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文言文

精選文言文作文四篇

本文已影響 1.98W人 

在平日的學習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離、行文簡練。爲了讓更多人學習到文言文的精華,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文言文作文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選文言文作文四篇

文言文作文 篇1

嚴冬初褪,霢霂如絲,吾於臘月二八時傷悲,舊事填膺,思之悽梗,如影歷歷,仿若華光倒流,半晴半雨半喧妍,汝亦如天光和煦。然汝若暮看落花,於吾前瞬息即逝,春吾欲近,而逼取便逝,恍然,其信然乎?其耶夢邪?汝別時書雲:“則雖年光倒流,彼時可再,而亦無與爲證印者矣。”汝言錯乎?抑或餘聞錯乎?其然乎?其不然乎?而今吾於證印處尋汝蹤跡,已然全無,餘以爲,汝亦爲吾生之一夢過客矣。

晦明交替,思緒方回,吾覺枕上淚跡斑斑,吾以爲心似磐石。豈知夢中悲痛之極?餘不知情起何處,而因想吾平生,繁華靡麗,過眼皆空,而吾欲汝伴吾餘生,可知錦書未增,山盟已改?汝之情若柳枝,吾之情若磐石,磐石孤守,枝柳已枯。吾聞人言情情愛愛爲淫奢濫詞,而吾之偏執於我必言之,如世人偏怪於我,吾意汝尚懂即知足,然如今已非彼時,縱然霽月光風,晴日千里,可驅吾心之陰霾乎?可暖吾手足之寒乎?縱擦肩者千萬人,可有爲吾回眸者乎?以石報枕,仇溫柔也,吾聞種種罪案,從種種果報中見之,既如此,吾乃罪人,得報此果也。吾聽聞佛陀言,“種如是因,得如是果”,概此。

去年初,吾於茫茫人海中見汝之背影,餘以爲此生難以得見,然吾之腳步漸緩,汝卻未曾覺吾之目光。吾以爲吾之近況進退維谷,或言,人之情易遷,如昨日雲煙,一無所-亦無所尋,吾思之,汝已非吾之所繫。昨日難追回,舊情難復燃,汝亦勿復回,吾聞蘇子獨坐而思故人,故言“燈花結盡吾猶夢,香篆消時汝欲歸”,然王氏已辭世多年,散雖香案滿堂,亦無所見者,即見,亦已是十年生死兩茫茫,無人忍睹也。子澹與王氏人鬼相隔,異世獨活,然吾與汝即生別,亦無復見也。有前人言日: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總被無情惱。餘以爲槿花易逝,朝暮便易,山盟雖在,錦書難託,悱惻亦是吾心,悲痛亦是吾心,尚不知悲痛與悱惻,知吾心之悲乎?

壬戊年,春初,聞江南春好,也擬泛輕舟。舟浮江上,如蟻行大地,于波瀾中品半生沉浮。人如渺塵,江河濤滔,未曾一秒爲吾廢離,汝如江河,吾亦如輕舟,行止不聽吾言,江河可知魚蝦擱淺之悲乎?汝可知吾行進之悲乎?吾聞世俗人曾有“乃乘扁舟,浮於江湖之志”,陶潛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悠然也,吾失汝,吾尚可梅妻鶴子,世亦有嵇康之悲,世人不知《廣陵散》之悲嘆,世人不知嵇康之喟嘆,餘亦彳亍於道,喟嘆行過之悲矣。

或日,人生乃一大夢,花開花落,皆在一念之間,而今不知魂已斷,空有夢相隨。吾思之,“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既是妄論,亦是真言。淚滴閒階,愁思繞階長。吾思,餘今大夢將寤,萬番言語,又是一番夢囈。不斷夢,從今歇,收回書上絮,解盡眉頭結。

吾與汝,三年相知,一朝離別。書亦言“昔作一水魚,今成兩枝鳥”,霧薄雲輕,花深柳暗,往事難追,覆水亦不可收,吾懼之彼此之間,綠鬃朱顏,重見兩衰翁。

吾欲言,汝知乎?汝不知乎?

吾知往事如行雲難回,過客如江水即逝,參禪道言,世間無昨日花,舊日人,亦無重樣花也。花落南柯,偶得一夢,世間多罔極之事,曷其有極乎?吾觀紅塵之百年夢,漏斷天明,物是人非,失之夢。尋伊人,千百年尋不回。

文言文作文 篇2

是日高考,書“大同世界,焉能忘本?”,感慨系之,故作此文。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時維六月,序屬仲夏。榴花綻紅,清荷吐綠,輕舟晚楫香風細;鴛鴦戲水,白鶴亮翅,柳枝搖曳湖水平。乘假日,風吹衣袂,花迎樹陰;望繁星,夏解人意,月又明空。憶往昔,唐風宋韻,過長街十里,盡是人間繁華;嘆而今,閭閻撲地,皆爲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何缺青雀黃龍之舳。於是餘有嘆焉,斯大同盛世,風聲竹聲鐘磬聲,聲聲自在;山色水色煙霞色,色色怡人。嗚呼!陶陶然之樂哉。 然則,大同盛世,焉能忘本?子爲貓,本在捉鼠;子爲人,本在圖學。倘若忘本,將何以立身治國,何以齊家平天下?

