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現代詩

冰心的現代詩和散文閱讀

本文已影響 1.53W人 

《中秋前三日》

冰心的現代詩和散文閱讀

浸人的寒光,

撲人的清香——

照見我們絨樣的衣裳,

微微地引起了

絨樣的悲傷。

正是“花好,月圓,人壽,” 我的朋友,

何來惆悵?

便是將來離別,

今夕何夕,

也須暫忘!

一九二二年九月二日夜。

《平綏沿線旅行紀》

青龍橋站距豐臺七二·九六公里 高度五六一·一三七公尺

在特大號的機車徐徐推行之中,火車漸漸上山,兩旁青崖摩天,近逼車窗,如綠絨的屏障,旋轉重疊。懸崖上的羊羣遊牧,仰視小極,如鳥棲樹巔。山下流泉之間,大石羅布,令人想起唐人:“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之句。衆石錯雜之間,遍生小樹,也有山田和人家,在微陰的天色之中,一層層的遠遠點綴開去,極青翠清遠之致。這時忽然穿過居庸關三百八十五公尺餘長的山洞,車上點起燈來,窗戶間微微覺着煙氣,五分鐘之後,又豁然開朗,紆迴曲折,其間穿過五桂頭及石佛寺兩個小山洞,便到了青龍橋車站。

在停車倒車頭的數分鐘之間,我們下車散步。陽光已出,仰首回顧正在關山重疊之中,長城奇觀,悉在眼前!雄偉高厚的城牆,飛龍一般的越嶺蜿蜒,每三十六丈便有座墩臺,想象着當年城頭拒胡,烽火燭天,戍卒無聲的滿山攀走之狀,使人熱血潮沸!

車站佈置清幽,山峽之間,丁香花叢裏,黯綠色的詹天佑先生的銅像,巍然矗立,如在沉靜的眺望欣賞着自己勞瘁的工作。

重複上車,循着轉折的V字形路線,倒轉而下,又入八達嶺的一千一百四十五公尺餘的山洞,此洞爲世界著名巨工之一。過此便是康莊,忽然降下到一片廣漠的平原,回望八達嶺上遠遠起伏的一線長城,如在天上!不經過“天險”的關溝不能理會所謂之“康莊大道”之意,此時我們已身在塞外了!

康莊(距豐臺八四·八○公里,高度四九八·三四八公尺)是個大站,自西北來的貨物悉屯於此。自此而北,一望平坦,黃沙茫茫,天末的微雲遠樹,引人起蒼涼之感。

十二時許過懷來站。城牆跨在山半,狀頗別緻。一時許到土木堡站(距豐臺站一一一·七八公里,高度五三三·○九五五公尺),系明正統十四年(公元一四四九年)乜先入寇,英宗被俘之處。景泰初侍臣死難者受祀城內之顯忠祠,有文臣王佐以下,武臣張輔以下共六十六人。這是民族的古蹟。車上除了我以外,都下車步行進城而去。

我們的專車卸入岔道,我自己下來,坐在車下陰涼處一塊大石上,蟬聲聒耳,遠望車站牆下,有些人在那裏吃瓜乘涼。

三時前後,去的人陸續歸來,滿口嚷熱,開了幾個罐頭,他們一邊吃菠蘿蜜,一邊報告我以城內及顯忠祠的狀況。

五時五分自土木堡又掛上列車出發。過沙城——此地出青梅酒,據說是曹操和劉備煮酒論英雄時所飲者,聞其名甚覺可喜,歸途中曾帶了一瓶。——新保安下花園各站,一路與洋河並行,水勢浩蕩。隔河有雞鳴玉帶兩山,山間隱約的露着寺觀。這一帶遠水遙岑,極引人入勝,如看山水橫幅。六時餘過辛莊子,在車上用着晚餐,餐桌正對後窗,兩旁一望,盡是整齊的稻田,田畦間種着密密的楊柳,柔條搖曳,竟是江南風味。從後窗中,看着車後一線軌道,兩行垂柳,不盡的宛轉牽來,顧頡剛先生因爲誦俞平伯先生“一路牽愁出薊門”之句,大家均嘆其寫景之工!

洋河兩旁的`山上,時時露着沙磧,似乎是一陣極大的旋風,捲成這許崗巒,遠望極其平滑細膩。此時童心忽生,心中暗想能到那無際的細沙上,翻身一滾,纔有意思。

在青紫的遠山,緋紅的晚霞之中,七時五分,我們到了唐末李克用“英雄立馬起沙陀”的宣化!

