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電影《鴻門宴》觀後感(通用7篇)

本文已影響 1.15W人 

看完某一作品後,從中我們收穫新的思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不能忘了。那麼你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電影《鴻門宴》觀後感(通用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電影《鴻門宴》觀後感(通用7篇)

  電影《鴻門宴》觀後感1

記得上初中或高中時,總有語文老師佈置作業,要求寫一篇電影的讀後感,鴻門宴觀後感。那時候,電影是愛看的,但讀後感是不想寫的,因爲想寫的東西不能寫出來,按規範需要寫的我又不想寫,所以總是很討厭寫觀影讀後感。

現在,終於可以暢所欲言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且是不管寫得好壞也不再擔心了,因此,提筆發表感慨的心情也是無比的輕鬆......

滿懷着想象跨進了電影院,看着場面巨大的畫面,隨着劇情的起伏開始感嘆劇中的人物。

范增,一個以前在教科書裏沒太多瞭解的人物,在這部影片裏卻表現得如此的出彩,足智多謀,料事如神,輔佐項家三世的謀士也被那個以前我瞧不起的演員黃秋生演繹得那麼真實。看到他的神機妙算才知道才華橫溢原來就是用來形容範增這樣的人物,看來江山代有人才出,就是爲他們準備的。原諒我的孤陋寡聞,謀士裏原來我最瞭解的都出自三國,最近因爲看歷史,才知道每一個成功的帝王將帥後面都有一個足智多謀的智士,否則這些人都成就不了他們的霸業。謀士——一個多麼了不起的幕後工作者!

看完整部影片一直在好奇這個霸王是誰演繹的,本來是覺得項羽只是一個力拔千斤氣蓋世的勇夫而已,但經過這個演員的演繹後,竟然喜歡上霸王了,等到電影散場後專門看了演員表,發現原來就是最近火的不得了的馮紹峯。現在終於明白什麼叫人氣明星了,一個被衆多年輕粉絲們喜歡的年輕明星,盡然因爲演繹了西楚霸王這個角色,讓我這麼老的人也喜歡了,可見,功底還是有的。原以爲我只喜歡像《步步驚心》中演繹八爺的鄭嘉穎這樣的過氣明星,原來也喜歡這樣當下時尚的明星。不過想來都是喜歡像鄭嘉穎這樣用一個眼神就能表達那麼複雜的心理活動的絕佳演技。每每看到他用憂鬱的眼神望着若曦,我的心也跟着碎了。《鴻門宴》裏的西楚霸王大概也是因爲這樣才喜歡的吧?不過,仔細想想怎麼喜歡的都是這樣悲劇的人物喃?不管是八爺還是項羽他們都是失敗者,難道......杯具?不敢想,不想了......

正是與馮紹峯演繹的霸王相比,我覺得黎明演的劉邦少了很多的靈氣,所以不喜歡。

最後就是影片顛覆了我對“烏江自刎”“霸王別姬”的歷史想象,那麼唯美、淒涼的畫面就這樣被他們表達了,可惜了......

正好在髮型店裏燙頭髮,閒的無聊,發表了些感慨......

  電影《鴻門宴》觀後感2

《鴻門宴》劇情前期,他想表達張良設計讓項羽懷疑范增併除去范增不在錄用,這樣表達可以。可至從鴻門一聚之後。支持范增的項羽卻莫名奇妙的和張良一起試探起范增來。這從劇情裏毫無根據原由,就突然一下只的轉變。讓人覺得這裏斷了一大塊,是爲了什麼我們並不知道。

在電影中,我覺得棋盤這個運用的不錯,早有不動一兵一卒卻能運籌帷幄定輸贏的棋盤。但事實若真能像下棋那樣簡單,就能平定。解決得了天下的大事,就不會有逐鹿天下的人。

《鴻門宴》我們很清晰的看到裏面人物的歷史是錯誤的,這完全是編劇自己創作想象出來的。韓信與鴻門宴是沒有什麼聯繫的。以歷史當時根本就沒有韓信什麼事。那時的韓信還在項羽的麾下,他是在鴻溝立約之後,劉邦入蜀他在投漢。龍且後來是投了漢並且存貨了下來,夏候嬰漢立之後和蕭何一樣待遇都不錯。唯有韓信纔是真真第一個被殺害的功臣。編劇把劉邦這個人算是詮釋清楚了。讓歷史沒有演義出的嘴臉,他讓觀衆看到了真相。他解開了最後的密題。他從一開始就知道比誰都要聰明。就連張良也被他給騙過去了。項羽雖然做出了兩個錯誤的決定,一是軾楚王,二是失范增。這都是天性所制,才導致了烏江自刎,即使沒有張良那一支楚曲。

