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宇宙裏有些什麼》優質教案

本文已影響 1.01W人 

 【教學目標】

《宇宙裏有些什麼》優質教案

1.讀順課文,瞭解有關宇宙的基本知識。

2.瞭解本文抓住宇宙運動無窮無盡的特徵,按照由近及遠的順序,運用多種手段進行說明的行文特徵。

3.激發學生探索宇宙奧妙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文章的說明順序。

爲了介紹人們所不熟悉的太空世界,作者先從人們肉眼能看見的恆星寫起,說到行星和星雲。介紹恆星系時又是先從大家熟悉的銀河系寫起,在說到銀河系以外的星系,由已經發現的數以億計的恆星系推測還有別的恆星系。這樣由近及遠、有已知到未知地說明,便於人們有條理地、清楚地瞭解宇宙裏有什麼,更好地把握文章介紹的知識。

2.多種說明方法的綜合運用。

爲了更好地幫助讀者具體地認識被說明事物的特徵,文章運用了列數字、作比較、打比方、分類別、舉例子等說明方法。這是學生首次接觸這些概念,因此是學習的重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看到那深邃、湛藍的夜空,羣星點點,會讓人遐想無限,大詩人郭沫若在詩中寫到“我想那縹緲的空中,定然有美麗的街市。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你看,那淺淺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寬廣。那隔着河的牛郎織女,定能夠騎着牛兒來往……”多美的地方啊!2005年11月12日中國宇航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升入太空,繞地球五天,我們更好地瞭解了天空、宇宙。現在讓我們跟隨鄭文光先生去看看《宇宙裏有些什麼》。

二、教學過程

1.默讀全文,思考:宇宙裏有些什麼呢?宇宙的特徵是什麼?畫出關鍵性的詞語。

2.朗讀課文,思考:文章的思路是什麼?請列出提綱。

這兩步的設計是爲了讓學生整體感知文章,理清脈絡,明白文章抓住宇宙是物質的、運動的、無窮無盡的特點,按照由近及遠、由已知到未知的順序介紹了宇宙裏有恆星、行星、星雲、銀河系、銀河系以外的恆星系……。

3.讀讀下列畫線的語句,想一想作者是怎樣把人們不熟悉的宇宙說明得通俗易懂的。(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

(1)許多紅色的星星很大很大,有的可以裝得下八十萬萬個太陽。

(2)最稀薄的,密度只有地球上空氣的幾萬分之一,比我們用抽氣機造成的“真空”還要稀薄得多。

(3)每當初冬晚上八九點鐘的時候,差不多在天空正當中有一個紡錘形的小光斑,就是這個恆星系。

(4)這些星雲有的厚到幾萬億公里,本身並不發光,如果在附近有恆星,它就反射出光亮,叫做亮星雲。否則它就是暗黑的,叫做暗星雲。

(5)宇宙裏有千千萬萬個像銀河系一樣的恆星系,這些恆星系大都有一千萬萬顆以上的恆星。

(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講解、點撥相結合,引導學生掌握本文涉及到的說明方法。)

4.請同學們在本文或者本單元的課文中就每一種說明方法尋找一個句子,先自己分析,然後與同桌交流,有疑惑的地方再在班上交流。

(強化學生對說明方法的把握及鞏固遷移能力。)

5.請學生從下面一段話中找出自己認爲運用準確的詞語,並分析它的表達作用。

它們的熱度非常高,表面溫度至少有三千攝氏度。即使是最堅硬的金屬,一接觸它們的表面就會熔解,甚至化爲氣體。可是,當你看到靜靜的夜空中閃爍着寒光的小星星的時候,說不定還會把它們當作螢火蟲呢。

(說明文語言準確的特點要讓學生感受到、體會到。這個題是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的。)

  三、總結

這篇科學小品文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多種說明方法、恰當的說明順序,介紹了宇宙裏有什麼以及宇宙的特點,讓我們感受到宇宙之大、宇宙之奇、宇宙之美,激發了我們探索宇宙奧妙的興趣。

  【資料寶藏】

  1.名師教學案例

上海特級教師於漪在教《宇宙裏有什麼》時,課文裏有這樣一句話:“宇宙裏有幾千萬萬顆星星。”這時一個學生提出了問題“老師,萬萬等於多少?”這時大家都笑了起來,有一個學生說“萬萬不等於億嗎?”在大家的笑聲中,提問題的學生灰溜溜地坐下了。於老師覺得他的積極性受到了打擊,於是她問:“既然萬萬等於億,但是這裏爲什麼不說宇宙裏有幾千億顆星星,而卻說宇宙裏有幾千萬萬顆星星呢?”這一問,學生們都啞了。過了一會兒,一個學生站起來說:“不用‘億’用‘萬萬’有兩個好處,第一,用萬萬聽起來響亮,億卻聽不清楚;第二,萬萬好像比億多。”這時同學們又笑了,其實這個同學的回答是正確的。於老師當即給予肯定,並表揚說:“你實際上發現了漢語修辭中的一個規律,字的重疊可以產生兩個效果,一是聽得清楚,二是強調數量多。”這時同學都用欽佩的眼光看着那個學生,而老師卻說:“大家可以想一想,我們今天學到了這個新的知識,是誰給予我們的呢?”這時大家都將目光集中到第一個提出問題的同學,這個學生十分高興,這對他以後敢於大膽提出問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關於宇宙

