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設計

泊船瓜洲教學設計模板

本文已影響 2.78W人 

《泊船瓜洲》一詩寫的是詩人停船在瓜洲之後,望着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並不是很遠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濃濃的思鄉之情。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泊船瓜洲教學設計模板,歡迎閱讀參考!

泊船瓜洲教學設計模板

【教材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第一課《古詩三首》中的第一首詩。本組課文是圍繞“遊子思鄉”這一主題編排的,《泊船瓜洲》是南宋詩人王安石於公元1074年,在第一次任宰相主持變法失敗後,應宋神宗急召第二次赴京復職,途徑京口泊船瓜洲時所作。詩的前兩句寫景,未句感慨仕途多險,前途未測,第三句感嘆自己對故鄉江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記憶憂新,各種在家的美好溫馨歷歷在目,因此本詩從字面上看,是一首膾炙人口,情意綿綿的思鄉詩。編排本組課文一是讓學生用心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二是引導學生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過哪些景物或事物表達出來的。

【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已經有了很強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其中本詩中的“泊、間、數、重、還”這幾個多音字的辨音,讀通詩句、大體把握詩意,學生能自己解決,再輔以教師適當點撥即可達成目標。而知曉詩人的背景,走進詩人的內心,需要一個體驗的過程,因此這是本課教學要突破的難點,需要在多種方式的誦讀思考中完成。

【教學目標】

1、通過結合語境意項辨析“泊、間、數、重、還”等多音字的讀音,交流學習古詩的方法。在自由讀,分組讀,師生合作讀,抽生讀等多種形式中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通過結合註釋、教師點拔,生生合作大體把握詩意,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3、通過蒐集詩人資料,教師相機補充介紹背景,體會“綠”“又”兩個關鍵詞表情達意的作用,引導學生想象古詩情節,進入古詩意境。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和大體把握詩意。

【教學難點】:

想象詩歌中的情節,進入古詩詩境,體會詩人思鄉之情。

【教學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知識人,奔主題。

1、在中國璀璨的歷史長河中,古代詩人多如繁星,而北宋王安石就是耀眼的一顆星,誰知道他的個人資料?(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出生於江西臨川,發起過歷史上有名的“王安石變法″等。)

今天我們共同走進王安石的___泊船瓜洲(板書課題)

3、解課題,質疑課題。

1、讀課題,你是怎麼知道“泊”讀“bo″?

而不讀“PO”呢?怎樣理解這個課題?

2、對這個課題有什麼疑問嗎?(詩人應皇帝急召……)

4、交流學詩方法。

二、初讀古詩,大體把握詩意。

1、本詩的多音字很多,瀏覽古詩,怎樣確定“間、數、重、還”的讀音?

(1)抽生讀,談一談選擇多音字讀音的理由。

(2)抽生分別說其它字的解釋,確定讀音。

2、詩人的家鄉在哪兒呢?默讀古詩前兩行,用“一”劃出來表示地點的名詞,大膽猜一猜?

(1)京口、瓜洲、鐘山,結合註釋這三個地點名詞的地理位置是怎麼樣的?師生合作簡筆畫板書。

(2)王安石出生於江西臨川,小時候跟在南京做地方官的父親長大,因此在鐘山他度過了天真浪漫的童年時代和風華正茂的青年時代,被詩人看作是魂牽夢縈的第二故鄉。

3、弄懂了這個問題,詩意就一目瞭然,同桌交流。抽生說詩意,三、知詩情、悟詩境。

1、作者泊船在長江北岸的瓜洲,離家鄉南京遠嗎?

“遠”與“近”展開爭論,找出各自的理由。

在遙遠的古代,沒有公路、沒有汽車,沒有火車,單靠着雙腳和一葉扁舟要跨過滾滾的長江水和翻越幾重山,可謂是千山一水,可爲什麼在作者的眼裏卻是那般得近?

2、引讀悟情:

因爲作者心裏想的是——故鄉,腦裏裝的是_____故鄉,嘴裏唸的是______家鄉,因此不覺得家鄉遠了,不由念着,生讀前兩句:京口瓜洲一水間.....

情不自禁地吟着:京口.....

情深意切地叨着:京口......

3、故鄉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那麼熟悉,作者的第二故鄉南京,屬於我國的江南地區,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對這裏都懷着深深的讚歎之情。你知道了哪些描寫江南的詩?在這首《泊船瓜洲》裏詩人同樣寫了江南的美,聰明的你,覺得哪一句把江南寫的美呢?“春風又綠江南岸”中哪個字,讓你眼睛一亮,“綠”這個字是詩人千錘百煉的結晶,默讀24頁的資料袋,你知道了什麼?

4、而“綠”字前的“又”我們得好好品一品,“又”代表“又一次”家鄉的那些景物會循環往復,輪迴的來來去去呢?學生練習說話:燕子飛了,又飛回來的時候,春天去了,又在來的時候,草兒枯了,有再青的時候

5、想想詩人曾經有哪些美好的生活吧?

四、知背景,入詩境。

1、古詩學到這裏,如果你是詩人同船共渡的朋友一定有很多問題想問他:學生再次質疑:教師補充介紹資料:

公元1042年王安石曾入朝做官,後升任爲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他一心想爲天下蒼生,黎民百姓謀福,他“積貧扶弱”大刀闊斧地推行改革變法,可因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所以遭到了朝廷內外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他們千方百計地排斥他、打擊他,而當時的宋神宗也缺乏了殺罰果斷的能力,搖擺不定,最後皇帝對王安石失去了信任,萬般無奈之下,王安石只能辭官隱退,回到南京的家中寄情山水,一年後的春天,出爾反爾的皇帝又召他回京赴任,公元1075年,55歲的王安石又背上了沉重的行囊,拖着早已疲憊的身子從鐘山出發去京赴任。

從這一段介紹中,你又知道了一個怎樣的王安石?播放音樂起......

2、詩人深知,這一去,一定凶多吉少,而年邁花甲的他,早已倦了朝廷的爾虞我詐,可只要他去做宰相,他就一定去,主張變法改革,而他只要施行新政變法,守舊派依然會對他進行打擊報復,他只能憂心忡忡,躊躇滿懷,將這滿腔的千般不願萬般不情,都化作叩問蒼天,質問明月______讀春風______這是發自肺腑的質問呀!

3、積累有關明月的詩。

看到明月,詩人更加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思念朋友,明月、似手作爲古代詩人思鄉的標誌,不管是蘇軾的“明月幾時有......”,還是杜甫的“露......,”還是兒時念的舉頭......,亦或是“明月有情應識我,年年相識在他鄉”,都表達了詩人們一個亙古不變共同情懷,那就是思鄉。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