面臨的危機?

一個“新”字,表明趙國國內正處新舊交替之際,局勢不穩。一個“急”字突出了秦趁虛而入的急切。一個“必”字表明齊國要求長安君爲人質的堅決。一個“乃”字強調了出兵的必要條件。

2.大臣強諫後,太后的語言中哪個字突出表現了她的固執任性、蠻橫專斷?在全段中起什麼作用?

“必”字充分表現了太后固執任性、蠻橫專斷的性格。這個字照應了前面齊國條件中的“必”字,立刻使矛盾尖銳化。

3.觸龍在說家常中說了哪幾層意思?在說太后中起什麼作用?

說了四層意思:謁見目的,問起居,問飲食,談養生。作用是緩和氣氛,消除太后戒心。

4.理解性背誦課文第三段,用課文原句回答下列問題。

(1)左師公說愛子的主旨是什麼?

(2)哪些話是爲這個主旨伏根的?

(3)哪些話反激出這個主旨?

(4)哪些話論述了這個主旨?

5.這段話骨子裏是批評太后不爲長安君作長遠打算的,爲什麼太后樂意聽下去,並且接受了“父母之愛子,則爲之計深遠”的道理的?

這是因爲觸龍能體貼太后對幼子溺愛的心情,先從爲自己幼子求“補黑衣之數”入手,影射長安君,從感情上讓太后產生共鳴;然後又借燕後作反襯,激趙太后的反駁,順理成章地提出主旨;接着又設身處地進入角色,與太后一起動情回憶疼愛燕後的情景,使太后完全接受了道理。

6.如果說前面觸龍還是曲折迂迴、旁敲側擊的話,第四段就直接闡明觀點了。說說這一段是分幾層講的?

第一層提出兩個“有在者乎”的歷史事實,欲擒故縱。第二層分析“無有”“不聞”的原因,得出規律。第三層水到渠成,類比長安君,批評趙太后,一針見血,擊中要害。第四層巧妙地歸結到“愛子”這個話題上,剛而轉柔,使太后深受感動而醒悟。

7.本文善於用精當的細節描寫來展示人物的心理變化,試找出反映太后心理變化的細節描寫。

“盛氣而揖之” “太后之色少解” “笑曰”

二、總結、擴展

本文是《戰國策》中寫謀臣巧諫成功的最佳篇什之一。其所以能幹載傳誦,歷久不衰,就在於它富有永遠感動人心的藝術魅力和發人深省的思想啓迪。本文最顯著的藝術特色是善於用輕鬆細緻的筆觸,描寫人物委婉親切的說辭,表現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動和性格特徵。《古文觀止》對《觸龍說趙太后》評曰:左師悟太后,句句閒語,步步閒情。又妙在從婦人情性體貼出來。便借燕後反襯長安君,危詞警動,便爾易人。老臣一片苦心,誠則生巧。至今讀之,猶覺天花滿目,又何怪當日太后之欣然聽受也。

課文鼓勵子女培養獨立奮鬥、創業立功的自立精神,而不應依仗父母財產權力的蔭庇坐享其成的重要思想,這一點對今天也有深刻的啓迪。

 三、佈置作業

1.閱讀《古文觀止》中選自《戰國策》的《趙威後問齊使》。

2.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課文讀後感。 附:板書設計

謁見目的

問候起居 緩和氣

說家常

問候飲食

解說養生

說太后 說補衛 將心比心

說燕後 智用激將

點主旨 說辭之綱

說愛子 憶送別 設身處地

擺史實 欲擒故縱

得規律 水到渠成

批大後 擊中要害

歸“愛子”剛而轉柔

資料庫

  一、譯文

趙太后剛剛執政,秦國就急忙進攻趙國。趙太后向齊國求救。齊國說:“一定要用長安君來做人質,援兵才能派出。”趙太后不肯答應,大臣們極力勸諫。太后公開對左右近臣說:“有誰敢再說讓長安君去做人質,我一定唾他一臉!”

