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關於活着的觀後感

本文已影響 3.29W人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活着的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活着的觀後感

關於活着的觀後感1

作爲一個冷酷的作者,餘華不動聲色地讓我們跟隨他的冰冷筆調,目睹少爺福貴的荒誕、破產和艱難;繼而又假惺惺地給我們一點點美好的希望,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懷了孩子,讓某些時刻有了溫情脈脈,有了簡陋的歡樂。然而就在我們以爲噩夢不再縈繞他們的時候,餘華絲毫沒有猶疑,他鐵青着臉讓自己的角色們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徵兆,近乎殘忍。

只留下我們錯愕當場。

有慶是第一個突然死去的。“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他的母親說。大多數人應該在這個時候心痛不已。貧苦艱難的生活,福貴簡單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讓有慶對生活喪失希望。他熱愛他的兩隻小羊,爲了割草和上學每天來回奔命。所以當他在父親眼前拿了長跑第一名的時候,我們都天真地以爲悲劇該結束了,事情在逐漸好起來,於是有了一點生活的曙光。

可是我們怎麼知道他會猝然死去。就像今天我們知道的許多社會底層的人們一樣,有慶的死冤枉而荒謬。由於血型不幸與臨盆的縣長夫人相同,他竟是因爲抽血過多而夭亡的。

“我看着那條彎曲着通向城裏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

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後福貴只剩下自己。和一頭也叫做福貴的老牛……

因爲遠離那些動盪的年月,因爲並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年青的我們不禁有些戰慄。薄薄的十二萬字,籠罩着“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闔上書本之時,內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慾望和紛爭的平靜。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着,縱使要擔當諸多難以承納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堅忍,頑強。這應當便是生命的力量吧。

餘華這麼說他寫作的緣起—— “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着》。”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傷的情節之間,福貴仍然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述說苦難的時候,眼睛裏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傷,還是欣慰。

正如你終於會明白,無論現時我們經歷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悅,抑或是無可告人的艱辛苦難,只要繼續活着,它們中的大多數細節和感受都將被我們和時間一一遺忘,只留下蒼白的結果。那個結果對現時的我們毫髮無傷。告訴我,誰還在不堪着高考的煎熬,失戀的痛苦,或者某個傷疤最初的鮮血淋漓?

關於活着的觀後感2

這次老師給我們放了一個名叫《活着》的電影,隨即我就猜到我們必定要寫影評或觀後感了。話說,大學沒有白看的電影。不過感到慶幸的是,老師讓我們寫的是觀後感。山川說,真正的影評人是不會帶着感情去看電影的,也就是用俯視的角度去看一部電影。去把握一部電影,就要用有如刀子般銳利的眼光去剖析和解釋。這對於我們這樣的普通觀衆可不就是有點難了,而是非常難。

“活着”,一看這電影名字我們也許會猜想,這影片究竟想要表達的是什麼。畢竟影名是一個比較沉重的話題——那就是生命。究竟是活着,還是死去。

《活着》這部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名叫福貴的悲慘命運。影片背景是從內戰到解放戰爭再到最後到“”,在這幾個叫轉的時期,福貴經歷了命運加之在他身上的磨難和對他殘忍的捉弄。儘管他的人生經歷瞭如此多的波折,最悲的就是他那兩次白髮人送黑髮人。可是這些磨難都沒有把他擊垮,他依然堅強的活着。其實福貴的命運也就是那個時代人們生活的一個縮影,無論是兵荒馬亂還是政局動盪,老百姓無論是頑強鬥爭還是苟且偷生,目的都只有一個,那就是能好好的活着。是的,就算再卑微的活着,只要活着,那就比什麼都好。富貴的一生雖然悲慘,我們看到這樣的結局也定會表示震撼,表示惋惜。但是影片的結尾福貴依然是笑着的,因爲他知道,只有活着才能看到生活的希望。只要自己還活着,就能有機會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影片中的福貴在開始時是一個典型的富家紈絝子弟,他也像一些典型的富家公子哥一樣喜愛賭博。他因爲祖上留下的財富可以揮霍,每天就以賭場爲家。他的妻子用他們的孩子勸說了他多次,但他沒有一次聽進去了,還是依然嗜賭。俗話說:坐吃空山,坐等其成,到頭來換來的只會是一無所有。最後,福貴終究是把家產都輸光了。從此,他走上了命運給他安排的軌道。加之後來發生的種種波折,使福貴變成了一個全心爲家庭而奮鬥的男人,也讓他慢慢懂得了幸福的真諦。

不去品嚐生活的苦就不會懂得幸福的真諦。從古至今,有誰沒有遭遇過挫折,又有誰沒有過不幸的時候呢?但無論如何,堅強的人都會努力克服艱難困苦而堅持活下去。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顯得非常脆弱,但人只要有毅力和決心,就會發現只要活着就是幸福的。