看到項羽死後,我才真真感受到原來范增才真真的厲害,他早以知道既然結局早以有定。自己也爲這一天佈置好了一切!讓那些功臣也同樣沒有好下場。即使是劉邦奪得了天下,每有這些人的輔助他這樣的國家也必然會很快覆滅。即使沒有也失去了人心,讓劉邦生活在孤獨的沒有朋友的痛苦只中。那些出生入死的功臣到了結局卻因范增的那一道錦囊而通通被劉邦殺害。韓信被衆人射傷砍死,蕭何被酷刑亂棍打死,就連對他最忠誠的範膾也因爲無法面對眼前的這個人而自殺。但沒有被追兵射死的張良存活了下來,並且讓他看到了劉邦一年之後躺在病塌上慚愧即將死去的樣子。他躺在冷清的宮殿裏,只有張良與病入膏肓的自己。張良問清了劉邦爲什麼會這樣,他是怎麼做到的。劉邦原來從一開始就知道鴻門宴有多兇險。只是他布的一個局將計就計贏得了張良和民心。劉邦與項羽,而劉邦就是這樣贏得天下的人。

張良把劉邦與項羽的故事講完了。但真真的棋並沒有誰勝誰負,他們都輸了。結尾中張良彷彿回到了鴻門宴當時的情形立立在目,有項羽有范增。張良處着范增死後留下的杖,回頭說到有沒有一種棋能讓兩者雙方都能贏。但天下之事從古至今從來就沒有這樣的結局。這是形式和無奈造就了亂世。

要做大事、想富貴、得天下、要選擇得失,就得忍辱負重。一切沒有天理常數,只在一人!

  電影《鴻門宴》觀後感3

我覺得大秦帝國那作者說的好。果真奇謀之士,並無高下之分。世人所看奇謀之士高下看其謀成敗。但是決定謀劃成敗的在於那個決斷和實行的人。同理范增和張良的成敗並不在於他們倆人。而在於項羽和劉邦。以鴻門宴爲列,誰高誰低?張良乎?范增乎?都不是。項羽如依范增所謀,劉邦必死無疑。然則項羽婦人之仁。並非范增所謀差,而是奈何決斷者在這關鍵時刻昏庸。

以楚漢爭霸的大局論。張良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下邑之謀策反英布,彭越等奇謀能名傳千古。根在於劉邦能聽善言,決斷。陳平的反間計也然。韓信“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決定楚漢爭霸的戰略,極其精彩。然則如無劉邦給韓信精兵,使其實施。這一精彩絕倫的戰略世人豈能知曉?這就是劉邦厲害的地方。他能在衆多謀士,將領的謀劃中,能判斷出何爲真正奇謀,何爲無稽之談。這就是我說的,奇謀能否成敗,關鍵在於斷的人。

范增是豪傑之士。其才並不低於張良,陳平。勸項梁擁立楚懷王之後,使楚國民衆歸附,形成龐大的抗秦的社會力量。最終正是這一謀劃,加速了秦朝的滅亡。可見其戰略眼光。奈何項羽進咸陽之後,殺義帝,使項氏從擁立楚國王室的功臣變爲弒君之臣。鴻門宴後,看出劉邦其志不小,張良等豪傑之士。勸其斬殺。然則項羽不聽。即便范增再有奇謀,碰到鉅鹿之戰後,剛愎自用的項羽能如何?不是范增奇謀不如張良,陳平之輩。而是項羽識人之能,決斷之能,不如劉邦。

項羽在軍事上的才華比劉邦強很多。但是做爲一方諸侯最重要的識人,決斷只能比劉邦差得太多。

然而我更喜歡韓信的爲人。歷史上他能帶軍打仗能出謀劃策。一身才學在項羽哪裏不受重用,只做個火頭軍。後投於劉邦能爲什麼呢?不就爲了一展才華,求個富貴。他韓信要害你劉邦什麼呢?殺了你劉邦他能當皇帝麼?他是聰明人,自知不是帝王料,要不早自立爲王,還投你劉邦幹嘛。歷史上劉邦的天下韓信立下了汗馬之勞。

卸磨殺驢就是帝王之道麼?最後無人可信,何其悲哀!