左師觸龍願意去見太后。太后氣沖沖地等着他。觸龍做出快步走的姿勢,慢慢地挪動着腳步,到了太后面前謝罪說:“老臣腳有毛病,竟不能快跑,很久沒來看您了。我私下原諒自己呢。又總擔心太后的貴體有什麼不舒適,所以想來看望您。”太后說:“我全靠坐輦走動。”觸龍問:“您每天的飲食該不會減少吧?”太后說:“吃點稀粥罷了。”觸龍說:“我近來很不想吃東西,自己卻勉強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點食慾,身上也比較舒適了。”太后說:“我做不到。”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左師說:“我的兒子舒祺,年齡最小,不成材;而我又老了,私下疼愛他,希望能讓他遞補上黑衣衛士的空額,來保衛王宮。我冒着死罪稟告太后。”太后說:“可以。年齡多大了?”觸龍說:“十五歲了。雖然還小,希望趁我還沒入土就託付給您。”太后說:“你們男人也疼愛小兒子嗎?”觸龍說:“比婦女還厲害。”太后笑着說:“婦女更厲害。”觸龍回答說:“我私下認爲,您疼愛燕後就超過了疼愛長安君。”太后說:“您錯了!不像疼愛長安君那樣厲害。”左師公說:“父母疼愛子女,就得爲他們考慮長遠些。您送燕後出嫁的時候,摸住她的腳後跟爲她哭泣,這是惦念並傷心她嫁到遠方,也夠可憐的了。她出嫁以後,您也並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時,一定爲她祝告說:‘千萬不要被趕回來啊。’難道這不是爲她作長遠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孫,一代一代地做國君嗎?”太后說:“是這樣。”

左師公說:“從這一輩往上推到三代以前,一直到趙國建立的時候,趙王被封侯的子孫的後繼人有還在的嗎?”趙太后說:“沒有。”觸龍說:“不光是趙國,其他諸侯國君的被封侯的子孫,他們的後人還有在的嗎?”趙太后說:“我沒聽說過。”左師公說:“他們當中禍患來得早的就降臨到自己頭上,禍患來得晚的就降臨到子孫頭上。難道國君的子孫就一定不好嗎?這是因爲他們地位高而沒有功勳,俸祿豐厚而沒有勞績,佔有的珍寶卻太多了啊!現在您把長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給他肥沃的土地,給他很多珍寶,而不趁現在這個時機讓他爲國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後,長安君憑什麼在趙國站住腳呢?我覺得您爲長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認爲您疼愛他不如疼愛燕後。”太后說:“好吧,任憑您指派他吧。”

於是就替長安君準備了一百輛車子,送他到齊國去做人質。齊國的救兵纔出動。

  二、背景材料

這個故事大約發生在趙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趙國的國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孝成王繼承了王位,因當時孝成王還小,所以由太后執政。趙國正處於新舊交替之際,趙太后剛剛執政,國內動盪不安。當時的趙國,雖然有廉頗、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撐門面,但國勢已大不如前。秦國認爲有機可乘,便發兵東下,一舉攻佔了趙國的三座城池,趙國危在旦夕。顯然,靠自身的力量趙國決不是秦國的對手。所以,太后不得不請求與趙國關係較密切的齊國增援。齊王雖然答應出兵,但按當時的慣例提出了一個條件:即趙國必須派太后的幼子長安君到齊國去作人質。

趙太后即赫赫有名的趙威後。在《戰國策•齊策》裏,有一段“趙威後問齊使”的佳話。她先問收成,後問百姓,最後才問到君王,致使齊使不悅,說她是“先賤而後尊貴”。趙威後據理以對,道出了“苟無歲,何有民?苟無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問者言之鑿鑿,步步進逼,對者狼狽不堪,囁嚅語塞。趙威後從此青史留名。但在這篇課文中,她卻表現出溺愛子女、甚至蠻橫不講理的一面,完全不像一個開明君主的樣子。這說明統治者的子女觀並不絕對地與個人品質有關,而是與社會制度和當時的社會文明程度有關。

  三、補充註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