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問答

語文高考詩歌鑑賞題如何解答?

本文已影響 3.45W人 

鑑賞口訣:

語文高考詩歌鑑賞題如何解答?

一.看類型。

詩歌內容的角度來看,古典詩歌的考查基本類型有以下幾類。①送別類。②懷古類。③思鄉懷人類。表達對家鄉或親人思念爲主。④戰爭或邊塞類。⑤閒適類。⑥借景抒情類。⑦託物言志類。⑧愛情類。⑨民生類。 以上九種類弄,只要學生掌握住基本的閱讀水平,在認真閱讀原詩二至三遍後,基本可以定住類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後,全詩感情自然顯現。能夠表現詩歌感情色彩的詞語有:愉悅、歡快、激憤、沉痛、悲憤、哀傷、悲涼、讚美、仰慕、惜別、依戀、豪邁、閒適、恬淡、迷戀、熱愛、憂愁、寂寞、傷感、孤獨、煩悶、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三.定主旨。

即確定詩歌所表現的思想內容,這是詩歌創作的核心,同時也是詩歌鑑賞的核心。詩歌的思想內容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憂國憂民、懷古傷今、反對戰爭、追求和平、蔑視權貴、憤世嫉俗、懷才不遇、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登高覽勝、惜春悲秋、憶友懷舊、思鄉念親、相知相親、別恨離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詩歌鑑賞的重點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正確把握詩歌所描寫的意象,即詩歌中所描寫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詩歌當中許多的意象都是有它們各自的喻意的。雖然這種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當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數情況之下卻是有其共通之處的

五.找技巧。

一首詩歌寫的好壞,與它所採用的表達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而表達技巧又要從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等三個方面去分析。

六.品風格。

“風格”是指由於作者的生活經歷、藝術素養等造成的不同的創作特色。如李白之詩清新飄逸,杜甫之詩沉鬱頓挫,陶淵明之詩沖淡平和,王維之詩詩中有畫,韓愈的詩深奧險怪,白居易的詩通俗鮮明。再如,按詞論家說,蘇軾、辛棄疾之詞豪邁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詞婉約含蓄。

詩歌鑑賞的最後,或者說到了細微之處,要讓學生體會出作者的語言風格及語言所要達到的表達效果。而與相關的一些術語有:剛健、雄奇、悲壯、曠達、蒼涼、沉鬱、飄逸、含蓄、纏綿、清新、明麗、秀麗、恬淡、悽美、明快等。

語言表達效果:真摯感人、動人心魄、催人淚下、意境高遠、情景交融、耐人尋味、言有盡而意無窮。

詩歌內容、思想情感

一、詩歌內容分類

贈友送別詩、借景抒情詩、思婦閨情詩、託物言志詩、詠史懷古詩

羈旅行役詩、邊塞征戰詩、即景抒懷詩、山水田園詩

送別詩多是叮嚀對方,讚頌對方。或訴依依別情或言別後的思念。

詠古詩多是對古代人或事的憑弔。或爲緬懷先賢,追慕古人,或表達自己建功立業的願望,或訴自己生不逢時的感慨,或感嘆昔盛今衰,借古諷今。

戰爭詩要麼表現保家衛國的豪情,要麼表現捨身殺敵的壯烈,要麼表現戰士凱旋的豪邁,要麼表現對戰爭的厭惡,揭露戰爭帶給親人、家鄉、人民的苦難,控訴封建統治者發動戰爭的罪惡。

邊塞詩則爲對邊塞軍旅生活的描寫,或表現邊塞苦寒的生活環境,或表現壯麗的邊塞風光。

思鄉詩、閨怨詩及羈旅行役詩則重在表現對親人的思念,或表達婦女的柔情別緒、憂愁傷感。或表現遊子異地生活的悽楚辛酸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寫景抒情詩和詠物言志詩(包括山水田園詩,隱逸詩等),往往表現詩人自己與衆不同、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質,或者表達自己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傷感,或者表現其他或喜或悲或憂的複雜懷感,或者表現祖國山河的壯麗,表達對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有的則借景(物)來表達自己遠大的志向和自己高尚的本質。

二、詩詞中常見的思想情感

1、憂國傷時

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過華清宮》(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反映離亂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峯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白居易《賣炭翁》

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如:杜甫《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爲梁父吟。)這是一首感時撫事的詩。作者寫登樓望見無邊春色,想到萬方多難,浮雲變幻,不免傷心感喟。進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極星座一樣,不可動搖,即使吐蕃入侵,也難改變人們的正統觀念。最後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諸葛亮輔佐朝廷的抱負,大有澄清天下的氣概。全詩即景抒情。

