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四年級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

本文已影響 1.98W人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篇課文《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古詩。本單元的文章以人與人之間的愛和真情爲主題,體會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引導學生去關心幫助他人。 這首詩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爲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具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詩歌

2、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3、激發對祖國詩歌的熱愛,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送別元二時的依依不捨之情。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師生對詩導入,營造氛圍。

同學們, 送別是古詩詞中永恆的話題。正所謂“相見時難別亦難。”特別是在古代那樣一個交通不便、信息不發達的社會,一旦離別,也許便是天涯海角。所以,以送行餞別表達深情厚誼便成爲一種習俗,送行也因此成爲詩人筆下常見的題材。我們讀過“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倫送我情。讀過“孤帆遠影碧空盡,”——生:唯見長江天際流。讀過“莫愁前路無知己,”——生:天下誰人不識君。讀過“洛陽親友如相問,”—— 生:一片冰心在玉壺。還讀過“海內存知己,”——生:天涯若比鄰。從這千古流傳的送別佳句中,我們讀出了古人那濃濃的友情。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師板書課題。生齊讀,師糾正。

二、理解題意,介紹時代背景和作者。

1、理解詩題。

要想讀懂古詩首先我們得知道題目的意思,誰來結合註釋說一說詩題的意思?(王維送元二出使安西)師明確:這裏的元二是王維的朋友,他姓元排行第二,也就是在元二的上面還有一個哥哥,我們稱爲老大。如果姓董,排名第一,就叫董大。再讀詩題。

2、介紹時代背景。元二爲什麼要出使安西呢?我們來看看當時的社會背景:唐朝的時候,國勢強大,很多國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關係,長安城經常有人被派到國外去出使。而每一次出使,對於當事人來說是既高興又憂傷的事情,高興的是可以爲國家建功立業,做出貢獻,憂傷的是要和多年的老友故交分別。這一別就是海角天涯,不知道還能不能再見面了。

安西在哪?安西是唐中央政府爲統轄西域而設的都護府的簡稱,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附近。

3、簡介作者。

你瞭解本首詩的作者嗎?指名簡介作者

三、初讀詩歌,掌握節奏。

1、生自由反覆地讀。

請同學們把這首詩多讀幾遍,要讀準字音和節奏。

2、指名讀。

3、師生合作朗讀全詩。

生讀前四個字,師讀後三個字,再換過來讀。最後連起來讀一讀,師讀題目和作者,生讀詩歌,注意節奏和韻律。

四、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師:讀詩,不僅要讀出節奏、讀出味道來,更要讀出感覺、讀出情緒來。如果請你用一個詞來表達你讀完這首詩的感覺,你想到的是哪個詞語?生思考回答(傷心、難過、惆悵、依依不捨、痛苦、憂愁)帶着這種感覺再來讀讀課題。生讀題。

五、品讀詩歌,入境悟情。

(一)感受送別景。

1、送別時的景是怎樣的?誰來讀讀有關詩句?

2、指名彙報並相機出示第一、二句。(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3、大詩人蘇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讀了王維這兩句詩,你的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呢?生彙報交流

4、指導朗讀。這幅畫面帶給你怎樣的感覺?用一個詞來說。(清新 生機勃勃 清爽 明麗 欣欣向榮) 師:這就是景語。誰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5、創設情境導讀。

讓我們走入景中,去感受渭城的美。

師:我們看到了春回大地,柳枝吐綠的盎然生機——

生讀“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師:看到了春雨潤輕塵的清新,聞到了雨後空氣的芳香——

生讀“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師:看到了春雨綿綿,道路溼潤潔淨,客舍青青。柳條嫩綠的清爽——

生讀“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6、渭城的景色美嗎?這麼美的景色正適合王維和好友愉快地遊玩哪,可王維卻無心流連這良辰美景,因爲他心中裝着一個“別”字。你從這兩句詩中感受到了王維的離別情懷嗎?

7、詩哪兩個字最能讓我們感受到離別的情感呢?幻燈片出示(板書:雨 柳)。

師引導:我們眼前彷彿出現了飄飄灑灑的細雨和隨風搖曳的柳條,王維爲什麼選了這兩種事物,他要向我們傳達什麼呢?雨給了你怎樣的感受(生:綿長、惆悵)師:愁的感覺。

而柳在古人眼裏更是有含義的,古代有折柳送行的習俗,來到送別的地方,折下柳枝送給行人,表示折柳贈別。從漢魏到隋唐,這一習俗相沿下來。所以,古人看到柳就會產生離別之意。非常巧的是,;柳樹的“柳”跟“留下來”的“留”音相近。表示挽留的意思。這一雨一柳攪擾着王維的情思,蒙上了淡淡的情愁。再讀這兩句

(二)體會送別情。

1、細雨如絲柳色青,離別情深意更濃。詩中有兩句直接寫離別之情的,讀一讀,你感受到了王維濃烈的離別情了嗎?

2、課件出示: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你感受到了什麼呢?(板書:依依不捨)從哪兒感受到的?王維爲什麼會這麼依依不捨呢?因爲這次離別可不是一般意義的離別。

3、瞭解安西的荒涼。

(1)王維要去的地方是哪兒?。生:要到安西去。

(2)在你的想象中,安西是個怎樣的地方?

(3)出示安西的圖片。看了圖片,你會用哪些詞來形容安西呢?(荒涼、環境惡劣)

4、體會渭城的繁華。

安西滿目荒涼,人煙稀少。而王維和元二喝酒的渭城又是怎樣的呢?(春雨綿綿、生機勃勃)

5、體會路途艱險。

(1)從渭城到安西有多遠呢?

(2)出示唐朝疆域圖。

從渭城到安西有3000多公里,古時候沒有汽車、火車、飛機,就是用上最快的交通工具騎馬去也要用上半年時間。

從渭城到安西要經過陽關。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的西南。它和玉門關都是古時通往西域的必經之路。

(3)出示陽關圖、沙漠圖

陽關以西就是安西的範圍了。這一路上雲山浩渺,大漠茫茫,黃沙漫天,舉目無親,陪伴他的是無盡的戈壁和滿目的荒涼。

(4)唐朝著名詩人岑參曾經有詩云:(出示)齊讀:十日過沙磧,終朝風不休。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岑參《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5)讀了這四句詩,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6、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體會王維的依依不捨。

從欣欣向榮的渭城到大漠茫茫的安西,這一路上會發生什麼事呢?到了安西,他能順利完成使命嗎?又能平安地回來嗎?張騫出使西域用了十三年,蘇武用了十九年時間纔回到祖國。更何況,王維此時已到了晚年,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和元二能否再相見很難預料啊。

師:現在,你就是王維,元二即將遠行,此刻你有什麼話要對他說嗎?把你想說的話寫下來。

7、背景音樂中學生寫作。

8、交流、反饋,指導朗讀。

9、師:是的,此時此刻,王維有太多太多的話想對元二傾訴,千言萬語只化作這一杯又一杯的酒……王維舉起第( )杯酒,( )地對元二說:“( )”

10、教師創設情境導讀。

六、深情誦讀全詩

據史料記載,王維在元二離開5年後就病逝了,在這期間,王維和元二是否重逢過,我們不得而知。現在,你理解了王維的依依不捨了嗎?全班起立,誦讀全詩

七、佈置作業

板書設計 送元二使安西

雨 柳

依依不捨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