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精選)讀《活着》有感15篇

本文已影響 2.41W人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活着》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讀《活着》有感15篇

讀《活着》有感1

最早接觸《活着》這部作品是跟着外公外婆看由此改編的電視劇。那時的我,年齡尚小,卻被這部劇吸引了,並且爲它哭過很多次。後來看了一遍小說,與電視劇有些出入,但傳達的主要內涵並無變化。

近來,在健健那裏又看到了《活着》這本書,便借來又重溫了一遍。小說主人公富貴年輕時是地主兒子,用今天的話來講算是一個"富二代".因賭博輸掉了全部的家當,淪爲一個貧窮的農民,在歷經自己的兒子、女兒、女婿、妻子、孫子相繼離世的悲痛後,富貴頑強地活了下來,感悟了一個人活着的意義。

最令我爲之感動的是富貴的女人家珍,在家境富裕的時候,富貴整天在縣裏吃喝嫖賭,對懷有身孕的家珍拳打腳踢。家道中落以後,家珍並未離開富貴,而是不顧父親的反對抱着剛滿半個月兒子回到了富貴貧窮的茅屋裏。富貴好幾次說家珍是個好女人,娶到他是他這輩子的福氣。他遺憾沒有讓她過過一天好日子,但我想家珍是幸福的,因爲日子雖不如以前的富裕,但富貴的心卻落到了她的身上。在家珍臨終前,她對富貴說:"若有下輩子,我還嫁給你。"他們是不幸的,看似一無所有,實則擁有一切,幸福也許跟錢沒有關係,只要一家人的心是在一起的,那麼憑藉自身的努力,在困苦中也能品味幸福的真諦。最重要的是人的'心能不能相偎相依。若能,怎麼樣都是幸福的。

富貴從富家公子淪落到中下貧民,又接二連三送走了自己身邊的親人,先是兒子因給縣長夫人獻血過多而身亡,接着女兒難產死亡、妻子也終於熬不過身體因病而逝去,最後女婿與剛滿五歲的小孫子也跟着去了。這個過程便是富貴的一生,其中反映出當下時代農民的苦難生活。生活是苦的,但幸福好像沒有缺席。所以餘華先生在敘述這個故事時採用的是第一人稱。既由富貴在暮年之時在田埂上向一位年輕人講敘他的一生。餘華說:如果採用第三人稱則有可能使這樣一種人生只有苦難而沒有幸福了。在夕陽斜照的田埂上敘說他的苦難人生,如果你覺得只有苦難,那麼你去看看他平和的敘述,你便可以想象他眼神的柔和,然後在他趕着牛兒離去的時候,感受到他平靜的幸福。人性的光輝與溫暖就在這裏彰顯。

讀《活着》有感2

世人總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可是真正嘗足了那百分之八十的苦事憾事的人是少之又少。

“活着”是充滿力量,它的力量不在於喊叫、進攻,而是忍受,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忍受現實的苦難、平庸、孤獨、絕望,抓住像流星飛逝的幸福瞬間,看它在手指縫隙流走,在黑夜之中消逝無聲。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的和尚。”福貴和老牛漸漸遠走,我彷彿聽到他粗啞的嗓音在遠處傳來,他的歌聲在空曠的傍晚像風一樣飄揚。

福貴從戰場上撿了一條命回家,說:“這下可要好好活了。”家珍看着他說:“我也不想要什麼福分,只求每年都能給你做一雙新鞋。”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麼福分了。吃不上飯的時候福貴揹着鳳霞往家裏走說:“就是全家都餓死,也不送鳳霞回去了。”家珍輕輕地笑了,笑着笑着眼淚掉了出來。後來王喜牽走了羊,大家過上集體吃食堂的日子,有慶可憐巴巴地問王喜:“我每天都能來抱抱它們嗎?”看到這裏,觸碰內心裏的一抹柔軟,那我也可以抱一抱你嗎?有慶上學後低着頭給福貴說:“我學會了很多字,這些字夠我用一輩子了。”一輩子很長,一輩子很短。

家珍說:“我夜夜聽着你從村西走過來,我就知道有慶死了。”家珍說:“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福貴看着那條彎曲通向城裏的`小路,聽不到有慶赤着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像是灑在了胸口,心窩,心尖上,灑滿了鹽。