2、建功報國

建功立業的渴望 如:曹操《龜雖壽》(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爲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年,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陸游《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保家衛國的決心 如: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

報國無門的悲傷 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

年華消逝,壯志難酬的悲嘆 如:蘇軾《水調歌頭•赤壁懷古》

理想不爲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3、思鄉懷人

羈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溫庭筠《商山早行》 。

思親念友 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邊關思鄉如:范仲淹《漁家傲》。

閨中懷人 如:王昌齡《閨怨》,歐陽修《踏莎行(候館梅殘)》,李白《子夜吳歌》

4、生活雜感

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閒 如:王維《山居秋暝》、孟浩然《過故人莊》

昔盛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揚州慢》、劉禹錫《烏衣巷》

借古諷今的情懷 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

青春易逝的傷感 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仕途失意的苦悶 如:白居易《琵琶行》、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告慰平生的喜悅 如:杜甫《春夜喜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

5、長亭送別

依依不捨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鈴》、王維《渭城曲》。

情深意長的勉勵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坦陳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三、 評價作品思想內容應注意的問題

1、瞭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創作風格。如辛棄疾曾經在抗金斗爭的最前線出生入死,南歸之後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擠和打擊,所以其詞多爲回憶過去如火如荼的戰鬥生活,或者表達報國無門的憤懣情緒,風格豪放悲慨。

2、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點,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比如,唐代國力強盛,投筆從戎的知識分子大多精神昂揚,情感豪邁,在他們的詩,尤其是邊塞詩,雖有塞外環境的惡劣,也有對故鄉、親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敵愾的憤慨,保家衛國的決心,因而格調高亢,情緒激盪。而宋代則大不相同,積貧積弱、國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沒有了大唐的氣象,在知識分子的筆下,豪邁之氣少了,悲涼之氣多了,雄偉氣魄少了,家國之愁多了。

3、許多古代詩詞的前面都有一個不長的“序”,有的交代了創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創作的緣由,有的交代了創作的經過,有的交代了創作的背景,有的又爲整個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調。

4、大多數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單一的,其中可能交織着非常複雜的情感,讀者有時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礎之上發揮想象,進行二度創作。另外,一個作家的整體創作趣向和風格要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個別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棄疾等,都有其固有風格之外的創作。

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解讀詩詞的意境、探尋詩詞的主題可以從以下八個方面突破。

一、 從詩詞的標題突破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標題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內容,有的標題揭示了作品的線索,有的標題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調。例如:

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 李益

微風驚暮坐,臨牖思悠哉。 開門復動竹,疑是故人來。

時滴枝上露,稍沾階下苔。 何當一入幌,爲拂綠琴埃。

標題中的“聞風”二字是全詩的線索,也是理解全詩內涵的關鍵。首、頷兩聯寫臨風而思友、聞風而疑友來;頸聯寫風吹葉動,露滴沾苔,用意還是寫風;尾聯入幌拂埃,也是說風,是遐想,期望風至寄思友之意。可見,全篇緊緊圍繞“聞風”進行藝術構思,通過微風形象,表現詩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發思念故人的情懷。

二、 從詩詞描寫景色的“冷”“暖”色調突破

古人寫詩作詞,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於景。因此,鑑賞時首先要找出寫景的詞句,再體味所寫之景的“冷”“暖”,進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

水檻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

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 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

這首詩中的寫景主要是在二、三聯,詩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樹晚多花”寫出開闊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環境,再用“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景圖。你看,魚兒在毛毛細雨中搖曳着身軀,燕子在微風的吹拂下輕盈地飛翔,多麼歡快、多麼自由啊!詩人正是通過繪製這樣的“暖”色之景,抒發了一種歷經戰亂之後暫得安身的閒適而喜悅的心情。

三、 從詩詞所選取的意象突破

古詩詞中的許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義,詩人常常通過選取特定的意象來表達內心獨特的情感。例如:

長信秋詞五首(其一) 王昌齡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詩中首句用“梧桐”、“秋葉”這些帶有淒涼悲傷的意象來渲染蕭瑟冷寂的氣氛,第三句中的“熏籠”又進一步烘托了深宮寒夜的環境。結合末句便知,這是由於詩人心境悽清、愁恨難眠,才感到來自南宮(皇帝的居處)的漏聲悽清、漫長。