福貴經歷了由富貴到貧窮,從悲痛到歡喜再到悲痛……命運的苦水侵蝕着他的一生。箇中心酸,各種悲痛,我想只有福貴自己的體會才更透徹。一羣人的死去到最後卻是一個人的留守。我們也許不會很清楚福貴活的到底是幸福還是不幸福,但經歷了這麼多次蛻變的福貴,也許活着,就算卑微,也一樣是幸福的。

生活本身就不會都是盡如人意的,他就像是一條路,不會總是平坦而筆直的。但是,只要付出努力,只要擁有信心,希望就會在前方出現。活着不僅僅是一種證明,它更是一種歷練。只要我們有勇氣,有毅力,有信心去面對和克服命運給你插之下來的種種困難、挫折與不幸,就會體會到幸福的甜蜜,體會到生活的美好。

關於活着的觀後感3

活着,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它承載了太多人的期待,太多責任。“在連續3年每年有3萬人自殺的日本,有這樣一位中國人頑強地含淚活着。”這是11月3日日本富士電視臺播放的電視紀錄片《含淚活着》片首的一句話,在這部歷時10年拍攝的兩個小時的紀錄片裏,講述了一位中國父親爲了給女兒掙學費在日本打工15年的動人故事。

在大學第一節語文課上,我看了這部“比阿凡達更有吸引力”的紀錄片。張麗玲歷時十餘年,用影音記錄下老丁在東京15年的責任與堅持、孤獨與忍耐。由於特殊的時代原因,老丁1996年隻身來到日本,懷揣夢想,家人的思念,期望。一切在夢中總是那麼美好,現實卻無比殘酷。老丁本計劃上完語言學校後,繼續讀大學,並由此一路在日本發展下去,可是到日本後他才發現語言學校設在非常偏僻的小鄉村。爲了生活,他對學校,也是對命運選擇了再一次的逃亡,逃亡的目的地是充滿機會的東京,逃亡的副產品是他成了一名“黑戶”,從此將許多機會堵死,包括回國與妻女相見。老丁由名知青變爲日本最底層的工人,每天各種工作,住在破舊,低矮,僅僅10平的房子裏。生活艱辛而殘酷,家人是他唯一的寄託,女兒的學費是他工作的目標。他每天打3份工,乘坐最後一班地鐵回家。回家後看女兒的照片,是丁尚彪最幸福的時刻。然而,他日夜思念的家人,卻是15年難以相見。

15年暗無天日的生活,老丁只見到了親人人兩次,不足100個小時;15年暗無天日的生活,老丁吃的永遠是最便宜的,把收入全給了家人;15年暗無天日的生活,充滿辛酸,老丁依然含淚活着。生活的苦澀,老丁懂得,卻無人訴說。15年,太多太多生命難以承受的辛酸苦澀,老丁一一度過。在殘酷的現實前,老丁選擇堅持,選擇了含淚活着。活着,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情。

記錄片的結局是在老丁離開上海後的15年。 (讀後感 ) 異鄉漂泊奮鬥15年後,終於踏上回國的。因爲他已經完成把女兒培養成材的願望,女兒在美國成爲一名醫生。飛機上老丁淚盈滿面,這眼淚,飽含生活的五味,歸鄉的喜悅,女兒成才的驕傲,生活的無奈,辛酸,苦澀,委屈。。。。。。。15年,稀疏了老丁的發,刻深了老丁的皺紋。老丁的15年,不單是個人堅持、年華老去,還有對於家庭責任的擔當。老丁含了15年的眼淚,在飛機上流出,將15年的委屈,辛酸通通發泄。

這裏,我看到了生活的艱辛,現實的殘酷,更看到了難以割捨的親情,堅持,責任,人格的崇高,偉大。活着,不單單是心跳,呼吸......更多的是責任與情感的承載,無論現實多麼殘酷,生活多麼苦澀,我們都要樂觀的活着,因爲,活着,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情。

關於活着的觀後感4

人們紛紛在這個叫做《活着》的故事中死去。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後福貴只剩下自己和一頭也叫福貴的老牛。因爲遠離那些動盪的年月,因爲並未正真體驗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我有些戰慄。薄薄的一本書籠罩着“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合上書本之後,內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的平靜。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遠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寬廣,而活着必然要承擔諸多的痛苦,但是依然要堅韌頑強。

夕陽下一位叫福貴的趕牛的老人用不同的名字吆喝着老牛,就象一個個親人又站在眼前。他們的生活未嘗不象那頭老牛一樣負重着。解放前的生活如一張破了洞的網一般,緊緊地扣着他的呼吸。從闊少爺到佃戶,一夜之間的身份改變完成了他人生的轉折點。在他的生命中,幾個名字撐起了他的一生。

想起家珍,一個善良而堅韌的女人!富裕的生活沒有讓她變得慵懶世俗,反而愈加襯托出她的高貴。富裕的時候她並不高傲,我腦間唯有是她——一個城市女學生那個清純的背影;轉折時她並不驚慌,懷着8個月的身孕在牌場上的`哀求讓我爲之動顏,離開了主房去茅屋住時的沉靜讓我爲她讚歎;還有失去有慶的悲痛,鳳霞走時的鎮靜,加上那讓她難堪的軟骨病,都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中。想起她,活着是一種沉重!