不爲學者,學書學事學志氣,枉費七尺之軀;不爲圖者,圖家圖民圖天下,怎稱炎黃子孫?學爲本,終身勿忘。忘本者,如離江之水,無以致遠;忘本者,若無澤之鑑,豈能一用?

故大同盛世,尤不能忘本也。

追先賢,一代風騷,長劍天涯,酒過三巡還依舊,笑星醉春風;勉吾輩,義氣書生,筆走龍蛇,大鵬一日乘風起,直上九萬里。

且夫大同盛世,儒雅書生,春風得意,何曾聞失路之人?昔精忠嶽將,悲故土,一去沃野遭掠戮,傷哀怨痛深藏處。忍堪回首,國無路,泱泱中華如何復?悲乎!今大同盛世,樓高但憑雲飛過,水深且任魚縱橫;英雄俠肝義膽,神遊五湖四海;君子風度翩翩,靜對天地變幻。十里碧陰,亭中誰在鬥奇葩?才子風流,六丈高樓,聽風聽雨聽天下,心懷廣宇。

大同盛世,無戰火之憂,無貧寒之苦,學而優則仕,不曾聞失路之人。我莘莘學子,幸遇時機,尤當圖學治國,不可忘本。貓捉鼠,人圖學,此天之道也。

嗚呼!閒書草草,幸承恩於盛世;拋磚引玉,是所望於羣英。隨賦對聯一則,勉吾學子,聞雞晨舞劍,懸樑夜讀書。大同盛世,尤不能忘本。

看英雄,俠肝義膽,扭乾坤傲宇宙,笑傲蒼穹,名垂千古,揮灑磅礴氣勢。

望學子,風華正茂,舞慧筆長靈思,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書寫萬丈豪情。

文言文作文 篇3

雲霧繚繞,山峯高聳入雲,在這座山崖上矗立着一座竹亭。飛鳥盡去,在這空蕩的山間,飛雁撲棱翅膀的聲音顯得格外突兀。

突然一道琴聲打破天際,繼而傳來不斷的琴聲,錚錚——音調低沉緩和,如江流般一瀉千里,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忽而音調突變,豪放昂揚,如山峯般高峻挺拔,突生一種磅礴之氣。琴聲時高時低,時起時伏,令飛禽走獸駐足癡望。錚一曲終畢,擡手撫琴,但見此人呈現毫不拘泥之態,舉手投足間盡顯瀟灑之氣,原來是調琴高手俞伯牙。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好!隨即一陣鼓掌聲從遠方傳來。俞伯牙緩緩睜開雙眸,詫異地擡眼望去,只見一位素衣男子佇立在不遠處,外貌清秀,低眉淺笑,神態中滿懷欣佩之情。正疑惑間,面前男子作揖道:打擾了,在下姓鍾名子期,先生這等高超的琴技,想必是聞名天下的俞伯牙俞先生吧。俞伯牙起身,抱揖回道:正是鄙人。鍾子期笑道:久仰久仰,方纔我聽到先生的琴聲,感覺時而置身於崇山峻嶺中,徒生浩然之氣,又時而置身於流水潺潺中,泰然自若,不禁心生喜愛,不免駐足於此。聽到這一番話,俞伯牙不禁一喜:這天下竟有人能會意吾的琴旨,實是能稱得上我的知已啊。於是說道:過獎了,先生可願每日來這裏傾聽鄙人的琴聲?鍾子期回道:幸甚至哉。

於是,每日於這竹亭之中,俞伯牙備琴等待,熱上一壺濃茶,在這茶香氤氳中,鍾子期如約而至,不必言語,相視一笑便可會意。愈伯牙專注調琴,手指快速飛動,婉轉動聽的音樂傾瀉而出。而鍾子期則手執清茗,淺酌低嘗,表情時而悲傷;時而歡笑;時而激帛;時而低沉。變幻無常,彷彿置身於琴聲之境中。一曲終了,鍾子期稍作點評,二人飲茶作樂,談笑風生,實是欲界之至樂。

然而一日,俞伯牙照舊備琴等待,熱茶也已備好。日漸黃昏,卻遲遲不貝鍾子期的到來,心甚焦慮,翹首楚盼,等待的人依舊未來。這時正值秋季,空谷清幽,猿鳥哀啼,旁邊的老樹落葉紛紛,佝僂的枝幹無力地伸展着,遠處的斜陽置於山間,卻顯孤獨寂寥之感。俞伯牙長嘆一聲,失望離去。