四、 從詩詞中所暗示的關鍵詞突破

詩詞是詩人“緣情而發”的產物,有時如能捕捉到詩詞中那些最能顯現詩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鑑賞該詩詞的鑰匙。例如:

江樓感舊 趙嘏

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來望月人何處?風景依稀似去年。

首句中一個“思”字奠下了全詩的感情基調,也成爲我們窺視詩人內心世界的窗口。詩人爲何而“思”?思的對象又是什麼?聯繫下文方知,詩人是由於見到與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觸發了對友人的思念。

五、 從作品中含有詩眼的句子突破

古人寫詩詞,尤其注重煉字煉句,力求一字傳神,一句傳神。而這些含有詩眼的句子往往最能體現作品的內蘊及表達技巧。例如: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詩中的第三聯描寫生動,“落”“明”二字精練傳神,是該聯的詩眼。“落”給“泗水”以動感,好像從天上落下一般,使靜態的形象動態化;“明”賦予靜態的自然色彩以動感,不說徂徠山如何青綠,而說蒼綠色彩主動有意地映照徂徠山。聯繫全詩,不難發現詩人把山水寫得如此雋美、秀麗,是爲了襯托他與友人的情誼純潔無邪。

六、 從作者的人生經歷突破

“詩言志”,作者的人生經歷不同,他(她)通過詩詞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也就不同。因此,鑑賞時不妨從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及其生活經歷突破。例如:

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 辛棄疾

繞牀飢鼠,蝙蝠翻燈舞。屋上松風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髮蒼顏。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

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一生堅持抗金復國,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終。他的詞作多抒寫其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這首詞就抒發了他的壯志難酬仍憂國憂民的宏大襟懷。

七、 從詩詞中典故的含義突破

古代詩人創作時,有時藉助一些典故來表現廣泛而深刻的主題。例如:

遣 懷 杜牧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詩中“楚腰纖細”典出《韓非子•二柄》:“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掌中輕”典出《飛燕外傳》,指漢成帝皇后趙飛燕,“體輕,能爲掌上舞”。詩人借用這兩個典故意在說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再看第三句,詩中“十年”與“一覺”相對,給人以“很久”與“極快”的'鮮明對比感,顯示出詩人感慨之深。縱觀全詩,可以發現詩人所遣之懷,不僅有懺悔之意,還有前程恍惚如夢、不堪回首之意。

八、 從詩詞的註解突破

有的詩詞鑑賞在原詩之後附有註解,閱讀這些註解,可以幫助我們瞭解作者、作品的有關情況,以便更準確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內容。例如: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詩寫於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後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詩後註解提供了該詩的寫作背景,從“流放途中遇赦”這幾個字可以想見,詩人應是帶着輕快的心情寫作此詩的。因此詩人筆下的自然萬物好象被賦予了生命:雁兒高飛,帶走了詩人憂愁苦悶之心;月出山口,彷彿是君山銜來了團圓好月。這樣的有情有意之景便襯托出詩人遇赦後極其歡快的心情。

常用典故及意象,以及其所表達的含義,請自己在網上搜集整理,此處不贅述。

詩詞賞析三部曲

一、讀懂

鑑賞一首古詩(詞),第一步就是要能夠讀懂它。讀不懂,鑑賞也就無從談起,所謂“不知有漢,何論魏晉”。在“讀懂”這一步上,至少要達到前人所說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境界①。

在“讀懂”這一步上,着重把握好兩個“明”字。

1.明字意

明字意,就是對每一首古詩(詞),要明瞭每個字的含義,達到字字落實的地步。有時候,對一首古詩(詞),哪怕是有一個字未理解,也會影響對整首詩(詞)的理解。比如:讀《詩經·周南·卷耳》,倘若對詩中“采采卷耳,不盈頃筐”的“頃筐”弄不明白,就很難理解全詩。“頃筐”,是一種簸箕形狀的淺筐,對其形狀不明瞭,尚不要緊,但若不知這乃是一種淺筐,就會影響對全詩的理解。此詩寫女子對出門在外的丈夫的懷念。她採卷耳,連“頃筐”都採不滿,由此可見她心不在焉,也可見她對丈夫的思念之深。如果,對“頃筐”不能正確理解,我們就很難體察詩中女子對出門在外丈夫的懷念之情,也就不能說是真正讀懂了這首詩。

