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古詩

蘇軾和蘇轍的古詩

本文已影響 2.96W人 

爲了方便大家聽取往期《帶上孩子,跟着詩詞去旅行》節目,我們專門製作了節目合集,請在本公衆號回覆“合集”,即可獲取。小編精心爲你整理了蘇軾和蘇轍的古詩,希望對你有所借鑑作用喲。

蘇軾和蘇轍的古詩

月亮,是中國古典詩詞中的一個大主題。詩仙李太白曾問: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誰也沒想到,他在唐朝停住的這隻酒杯,相隔400多年後,被蘇東坡在宋朝遙遙接起,有詩爲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宋)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自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他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爲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蘇”,是唐宋文學史上最才華井噴的一家子。就算置之於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能夠與之相提並論的,恐怕也只有曹操、曹丕、曹植這一家。但是曹丕同室操戈,曹植七步成詩“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又如何能比得上蘇軾、蘇轍二人的兄弟情深呢。

蘇軾比蘇轍大3歲,兄弟倆從小並肩攜手。蘇軾誇讚弟弟天資聰穎,既是自己的兄弟,更是自己的賢友“豈是吾兄弟,更是賢友生”。蘇轍說哥哥就是他的老師,打開了他新世界的大門“扶我則兄,誨我則師”。翻看一下兩人的詩集,很大一部分是互答詩,蘇軾幾乎每到一個任所就給蘇轍寄信贈詩,而蘇轍應和的也多達130首。

蘇軾曠達,蘇轍內斂,蘇軾不拘小節,蘇轍沉靜嚴謹,這對互補的兄弟間,發生過不少趣事。晚年兄弟二人被貶荒蠻之地,離別時蘇轍要求哥哥一不再寫詩,二不再喝酒(因爲蘇軾曾以詩獲罪,不讓他喝酒是因爲蘇軾當時身體不好),蘇軾爲了不讓弟弟擔心,就答應了。結果在一次打盹的時候夢中做了首詩,蘇軾醒來心癢難耐,就把這首詩記錄下來了,又一想,反正答應弟弟不寫詩也沒做到,乾脆再喝杯酒吧......唉,也不知蘇轍知道後作何感想。

蘇軾、蘇轍二人同科進士,同年步入仕途。兩人的政治思想大致相同,在變法鬥爭中共同進退。因爲對王安石變法有異議,蘇軾被一再外放,先是到杭州。3年任滿,他本可藉機回到京師。但他卻主動申請去密州(今山東諸城),並向朝廷上表說:如果我帶着妻兒去京師,恐怕生活成本太高,現請求到密州去。其實這前一句是敷衍,後一句纔是實情。因爲,當時蘇轍正在濟南任職,兩地相距不太遠。後來朝廷同意調任蘇軾爲密州知州,但天不遂人願,即使兄弟二人同在山東,卻也因種種機緣無法相見。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蘇軾想起與弟弟蘇轍已有6年未能相聚,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這首詞前有一個常被人忽視的小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子由就是蘇轍。當一個人喝得酩酊大醉的時候,深深想念起另外一個人,那麼這個人絕對在他生命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此詞上片望月。“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又好像是在驚歎造化的巧妙。接下來“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把對於明月的讚美與嚮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在已經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裏今晚是一個什麼日子。詩人想象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裏有個典故:唐明皇時期,一位名叫葉靜能的術士在八月十五日夜,邀請李隆基到月宮裏遊玩。快要出發的時候,他請皇上一定要穿上皮衣。但是李隆基卻不以爲然,結果等到兩人飛到月宮,差點把唐明皇凍死。這就是“高處不勝寒”的來歷。但蘇軾爲什麼會說要乘着風回去呢?唐人稱李白爲“謫仙”,而宋代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則稱蘇軾與李白爲“兩謫仙”,蘇軾也認爲自己前生是月中人,因而想乘風飛向月宮,但又怕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的寒冷。這幾句還有一種解釋,蘇軾是把“瓊樓玉宇”比喻爲皇帝的居所,“高處不勝寒”更是巧妙地表明他已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在朝廷的風險。但是無論是哪一種說法,他放棄了乘而而去,選擇離在人間。“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着月光起舞呢!

詞的下片懷念親人,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同時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月光轉過硃紅色的樓閣,貼近雕花的窗戶,照着離人不能成眠。“無眠”是泛指那些因爲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於是詞人埋怨明月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您總不該有什麼怨恨吧,爲什麼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這無理的語氣進一步襯托出詞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卻又含蓄地表示了對於不幸的離人們的同情。接着,詩人把筆鋒一轉,說出了一番寬慰的話來爲明月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間有離別的痛苦、團聚的歡欣,月亮也會陰藏晴出,團圓殘缺。這些事自古以來難得圓全。這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詞的最後“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嬋娟”是美好的樣子,這裏指嫦娥,代指明月。但願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這兩句並非一般意義的自我安慰和共勉,與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有異曲同工之妙。既表達了作者的祝福和對親人的思念,也表現了作者曠達的態度和樂觀的精神,充分顯示出詞人精神境界的豐富博大。

全詞深沉婉曲,流轉自如,以美麗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創造出幽深高遠的境界,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後人評價: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俱廢。

蘇軾和蘇轍兄弟倆平日裏相親相愛,面對生死關頭也是不離不棄。當年蘇軾在志得意滿之時遭遇了人生最大的打擊——烏臺詩案。蘇轍也受到牽連日子難過,但他不僅沒有絲毫怨言,還將哥哥的家小接到自己家中安頓,並一再上書神宗皇帝,願免去一身官職爲兄贖罪。在獄中,蘇軾備受御史逼供拷問,一度認爲自己難逃一死,於是寫下絕命詩託人帶給蘇轍,其中一句“與君世世爲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我希望生生世世都是兄弟,來生也不改變這種情誼,把我們帶上了表達手足之愛的巔峯。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