二喜說:“爹,我腰疼的不行了。”那是哭的把腰哭疼了。鳳霞和二喜的影子,一個躺着一個跪着,一動不動,只有二喜的眼淚在動,一顆一顆大黑點點在人影之間滑落。

“家珍死的很好。”福貴的手貼在家珍胸口,胸口的熱氣像在手指縫隙裏一點一點漏了出來,她捏住了福貴的手,就癱在了他的胳膊上。二喜和若根也在走廊盡頭那個小小方方的房間裏再也沒有回來。死去,其實是活着真正的名字。

時間是最殘忍的劊子手,曾經擁有過,一家人一起在茅草屋喝過一鍋零星米粒的粥,便足以慰藉內心的寒冷,便足以度過這孤獨寧靜的餘生黑夜。

活着容易,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不易。

讀《活着》有感3

今天終於看完餘華的作品《活着》,最打動我的是文中的家珍和小慶,家珍既具有中國傳統婦女的美德,還有新時期女性自立自強的倔強,小慶是一個非常懂事的孩子,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跑步時把鞋當手套,光腳丫跑步,既讓人心疼又讓人心酸。而作品又是以福貴爲線索貫穿了中國社會從解放前夕到十一屆三中全會整個社會的變遷,也展現了中國社會向文明的發展過程。

早聽說拍成電視劇《富貴》我打算再看一遍。理解電視劇和作品的不同。

至於這部小說的'主題與內涵,一直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許多人都認爲這部小說太過於消極,過於沉重,對讀者可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會有這樣的評論也是難免的,因爲的確,這部小說從頭至尾都浸沒在一種悲劇的氣氛中,主人公富貴的一生是痛苦的,悲慘的,他的親人一個個的離他而去,他生命中那些難得的溫情一次次的被死亡撕扯地粉碎。讀者讀完整部小說,合上書本,看到封面上小說的題目——“活着”二字時,都會思索:活着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是否像主人富貴一樣,活着就是爲了承受活着的痛苦?另外,小說的結局——富貴和老牛一起生活,似乎也暗示着一種消極的觀點:人和動物的生命價值是一樣的,並沒有什麼區別,存在在這個世界上僅僅是一種“活着”的狀態而已。

然而我認爲上述觀點並不完全準確,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慘,但他從未放棄,一直堅持活下去,無論或者是多麼辛苦。因此我認爲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是這樣一個道理:活着雖然充滿了苦難,但路還得走下去。餘華在書中寫道:“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責任,是活着的意義,也許生命有些事你無法預料,無法改變,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負責,去擔當。因此不論活着多麼痛苦,你都要活下去,爲了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活着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責任。

讀《活着》有感4

餘華說過:“作爲一個詞語,‘活着’在我國語言裏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去忍受,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活着,就有希望,就是一種勝利。沒有比活着更簡單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難的事。只有活着,一切纔有希望。只要活着,一切都會更好。

餘華簡練的語言,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卻生動地刻畫出了生活的真實,會讓人忍不住地去聯想自己的生活。我難以忘懷,那個小村莊,那家人,那頭牛。

小說主人翁是一個地主少爺,他叫福貴。福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也輸了父親,他家變得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的福貴,因爲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XX黨部隊抓了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聾啞人,兒子機靈活潑……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纔開始漸次上演,妻子因困苦的日子而失去了生命。福貴沒有退縮。他試着學做農活,要承擔起養家的責任,“萬事開頭難”,這並不容易。而每次生活有了起色時,親人卻一一故去,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着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可悲,但又沒有辦法。

福貴,沒有因爲親人的離去而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是需要勇氣的。那麼,人活着爲了什麼?人活着不爲什麼,只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人生多彩,世態萬千,我們有幸經歷這一切,不得不對生命的磅礴肅然起敬。

我們像是命運手中的螻蟻,挫折總來得猝不及防。福貴的真身,生活中也不少見。我家附近住着一個老人,年齡已過百歲。爸媽和我講述過他的故事。那些年,我們是住在山上的。他和他的妻子,兒子,還有兒媳婦,也是如此。盛夏的某一天,洪水肆虐,他所在的村莊,也被洪水淹沒了。洪水帶走了一切,也帶走了他的妻子。洪水遠去,他無助地站在以前的家門口,手足無措,一下泄了氣。他卻並沒有絕望,也許還牽掛着孩子,也許心中對生的希望還未泯滅。年近晚年,兒子和兒媳婦也相繼離世。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滋味很痛。現在,每天經過老人家,他卻總是坐在門口,面帶笑容,沒有一絲對生活的絕望。顯然,他看淡了,他沒有放棄活着,既然活着,就好好活着。

