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好吃不過肉夾饃散文外二篇

本文已影響 2.08W人 

  【好吃不過肉夾饃】

好吃不過肉夾饃散文外二篇

我一向喜好吃鍋盔,更喜好吃肉夾饃。鍋盔易得,自己在家裏隨便就可以吃到,但要吃到正宗的肉夾饃那可得自掏腰包了。因爲正宗的肉夾饃在自己家裏是沒有條件做出來的,主要是沒有烤餅的專用烤爐。可爲了滿足自己這一嗜好,我常在吃鍋盔時總喜歡用菜刀將鍋盔片開,給中間夾一些諸如回鍋肉、鹽煎肉、京醬肉絲、梅菜扣肉或是其他孜然炒肉之類的肉食菜餚來犒勞自己。

但這隻能解解饞而已,每次出外購物或是去城裏辦事,我對於其他食物都不大感冒,唯獨要吃肉夾饃和涼皮,這兩個美食一起吃非常解饞,也是絕配,既經濟又實惠。走在西安的街頭,打着賣肉夾饃招牌的不在少數,就連我老家的商州城區裏,賣肉夾饃的少說也有十多家。但真正正宗的卻寥寥無幾。我常在商州城裏一位朋友開的店裏吃肉夾饃,因爲好吃,也偷經學藝多少掌握了一點製作肉夾饃的技藝。

正宗的肉夾饃因該是臘汁肉夾饃,肉是選用事先醃好的五花臘肉,用摻入高湯的滷桶,加入蔥節、姜塊和適量的精鹽、冰糖、白酒、黃酒、幹辣椒、味精和香料包(肉桂、八角、小茴香、甘草、丁香、白芷、山柰、花椒、廣桂、白蔻、香葉、草果),大火燒開後撇去浮沫,再轉小火滷煮2小時,這樣臘汁肉就算做成了;饃是用專用的烤饃爐子木炭火連烙帶烤而成的白吉饃,而不是許多人圖省事而用電餅檔直接烙成的餅子。這種烙餅用來夾肉吃起來口感要比白吉饃遜色好多,因爲沒有經過爐火直接烘烤,嚼在口裏沒有蓬鬆酥脆感。

正宗的白吉饃需選用高筋麪粉加水及少量的油和鹽(一般的比例配方爲5千克麪粉,2.5千克水,20克鹽和100克油),然後揉和起勁成軟麪糰,餳置約30分鐘後揪劑(每千克麪粉出10個),再逐個揉拉成長薄條,抹一層香油,撒適量椒鹽,隨後捲起來,豎立按成餅狀,再用擀麪杖擀成圓形,製成生面坯。將面坯置爐口鐵板鏊上,烘烙定型並變色變硬後,再靠立在烙板下面的爐口內壁,直到烘烤熟。

烤爐要用大鐵桶子製作,四周糊上黃泥,上有鐵板,鐵板下面爲爐膛,這樣烤出來的饃比餅鐺烙制的好吃。真正想自己製作的話,只要用心,也一定能吃到一樣正宗的肉夾饃的。因爲好吃的緣故,我就曾自己製作過肉夾饃,自家制作不計成本,可以比外賣的原料充實,肉也加得多,吃起來成本低,全家人都能輕鬆享受到,口味上也相較外賣的要更勝一籌。在夾饃前,先用小刀順着饃邊劃一刀,然後撈一塊滷至熟爛的臘汁肉放在砧板上剁碎,直接鑲入劃開口的饃裏邊,順便澆入少許滷汁,即成了一個熱乎、酥脆、蓬鬆的'肉夾饃了。咬一口,饃香肉爛,肥而不膩,濃郁醇香,回味無窮。頗有幾分“漢堡牛肉”的味道。每一次,我都要至少吃兩三個才解饞的。

除了吃涼皮,偶爾吃稀粥、米線和胡辣湯,我都習慣咥個肉夾饃,那種愜意的感覺當真舒心滋潤酣暢淋漓!

  【冬日的糊湯麪】

凡是閱讀過著名作家賈某的作品,無不知曉商州這個地方,也無不熟悉“洋芋糊湯疙瘩火,除了神仙就是我”這句流傳在我老家陝西商州的一句順口溜。

商州多山,生活條件自然也相當落後,但正是這種落後閉塞的生活氣息,才形成了當地人獨特的飲食習俗。商州人也是以麪食爲主,由於當地主產小麥和玉米,人們的飲食上也大多圍繞着小麥和玉米換着花樣吃。從而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種自己獨特的飲食習俗——一般早晚吃玉米糊糊,中午吃麪條餃子,不過,偶爾也會吃頓大米飯,但吃過米飯那種感覺總沒有吃麪條來的踏實和愜意。

無論是鼕鼕夏夏,這種飲食規律都從未改變過。在商州當地,人們管玉米糊糊叫糊湯。通常爲了掩飾糊湯的單調,在煮飯時都習慣給糊湯鍋裏煮點豆子或洋芋。可別小看了這煮糊湯,要是煮不透或沒勤攪動就不會噴香。而若要煮透,最好是用大塊的木柴火來慢慢熬煮纔有滋味。

山裏人不缺柴火,但真正耐燒的柴火當屬砍伐過樹木的老樹根。家鄉人把樹根俗稱之爲疙瘩柴。因爲疙瘩柴耐燒,不僅煮飯好,燃過的火炭還不會有柴煙,又可以用來烤火。也因此,在隆冬時節,一大家人熱熱乎乎地吃着洋芋糊湯,再烤着一火盆疙瘩火炭,那種愜意的感覺可當真是勝過神仙了!

