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中心高一試題

高一語文必修1第二單元練習題及答案按課時

本文已影響 1.55W人 
高一語文必修1第二單元練習題及答案按課時
件 w w w5
k
第二單元
【單元概覽】
本單元是你升入高中後學習的第一個文言文單元。主要內容是古代記敘散文,所選的3篇文章,都是流傳千古的敘事名篇。
《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記述的是公元前630年秦晉聯合攻打鄭國前發生的一場外交鬥爭。鄭國被晉、秦兩個大國的軍隊所包圍,國家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去說退秦軍。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採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服了秦伯。秦伯不僅撤走了圍鄭的秦軍,還派兵保衛鄭國,最後晉軍也不得不撤退,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選文篇幅雖短,但善於敘事,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詳略得當,寫得波瀾起伏,生動活潑;說辭語言十分精彩,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
《荊軻刺秦王》選自《戰國策》,記述了一個悲壯動人、傳誦千古的歷史故事。課文圍繞一個“刺”字展開了波瀾起伏、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人物的性格也隨着故事情節的推移,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表情、神態及尖銳複雜的矛盾衝突得到了生動的表現,如荊軻的忠義、剛直、果敢、機智,太子丹的焦慮仁慈,樊於期的豪爽慷慨,秦王的貪殘怯弱,秦武陽的外勇內怯。本文敘事中帶有強烈的抒情筆觸,環境描寫雖着墨不多,但成功地渲染了氣氛。
《鴻門宴》節選自《史記》,記述了劉邦、項羽在推翻秦王朝後,爲爭奪天下而展開的第一場驚心動魄的鬥爭,是《項羽本紀》中極爲精彩的片段。魯迅曾將《史記》譽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確,司馬遷不但是偉大的史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文學家和語言巨匠。他善於在激烈的矛盾鬥爭中刻畫人物。本文在“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能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開情節,通過生動的對話描寫、精彩的動作描寫以及對劍拔弩張、危機四伏的氣氛的渲染,使讀者身臨其境,充分感受到了歷史脈搏緊張的悸動。作者還巧妙運用對比手法,把“楚漢相爭”的序幕寫得有聲有色。
學習本單元,一要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瞭解並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根據要求背誦課文中精彩的片段。二要注意體會作品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爲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侷限。此外,學習本單元,還要注意領會、運用提要鉤玄的讀書方法概括要點,提取精要。
4 燭之武退秦師
【積累整合】
1.請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並朗讀兩遍。
秦軍氾南( ) 夜縋而出( ) 佚之狐( )
若不闕秦( ) 吾其還也( ) 越國以鄙遠( )
2.給下列加點詞注音、釋義。
(1)共( )其乏困 共:________
(2)無能爲也已( ) 已:________
(3)失其所與,不知( ) 知:________
(4)秦伯說( ),與鄭人盟 說:________
3.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含義。
(1)焉用亡鄭以陪鄰 焉:________陪:________
(2)且君嘗爲晉君賜矣 爲:________賜:________
(3)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闕:________唯:________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因:________敝:________
(5)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是:________過:________
(6)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辭:________猶:________
4.辨析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含義。
許君焦、瑕( ) 蜀之鄙有二僧( )
雜然相許( ) 越國以鄙遠( )
潭中魚可百許頭( )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
子亦有不利焉( ) 若舍鄭以爲東道主( )
且焉置土石( ) 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 )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 若毒之乎( )
輟耕之壟上( ) 吾其還也( )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失其所與,不知( )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 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
5.把下面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注意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
(1)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晉,何厭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填空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________史書,相傳爲春秋末年魯國史官________所作。它與________、________合稱“春秋三傳”。《左傳》善於描寫戰爭和記述人物的言行,記事條理清楚,敘述精確,詳略得當。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
【感悟鑑賞】
◆同步閱讀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爲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爲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1.下列詞語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鄭既知亡矣 既然
B.亦去之 離開
C.朝濟而夕設版焉 渡河
D.又欲肆其西封 延伸、擴張
2.下列詞語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佚之狐言於鄭伯曰 苛政猛於虎也
B.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斯人,吾誰與歸
D.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燁然若神人
3.下列各句括號中是補出的省略成分,正確的一項是( )
A.夜縋而出,(佚之狐)見泰伯
B.(鄭伯)許君焦、瑕
C.(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D.(晉君)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
4.鄭伯請燭之武出面說退秦師,燭之武推辭說:“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爲也已。”這句話有什麼言外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從選文第二段看,燭之武的說辭充分表現了他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請參考示例,從給出的三句話中任選兩句進行點評。
