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中心高二試題

高二語文《寡人之於國也》教案設計(3)

本文已影響 2.15W人 

  第三課時

高二語文《寡人之於國也》教案設計(3)

  教學要點

在誦讀中體會本文的寫作特點。分類歸納文言知識,注重詞句積累。進行拓展訓練,使學有所獲。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

學生齊背或滾動式背誦。

二、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本文,概括本文的寫作特點,進一步指導學生背誦

學生自由發言。

明確:結構嚴謹。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對每一部分內容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又體現了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繫,把全文各部分連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善用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謂“盡心於國”不比鄰國之政好多少。如用“刺人而殺之歸罪於武器”比喻“塗有餓莩歸罪於年成不好”,形象生動,文字顯得從容不迫。

氣勢充沛。語言上使用排比句式,音節鏗鏘,氣勢非凡。

學生隨此背誦相關部分。

教師再次播放課文錄音,學生合書循聲低和,從中體會孟子的論辯氣勢。

三、分類歸納文言知識

1.多媒體逐題顯示

(1)找出下列加點詞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項( )

例:今媼尊長安君之位

①樹之以桑

②可以衣帛

③然而不王者

④王無罪歲

⑤既來之,則安之

⑥其一犬坐於前

(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用法古今相同的一項是( )

①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

②忌不自信

③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

④行李之往來

⑤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⑥養生喪死無憾

(3)與“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一句中“是”用法相同的是( )

A.惟利是圖 B.各是其所是

C.誰能定是非之真 D.是誰之過與

(4)選出與“各不可勝食也”中“也”用法相同的一項( )

A.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

B.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

(5)分別說出下列句中的加黑字的詞義和用法。

寡人之於國也 寡人之於國也

填然鼓之 移其民於河東

之 王道之始 於 無望民之多於鄰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樹之以桑 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

(6)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②無失其時

③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④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7)對下列句子的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直不百步耳。

譯:只是沒有逃跑一百步罷了。

B.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

譯: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後停下來,有人逃跑五十步然後停下來。

C.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

譯:這怎麼能對刺傷人之後而致人於死地感到奇怪呢?

D.未之有也

譯:沒有這樣的事情啊。

選7名學生依次回答,其他學生指出對與錯。

明確:(1)⑤與例句是使動用法。(①②③④均爲名詞活用作動詞,⑥是名詞作狀語)

(2)⑤句“可以”用法古今相同。(丈夫:古義爲成年男子,今義爲妻子的配偶。自信:古義爲賓語前置,即相信自己,今義爲一個雙音節詞。宣言:古義爲發表議論,今義爲公開場合發表的言論。行李:古義爲出使的人。養生:古義爲供養活着的人,俱與今義不同)

(3)D(A.提賓標誌,無意義;B.動詞,贊同、肯定;C.名詞,正確)

(4)C(A.表句中停頓,B.表疑問,D.表句中停頓)

(5)“之”(結構助詞,主謂之間;襯字,無意義;結構助詞,定中之間“的”;代詞,否定句中作賓語前置;襯字,無意義)

“於”(對於,到,比,在,跟、與,均爲介詞)

(6)①“無”通“毋”,不要。

②“無”通“毋”,不要。

③“頒”同“斑”,花白。

④“塗”同“途”,道路;“莩”通“殍”,餓死的人。

(7)C(注意“是何異於”應譯爲“這與……相比,有什麼不同啊”)

2.師生共同完成課後思考練習第三題,引導學生在動態的語境中辨析詞義,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

明確:

1.數目 1.發射

數 2.幾,若干 發 2.派遣

ò,屢次 3.打開

4.cù,密 4.花開

1.不彎曲 1.兵器

直 2.僅 兵 2.戰爭

3.價值 3.軍隊

4.兵士

1.能承受

勝 2.盡

3.勝利

4.超過

5.優美的

四、課堂練習

教師預先將此部分內容打印成材料,每生一份,以便課堂閱讀。

君與民

梁惠王①曰:“晉國②,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乃寡人之身,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食,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徵之,夫誰以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孟子見樑襄王③。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於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頸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注: ①本文選自《孟子·梁惠王上》(五、六章),梁惠王又稱魏惠王,他在位期間,曾從安邑(今山西夏縣北)遷都大梁,所以又稱梁惠王。

②晉國:這裏指魏國,梁惠王自稱本國爲晉國。

③樑襄王:梁惠王的兒子。公元前318至公元前296年在位。

閱讀本文,真正認識和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請學生談談閱讀體會。(教師可作適當指導,但不能動輒評判)

(本語段譯文見備課資料部分)

五、課堂小結

課文所講的“王道之成”的道理和材料中講的“仁者無敵”,強調的都是實行“仁政”是統一天下的根本保證。孟子認爲,國君如能實行仁政,減稅寬刑,不濫殺無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歸心。這就是說,真正能夠愛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戰勝的。不是嗎?1998年那百年不遇的洪澇災害沒有沖垮我們,極其強大的金融風波沒有壓倒我們,關鍵是我們有一個能夠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中國共產黨,我們的黨是戰無不勝的黨,2008年奧運會申辦成功,WTO的勝利加入,無不證明這一點。中國共產黨將帶領人民向着更加光輝燦爛的明天行進。

六、佈置作業

1.結合自己生活實際,說說孔孟之道及其儒家學說在中國的地位和影響。

2.閱讀《讀本》P250《墨子》中的片斷《非攻》,初步瞭解墨子的思想。

[高二語文《寡人之於國也》教案設計]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