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中心七年級試題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一次月考試題

本文已影響 3.45W人 

親愛的同學們,初中生活已經掀開了它美麗的面紗。青春正值,我們明白初一正是我們人生大廈的基石。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練習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一次月考試題。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一次月考試題

一、基礎知識(共30分)

1.給下列拼音寫漢字。(共4分)

zhuó( )落 寬 chǎng ( ) 狹zhǎi ( ) 抖sǒu( )

chéng( )清 yùn( )釀 賣nòng( ) 害xiū( )

liáo( )亮 黃yùn( ) hōng( )託 Zhù( )蓄

lìn( )嗇 lì( )臨 靜mì( ) 幹zàO( )

2、下列詞語書寫有誤的一項是( )(2分)

A、呈報 頭銜 澄清 靜謐 B、納涼 霎時 驚惶 瞭亂

C、寬恕 笑柄 盪漾 貪婪 D、忙碌 禱告 妥當 柳絮

3、找出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 )(2分)

A、經過這次月考動員大會,使我端正了學習態度。

B、他的祖籍是江蘇響水人。

C、許老師常爲班裏的貧困學生買一些日常用品:衣服、球鞋、手帕、襯衫、拖鞋等。

D、有誰能否認地球不是繞着太陽轉的呢?

4、下列句子中加點成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2分)

A.張校長不辭辛勞,三顧茅廬去看望生病在家休養的楊老師。

B.媽媽列舉了許多因上網而荒廢學業的例子,語重心長地給我講了沉迷於網絡的害處。

C.如果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就會受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D.學習中有不懂的地方,要及時向他人請教,做到不恥下問。

5、依次填入橫線處最恰當的一組是( )(2分)

這次經歷,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 , , , 。所以,我要不斷地告誡自己:面對生活中的機遇,千萬不要錯過。

①抓住了,你就走出了平庸 ②各種機遇從文明眼前滑過 ③反之,你就會跌入懊悔的深淵、失敗的泥潭 ④人生就像一條不斷流淌的河川

A.④①③② B.①③②④ C.④②①③ D.①③④②

6、下列對詩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 歸雁洛陽邊。

A.首聯先寫“客路”,後寫“行舟”,寫出了人在他鄉、神馳故里的漂泊羈旅之情。

B.誦讀頷聯時應該使用上揚的語調,體現詩句平野開闊、大江直流的宏天氣勢。

C.頸聯妙在作者無意說理,卻通過擬人手法,在描寫景物和節令之中,蘊含自然的理趣。

D.尾聯緊承頸聯,抒發了詩人即將回到家鄉的喜悅、激動的心情。

7、古詩文默寫。(12分,第①小題2分,其餘每空1分)

(1)《觀滄海》中展示曹操博大胸襟的詩句: , ; , 。(4分)

(2)《天淨沙秋思>點明主旨的詞句: (2分)

(3)《次北固山下>表達出遊子思鄉之情的詩句: (2分)

(4) 一夜徵人盡望鄉。《夜上受降城聞笛》(1分)

(5) 聞道龍標過五溪。《聞王昌齡...》(1分)

(6)《次北固山下》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着一種自然的理趣,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的句子是 (2分)

8、將“河水”、“天空”、“人們”三個詞語組合成一段話,描繪一幅生活畫面。

(不超過30字)(3分)

二、綜合實踐活動(8分,第一題5分,第二題3分)

9、學校爲了響應市委、市政府“書香進校園”的號召,決定以此爲主題,編寫一份“小小文學手抄報”。你將給小報起個什麼樣的文學名稱?設計哪些欄目(欄目至少寫4個)

名稱:

欄目一: 欄目二:

欄目三: 欄目四:

10、請向同學推薦你喜歡的一本書。

句式: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是 ,(填書名)(1分)

我喜歡的原因是 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可以從書的內容、人物、作者情感等方面向同學介紹)(2分)

三、文言文閱讀(16分)

(一)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11、解釋文中加點的字。(4分)

(1)期 (2) 去

(3)委 (4)顧

12、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4分)

(1)待君久不至,已去。

(2)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13、“期日中,過中不至”一句說明陳太丘的朋友是個怎樣的人?(2分)

14、元方義正辭嚴地指出了父親的朋友的哪兩點錯誤(用有原文回答)?(2分)

① ②

15、故事中陳太丘的友人已經感到慚愧,元方還是“入門不顧”,這樣做過分嗎?請談談你的.看法。(理由要充分)(2分)

16、這則故事告訴我們怎樣一個道理?(2分)

四、現代文閱讀(36分)

(一)閱讀《春》中的兩段文字,回答問題。(20分)