七月八日

宣化距豐臺一六八·九七公里 高度五九一·六一七公尺

晨八時左右,坐人力車入宣化南門,即昌平門。城系明洪武廿七年(一三九四年)所築,歷代都經重修。城門兩旁有石刻門神,城門上的鐵釘悉作覆鐘形,城牆上還有石刻的厭勝小兒,和頂着石盤的小猴,爲他處所未見。我們穿城經過鐘樓鼓樓和最繁盛的大街,徑出北門。一路最使我感着有趣的,是大道兩旁的行人道上,有石溝,溝中有小泉流,經過家家門前,小孩子在溝中濯足,小女兒在溝中洗衣,既方便,又清雅,亦是他處所無。宣化城內男女在盛署中均着“腰褡”,和南方人所着的“兜肚”正相反,“腰褡”是保護後背,“兜肚”保護前胸,大約是塞外風勁的緣故。

出北門,登城頭之威遠樓,藥王閣,均系明代建築。相對有鎮虜臺,高四丈,穿洞而上,四顧蒼茫。臺上有匾,書“眺遠”二字,此臺爲明嘉靖甲寅年(一五五四年)所建,有明代碑記。樓名“威遠”,臺名“鎮虜”,可見明代的胡人已逼近宣化了。

再向西北便抵龍煙鐵礦。礦廢置已久,辦事處僅有守門人,門外堆積着未敷設已生鏽的鐵軌。此礦在民國十年,本爲官商發起合辦,煉砂處在石景山。礦質甚佳,每日可出鐵砂數百噸,以時局不靖,停頓有年,極爲可惜。今夏在張家口開的“開發西北協會”提議的建設事業之中,即有開發龍煙鐵礦一項,希望不久可見諸實行。

自此而北,經過瓜田和小林,涉過小小的渾泉,便到北山腳下。山下有天主教的修道院一所,清雅宜人。有閽者帶領參觀,據云院長姓吳,本院修道者有六十人,都是西北各省來的。大堂中有神座,四壁掛着十四幅中國畫的耶穌聖蹟,並附以詩,系北平輔仁大學陳君所作。

出修道院,踏着亂石上了北山。山頂有恆山寺。系明代建築,已頹廢,牆壁都無,僅有前殿——安天殿——後殿——子孫娘娘廟尚可進入。下望宣化全景,歷歷在目。山前葡萄園極多,葡萄是宣化的名產之一。

回車上午餐,餐後三時許又進城,上了城中央的鎮朔樓,本是鼓樓,明正統庚申(一四四○年)御史羅亨信建,今改爲民衆教育館,圖書尚多,秩序亦好。對面是清遠樓,明成化壬寅(一四八二年)御史秦弦所建,樓高三層,本是鐘樓,頗見頹敝,正在修理中,不能上去。

次到北門一清真寺,寺中有初級小學校,由教員領導參觀,據云城中回教徒有數千人,學生都是教徒子弟。瞻仰大殿時大家脫履入內,潔無纖塵,殿中紅柱整立,掛着玻璃燈,極爲美觀。

又到甘霖橋東的朝玄觀,清因避康熙諱改稱朝天觀。觀內駐着軍隊,外殿已改爲習藝廠,內殿樓下亦成爲存儲處,樓上規模尚具,殿旁有明代碑記。

自此又到城西北的玉家花園,又稱介春園,系清守備玉煥功之別業。今已荒蕪,而軒閣牆上尚有石刻,假山,魚池,石坊,小橋,佈置楚楚,具見當時匠心。芍藥欄中,所餘已無可觀,小橋邊匠人正砍伐着一株古柏,旁有小兒女圍觀嘻笑,似不生盛衰之感!

出介春園至虎溪橋第二師範,即古之彌陀寺,所謂之“先有彌陀後有宣化”者,即系此地。按彌陀寺本建於元代,歷代均曾重修,今殿宇已蕩然無存,只在操場北邊,仄小的茅亭之下,尚矗立着一座高偉的銅佛,高約兩丈,重四千餘斤,爲明宣德間(一四二六年)造。據第二師範校長張君說,銅佛腹中本有些珍寶和元代紙鈔,均遭兵劫,所餘紙鈔少許,在民初曹錕時代,運到保定陳列,迄未運回,今已不知去向了。

校園中有葡萄數株,結實累累,古者已有六十餘年。葡萄架的結法,如倒置的雨傘,傘柄向上、這樣一枝一葉,悉受陽光,是園藝家所當效法的。

晚七時廿分離宣化,八時半到張家口。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