示例: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
點評:站在秦的立場說話,引起秦王好感,爲進一步打動秦伯提供可能。
(1)鄰之厚,君之薄也。
(2)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
(3)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第________句。點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________句。點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遷移閱讀
初,伍員與申包胥友①。其亡也,謂申包胥曰:“我必復楚國②。”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復之,我必能興之。”及昭王在隨③,申包胥如秦乞師④,曰:“吳爲封豕長蛇⑤,以薦食上國⑥,虐始於楚⑦。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⑧,使下臣告急曰:‘夷德無厭⑨,若鄰於君⑽,疆場之患也⑾。逮吳之未定⑿,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靈撫之,世以事君。’”秦伯使辭焉,曰:“寡人聞命矣。子姑就館,將圖而告。”對曰:“寡君越在草莽,未獲所伏⒀,下臣何敢即安⒁?”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哀公爲之賦《無衣》⒂。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選自《左傳?定公四年》)
【註釋】
①伍員:即伍子胥,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謀略家。本爲楚國人,父、兄爲楚平王所殺,被迫出逃吳國,發誓必傾覆楚國,以報殺親之仇。申包胥:楚國大夫,包胥是字,申是他的食邑。②復:同“覆”,顛覆。③昭王:楚平王的兒子,名壬。隨:諸侯國名。④如:去到,往。⑤封:大。豕:野豬。⑥薦:多次。食:侵食。⑦虐:侵害,殘害。⑧越,流亡。⑨夷:指吳國。德:這裏指貪心。⑩鄰;接鄰。⑾疆場:邊界。⑿逮:及,趁。⒀所伏:藏身之地,安身之地。⒁即安:到適當的地方去,指“就館”。⒂《無衣》:《詩?秦風》中的篇名。詩中有“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和“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等詩句。
6.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其亡也 亡:________
(2)我必能興之 興:________
(3)世以事君 事:________
(4)將圖而告 圖:________
7.把下面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寡君越在草莽,未獲所伏,下臣何敢即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語句中,全部表現申包胥愛國赤誠的一組是( )
(1)子能復之,我必能興之
(2)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
(3)若以君靈撫之,世以事君
(4)秦哀公爲之賦《無衣》
(5)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
(6)夷德無厭,若鄰於君,疆之患也
A.(1)(4)(6) B.(1)(3)(5) C.(2)(3)(6) D.(4)(5)(6)
9.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伍員和申包胥雖是朋友,但在對待楚國的問題上,政治觀點並不一致。
B.申包胥假託昭王之命到秦國求救,對秦哀公申說吳滅楚之害和秦救楚之利。
C.秦哀公非常痛快地答應了申包胥的請求,併爲他賦《無衣》這首詩。
D.申包胥在言辭遊說不起作用的時候,在秦庭日夜痛哭,終於感動了秦哀公。
【探究應用】
1.學完本文後,有位同學擬了一幅對聯,請你對出下聯。另外,你還可以根據文章內容,自選角度,嘗試着再擬一副對聯。
(1)上聯:鄭文公知錯能改納諫任賢
下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擬對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怎樣看待秦穆公撤軍這件事?請你儘可能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寫下你的想法,然後和同學進行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荊軻刺秦王
【積累整合】
1.給下列加點的詞注音,並朗讀兩遍。
臣願得謁之( ) 皆爲戮沒( )( )
右手揕其胸( ) 偏袒扼腕而進曰( )( )
爲變徵之聲( ) 人不敢與忤視( )
使工以藥淬之( ) 箕踞以罵曰( )( )
士皆瞋目( ) 以其所奉藥曩提軻( )( )
2.給下列加點詞注音、釋義。
(1)卒( )起不意 卒:________
(2)厚遺( )秦王寵臣 遺:________
(3)秦王必說( )見臣 說:________
(4)仰天太息流涕( ) 涕:________
(5)荊軻怒,叱太子曰( ) 叱:________
(6)秦王復擊軻,被八創( ) 創:________
3.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含義。
(1)進兵北略地 略:________
(2)振怖大王之威 振:________
(3)日以盡矣 以:________
(4)持千金之資幣物 幣:________
(5)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反:________
(6)頃之未發,太子遲之 遲:________
(7)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函:________
(8)荊軻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廢:________
4辨析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含義
軻自知事不就( ) 圖窮而匕首見( )
持就火煬之( ) 乃遂私見樊於期( )
荊軻遂就車而去( ) 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
新陳代謝( )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
恐懼不敢自陳( ) 秦王驚,自引而起( )
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 )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 )
顧計不知所出耳( )
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
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
願舉國爲內臣,比諸侯之列( )
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餘( )
5.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B.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
C.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 D.太子丹恐懼,乃請荊卿曰
6.把下面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夫今樊將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乃今得聞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悟鑑賞】
◆同步閱讀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爲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爲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爲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既至秦,持千金之資幣物,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