想起有慶,一個可憐而樂觀的孩子!在城裏出生半年就被母親帶回了茅草屋,也就那麼短暫的生命卻經歷了幾次的生死磨難。最真切的感受是他對羊的喜愛,赤腳走幾十裏從來不喊累,那麼小的孩子每天就這樣上學、割草、餵羊從不怠慢,我欣賞這樣的一種品質!最痛心的是他的夭折,一個這麼可愛懂事的孩子卻被狠心的醫生活活地抽血而亡。這對於他來說是一個太殘酷的世界。想起他,活着是一種折磨!

想起鳳霞,一個失聰而純淨的孩子!一場疾病奪取了她的言語,卻奪不去她那顆天使般的心。優越的童年的背後是無窮的災難,而一個柔弱的女子卻支撐着一個破碎家庭的重擔。最讓我感動的是她對於父母的理解和對弟弟的愛護;最讓我心酸的是她爲了一段地瓜和別人爭奪,僅僅爲了給家人一點乾糧;最讓我痛心的是由於啞而遭受的欺凌;最讓我惋惜的是幸福向她招手時,她卻在迎接一個新生命的到來後悄然離去!想起她,活着就是一種生命的延續!

想起二喜和苦根,一對在書中短暫走過的父子,惟有的只是對活着的詮釋……

一個個走過的人,讓經受了坎坷的福貴,最後近乎了麻木,對於他,活着只是等待着死亡的自然到來,於是,那頭夕陽下的老牛就和他默默相伴而行……

關於活着的觀後感5

活着,在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活富裕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活着》就是講述了一個人與命運間的友情。

地 主少爺福貴,娶了一位溫婉的富家千金家珍,年少荒淫,輸盡家財千萬,一貧如洗,爹被氣死。幸得五畝良田以謀生,母親積勞成疾,福貴在求醫的路上被強徵當 兵,逃得一命回家。但命運並沒有放過福貴,母親病死,女兒聾啞,兒子有慶被黑心醫生抽了過多的血而死,聾啞的女兒鳳霞幸運出嫁,又難產死亡,未同甘卻共苦 的髮妻家珍慟極而亡,女婿二喜做工時橫死,剩下的唯一親人——孫子苦根又吃豆子撐死了。最後,只剩下一位垂垂老矣的老人伴着一頭同樣喚作福貴的老牛。

《活 着》的語言平淡無奇,彷彿就是是從一位鄉里老農口中說出而不是一位著名作家。他只是敘述,冷冷地、十分正常地講述了這麼一個並不正常的故事。這種語調,像外科醫生手中的手術刀,冰冷,鋒利,穩健,剖析出生活的殘酷,在冷冰冰的敘述中將讀者完全帶入小說當中——這是那些華麗唯美的文字所做不到的。

餘華並不擅長煽情,這種冷冷地敘述手法便源於他自己所說的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所謂超然,應是以旁人的眼光來看待事物,以第三人稱來敘述,然而餘華卻奇怪地選擇了第一人稱並更加得心應手。這或許就是《活着》的最大魅力。

餘 華奇怪的選擇造就了沉浸於閱讀時,書中情節如同過眼雲煙,然而一合上書,卻又能在瞬間感受到一種無法言說的悲涼滄桑之感的奇怪現象。於旁人的眼光看來,父 母之死雖是一大哀事,但也尋常,然而極富與極貧的落差,生死一線的煎熬,四次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子女髮妻女婿四連過世的噩耗,垂垂老矣孑然一身的孤 獨,任何一樁落在常人身上便是令人瘋狂的災難,因此,旁人看到的只有災難。然而以第一人稱敘述,以福貴的眼光來看,沒了金錢,親人都在;沒了自由,思念還 在;沒了父母妻子女兒女婿,還有孫子。連最後的親人孫子都不在了,他還有一頭相依爲命善解人意的老牛。這正是不去想自己得不到和已失去,而關注自己還擁有 的樂觀。

佛說,婆娑世界,衆生皆苦。婆娑即爲忍受,這與餘華所言活着的真諦恰恰吻合。又有詞雲:人生百歲,七十稀少。更除十年孩童小。又十年昏老。都來五十載,一半被、睡魔分了。那二十五載之中,寧無些個煩惱。

由此可見,生命中,悲苦是少不了的,活着的意義,就是忍受這些苦痛,認真地、靜靜地活着。這是一種態度,代表着尊敬,對生命本身的尊敬。一個尊敬生命的人,就該是被尊敬的,即使他一無所有。

正如樸實的老農福貴憑着那生的意志而顯得如此偉大。《活着》的偉大之處,也許只在於簡簡單單的活着二字。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