飛雁傳書,卻帶來不幸的.消息,得知好友病逝,俞伯牙攜琴再次來到了竹亭中,正襟危坐,雙手覆於琴絃上,錚——琴聲卻與以往的激昂豪放格然不同,悲沉婉轉,似對知己的悼念,又似對往日的追憶,終不解意。曲畢,物是人非,望着周圍空蕩的氛圍,俞伯牙悲從中來,擡手揮袖,檀琴被打翻在地,仰天大嘆:知己已不在,吾要這琴何用!一滴清淚泫然落下。

此生若能得一知己,無悔,足矣。

文言文作文 篇4

【讀書與作文】

讀書如銷銅,聚銅入爐,大鞴扇之,不銷不止,極用費力。作文如鑄器,銅既銷矣,隨模鑄器,一冶即成,只要識模,全不費力。所謂勞於讀書,逸於作文者此也。

【讀書與作文翻譯】

讀書就像熔化銅一樣,把銅聚集起來放進火爐裏,用大皮製鼓風器扇火爐,銅沒有熔化鼓風器就不能停止,很費力氣。寫文章就好像澆製器皿,銅已熔化了,(人們只需)按照模具鑄造器皿,一冶煉就能成功。只要知道模型,就根本不費力氣。這叫做在讀書時多用功,寫作時就會輕鬆。

【讀書與作文字詞註釋】

1.銷:熔化。

2.鞴(bèi):古代皮製的鼓風器。

3.鑄:澆鑄。

4.既:已經。

5.矣:語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了”。

6.冶:此指冶煉,即使金屬熔化後鑄器。

7.模(mú):模具。

8.所謂:這叫做。

9.勞於讀書:在讀書上多用功。

10.逸:輕鬆。

讀書與作文文言知識

逸。“逸”是個多義詞。一指“安逸”“輕鬆”。上文“逸於作文”中的“逸”,即指“輕鬆”,意爲在作文時就會感到輕鬆。二指“逃跑”“奔跑”。如“兔逸”,意爲“兔子逃跑了”;“盜逸”,意爲小偷溜走了。三指“超過一般”,現代漢語中有“超逸”“逸羣”。

讀書與作文啓發借鑑

不少學生怕作文,不是他們沒有生活內容,沒有可寫的材料,而不知道如何表達。原因在哪裏?在於讀的.書太少,或者沒有認真讀書。古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遍,不會寫詩也會吟”,意思是書讀得多了,表達自然會流暢起來,寫作的材料也會豐富起來。上如上文所說,只要“識模”--即掌握文章體裁及基本結構,就能輕鬆的寫出好的或較好的文章。所以,要寫好作文,首先要多讀書。

讀書與作文原文選自《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

中國元代一部論述家塾的教學程序的著作史稱讀書工程”或進學規程”編撰者程端禮(1271~1345),字敬叔、敬禮,號畏齋、慶元,鄞縣(今浙江鄞縣)人曾任廣德建平縣(今安徽郎溪縣)、池州建德縣(今浙江建德縣)儒學教諭,台州路(今浙江臨海)、衢州路(今浙江衢州)儒學教授,集慶路(今江蘇江寧)江東書院山長。生徒甚衆,學宗朱熹。他作此書的目的,是依朱熹“讀書明理”思想,糾正當時讀書人“曾未讀書明理,遽使之學文”、“失序無本,欲速不達”的缺點,認爲注重教學程序,才能“使理學與舉業畢貫於一”書首錄朱熹等所訂學規作爲綱領。全書共三卷。第一卷依朱熹讀書法,規定讀經的程序: 8歲入學之前,讀程逢原增廣的《性理字訓》; 8歲入學之後,讀朱熹的《小學》,次讀《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孝經》,再讀《易》、《書》、《詩》、《儀禮》、《禮記》、《周禮》及《春秋》並三傳;15歲後再“以朱子法讀四書注”,並抄讀以上經書 第二卷規定在讀經的基礎上學史學文的程序:先看《通鑑》,讀韓愈文章,讀《楚辭》;之後“以二三年之工專力學文,既有學識,又知文體,何文不可作”,練習“科舉文字”,準備應試。二卷末附五種表格,註明每日功課綱要。第三卷錄王柏輯《正始之音》,以明辨音義之方法;最後闡明朱子讀書法六條:循序漸進 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着緊用力、居敬持志。當時國子監曾將此書頒行郡邑學校,明代諸儒讀書亦奉爲準繩,清代陸隴其曾刊刻此書以資流傳。此書可說是中國古代家塾的一個詳細的讀經學文的教學計劃。它注意教學程序,重視基本功訓練,強調經常複習和考查,這對當時及後代的家塾教學有一定的影響。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