嘉爲先言於秦王曰:“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不敢興兵以拒大王,願舉國爲內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恐懼不敢自陳,謹斬樊於期頭,及獻燕之督亢之地圖,函封,燕王拜送於庭,使使以聞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聞之,大喜。乃朝服,設九賓,見燕使者咸陽宮。
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至陛下,秦武陽色變振恐,羣臣怪之。荊軻顧笑武陽,前爲謝曰:“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願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於前。”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
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恐急,劍堅,故不可立拔。
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羣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而秦法,羣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詔不得上。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秦王方還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爲。左右乃曰:“王負劍!王負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復擊軻,被八創。
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左右既前,斬荊軻。秦王目眩良久。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秦王還柱而走(通“環”,繞)
B.願舉國爲內臣(全、整個)
C.及獻燕之督亢之地圖,函封(信件、信函)
D.荊軻奉樊於期頭函(雙手捧着)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用法與其它不同的一項是( )
A.使畢使於前 B.嘉爲先言於秦王曰
C.燕王拜送於庭 D.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3.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子分爲四組,全都直接表現了荊軻勇敢的一組是( )
①荊軻和而歌,爲變徵之聲
②秦武陽色變振恐
③荊軻顧笑武陽,前爲謝
④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⑤秦王復擊軻,被八創
⑥倚柱而笑,箕踞以罵
A.③④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5.下面對文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易水送別,慷慨悲歌,荊軻做好了以身赴死的準備。
B.秦臣蒙嘉同情燕王,讚賞荊軻,所以巧言討好秦王,引見荊軻。
C.秦武陽隨荊軻刺殺秦王,卻被秦王的威風嚇倒,差點暴露此行動機。
D.荊軻刺殺秦王未成,因爲他想要挾秦王,定下條約,報答燕太子丹。
6.司馬遷《史記》中對荊軻刺秦王主要情節的記載,幾乎是照錄了上面的選文。上面選文最後一句話是“左右既前,斬荊軻。秦王目眩良久”,《史記》中則寫作:“於是左右既前殺軻,秦王不怡者良久。”你認爲哪一句更富有表現力?爲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遷移閱讀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①:“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②。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爲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③,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④,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⑤,以頭搶地爾⑥。”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⑦,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⑧;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⑨。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⑩,與臣而將四矣⑾。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⑿,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⒀,長跪而謝之曰⒁:“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矣⒂: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選自《戰國策?魏策四》)
註釋:①安陵君:安陵國的國君。安陵是當時的一個小國,在現在河南鄢陵西北。②唐雎(jū):人名。③請廣於君:意思是讓安陵君擴大領土。廣,擴充。④怫(fú)然:盛怒的樣子。⑤免冠徒跣(xiǎn):摘掉帽子,光着腳。⑥搶(qiānɡ):碰,撞。⑦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⑧聶政之刺韓傀(ɡuī)也,白虹貫日: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衝上太陽。⑨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到宮殿上。⑩休祲(jìn):吉凶的徵兆。休,吉祥。祲,不祥。⑾與臣而將四矣:(專諸、聶政、要離)加上我,將成爲四個人了。⑿縞素:白色的絲織品,這裏指穿喪服。⒀撓:屈服。⒁長跪而謝之: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古人席地而坐,坐時兩膝着地,臀部靠在腳跟上。跪時上身挺直,表示莊重。⒂諭:明白,懂得。
7.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含義。
(1)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
雖然:________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
第一個“使”:________
第二個“使”:________
(3)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逆:________ 輕:________
8.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外交辭令往往委婉含蓄,隱藏着“潛臺詞”,聽話者需仔細揣摩,才能靈活應對。請揣摩下列兩句話,說說其“潛臺詞”是什麼。
(1)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與臣而將四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說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秦王用十倍於安陵的土地來作交易,是爲了幫助安陵君擴充疆土。
B.安陵君認爲以大易小是好事,但因爲安陵是先王留下的,所以不敢換。
C.“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是秦王的質問,也透露出威脅之意。
D.“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直接表現了唐雎的英勇頑強,不畏強暴。
【探究應用】
