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設計

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本文已影響 1.87W人 

《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所描寫的是一種最有普遍性的離別。它沒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摯的惜別之情,這就使它適合於絕大多數離筵別席演唱,後來編入樂府,成爲最流行、傳唱最久的歌曲。接下來小編整理了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歡迎大家閱讀。

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並背誦古詩。

2、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悟詩情詩意,學寫作方法,激發對祖國詩歌的熱愛。

3、讀王維其他作品,感受詩人的情懷。

教學過程:

一、學習《送元二使安西》。

1、板書課題,解題,質疑。

(1)今天我們要學習王維所作的一首古詩,來,齊讀詩題。詩題是古詩的眼睛。誰來說說,透過詩題你讀出了哪些信息?

(2)再看詩題,你覺得這首詩裏會寫什麼內容?

2、自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過渡】這是同學們的猜想,古詩的內容真的如你們所想嗎?快拿起課文紙來讀讀這首詩,先看看能不能把它讀正確。

指名讀,相機理解:“浥”。

(1)這裏面有一個字,“浥”,知道它是什麼意思?你是怎麼知道的?

(2)這首詩裏有一些多音字,也要讀準確。當不確定多音字的讀音時,可以通過字義來判斷。

(3)古詩只讀正確流利是不夠的,誰來試試看能不能讀出詩的節奏?

3、解決問題,體會送別之情。

過渡:讀了這麼幾遍,大家覺得詩裏描寫的跟你先前想的一致嗎?有沒有王維送別元二的環境描寫?哪兩句詩呢?有沒有寫他們送別時的情景?(生答)

接下來看你們能不能結合註釋,把對詩句的理解變成一幅畫面。

(出示學習提示,指名讀)大家自由地讀讀古詩,先讀古詩和註釋,邊讀邊想象,把想象到的畫面跟同桌交流一下。(三分鐘)

(1)剛纔看同學們學得很投入,一定都讀出了自己的理解,也有了自己的感受。真好!先來看看他們送別時的環境,誰把自己讀出的畫面講給大家聽?

【客舍】【朝雨】客舍潔淨,楊柳鮮亮,驛道清塵不揚……這美麗的景色都融入了作者的詩句中——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還有誰願意分享你讀出的畫面?

【柳色新】說到柳,老師想到了古代折柳送行的習俗。【生讀:漢代長安城東郊有一條河叫灞水,河上有一座橋名“灞橋”,人們在這座橋上送別親友,要折下橋頭的柳枝送給行人,這就是所謂折柳贈別。因爲柳與“留”諧音,折柳相贈有“挽留”之意。】

所以古人看到柳,即生離別之情。請看:【課件】

這柳,在張籍的詩裏出現過:【客亭門外柳,折盡向南枝。】

這柳,在白居易的詩裏出現過:【爲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

這柳,出現在李白的詩句裏:【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這柳,自然也出現在王維的詩句裏:【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幾千年來,這柳不知見證了多少次離別,可真是“世間離別情萬種,巧借楊柳訴心聲”啊!這種情景交融的寫法在古詩中很常見,叫做寓情於景。

(2)我們接着交流,從後兩句詩裏,你讀出了怎樣的送別畫面呢?

【相機理解“更盡”】在同學們的描述中,我看到了兩位朋友頻頻舉杯共飲,不忍分離的畫面。多少留戀與不捨,都化作這醉人的美酒之中!同學們請看,當時陽關以西【出示課件】渺無人煙,滿目的淒涼。岑參有一首詩是這樣描述的:十日過沙磧,終朝風不休。馬在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後兩句引讀)

渭城這裏春雨綿綿,安西那兒卻是——風沙漫天;

渭城這裏生機勃勃,安西那兒卻是——滿目荒涼;

渭城這裏有飲不盡的故鄉水,聽不完的家鄉話,到了安西卻是——舉目無親,難覓鄉音。

(3)從繁華的渭城到荒涼的安西,要走3000多公里,200多個日日夜夜,這一路的辛苦勞頓、孤獨落寞,王維是深有體會的,因爲他也曾經出使過安西。這是一段資料,請你來讀。

開元二十五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大逸戰勝了土蕃,唐玄宗命王維以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

王維去過安西,他深知安西自然環境的惡劣和與鄰國間戰爭的殘酷,所以在送別元二時,他的內心應該是揉合了多種情感的。假如你是王維,在朋友元二臨行前,你想對老朋友說些什麼呢?