2.明典故

明典故,就是對詩詞中所用典故要弄明白。有些詩詞,不用典故,我們閱讀的障礙相對來說要小些;而有些詩詞,運用典故較多,而且運用得頗爲巧妙,如果弄不清楚,僅僅從字面上理解,就很難讀懂,或者說,很難正確解讀其內涵。比如,讀宋代大詞人辛棄疾的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詞的上片運用了兩個典故:一個是用三國時吳國國主孫權(字仲謀)事,他重用周瑜等能人而建功立業;另一個是用南朝宋武帝劉裕(字德輿,小字寄奴)事,他早年家貧,後來憑藉自己的努力而當上東晉將領,並親自率兵北伐,最終推翻了東晉王朝而自立爲帝。詞的下片,也運用了兩個典故:一個是用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元嘉”爲其年號)事,他想學前人“封狼居胥”(即北伐建功),而誤聽王玄謨之言,派王玄謨率兵草率北伐,結果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打得狼狽不堪;另一個是用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廉頗的故實,他曾爲趙國立下汗馬功勞,後來,趙王以爲他年老而不再用他。辛棄疾在此詞中運用這些典故,恰到好處,有助於詞人懷古傷今,表現其收復中原失地的強烈願望與對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左而使之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

二、讀透

讀透,這是鑑賞古典詩詞的第二步。在這一步上,要達到前人所說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②。如何才能讀透?我以爲,至少應做到“四會”。

1.會“知人論世”

“知人論世”,語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清代沈德潛《說詩?語》雲:“又如題畫山水,有地名可按者,必寫出登臨憑弔之意;題畫人物,有事實可拈者,必發出知人論世之意。”③知人論世,用於古典詩詞鑑賞,指要了解詩詞的作者及寫作背景。瞭解作者,包括瞭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創作道路、藝術風格等;瞭解寫作背景,包括瞭解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作者寫作時的心境及同時代其他作者的同類作品等。會知人論世,纔有可能讀透具體作品。比如,讀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我們瞭解杜甫其人及此詩的寫作背景,就有助於讀透它。杜甫,具有治國的理想。他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一詩中表白:“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其詩,往往與反映社會現實緊密聯繫在一起,因而,有“詩史”之美譽。詩風沉鬱頓挫。《春望》,當作於“安史之亂”中,詩人住在安祿山叛軍統治之下的長安城。瞭解了詩人及此詩的寫作背景後,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爲何感時傷別,連本無情感的花也會“濺淚”,鳥也會“驚心”;爲何“家書”如此珍貴,“抵萬金”;爲何詩人年僅四十餘歲就已成“白頭”,而且“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這一切都是“安史之亂”所致。感時傷別,與詩人其他同題材的作品如“三吏”、“三別”等相近,所體現的詩風也是沉鬱頓挫。會知人論世,這要求鑑賞者除了多讀詩人的作品之外,還要儘可能多讀一些史書、筆記、詩話、詞話等。

2.會“沿波討源”

“沿波討源”,語見西晉詩人陸機《文賦》:“或沿波而討源”④,南朝·樑·劉勰《文心雕龍·知音》:“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⑤。在古典詩詞鑑賞上,會“沿波討源”,就是指會根據詩中的線索去探究作品之源乃至作者的師承之源等。如,讀宋代大文學家王安石的詞《桂枝香·金陵懷古》,對其中的“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就不能不沿波討源,瞭解這是化用唐代詩人杜牧《泊秦淮》的詩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後庭遺曲,指《玉樹後庭花》曲,系陳後主所作。《隋書·五行志》記載:“禎明初,後主作新歌,詞甚哀怨,令後宮美人習而歌之。其辭曰:‘玉樹後庭花,花開不復久。’時人以爲歌讖。此其不久兆也。”於是,《玉樹後庭花》被後人視爲亡國之音。王安石在詞中化用杜牧詩句,以古諷今。如何纔會“沿波討源”,這就要求鑑賞者多讀作品,最好能從中國古典詩歌的源頭《詩經》、《楚辭》讀起,對其後每個朝代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要有大致的瞭解,也可閱讀一些今人所寫的文學史、詩歌史等。