1.請將下面一段文字改寫成一篇500字左右的記敘文,要求有形象生動的場面描寫和人物刻畫。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爲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爲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爲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6 鴻門宴
【積累整合】
1.給下列加點的詞注音,並朗讀兩遍。
目眥盡裂( ) 令將軍與臣有郤( )
賜之彘肩( ) 項王按劍而跽曰( )
旦日饗士卒( ) 沛公奉卮酒爲壽( )
拔劍切而啖之( ) 如今人方爲刀俎( )
2.給下列加點詞注音、釋義。
(1)范增數目項王( ) 數:________
(2)沛公欲王( )關中 王:________
(3)亡去不義,不可不語( ) 語:________
(4)料大王士卒足以當( )項王乎 當:________
(5)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 ) 間:________
(6)度( )我至軍中,公乃入 度:________
3.“爲”在古漢語中有很多含義。請你給下列加點的“爲”注音釋義,注意詞性,並總結一下它的讀音規律。
(1)使子嬰爲相 音:( )義:________
(2)爲擊破沛公軍 音:( )義:________
(3)吾屬今爲之虜矣 音:( )義:________
(4)竊爲大王不取也 音:( )義:________
(5)誰爲( )大王爲( )此計者
爲:①________②________
(6)人方爲( )刀俎……何辭爲( )
爲:①________②________
“爲”的讀音規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指出通哪個字。
(1)距關,毋內諸侯 ____________
(2)張良出,要項伯 ____________
(3)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____________
(4)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____________
(5)令將軍與臣有郤 ____________
(6)因擊沛公於坐 ____________
(7)交戟之士欲止不內 ____________
5.辨析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含義。
沛公軍霸上( ) 固不如也( )
爲擊破沛公軍( ) 沛公起如廁( )
從此道至吾軍( ) 勞苦而功高如此( )
沛公不勝杯杓( ) 珍寶盡有之( )
刑人如恐不勝( ) 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予觀夫巴陵勝狀( )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
其意常在沛公也( ) 乃令張良留謝( )
目似瞑,意暇甚( ) 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
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 ) 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
6.把下面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沛公曰:“孰與君少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填空。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________編寫的一本歷史著作,是我國第一部________,與後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稱“前四史”。同時,《史記》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被魯迅先生譽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悟鑑賞】
◆同步閱讀
於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爲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鬥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爲大王不取也!”項王未有以應,曰:“坐。”樊噲從良坐。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1.對下列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殺人如不能舉(盡) B.備他盜出入與非常(意外的變故)也
C.故(故意)遣將守關者 D.沛公起如廁,因(趁機)招樊噲出
2.對選文相關內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樊噲闖帳,“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目的是表達對項羽的憤怒、仇恨。
B.樊噲替劉邦求賞,暗寓尊崇項王之意,滿足了項羽自矜功伐的心理。
C.樊噲強行闖帳,一番陳詞後,項王沒有發怒,反而賜座,表明殺機已經基本消除。
D.劉邦在危急中“如廁”很可能是藉口,實際是急欲脫逃,招樊噲出,暗中有所謀算。
3.下面的兩段話,一段是劉邦對項伯說的,一段是樊噲對項羽說的,說法非常相似,這說明了什麼?這兩段話又有什麼區別?
沛公……曰:“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樊噲曰:“……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從選文看,樊噲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遷移閱讀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爲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靠岸)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衆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爲!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爲若德(恩施好處)。”乃自刎而死。
(選自《史記?項羽本紀》)
5.根據上下文,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有誤的一項是( )
A.項王軍壁(構築壁壘)垓下 B.持短兵(軍隊)接戰
C.縱江東父兄憐(同情)而王我 D.有美人名虞,常幸(被寵幸)從
6.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江東雖小,地方千里,衆數十萬人,亦足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爲若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對下面句中的省略部分補充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縱江東父兄憐(我)而王我
B.項王則夜起,飲(於)帳中
C.不忍殺之,以(之)賜公
D.馬童面之,指(於)王翳曰
8.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以上節選的內容主要寫了垓下之圍和烏江拒渡,均表現了項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B.項羽的軍隊在劉邦及諸侯的軍營四面唱起楚歌,同時上演了一幕“霸王別姬”的悲劇。
C.項羽之所以烏江拒渡,是因爲覺得是老天要滅掉自己,且失敗無顏見江東父老。
D.項羽敗亡烏江,已抱必死的決心,但不忍心殺死跟隨自己作戰多年的愛駒,把它贈送給了烏江亭長。
【探究應用】
1.下面這三首詩,詠的都是西楚霸王項羽,請認真閱讀,回答後面的問題。
題烏江亭
壯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烏江亭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1)這三首詩的評價角度有什麼不同?
杜牧的詩是從_______________角度來評價的。
王安石的詩是從_______________角度來評價的。
李清照的詩是從_______________角度來評價的。
(2)這三首詩的作者借對項羽的評價分別表達了什麼觀點?