(4)千言萬語說不完,一切盡在美酒中。

①帶着王維的留戀,女生一起讀。【女生讀】

②帶着王維的祝福,男生一起讀。【男生讀】

③好一個“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啊!來,我們一起吟誦全詩,爲元二送上一程!【齊讀】

(5)【讀得字字含情,真令人感動!】就在與元二分別六年後,王維去世了,渭城一別錘鍊出了千古名句,竟也成了兩人的永別。消息傳到安西,當元二再次讀起王維當年爲他所作的這首詩,心中一定有別樣的情感。讓我們試着背誦這首詩,來紀念兩人那深厚的友情吧!

這首詩裏,王維借杯中的美酒表達了對朋友的深情,這就叫“借物抒情”。(板書:借物抒情)

二、拓展讀詩,感受詩人情懷。

1、讀《相思》,感受詩人的柔情。

(1)同樣是“借物抒情”,我們再來輕聲讀讀王維的這首《相思》,結合註釋,看看作者藉助什麼事物,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預設】藉助紅豆表相思之情。

(2)【課件出示紅豆圖片】這就是紅豆。(生讀:紅豆產於南方,傳說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邊疆,哭死於樹下,化爲紅豆,於是人們又稱呼它爲“相思子”。唐詩中常用它來關合相思之情。)提起“相思”,很多人立刻想到了男女之間的情愛,而這首詩,又叫——《江上贈李龜年》,是王維贈與朋友李龜年的,表達的是朋友之間的相思之情。

(3)來,請男生讀前兩句,女生讀後兩句,一起感受王維對朋友的想念。

(4)“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讀了王維的兩首送別詩,在你的心裏,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預設】重情重義、珍惜友誼……

看,大家品着詩句,慢慢走進了詩人的內心。

2、讀《送劉司直赴安西》,感受詩人的豪情。

王維不但善於借物抒情,也善於直抒胸臆,這在他的邊塞詩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我們來看他其中的一首邊塞詩。

絕域陽關道,胡沙與塞塵。三春時有雁,萬里少行人。

苜蓿隨天馬,蒲桃逐漢臣。當令外國懼,不敢覓和親。

(1)大家先看看能不能借助註釋把詩讀通,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同學交流。

誰願意來讀一讀這首詩?

(2)老師也來讀一讀,請同學們仔細聽,看哪一句詩人表達的情感最強烈?

(3)唐代吐蕃強盛,每爭安西,中國常與之和親,以公主嫁吐蕃,大損國威。最後一聯王維希望劉司直出塞建功立業,弘揚國威。同學們,這哪裏是在送別呀,分明是在抒發自己保家衛國的豪情呀!(板書:直抒胸臆)

3、讀《鳥鳴澗》,感受詩人的閒靜。

同學們,王維不僅善於藉助生活中常見的楊柳、美酒、紅豆等事物,表達內心豐富的情感,他也會慷慨激昂地抒發強烈的報國之念。不過,世人對他最高的評價則是公認爲山水田園派的代表人物,我們來看他寫的這首《鳥鳴澗》: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1)默讀這首詩,想想從古詩中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

(2)環境清幽,作者的心也無比地寧靜,輕輕地再讀這首詩,看你能從哪個字裏讀出詩人內心的平靜?

(3)老師很奇怪,“花落月出鳥鳴”這些不都是動態的景物描寫嗎?怎麼大家感受到的卻是安靜、平靜呢?誰來解釋一下?(是的,這種寫法叫做“以動襯靜”)

(4)僅僅20個字,詩人抓住了桂花,明月,山鳥,流水等事物,爲我們展現出一一幅“鳥鳴山更幽”的畫面。

①你看,【輕音樂起】【課件出示】桂花飄落,明月(怎麼樣?)升起,山鳥啼鳴,流水歌唱。空山的夜晚是那樣的安靜。

②千年以前,王維就在這春山裏,看桂花柔柔地飄落,看明月——(怎麼樣地升起?)慢慢地升起;聽山鳥低低地啼鳴,聽流水緩緩地歌唱。詩人的內心是那樣的寧靜。

③今天,我們讀着這首《鳥鳴澗》,眼前彷彿看到了桂花從枝葉間柔柔地飄落,看到了明月從夜空中慢慢地升起,耳邊好像聽到了山鳥在樹林中低低地啼鳴,聽到了流水在山谷裏緩緩地歌唱。我們的心中如此的沉靜。