  電影《鴻門宴》觀後感4

爲了看張涵予和我喜歡的秦漢時期的歷史,抱着歷史又一次被電影篡改的`心態,看了鴻門宴。

雖然劇情改的和歷史有點大了,但是這部電影在講完排場、看完大牌的同時還是能給我帶來震撼和思考的。該電影似乎有些偏袒項羽,劇終以霸王和虞姬在幻境中的美好而結束,對於劉邦稱帝后,酷殺功臣和晚年鬱鬱而終。兩者形成對比,引發思考,成敗不能單一的判斷。

既然劇情和歷史有出入,那我們就先從劇情入手,看看其中的哲思吧。

劉邦依舊沒有主見,幸而身邊有仗義的好弟兄和睿智的張良。

樊噲的這一角色有着重刻畫,爲取得棋局的先機,咬斷自己手指的舉動令人震撼。有時候這種不思前想後的真誠,遵從本性的率真更令人感動,他們常常提醒自己是在真真切切的活着,而不是苟苟且且的經營着。

韓信啊,片中把它塑造的太功利了,失去了威風凜然的大英雄本色。每次做出保證前都要說一句:我要得到我應得的。——感覺像是爲展示自己武藝的江湖遊子,,這個角色安放在這部電影裏那是相當狗血啊!

至於蕭何,我無話可說。

輪到項羽了,我個人認爲要讓胡軍演,應該更有味道。可是導演考慮到票房人氣,讓馮紹峯來飾演(其實也沒什麼,不過是一場電影而已)。感覺項羽的柔情多了一點,呵呵,戰場失意,情場得意嘛。從來就沒有絕對的輸贏。霸王無論何時都帶有一種濃烈的悲涼氣息。

虞姬,我拒絕評價,歷史上的女人大多都被“傳誦”的失去了原貌,沒什麼可說的。

嗯,到劉邦出場的時候了,黎明的演技還真很棒,很符合劇中的意思。看劉邦更多的是感慨,一將功成萬骨枯,歷史的滄桑之處啊!林語堂曾寫過:自古以來似乎是這樣,殺一個人的是兇手;殺三個,殺六七個的,那他生來就是罪犯;若是組織完善的機構殺幾百個人,那他就是頭腦清晰的真正的罪魁禍首;倘若他殺了千萬百萬,他就爲歷史上的英雄,想要謙謝這個頭銜,也終歸無用了。

哈哈,張良。是我喜歡的歷史人物。電影把張良和范增講成勢均力敵的對手和惺惺相惜的朋友,有點意思“張良就像年輕時的范增”。用五盤棋來作爲鴻門宴的“主菜”,一盤下到兩敗皆輸的棋貫穿全片,在打打殺殺中添點睿智。

可能一場鴻門宴下來,就無法判定誰輸誰贏。因爲自劉邦決定赴鴻門宴起,就註定大家都陷入了算計之中,陷入了利用之中。所以范增悲慘的死去,劉邦夠狠斬功臣,純潔的樊噲也受不了自盡了。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勾踐,劉邦,朱元璋。

但是張良(哈哈,這是重點)儒道權衡適當的人就像是一個傳奇。亂世:學藝練功,曾組織刺殺秦王,投奔明主並輔其成大業,最終目的是百姓蒼生,社稷穩定;之後功成身退,最喜歡的一種說法是騎着青牛遊山,求仙問藥去了。