杜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單元達標
一、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題。
1.下列加點字讀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氾南(fàn) 參乘(chénɡ) 酈山(lí) 拜謁(yè)
B.拊心(fǔ) 自刎(wěn) 濡縷(rú) 戍守(shù)
C.扼腕(è) 玉玦(jué) 須臾(yí) 豎子(shù)
D.鄙遠(bǐ) 陬生(zōu) 骨髓(suí) 惶急(huánɡ)
2.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若不闕(削減)秦,將焉(爲什麼)取之
B.微(假如沒有)太子言,臣願得謁(拜見)之
C.願伯具(詳細)言臣之不敢倍(通“背”)德也
D.願大王少(稍微)假借之,使(派遣)畢使於前
3.下列語句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
B.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 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
C.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
D.願舉國爲內臣,比諸侯之列 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
4.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的意思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B.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
C.若舍鄭以爲東道主 D.於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
5.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用法與其它不同的一項是( )
A.樊於期乃前曰:“爲之奈何?”
B.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
C.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D.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詔不得上
6.下列文學常識表述有錯誤的一項是( )
A.《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相傳爲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訂的魯史《春秋》編次。
B.《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同時它還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魯迅先生評價它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C.《戰國策》是我國第一部國別體歷史著作,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鬥爭及有關的謀議或辭說。《荊軻刺秦王》一文選自《戰國策》。
D.司馬遷是西漢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他撰寫的史學鉅著《史記》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我們過的《陳涉世家》《鴻門宴》都選自《史記》。
7.根據下面的意思寫出成語
(1)做事清苦,功勞很大。
成語:_______________
(2)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
成語:_______________
(3)形容軍紀嚴明,絲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成語:_______________
(4)比喻四面受敵,處於孤立危急的困境。
成語:_______________
(5)比喻生殺大權掌握在別人手裏,自己處在被宰割的地位。
成語:_______________
8.默寫。
(1)_______________,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2)大行不顧細謹,_______________。
(2)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失其所與,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其還也。”亦去之。
9.用“/”給下列的文言語段斷句。
(1)薛 譚 學 謳 於 秦 青 未 窮 青 之 技 自 謂 盡 之 遂 辭歸 秦 青 弗 止 餞 行 於 郊 衢 撫 節 悲 歌 聲 振 林 木 響 遏行 雲 薛 譚 乃 謝 求 反 終 身 不 敢 言 歸。
(2)弈 秋 通 國 之 善 弈 也 使 弈 秋 誨 二 人 弈 其 一 人專 心 致 志 惟 弈 秋 之 爲 聽 一 人 雖 聽 之 一 心 以 爲 有鴻 鵠 將 至 思 援 弓 繳 而 射 之 雖 與 之 俱 學 弗 若 之 矣爲 是 其 智 弗 若 與 吾 曰 非 然 也。
二、閱讀下面的選段,按要求回答問題。
(一)
蘇代爲燕說齊,未見齊王,先說淳于髡曰:“人有賣駿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見伯樂曰:‘臣有駿馬,欲賣之,比三旦立於市,人莫與言,願子還而視之,去而顧之,臣請獻一朝之賈②。’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而馬價十倍。今臣欲以駿馬見於王,莫爲臣先後③者,足下有意爲臣伯樂乎?臣請獻白璧一雙,黃金萬鎰④,以爲馬食。”淳于髡曰:“謹聞命矣。”入言之王而見之,齊王大說蘇子。
(選自《戰國策》)
【註釋】
①比:接連。②賈:通“價”。③先後:偏義複詞,即“先”,先導。④鎰:古代重量單位,合二十兩(一說二十四兩)。