3.會挖掘意境

意境,是中國古典詩論中重要美學範疇之一。作爲一個完整的概念,意境這個詞,最早見於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詩格》,與物境、情境並提:“詩有三境:一曰物境。欲爲山水詩,則張泉石雲峯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瞭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娛樂愁怨,皆張於意而處於身,然後馳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張之於意而思之於心,則得其真矣。”⑥對意境的內涵作了全面深入解讀的是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他說:“詞以境界爲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並將 “境界”(即意境)分爲“有境界”與“無境界”,“造境”與“寫境界”,“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境界的大與小等。有無意境,意境經營得如何,是判斷一首詩(詞)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鑑賞古典詩詞,關鍵要會挖掘其意境。意境,與另一個美學範疇的意象,二者同中有異。相同之處,主要在於二者都是主觀情思與客觀物象的統一;相異之處,主要在於意境往往就整首作品而言,而意象則是營造一首作品意境的具體構件。不妨看一看南宋“永嘉四靈”之一的翁卷的詩《野望》:

一天秋色冷清灣,無數峯巒遠近間。

自上山來看野水,卻於水底見青山。

此詩中的意象有:遙遠的天際,冷清的河灣,遠近高低不同的無數山峯,自然的綠水,水中的青山。正是這些意象構成了此詩的意境:山區秋色之壯——天高灣清,層巒疊嶂;秋色之秀——青山映在碧水裏,綠水繞着青山轉,山中有水,水中有山;詩人的心情是愉悅的,全無一些詩人筆下的秋天蕭條肅殺之氣。

4.會比勘異同

俗話說:“有比較,纔有鑑別。”在鑑賞古典詩詞時,會就同題目或同題材的作品加以比較,辨別其異同,品評其高下,這對讀透作品是極爲有利的。可進行思想與藝術性的全方位的比較,也可着重就詩詞的主旨、意象、章法、技巧、風格等其間一兩個要素加以比較,說明其特點,道盡其妙處。如比較唐代詩人李端《鳴箏》、柳中庸《聽箏》與白居易《夜箏》: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李 端《鳴箏》

抽弦促柱聽秦箏,無限秦人悲怨聲。

似逐春風知柳態,如隨啼鳥識花情。

誰家獨夜愁燈影?何處空樓思月明?

更入幾重離別恨,江南歧路洛陽城。

——柳中庸《聽箏》

紫袖紅弦明月中,自彈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

——白居易《夜箏》

這三首同題材的詩(詩題也基本相同),都寫聽箏,但其着眼點都不在表現彈箏者精湛的技藝,也不在描繪箏樂的內容,而是“聽箏之意不在箏”,在借聽箏以寫人,在這方面,三首詩又各取所需,各有側重。李端的詩着重摹寫彈箏者的神態而見其愛意;柳中庸的詩着重描寫詩人聽箏的感受,並以此抒寫自己的離情別恨;白居易的詩則主要表現詩中主人公“別有深情一萬重”。在寫法上,三首詩也明顯有別。李端的詩主要是巧妙用典,以一生動的細節表情達意,具有詩趣;柳中庸的詩主要採用新穎貼切的比喻,將以形喻箏聲與以聲(杜鵑之啼聲)喻箏聲結合起來,將表達箏之“悲怨聲”與詩人之“離別恨”結合起來,化無形爲有形;白居易的詩則主要運用“空白”的技法,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通過比較,我們便能讀透這些作品。

三、讀化

讀化,這是鑑賞古典詩詞的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這一步上,鑑賞者要在前兩步的基礎上有一個質的飛躍,達到前人所說的“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之境界⑦。對一首詩(詞)的解讀,不僅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與其意境的挖掘等層面上,而是對作品能爛熟於心,將作品的意境化爲鑑賞者心中的境界,並能以其獨特的角度、別具一格的語言表現出來。其突出表現在於完成對鑑賞文章的撰寫。鑑賞文章是鑑賞成果的外在表現,沒有這一步,鑑賞過程是不完整的,而且不能說是成功的。古典詩詞鑑賞,有三點必須強調:

1.言之有物

言之有物,就是要少說空話,少說廢話,做到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只要將自己讀詩詞的最深刻最有個性的體會寫出來就行了,沒有必要面面俱到,更沒有必要去硬做大文章。

2.靈活多樣

靈活多樣,就是在寫作鑑賞文章時不要一個模式,而應根據不同的作品採取不同的寫作方式。就詩詞的篇幅而言,一般來說,對長詩可以採用論文式,也可以採用其他方式;對短的詩詞則適宜採用隨筆、對話體等。就探討詩詞的內容與形式而言,鑑賞文可以多角度下筆,也可以就其中一兩點加以賞析。

3.語如詩美

詩詞是美的藝術,其語言是美的語言。作爲對美的藝術的詩詞的鑑賞,鑑賞文章也應像詩詞語言一樣美,不能將鑑賞文章寫得枯燥無味,了無詩趣。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