物質現象的總和。廣義上指無限多樣、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狹義上指一定時代觀測所及的最大天體系統。後者往往稱作可觀測宇宙、我們的宇宙,現在相當於天文學中的“總星系”。

詞源考察: 在中國古籍中最早使用宇宙這個詞的是《莊子·齊物論》。“宇”的含義包括各個方向,如東西南北的一切地點。“宙”包括過去、現在、白天、黑夜,即一切不同的具體時間。戰國末期有個人說:“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指空間,“宙”指時間,“宇宙”就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後來“宇宙”一詞便被用來指整個客觀實在世界。與宇宙相當的概念有“天地”、“乾坤”、“六合”等,但這些概念僅指宇宙的空間方面。《管子》的“宙合”一詞,“宙”指時間,“合”(即“六合”)指空間,與“宇宙”概念最接近。

遠古時代,人們對宇宙結構的認識處於十分幼稚的狀態,他們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環境對宇宙的構造作了幼稚的推測。在中國西周時期,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人們提出的“早期蓋天說”認爲,天穹像一口鍋,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後來又發展爲“後期蓋天說”,認爲大地的形狀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紀 ,巴比倫人認爲,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環繞,而其中央則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爲盒蓋、大地爲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則是尼羅河。古印度人想象圓盤形的大地負在幾隻大象上,而大象則站在巨大的龜背上。

最早認識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臘人。公元前6世紀,畢達哥拉斯從美學觀念出發,認爲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張天體和我們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這一觀念爲後來許多古希臘學者所繼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麥哲倫率領探險隊完成了第一次環球航行後,地球是球形的觀念才最終證實。

公元2世紀,托勒密提出了一個完整的“地心說”。這一學說認爲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動,月亮、太陽和諸行星以及最外層的恆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繞着地球旋轉。爲了說明行星運動的`不均勻性,他還認爲行星在本輪上繞其中心轉動,而本輪中心則沿地球轉動。“地心說”曾在歐洲流傳了1000多年。

1543年,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認爲太陽位於宇宙中心,而地球則是一顆沿着軌道繞太陽公轉的普通行星。

1609年,開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諸行星都在橢圓軌道上繞太陽公轉,發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說,同年,伽利略則率先用望遠鏡觀測天空,用大量觀測事實證實了“日心說”的正確性。

1687年,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繞太陽運動的力學原因,使“日心說”有了牢固的力學基礎。在這以後,人們逐漸建立起了科學的太陽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圖像中,恆星只是位於最外層“恆星天”上的光點。1584年,布魯諾大膽取消了這層恆星天,認爲恆星都是遙遠的太陽。

18世紀上半葉,由於哈雷對恆星自行的發展和布拉得雷對恆星遙遠距離的科學估計,布魯諾的推測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贊同。

18世紀中葉,賴特、康德和朗伯推測說,佈滿全天的恆星和銀河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天體系統。赫歇爾首創用取樣統計的方法,用望遠鏡數出了天空中大量選定區域的星數以及亮星與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獲得了一幅扁而平、輪廓參差、太陽居中的銀河系結構圖,從而奠定了銀河系概念的基礎。

在此後一個半世紀中,沙普利發現了太陽不在銀河系中心、奧爾特發現了銀河系的自轉和旋臂,以及許多人對銀河系直徑、厚度的測定,科學的銀河系概念才最終確立。

18世紀中葉,康德等人還提出,在整個宇宙中,存在着無數像我們的天體系統(指銀河系)那樣的天體系統。而當時看去呈雲霧狀的“星雲”很可能正是這樣的天體系統。此後經歷了長達170年的曲折的探索歷程,直到1924年,才由哈勃用“造父視差法”測仙女座大星雲等的距離,確認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個世紀,人們通過對河外星系的研究,不僅已發現了星系團、超星系團等更高層次的天體系統,而且已使我們的視野擴展到遠達200億光年的宇宙深處。

3.航天事業的重大事件

人類載人航天事業起步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1961年4月12日,27歲的蘇聯航天員尤里·加加林乘坐人類第一艘載人飛船“東方1號”在離地面181000米的軌道上,繞地球飛行一週,108分鐘後安全返回地面,揭開了人類載人航天的歷史篇章。

1969年7月20日,美國航天員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乘“阿波羅號”飛船,實現了人類首次登上月球的夢想。

2003年10月15日9時整,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9時9分50秒,“神舟”五號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這是中國首次進行載人航天飛行。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執行任務的航天員是38歲的楊利偉。他是我國自己培養的第一代航天員。在太空中圍繞地球飛行14圈,經過21小時23分、60萬公里的安全飛行後,他於16日6時23分在內蒙古主着陸場成功着陸返回。

4.我國發射衛星狀況發展回顧

自從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東方紅”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以來,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的衛星研製水平和製造技術不斷提高,成功開發研製出了多種衛星,形成了不同的應用衛星系列,使一顆顆中國衛星在太空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我國用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先後發射了50多顆衛星,其中,科學技術實驗衛星9顆,返回式遙感衛星17顆,通信廣播衛星9顆,氣象衛星2顆,資源遙感衛星2顆,導航定位衛星2顆,測量大氣密度的氣球衛星2顆,國外衛星10顆。這些衛星的成功升空,不僅體現了我國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水平,使我國跨入了世界航天大國的行列,而且對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以及提高國際地位等方面,都發揮出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