④【引導學生說完之後,師生對讀】在沉靜中,我們彷彿看到了……

【小結】同學們,不知不覺中,我們不僅讀懂了這首詩,還讀出了一幅清麗安謐的畫面。難怪蘇軾曾這樣評價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三、總結昇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同學們,短短的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課件出示)王維的送別詩、邊塞詩和山水田園詩,感受了詩人別樣的情懷。王維的詩作存世400餘首,【課件出示】我們今天所學的四首詩在他的創作生命中,只是滄海一粟,如果同學們想更深入地瞭解王維,那就在課下繼續走進他所描繪的詩歌世界,走進他的詩意人生

  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前兩句寫送別的時間,地點,環境氣氛。清晨,渭城客舍,自東向西一直延伸、不見盡頭的驛道,客舍周圍、驛道兩旁的柳樹。這一切,都彷彿是極平常的眼前景,讀來卻風光如畫,抒情氣氛濃郁。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這首詩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獨樹一幟。

【設計理念】

語文能力的本質是語言和精神同構共生的能力,語文課就是要促進學生的言語和精神攜手走向豐妙的境界。

本節課教師引領學生紮紮實實的品析文字,以一首的學習帶動多首詩的學習,以多首詩的補充促進一首詩的理解。在整合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情感是詩的生命,沒有情感就沒有詩。本節課,教師引導學生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體察中悟情、在展開想象中融情、在參讀互訓中升情。教學一二句扣住“柳”,體會作者營造的送別環境,感受美麗環境中那份濃濃的離別情;三四句扣住“酒”,體會這杯杯酒中融入的深情。

本節課,既注重學生語言系統的豐富和優化,又注重完善學生的精神世界,着力構建對話的課堂、詩意的課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咀嚼和體悟重點詞語的情味,體會作者語言的精妙。

3、感受詩人與好友的深情厚誼;感悟詩人離別的情懷。

【教學重難點】

咀嚼和體悟重點字詞的情味,在反覆誦讀與融情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意象,感悟詩人離別的情懷。

【教學準備】

製作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課件。

蒐集送別詩。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音樂導入。

有一首曲子叫《陽關三疊》,也叫《渭城曲》這首曲子是後人根據我們今天要學的這首詩創作的。

(設計理念:人的情感的產生和發展依賴於一定的情境,兒童更是如此。優美、有些淡淡哀傷的古箏獨奏《陽關三疊》,幫助學生架起想像的橋樑,將學生帶到了幾前年的渭城。入境,爲理解古詩奠定基礎。)

(點評:新課程倡導,教學中老師要成爲學生學習的積極幫助者和引導者。此環節中,老師爲學生展示古典樂曲《陽關三疊》,首先就爲學生創設了誘發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的動機環境。通過創設符合本節課教學內容要求的情景,爲學生提示了新舊知識之間聯繫的線索。)

二、初讀古詩,讀準字音,理解詩意。

1、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麼?

2、引導學生讀準“朝”“舍”“更”的讀音。

3、引導學生理解“浥”“更盡”等字、詞的意思。

(設計理念:藉助註釋,瞭解詩句的字面意思,初知大意,爲深入理解古詩掃清障礙。)

(點評:“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麼?”這一提問非常必要。的確,學生的閱讀思維是看到信息後,信息馬上會觸動其思維,即可就會產生“這寫的是什麼呢?”的疑問,有疑問就有思考。老師此時提問,給學生提供發表感知課題、分析問題、交流逐步思維收穫的機會,是尊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表現,也是瞭解學情、展開後面繼續學習的前提,更是引發、培養學生學習時要產生問題的意識的需要。)

三、感悟“柳”“酒”中蘊涵的情意。

1、渭城這裏的景色怎樣,你是從哪些字、詞感受到的?

2、指導感情朗讀。

3、體會“柳”的寓意:一個柳字,你能讀懂詩人的情嗎?帶着這種情懷,再來讀詩句。

4、拓展關於“酒”的詩句,理解“酒”中蘊涵的情。

寫話練習:相聚的日子,他們曾————————

5、這是一杯怎樣的酒?