10.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含義
(1)蘇代爲燕說齊 爲:________
(2)先說淳于髡曰 說:________
(3)願子還而視之 願:________
(4)以爲馬食 以爲:________
11.把下面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注意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
(1)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而馬價十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入言之王而見之,齊王大說蘇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秋,鄭伯如晉。晉人討其貳於楚也,執諸銅鞮①。欒書②伐鄭,鄭人使伯蠲行成,晉人殺之,非禮也。兵交,使在其間可也。楚子重③侵陳以救鄭。晉侯觀于軍府,見鍾儀,問之曰:“南冠而縶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使稅④之,召而吊之。再拜稽首。問其族,對曰:“泠人⑤也。”公曰:“能樂乎?”對曰:“先人之職官也,敢有二事?”使與之琴,操南音。公曰:“君王何如?”對曰:“非小人之所得知也。”固問之,對曰:“其爲大子也,師保奉之,以朝於嬰齊而夕於側⑥也。不知其他。”公語範文子,文子曰:“楚囚,君子也。言稱先職,不背本也;樂操土風,不忘舊也;稱大子,抑無私也;名其二卿,尊君也。不背本,仁也;不忘舊,信也;無私,忠也;尊君,敏也。仁以接事,信以守之,忠以成之,敏以行之。事雖大,必濟。君盍歸之,使合晉、楚之成。”公從之,重爲之禮,使歸求成。
(選自《左傳?成公九年》)
【註釋】
①銅鞮:古地名,在今山西沁縣南。②欒書:晉國大夫。③子重:即下文的嬰齊,楚國令尹。④稅:同“脫”。⑤泠人:即伶人,樂官。⑥側:指子反,楚國大夫。
1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晉人討其貳於楚也 貳:從屬二主
B.使稅之,召而吊之 吊:慰問
C.以朝於嬰齊而夕於側也 朝:朝見
D.稱大子,抑無私也 大:同“太”
13.下列各組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秋,鄭伯如晉 給貢職如郡縣
B.非小人之所得知也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C.仁以接事,信以守之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D.事雖大,必濟 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
14.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活用方式與其它不同的一項是( )
A.公曰:“能樂乎?” B.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C.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D.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15.下列對本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晉侯視察軍用倉庫時,無意間見到了楚國戰俘鍾儀,因爲被他的忠君愛國行爲感動,所以下令釋放了他。
B.鍾儀在回答晉侯問話時,提及本國尊貴的人嬰齊和側時也直呼其名,表達了對晉侯的尊重,所以晉侯放他回國了。
C.晉侯問鍾儀楚國國君怎麼樣,鍾儀先推說不知道。晉侯一再追問,鍾儀就舉出楚君小時候的事來敷衍晉侯。
D.範文子認爲鍾儀有仁、信、忠、敏的高尚品格,如果放他回國,他一定會爲晉國辦成與楚國和好的大事。
三、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寫作練習。
16.在本單元中,我們領略了古代傑出人物的風采,燭之武、荊軻、劉邦、項羽……請你從本單元課文涉及的人物中任選一個,以“我看……”爲題,寫一段文字評說歷史人物。注意引用史實,字數不限。
第二單元
4 燭之武退秦師
【積累整合】
1.fàn zhuì yì quē huán bǐ
2.(1)ɡōnɡ通“供”,供給。 (2)yǐ通“矣”,語氣詞,相當於“了”。
(3)zhì通“智”,明智。 (4)yuè通“悅”,高興。
3.(1)焉:爲什麼。陪:增加。 (2)爲:給予。賜:恩惠
(3)闕:侵損、削減。唯:句首語氣詞,表希望。
(4)因:依靠。敝:損害。 (5)是:這。過:過錯。
(6)辭:推辭。猶:尚且。
4.
答應 邊遠的地方 語氣詞 如果
贊同 當做邊邑 哪裏 好像
表約數 見識淺陋 怎麼 你
往,到 還是,表商量或希望語氣
的 自己的
助詞,不譯 代“行李”
5.(1)因爲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並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
(2)晉國有什麼滿足的呢?
(3)他早上渡河歸晉,晚上就築城拒秦,這是您知道的。
(4)現在它已把鄭國當作東部的疆界,又想擴張西部的疆界。
(5)藉助了別人的力量而又去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國,這是不明智的;以混亂代替聯合一致,這是不符合武德的。
(6)假如放棄滅鄭的打算,而讓鄭國作爲您秦國東道上的主人,秦國使者往來,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缺乏的東西,對您秦國來說,也沒有什麼害處。
6.編年體 左丘明 《公羊傳》 《穀梁傳》
【感悟鑑賞】
1.A
2.C
3.C
4.“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暗寫燭之武在年輕時並沒有得到重用;“今老矣,無能爲也已”則流露出滿腹的委屈和牢騷。
5.(1)點評:暗示秦幫晉成霸業必使秦自己的力量削弱,從根本上動搖秦晉聯盟基礎,不能不讓秦伯動心。(2)拉攏引誘之後,燭之武又不失時機地從歷史出發,赤裸裸地挑撥秦晉關係。(3)進一步從現實的角度分析了晉的貪慾,滅鄭後必犯秦,使秦意識到自己的危險。
6.(1)逃亡。 (2)復興。 (3)事奉。 (4)考慮
7.我們國君還流落在荒草野林之中,沒有得到安身之所,臣下哪裏敢就這樣去客館休息呢?