張涵予這樣成熟男人味十足的演員飾演張良是最完美不過的了(雖然歷史中的張良有點娘)。

  電影《鴻門宴》觀後感5

看了鴻門宴以後,我深有體會。

本片以張良敘述這千古棋局爲主要,向觀衆們把鴻門宴的始終展現出來,表達出衆人因鴻門宴而改變命運的無奈,透過的虞姬一句“你知道赴宴的代價嗎”道出命運的無情。本片以鴻門宴爲矛盾中心,再現了歷史上的楚漢戰爭,以及在戰爭中謀士的機謀較量和項羽與虞姬的悽美戀歌。

本片的一大敘事特點在於設懸與釋懸,通過懸念的設置引起觀者的求知慾。神祕的老人爲太傅及其學生講述這場楚漢戰爭的故事,老人的身份是設下的第一個懸念,一直到最後揭示他是張良纔算是釋懸。本片便是張良的一場回憶錄。如果說范增錦囊的懸念,內容是兔死狗烹的開端。那麼虞姬的那句:“這赴宴的代價你知道嗎?”的設置懸念,則是揭示全篇的猜忌。這個代價在本片最 後由垂垂老矣的劉邦來釋懸,這赴宴的代價,就是你失去能力去相信任何人。而本片的最大懸念是范增與張良的最後一盤棋的結果,最後歷史詮釋了這結果——兩敗俱傷。歷代君主與帝王內心最大的敵人就是猜忌,位高權重,時時刻刻提防別人覬覦自己的位子,內心的多疑使身邊的朋友一個一個的離去,只剩下孤寂,沒有了敵人與朋友的人生也就沒有那麼可以留戀的樂趣。

整部電影人物鮮明,諸多人物都被刻畫得栩栩如生,項羽的霸氣,劉邦的深沉,范增的算計,張良

的韜略,韓信的急功近利,樊噲的粗魯直爽,虞姬的柔情似水,及諸多死士的蒼涼壯烈。

我從這裏知道了,不要輕易相信任何人,也不要輕易聽取別人的話,更不要多疑自己的朋友。

  電影《鴻門宴》觀後感6

有幸能看到這部電影,我不敢說全部都看懂了。

歷史上,真正的鴻門宴是怎麼樣的,我在《史記》裏已經讀了個通透,甚至有些讀膩了,讀煩了。但在看完電影之後,我不得不承認心念爲之一動,有些酸楚的感覺。

我並不是說電影的魅力高於書籍,而是爲電影裏所詮釋的以鴻門宴爲線索的我們當下與人交往時仍存在的那麼一點,就被那麼一點,感動了。

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在上初中三年級的時候種下的種子,在那之前,可以說我是一個頑童。在那之後,有所改變,能讓我真正高興的,是這麼長時間裏結識了許多朋友,也維持了許多友好的關係。經常在想有些朋友爲什麼可以維持到現在,而有些朋友卻只是匆匆的一面?兩三年前我似乎找到了一個答案,那就是能稱兄道弟的人,我們之間沒有任何的利益關係;能相交至今的朋友,我們之間的利益關係不那麼明顯;匆匆一面的朋友就屬於“你死我活”的了。當然,這個答案並沒有怎麼站住腳。

我的好兄弟王悅,他和我並不是從小玩兒到大的,只是陌路相識罷了。但是我們之間的那種默契,那種互相賞識,他對我的那種無私的幫助,讓我覺得在我們初遇時彷彿認識了很久。

還有楊兄,只是因爲一場比武就拉近了我們之間的友誼。比武場上,我們都不曾留手,都被對方打傷過。可是這種傷,讓我們笑得更爲歡暢。

徐靖,是我的兄弟中的開心果,沒他不好玩兒,沒他沒意思。不是他多麼會講笑話,其實他不善於此道,而是他肯讓我們來笑,從不反駁,更無怨言。似乎他也享受在其中。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胸襟和氣魄啊!

浩偉,可以說他時運不濟,也可以說他咎由自取。自打上高中二年級以後,說實話,我對他的某些行爲感到不齒。但是爲什麼我捨不得離開這位兄弟?