6、感情朗讀。

(點評:文中情來自何方?靠咀嚼字面意思是很難生成的。“情”要靠“象”去顯。老師緊緊抓住“柳”“酒”這一“詩象”,感悟古詩。將古詩化爲畫面:青青碧柳裏詩人怎樣的難捨難分?相聚的日子是怎樣的其樂融融?由此來體會兩人深深的情誼。,當平面的詩句通過學生地想象生成爲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體的場景時,學生投身其中,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句背後的情味和意蘊,也就品味出了。)

四、互文理解,感情昇華。

1拓展:“絕域陽關道,胡沙與寒塵。三春時有雁,萬里少行人。”從這首詩中體會什麼?對比想象安西與渭城的不同。

2感情朗讀。

3結合詩句“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體會別後的思念。

4背誦古詩。

(設計理念:引入王維《送間司直赴西安》幫助學生感受元二出使安西將要面臨的艱難險阻,感受王維對好友離鄉背井的牽掛、憂慮;引入王維的《山中送別》幫助學生理解王維對好友的無限思念之情。以一首的學習帶動多首詩的學習,以多首詩的補充促進一首詩的理解,在整合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語文綜合素養。)

五、拓展延伸。

學生背誦課前蒐集的其它送別詩。

(設計理念:優秀古詩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是我們民族語言文字運用的典範形式。優秀古詩文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豐富學生的語言,中國古代詩歌中,送別詩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內容。離別的人不同,但那份真摯的情意是相同的,此環節旨在以一篇的學習帶動多篇的學習,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情感的遷移。)

  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3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20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古詩。本單元的文章以人與人之間的愛和真情爲主題,體會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引導學生去關心幫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爲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巨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這首詩洗盡雕飾、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會寫2個生字,明確多音字“舍”的兩個讀音,明白“使”、“浥”、“更盡”幾個詞語的意思,理解整首詩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古詩。

過程方法目標: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詩的意思,採用層進式引讀法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情感態度目標: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教學準備

自制幻燈片一套。

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一、激情入境,導入新課

1、師: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誰有知心朋友?

指名談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覺。

師:朋友在一起時間久了,情投意合就產生了深厚的友誼。假如,有一天,由於轉學、升學等原因兩人要分開了,你的心裏會怎麼想?

指名回答。

2、師:是啊!我們現代人是這樣,古人,也是這樣。在古時候啊,由於交通不方便,朋友分離之後就很難有再相見的時候,送行餞別就成爲表達深厚情誼的一種習俗。於是,在和朋友分離之時,人們就會寫一些詩或文章來送給朋友。回憶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寫朋友之間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生根據自己的積累回答。

3、師:這濃濃的友情,這難以割捨的友情,就這樣在人們之間一直傳遞着。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唐朝,來到長安城,來到咸陽,來到距離咸陽二十里外的渭城。那裏,有兩位朋友,正在惜惜離別。今天我們學習20課《古詩兩首》的第二首詩《送元二使安西》(板書課題)。

4、師:看課題,同學們課前已經預習過了課文。老師檢查一下預習情況。誰知道使是什麼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個什麼地方?

師補充:安西都護府是唐朝在西域設立的最高軍政機構,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師:這是我國盛唐時期著名詩人王維所寫的一首送別詩。打開書,結合課後註釋和插圖,反覆的讀一直讀到自己滿意爲止。

二、情讀古詩,想象畫面,走入詩境

(一)檢查生字的認讀情況,理解前兩句詩的意思。

1、師:讀完了嗎?我們來看這兩個字“朝”、“舍”(板書)它們在詩中怎麼念?指名認讀。師指導學生讀好這兩個字的發音,並提醒學生注意它們是多音字。

師:好,把這兩個字放回詩中多讀幾遍。邊讀邊想:讀着讀着,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3、指名回答。

估計:生:小雨,柳樹,客舍,酒宴。

4、師:嗯,讓我們閉着眼睛想一想,這景真美。你再來讀讀前兩句。(學生讀詩)結合課下注釋,你能把前兩句的意思講講嗎?(學生講詩意)

師:這是你自己理解的,真了不起。

5、師:誰還想讀?