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裏,田野裏,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着,躺着,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裏帶着甜味兒;閉了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着,大小的蝴蝶飛賴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裏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17、第一段畫線句寫了什麼內容?請用一句話概括,並說明這樣寫的好處。(3分)

18、想象一下“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描繪了這樣的畫面?下邊的詩句哪一句描寫的畫面與它最接近?()(3分)

春風又綠江南岸(王安石《船泊瓜州》)

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草色遙看近卻無(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

19、“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着,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這一句中的“鬧”字換成“叫”字好不好?爲什麼?(4分)

20、“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這句使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表達效果?(4分)

21、從第一段中找出描寫小草的質地、色澤和生長旺盛的詞語。(3分)

描寫質地的:

描寫色澤的:

描寫生長旺盛的:

22、第二段有一處是作者展開的想象。請摘抄下來,並說明這樣寫有什麼好處?(3分)

(二)、(16分) 一個美麗的故事

有個塌鼻子的小男孩,因爲兩歲時得過腦炎,智力受損,學習起來很吃力。打個 比方,別人寫作文能寫二三百字,他卻只能寫三五行。但即便這樣的作文,他同樣能寫得美麗如花。

那是一次作文課,題目是《願望》。他極其認真地想了半天,然後極其認真地寫,那作文極短,只有三句話:我有兩個願望,第一個是,媽媽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說:“你真聰明。”第二個是,老師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說:“你一點也不笨。”

於是,就是這篇作文,深深地打動了他的老師,那位媽媽式的老師不僅給了他最高分,在班上帶感情朗誦了這篇作文,還一筆一畫地批道:你很聰明,你的作文寫得非常感人,請放心,媽媽肯定會格外喜歡你的,老師肯定會格外喜歡你的。大家肯定會格外喜歡你的。捧着作文本,他笑了,蹦蹦跳跳地回家了,像只喜鵲。但他並沒有把作文本拿給媽媽看,他是在等待着一個美好的時刻。

那個時刻終於到了,是媽媽的生日——一個陽光燦爛的星期天。那天,他起得特別早,把作文本裝在一個親手做的美麗的大信封裏,信封上畫着一個塌鼻子的男孩兒咧着嘴笑得正甜。他靜靜地看着媽媽,等着媽媽醒來。媽媽剛睜開眼醒來,他就甜甜地喊了聲“媽媽”,然後笑眯眯地走到媽媽跟前說:“媽媽,今天是您的生日,我要送給您一件禮物。”媽媽笑了:“什麼?”他笑笑:“我的作文。”說着雙手遞過來那個大信封。接過信封,媽媽的心在砰砰地跳!

果然,看着這篇作文,媽媽甜甜地涌出了兩行熱淚,然後一把摟住小男孩兒,摟得很緊很緊,彷彿他會突然間飛了。

是的,智力可以受損,但愛永遠不會,它朝氣勃勃,永遠垂着綠蔭,開着明媚的花,結着芳香的果。

23.用自己的話概括這個美麗的故事。(2分)

24.體會下面句中加點詞的表達作用。(2分)

媽媽甜甜地涌出了兩行熱淚,然後一把摟住小男孩兒,摟得很緊很緊,彷彿他會突然間飛了。

25.體會下面這個比喻句的表達作用。(3分)

捧着作文本,他笑了,蹦蹦跳跳地回家了,像只喜鵲。

26.文中的小男孩兒雖然“智力受損”,其實也還乖巧,試找出一個這樣的細節,寫在下邊的橫線上。(2分)

27.下面這段話運用寫作文這樣一個細節,表現出小男孩“學習起來很吃力”,學用這種

細節表現的方法將下面這句話補充完整。(3分)

有個塌鼻子的小男孩兒,因爲兩歲時得過腦炎,智力受損,學習起來很吃力。打個比方,別人寫作文能寫二三百字,他卻只能寫三五行。他學習起來總是那麼刻苦。

28.仔細閱讀小男孩的作文《願望》,完成下面的點評。(2分)

我有兩個願望,第一個是,媽媽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說:“你真聰明。”第二個是,老師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說:“你一點也不笨。”

29.文中有一段滿含着哲理的抒情,將它積累在下邊的橫線上,並且永遠記住它。(2分)

五、作文(60分)

30、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中,那麼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真誠中,那麼他就學會平靜幸福地生活;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恐懼中,那麼他就學會了憂慮;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諷刺中,那麼他就學會了自卑……,同學們,你生活在什麼當中呢?

請以“我生活在 之中”爲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1)請選擇一個適合你自身情況的詞語,將題目補充完整;(2)文體不限(除詩歌外),字數不少於500字;(3)文中不能出現真實的校名和人名。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