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兩漢詩詞

班彪的詩全集 兩漢詩人班彪

本文已影響 3.09W人 

班彪字叔皮。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出生於官宦世家,從小好古敏求,與其兄班嗣遊學不輟,才名漸顯。西漢末年,爲避戰亂至天水,依附於隗囂,欲勸說隗囂歸依漢室,作《王命論》感化之,結果未能如願。後至河西(今河西走廊一帶 ) , 爲大將軍竇融從事 , 勸竇融支持光武帝。東漢初,舉茂才,任徐縣令,因病免官。班彪學博才高,專力從事於史學著述。寫成《後傳》60餘篇,斟酌前史,糾正得失,爲後世所重。其子班固修成《漢書》,史料多依班彪,實際上是他修史工作的繼續。其女班昭等又補充固所未及完成者。

班彪的詩全集 兩漢詩人班彪
班彪詩詞全集

北征賦

班彪介紹

班彪(3年~54年),東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叔皮。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人。《漢書》作者班固的父親。家世儒學,造詣頗深。西漢末年,羣雄並起,隗囂在天水擁兵割據,他避難相隨,後至河西,爲大將軍竇融“畫策事漢”。經竇融推薦,被漢光武帝徵召,任徐縣令。不久因病免官,專心史籍。晚年任望都長。

司馬遷後,許多人採集時事以接續《史記》,“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繼其書”。班彪博學多才,對於《史記》及續寫《史記》的情況作了細心的考察,據《後漢書·班彪傳》載,他一方面讚揚司馬遷“善述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野,文質相稱,蓋良史之才也”,另一方面又批評司馬遷不與孔子同是非,背離了“五經之法言”,“大敝傷道”。正是從這一認識出發,班彪乃“繼採前史遺事,傍貫異聞,作後傳數十篇”,這就是後來班固撰寫《漢書》的基礎。此外,《後漢書》 載其“所著賦、論、書、記、奏事合九篇”。今存《北征賦》、《覽海賦》、《冀州賦》等,《文選》、《藝文類聚》有收錄。其中《北征賦》寫他在西漢末年避難涼州、從長安行至安定時沿途的見聞和感慨,對當時人民生活的困苦和動盪的社會面貌有所反映。這篇賦採用楚辭的形式,重在抒情,與鋪張揚厲的西漢大賦風格迥異,開了東漢末年抒情小賦的先聲。他另有《王命論》一篇,系勸隗囂興復漢室之意,見於《漢書·敘傳》、《後漢書》本傳及《文選》。

班彪生平

班彪出身於漢代顯貴和儒學之家,受家學影響很大。

幼年從兄班嗣一同遊學,結交很廣。二十多歲時,農民起義失敗,羣雄割據,隗囂擁衆割據於天水,因避難而從之。

因隗囂固執己見,頑固地割據稱雄,班彪只能離去,投奔河西竇融,頗受竇融器重,任爲從事。他爲竇融劃策,歸順劉秀政權,總西河以拒隗囂。這對東漢統一是有功的。光武帝(劉秀)聞知其才,召見了他,舉茂材,任爲縣的長官,又爲司徒掾。班彪時有奏言,對時政多所建議,如《復護羌校尉疏》、《上言選置東宮及諸王國官屬》、《奏議答北匈奴》等。

班彪專心於史學,尤好漢代史。漢武帝時,司馬遷撰寫了一部史書(後來稱《史記》),從傳說中的黃帝寫到當代漢武帝,後事缺而無錄。後來褚少孫、劉向、劉歆、馮商、揚雄等十多位學者都曾綴集時事,或補或續之。班彪認爲續作“多鄙俗”,不足以踵繼司馬遷之書。於是繼續採集西漢遺事,又旁貫異聞,作《後傳》數十篇。此書是續《史記》之作,但“不爲世家,唯紀、傳而已”。

《後傳》原書已佚,其內容想已多爲《漢書》汲取,只是無法辨認清楚了。今《漢書》的元帝、成帝二紀及韋賢、翟方進、元后三傳的《贊》,還保留有班彪的史論文字

班彪曾作《前史略論》,詳論以往的史學得失,實爲撰寫《後傳》有所借鑑和改進。他簡要地追述了先秦秦漢之際的史官和史籍,着重評論司馬遷所著《史記》的內容、體裁、體例和思想。他說:“遷之所記,從漢元至武以絕,則其功也。”“然其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野,文質相稱,蓋良史之才也。”充分肯定了司馬遷的史才。但又評道:“其論述學,則崇黃老而薄《五經》;序貨殖,則輕仁義而羞貧賤;道遊俠,則賤守節而貴俗功:此其大敝傷道,所以遇極刑之咎也。……誠令遷依《五經》之法言,同聖人之是非,意亦庶幾矣。”這對司馬遷的異端思想極盡諷刺,表明了他的正宗觀點,自然也是他寫《後傳》的指導思想。《前史略論》是中國古代較早的一篇史學論文,可謂儒家正統史學觀點的代表,在中國史學理論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

班彪的歷史思想和史學思想,對班固和《漢書》有直接而深刻的影響。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