8.B(提示:“子能復之,我必能興之”;“若以君靈撫之,世以事君”;“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三句均從不同的側面表現了申包胥的愛國赤誠。“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句是敘述楚昭王的困窘境遇。“秦哀公爲之賦《無衣》”句則表明秦哀公出兵救楚。“夷德無厭,若鄰於君,疆之患也”句是向秦哀公陳說吳滅楚後會成爲秦的禍患。)
9.C(提示:“秦哀公非常痛快地答應了申包胥的請求”說法有誤。“秦伯使辭焉,日:‘寡人聞命矣。子姑就館,將圖而告’”句則說明申包胥如秦乞師不是一帆風順的。“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句的記敘更能說明這一點。)
【探究應用】
1.(1)示例:燭之武不計前嫌退敵救國
(2)示例:上聯:佚之狐臨危薦勇士,慧眼識才下聯:燭之武受命退秦師,雄辯救鄭
2.提示:對於這一問題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如:從秦國的角度看,秦穆公撤軍是爲了本國的利益,國家的利益高於一切,故其撤軍無可厚非;從晉國的角度看,秦晉已結盟,燭之武是在挑撥離間,秦國撤軍是一種背叛行爲;從燭之武的角度看,說退秦軍則是爲了國家利益,天經地義……
5 荊軻刺秦王
【積累整合】
1.yè lù mò zhèn tǎn è zhǐ wǔ cuì jī jù chēn nánɡ dǐ
2.(1)cù通“猝”,突然。 (2)wèi贈送。 (3)yuè通“悅”,喜歡,高興。
(4)tì眼淚。 (5)chì叱責。 (6)chuānɡ傷。
3.(1)掠奪,奪取。 (2)通“震”。 (3)通“已”,已經。 (4)禮品。(5)通“返”。 (6)以……爲遲。 (7)用匣子 (8)倒下
4.
成功 同“現”,顯露 舊 舉起
靠近 會見 陳述 身子向上起
上 被 列 引用
不過,只是 靠近
拜訪 並,列
回頭 等到
5.D
6.(1)現在的樊將軍,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萬戶人口的封地作賞格來購取他的頭顱。
(2)這是我日日夜夜爲之咬牙切齒、捶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
(3)太子和他的賓客中知道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給他送行。
(4)事情之所以沒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約契來回報燕太子啊!
【感悟鑑賞】
1.C(“函”在這裏是名詞作狀語,“函封”就是用匣子封好)
2.B(B項中的“於”是“對”的意思,其它三項中的“於”都是“在”的意思)
3.荊軻拿了地圖捧送給秦王,打開地圖,地圖全部打開,匕首就露了出來。
4.D
5.B
6.提示:“左右既前,斬荊軻。秦王目眩良久。”更富有表現力。因爲這裏用急促短句,突出地渲染了當時的緊張氣氛。而“於是左右既前殺軻,秦王不怡者良久。”的節奏則顯得舒緩得多。“斬”比“殺”顯得更有力;“目眩良久”較之“不怡者良久”,更突出了秦王的驚魂未定,與上文驚心動魄的緊張場面相呼應。
7.(1)即使這樣。(提示:“雖”“然”在古代是兩個詞。) (2)派遣。出使。(3)違背。輕視。
8.(1)如果有才能有膽識的人一定發怒,就要使兩個人的屍體倒下,使血只流五步遠,全國人民都是要穿喪服,今天就是這樣。(2)我明白了:爲什麼韓國、魏國滅亡,然而安陵卻憑藉五十里的土地倖存下來,只是因爲有先生啊。
9.(1)你最好將安陵奉送給我,不然的話我將發怒,那後果不堪設想。(2)我將效法專諸、聶政、要離這三人,刺殺你。
10.C(提示: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是假,想霸佔安陵是真。安陵君識破了秦王的用心,“安陵是先王留下的,所以不敢換”是安陵君對付秦王的藉口。“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從側面表現了唐雎的英勇頑強,不畏強暴。)
6 鴻門宴
【積累整合】
1.zì xì zhì jì xiǎnɡ zhī dàn zǔ
2.(1)shuò屢次。 (2)wànɡ稱王。 (3)yù告訴。 (4)dānɡ抵擋,阻擋。 (5)jiàn小路。這裏是抄小路的意思。 (6)duó估計。
3.(1)wéi做。 (2)wèi替,給。 (3)wèi被。 (4)wéi認爲。 (5)①wèi替,給。②wéi提出,做出。 (6)①wéi是。②wèi句末語氣詞。
“爲”的讀音規律:作動詞時讀wéi,作介詞或語氣詞時讀wèi。
4.(1)距通“拒”,內通“納” (2)要通“邀” (3)倍通“背” (4)蚤通“早” (5)郤通“隙” (6)坐通“座” (7)內,通“納”
5.