馬寧,一個硬漢。單打獨挑勇闖四方,我很佩服他。老王也是這樣的人。拿起電話,不知道該打給誰的時候,馬寧不做第二人選。聊上兩句,即便不能見面,那個孤寂的心也落下來了。

老彭,初中以後我們就沒聯繫過了,直到有一年大學時期到青島玩兒才見。可是很奇怪,見面之後,我們之間並沒有感到陌生,反而覺得比以前熟悉。

奇峯,怪才啊。我們少不得的是爭吵,吵到面紅耳赤,吵到天翻地覆,吵到差點兒大打出手。他不服我,我不服他。真是人生難得一位吵的知己。

努爾,在她面前我就像跟在姐姐身邊的孩子。離京之前,她陪我喝酒,聽我講一些傷心難過的事情,從旁開解。連我自己都記不得什麼時候跟她建立起這麼深厚的友誼。

立冬,說起她。至今我猶敬之若天人。本以爲初中以後,不會再有什麼聯繫了。萬沒想到,事隔八年,她還肯來讀我寫的詩篇和小說。每想至此,心頭涌出一份慰籍。

海鑫,爲什麼她會那麼信任我?從來不曾懷疑。我並非樣樣通曉,事事能平。我辦砸過很多事兒,我被難倒過許多次。可她仍對我堅信不疑。只是一個“磁”,解釋得通嗎?

邵哥,可以說他是一個功成名就的男人。而我只是一個初出茅廬,且沒有什麼經天緯地之才的毛頭小子。我相信他看到的我寫的那篇稿子,對他而言司空見慣。但這知遇之情......

如果說我之前得出的答案還能成立的話,那他們的友誼將把那個答案破掉。電影版的《鴻門宴》,通篇上下我只看到了“有情有義”這四個字。一個人,學識可以縱貫寰宇,武功可以蓋世無雙,計謀可以深不可測,品行可以德高望重,境界可以至高無上,財產可以富可敵國,名聲可以威震九州......但是情義二字,如何去形容,如何去詮釋呢?是什麼把我們拉到了一起?理想、信念、利益,這些統統不靠譜兒。如果只是因爲一個“情”字,那麼似乎太單純了。不過,也許就是這麼單純而已。

  電影《鴻門宴》觀後感7

終於有時間看這部電影。

這是一部很值得欣賞的電影。從它的最初啓動,到一步步登陸熒屏,“鴻門宴”三個字從沒有離開過觀衆的視線。各主要演員不斷在微博與觀衆互動、一時間“放飯了”成了大家的口頭禪。隨後出品方又展開了關於中國飯局的文化探討。鴻門宴的前期預熱吊足了大家的胃口。自然票房成績也是令人引以爲傲的。

就人物講。個人很喜歡馮紹峯塑造的項羽。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透着無以復加的霸氣。縱然功敗垂成,項王仍舊是被後世歌頌萬千的大英雄。他的眼神中透着高處不勝寒的孤獨。又似對其命運的暗示。讓人唏噓。都說劉邦是小人。其實他只是一個普通的正常人。生死關頭。他的反應雖夠不上義薄雲天。卻也合情合理。只不過與項羽兩相比較下。就相形見絀了。

范增的足智多謀讓人豔羨。相信以他的智謀肯定知道項羽的有勇無謀、匹夫之勇,難成大事。但卻心甘情願的輔佐項羽這麼多年。是人都會有感情。聰明如范增,終也逃不過這份“父子”情的牽絆。多年的情分亦難抵"猜忌"二字。縱然知道這一切都是張良的離間之計。范增還是選擇了默默離開。不曾爲己辨別一絲一毫。只因羽兒相信了。當彼此的信任不復存在時,再多的辯解也是徒然。所謂“一日爲父終身爲父”。即便要離開。范增還是在爲他的羽兒着想。所以才留下了所謂的“錦囊妙計”。也算是與張良謀士間的又一種較量。這種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本事,更加神話了范增。

電影中穿插了很多文學典故。項莊舞劍志在沛公。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四面楚歌。這樣的電影是極好的。於觀影的同時潛移默化的將中華五千年曆史精髓傳達給觀衆。看完這部電影。有關那段歷史的很多詩詞歌賦於腦海中噴薄而出。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

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杜牧

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塗炭。讀書人一聲長嘆。——張可久

那段歷史曾被後世多少文人歌頌過。穿越千百年後。留給我們的除了對歷史的緬懷。更多的是奮發。是思考。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