指名美讀。

6、師:渭城,清晨,一場如酥小雨,溼潤了路上的塵埃。旅店旁的棵棵綠柳,被雨水沖洗的更加蒼翠欲滴,你覺得這景美嗎?讓我們帶着這感覺一起美美的讀一下。

生齊讀。

7、引導學生背這兩句。指名背誦。

(二)瞭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遙遠及艱辛。

1、就在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之間,詩人卻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別了。從課題我們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現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2、師:我們來看地圖,從地圖上看,只有這麼短,而實際距離呢?大概有3000多裏。我們來看這段文字:

那時火車只通到西安,從西安到新疆,我們有時搭車,有時還步行,整整走了二個多月,終於來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說。

3、師問:元二啊元二,既然去安西這麼艱辛、危險,你爲什麼還要去安西?估計:皇帝下的命令誰敢不從?

4、師講解:唐代國勢強盛,內地與西域往來頻繁,經常有關於貿易或外交活動。從軍或出使陽關(唐出使西域的必經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嚮往的壯舉。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但作爲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於是,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送他的朋友。這份情可謂重矣!

此時,他們來到了一家小客棧裏。正在惜惜相別。讓我們來看詩的後兩句。一起讀一下。

5、生齊讀。(注意聽學生的發音是否正確。尤其是“故人”)

(三)抓“勸”、“更”想象當時情景,師生互動談話,進行多元感悟

1、師:“好一個“勸”字啊!(板書“勸”)我們想一下這是誰在勸?(副板書:誰在勸)說說你的理由。

生回答(估計:詩人在勸元二)師:只是王唯在勸嗎?先放到這,讓我們來想一下,詩人可能在和元二說些什麼?師引導學生說課前準備的話。(指名叫五位學生,當堂師生對話,生生對話。)

2、師:我們來演一演當時的情景。(師拿道具酒杯。)

師生對話。

師:王兄,多謝你從長安趕來送我,你的這份情,我元二領了,來讓我們乾了這杯酒。

師: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會不辱使命,揚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紀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盡孝,心中又平添幾許惆悵,還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這裏謝你了!

師:我實在捨不得你們啊,還有家中犬子尚還年幼,就請王兄,多加指點。

師:這是他們在互相勸。是啊!朋友之間有多少知心話要說啊!又有多少說不完的話啊!而現在兩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讓我們帶着這份痛心,這份難過,這份不捨,這份依戀,一起讀這兩句。

生齊讀

3、師:就這麼喝啊說啊,說啊喝啊,不知不覺,分離的時刻到了,不得不分開了。什麼也不說了,什麼也不能說了,就讓所有的情都化在這杯酒裏吧。那就更進一杯酒吧!(板書“更”字)。讀。

4、師:窗外,柳枝上那掛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覺得這還是雨嗎?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點點離人淚啊!古人有折柳贈別的習俗,看到柳樹就想到分別。此時,他們還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嗎?讓我們再讀這一句。

5、一個“勸”字,一個“更”字,生動的描繪出朋友之間那種難捨難分的情。(板書:友情)

6、師:這兩句中有一個生字:君。(師板書)誰能組詞?(多組幾個。)

三、走出文本,迴歸現實,練習寫話

1、這首詩是描寫友情的極品,當時曾被人們編成樂曲,這就是著名的《陽關三疊》(師板書)廣爲傳唱。尤其後兩句“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是著名。想一下,我們在什麼情況下也可以用這兩句。

2、生:……

3、師:對,學過的好詩、好句、好詞要學會運用。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可以爲你的文章添色。

4、老師和你們一樣也有朋友,在和朋友分別之時,那份傷感,那份痛心,在很長時間也很難恢復,讓我們來看這首詩。

5、(出示幻燈片)師深情地讀:

在清音雅聲中邂逅了你把美好的感覺深藏在心靈的一隅用歌聲散一路的芬芳待驀然回首時卻不管是怎樣的曾經認識你的日子裏我心快樂過不奢望天長地久的永只想認識你真好……

師:誰能聽出這首詩表達了什麼感情?

(你是一個聰明的孩子。記得有人說過能讀懂詩的孩子是一個超常的孩子。希望你長大後也成爲一名詩人。)

6、師:此時,可能你也有些話想對朋友說,或者你也有一個和你分開很久的朋友,拿出你的筆和紙,把它寫出來。

(提醒學生用上我們以前學過的古詩名句爲文章添色。一句兩句即可。)

四、總結昇華

師:人間自有真情在,人間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還有親情,鄉情,師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間真情吧!課下同學們可以找一下王維的其他詩篇進行閱讀積累。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