駐紮 及、比得上 禁得起 助詞,無實意
軍隊 往、去 盡 助詞,用在主謂之間
軍營 像 優美的 到,往……去
心意,意圖 辭別,辭謝
神情,神態 感謝
料想,意料 謝罪,道歉
6.(1)沛公說:“你跟他誰大誰小?” (2)之所以派軍隊把守函谷關,是防備其他盜賊進來和意外事故。 (3)我和將軍合力攻秦,將軍在黃河北作戰,我在黃河南作戰。 (4)范增多次給項王使眼色,又接連三次舉起所佩帶的玉玦示意項王(殺死沛公)。 (5)幹大事不必拘泥小節,行大禮不必計較小的謙讓。
7.司馬遷 紀傳體通史《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感悟鑑賞】
1.C(這裏的“故”是“所以”的意思)
2.A(樊噲闖帳,“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目的是以勇武示人,也是爲了引起項王的注意)
3.說法相似,說明劉邦陣營內部已達成了統一的口徑,團結一致。不同之處在於劉邦說這番話意在替自己辯解、開脫,希望項伯在項羽面前多多美言,強調自己“不敢倍德”。這是劉邦“以屈求伸”的權宜之計。樊噲說這番話則是據理怒斥項羽,責之以“義”。擺出與懷王之約,意在提醒項羽,應該當王的是劉邦,而不是你項羽,再說劉邦雖早入咸陽,卻“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言明其勞苦功高,也滿足了項羽居功自傲的心理,實際上是“以攻爲守”的明智之舉。
4.勇猛、豪爽、粗中有細
5.B(這裏的“兵”,意思是“兵器”)
6.(1)江東雖然小,但土地縱橫有一千里,民衆有幾十萬,也足夠稱王啦。(2)我聽說漢王用黃金千斤,封邑萬戶懸賞購求我的腦袋,我就把這份好處送你吧。
7.D(“指王翳日”意思是“指給王翳說”,“指”後面沒有省略的成分)
8.B(“四面楚歌”應是漢軍在唱楚地的歌)
【探究應用】
1.(1)杜牧的詩是從兵家用兵的角度來評價的。王安石的詩是從民心向背的角度來評價的。李清照的詩是從節操(氣節)角度來評價的。 (2)杜牧通過這首詩,表達了對勝敗得失、歷史興衰的看法,即勝敗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負重、重整旗鼓,定能東山再起。王安石認爲民心和形勢決定了戰爭的勝負,歷史的規律不可違背。李清照認爲人要有氣節,活着要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死了也要有英雄氣概。
單元達標
1.B(A項中“參乘”讀“shènɡ”,“酈山”讀“lì”;C項中“須臾”讀“yú”;D項中“骨髓”讀“suǐ”)
2.C(A項中“焉”:哪裏;B項中“謁”:請求;D項中“使”:“讓”的意思)
3.C(A項第一句中“因”的意思是“依靠”,第二句中“因”的意思是“趁機”;B項第一句中“亡”的意思是“逃跑”,第二句中“亡”的意思是“滅亡”;C項中兩個“然”的意思都是“然而”;D項第一句中“舉”的意思是“全”,第二句中“舉”的意思是“盡”)
4.D(A項“窮困”——古義指走投無路,處境困窘。今義指生活貧窮,經濟困難。B項“山東”——古義指崤山以東,也就是函谷關以東地區。今義指山東省。C項“以爲”——古義是把……作爲。今義是認爲。)
5.D(A、B、C三項中加點詞都是名詞作狀語)
6.C(我國曆史上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是《國語》)
7.(1)勞苦功高 (2)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3)秋毫無犯 (4)四面楚歌 (5)人爲刀俎,我爲魚肉
8.(1)風蕭蕭兮易水寒(2)大禮不辭小讓(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以亂易整,不武
9.(1)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行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2)弈秋/通國之善弈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爲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爲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爲是其智弗若與/吾日/非然也。
10.(1)替。 (2)遊說。 (3)希望。 (4)把……作爲。
11.(1)接連在市場上站了三天,沒有人知道他賣的是千里馬。 (2)伯樂於是圍着這匹馬轉着看了看,離開時又回頭看了看,這馬的價錢立刻漲了十倍。 (3)(諄於髡)進宮向齊王報告了這件事,齊王召見了蘇代,非常欣賞他。
12.C(句中“朝”與“夕”相對,是早晨的意思)
13.D(A項中前一個“如”的意思是“到……去”,後一個“如”的意思是“像”;B項中前一個“之”是代詞,後一個“之”的意思是“到……去”;C項中前一個“以”是連詞,後一個“以”意思是“用”;D項中兩個“雖”的意思都是“即使”)
14.B(B項中的加點詞屬於名詞作狀語,其它三項中的加點詞都是名詞活用爲動詞)
15.D(A:晉侯是在範文子的勸說下才釋放了鍾儀;B:鍾儀在回答晉侯問話時,提及本國尊貴的人嬰齊和側時也直呼其名,是對楚國國君的尊重;C:鍾儀舉出楚君小時候的事並不是敷衍晉侯)
16.略
文 章來
源蓮山 課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