過去那糧食短缺的年月裏,整天圍繞着麪條和糊湯的日子,一大家人頓頓吃細糧肯定是不能堅持到來年。人們就用麪條和糊湯一起做成了一種既普通又暖胃的調和飯食——糊湯麪。尤其到了大冬天裏,各種蔬菜都已經退出了人們的視線,有的只是一些容易存放的土豆、蘿蔔、大白菜、蓮花白等過冬菜。這時候,爲了使這些蔬菜能和粗細糧一起搭配起來,糊湯麪當屬人們餐桌上的首選。

糊湯麪的做法很簡單,先是根據人口的多少擀好適量的麪條,隨後均勻的撒上撲面抖灑均勻待用(麪條適合菱形片或一紮長的短麪條);再準備好一些白菜和洋芋、胡蘿蔔、蓮花白等冬天裏僅有的農家蔬菜,洗好後將洋芋切成滾刀塊;再將白菜蓮花白和胡蘿蔔切成片待用。淨鍋上火,倒入適量食用油燒至7成熱時,下入事先切好的薑絲、蔥粒、蒜茸、幹辣椒節和青蒜苗段一起熗鍋炒香,接着倒入切好的蔬菜,邊翻炒邊加入適量的精鹽、胡椒粉、生抽、醬油、香油、雞精、味精。炒至8成熟時出鍋裝在容器內;接着淨鍋後再次倒入適量食用油,燒至8成熱時放入少量豆瓣醬炒出紅油,再依次放入洋芋塊,邊翻炒邊調入適合整鍋飯食用量的食鹽,略炒後注入人口飯量的清水。燒開後就可以攪入玉米糝兒了,攪玉米糝兒時要一隻手邊抖灑另一隻手邊用筷子攪動鍋裏,以防玉米糝粘鍋。一般估計玉米糝兒煮熟後的程度像成菜時的二流芡的程度即可。因此宜少不宜多,因爲玉米糝兒煮熟後會膨脹起糊,所以一定要掌握好。攪好玉米糝兒後,用疙瘩火微火煮至玉米糝兒的和洋芋塊至8成熟時,這就可以下面條了,這時火力可以稍大,以防麪條下鍋後短時間內粘連。一般這時麪條與玉米糝兒的比例爲3:1爲宜。煮好麪條後,再下入菠菜或上海青、倒入事先炒好的蔬菜攪勻,最後撒入青蔥粒和香菜碎,一鍋熱氣騰騰香濃噴香撲鼻的糊湯麪便大功告成了!

根據個人需要,舀入碗裏後,或調入陳醋或調入油潑辣子,加之那紅的蘿蔔,綠的菠菜,黃的玉米,白的麪條,光是看了就令人讒言欲滴。在這嚴寒的冬天裏,若是吃上碗糊湯麪,整個身子骨都會暖和個透,難怪在我的家鄉商州還流行有這樣一句俚語:“神仙聞了糊湯麪,也要在我門前站一站。”由此可見糊湯麪對人們的誘惑有多大?若是爲了豐富,還可在炒制蔬菜時加入番茄、青椒、洋蔥、或韭菜等蔬菜。相信口味會更勝一籌。

也許是糊湯麪比較實惠的緣故吧,凡是在老家,誰家逢個紅白喜事之類的,前來幫忙的人多,吃臊子面不好煮,吃餃子吧,那更是不實際。那麼,最方便也最省事的就當屬這既普通又受人喜愛的糊湯麪了。

 【歷久彌新豆渣饃】

每到年關,老家鄉下都有做豆腐的習俗,無論有錢沒錢,豆腐都是少不了的。每做一次豆腐,除了自己能吃到新鮮白嫩的豆腐外,還有一大半的鮮豆渣。

在過去那缺吃少穿的年月裏,這些鮮豆渣可是從來不捨得餵豬的,就用來做豆渣饃。每到年關,做好豆腐後,就開始蒸年饃了,那時候孩子多,糧食總不夠吃,豆渣也可頂一部分主食來充口糧。除了蒸一籠白麪饃饃外,就把所有的豆渣蒸成豆渣饃,只是單純的豆渣一團糟,做不成形,就把三分之一的豆渣和三分之二的玉米麪和成粘糕狀,鋪在蒸籠裏。蒸熟後便成了豆渣饃了。每次食用時,只需切一塊來,再切成一指厚的饃片,碼在平底鍋裏烙至兩面金黃時就可以大快朵頤了。嚼在嘴裏幹酥化渣,香甜可口。

在那狼多肉少的年代裏,儘管這粗糙的豆渣饃並不賞心悅目,可也算得上是美味了。因爲除了年關纔有豆渣饃吃,平日裏可是難得享受到這樣的“優待”。

隨着現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豆腐還是年年做,豆渣饃似乎也成了一種生活習俗了,每年做過豆腐,家家戶戶依舊要蒸一鍋豆渣饃來,只是現在的豆渣饃早已經今非昔比了,已不再是單純的玉米麪和豆渣。而是用淘洗乾淨的小米、糯米、花生、紅棗、紅豆和芝麻,再象徵性的加一點豆渣、玉米麪和適量白糖,攤在籠屜裏蒸熟。吃時切幾片放在油鍋裏煎炸金黃後,既香甜又軟糯,而且還伴有濃濃的豆渣的清香味。

正月裏,每有遠嫁外地的女子熬孃家,在過年吃膩了大魚大肉後,總不忘要煎幾片豆渣饃來,重溫過去那種久違的寒酸滋味,那香甜軟糯的感覺,既舒心又開胃,甭提有多愜意。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