現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一些青少年,風華正茂,卻總因一些小挫折,要死要活。活着對他們來說,只是一種樂趣嗎?樂趣盡了,便不再延續嗎?你們可曾想過,在災難中,不計其數的人,爲了活着忍受了多大痛苦。活着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幸福,一種值得追求的幸福。

活着,是一張通往死亡的單程票,它無法退票,生命於人,無論高貴或是低賤,富有的,貧窮的,都只有一次,這一次可能是悠長的,也可能是短暫的。無論怎麼樣,我們都要善待這一次,善待自己的人生,善待自己的生命。

讀《活着》有感5

這些天,我細細品讀餘華先生的《活着》。讀後,我心潮澎湃,感慨萬千。

《活着》這本書主要寫了福貴老人一生經歷打擊、生死離別以後,卻樂觀向上的活着,過着快樂的生活。

在面對無數打擊後,福貴老人並沒有一蹶不振,反而微笑着面對生活,與困難抗爭。他成功了!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不會處處如意,面對他人的冷嘲熱諷,我們不應該低頭折節,而是要向嘲笑我們的人證明,我們生活的很好。

《活着》不僅寫了面對打擊時不要被打敗,還寫了一個人,生在這個世界,就要好好的活着。福貴老人的家人紛紛離他而去,他一次又一次見證了生與死,不過他卻一如既往樂觀向上的活着。

我們既然生在此世,就不要負於此世。不管再大的困難,再大的挫折,我們都要有戰勝困難的決心。我們要以樂觀的心態,繼續迎接生活,好好活着。

只有活着,我們才能感受着世間萬物的色彩。我們要感到幸福,我們還活着,我們還可以繼續喜怒哀樂。親愛的`朋友們,好好活着吧,活在世上是最好最幸福的事情!《活着》講述了一個孤寡老人的人生,更講述着人活在世上是最幸福的事兒,活着,最好……

讀《活着》有感6

“有慶再也不會從這條路上跑來了。”每當我看見這句話時,就會想起那本字裏行間都充滿了悲傷的書——《活着》。

這本書以旁觀者的身份寫了富貴“精彩”的一生,而他的“精彩”莫過於年少不懂事,嗜毒如命,敗光了家產,氣死了父親。母親生病,他在求藥的過程中被抓去當了壯丁。回來時,母親已染病而死,後來,妻子和女兒也死了。

這本書讓我記憶深刻的就是有慶的死了。在這裏生死就像玩笑一般,富人的命值錢,而窮人的命便如糞土一般,在舊社會的背景下,權力地位顯得格外重要,而生命的去留卻是格外的草率,有慶的悲哀不是死亡,而是他懷着對生活的美好念想和對社會的善意去對待着生活中所有的人或物,而現實回報給他的卻是殘酷的死亡。是人性的自私,是生命的草率。那些人,配不上他的善良。

對於富貴而“精彩”的一生,我只有着感嘆,沒有可憐與同情,他的一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每個人的生命質量都一樣,只是你怎樣體現,怎樣發揮,他自己選擇了好吃懶做,選擇了吃喝嫖賭,才使他的人生走向了悲劇,並不是命運捉弄了他,而是他摧殘了生命的.質量,並不值得可憐。

富貴能接受前半生的豔福,自然也接受得了後半生的苦難。他前半生活着是爲了物質的索取,後半生則是爲了單純地活着。書中也提到了,活着就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這不免有些消極,我不這麼認爲,我認爲人活着是爲了提升生命的價值,是爲了世界的進步而活着。

年少不要做讓自己後悔的事,不要讓自己最後只爲活着而活着。

讀《活着》有感7

記不得當時是怎麼得知這本書的,印象中是一口氣就把它讀完了!我曾經開玩笑地對錶妹說:其實我的內心很豐富,完全可以寫一本書,只是我不知道怎麼表達。表妹大笑着說:得了吧!照你這樣說我也是,其實我說的是心裏話。

我是一個愛思考生命意思的人,從初中到大學沒有中斷過。

讀到高中以後呆在家裏的時間就少了,那時候學習任務也重,每次放假回家都是狠狠地休息,對於村裏發生的變化無暇去留意,只有偶爾幾次聽到姥姥和媽媽不經意的說起:“某某不在了”,我才若有所思地從玩命的學習和放蕩的休息狀態中回過神來,開始回想自己和那個不會再出現的人所接觸過的一切,沒有多少片段,也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印象中最深刻的還是小時候:帶着我們一羣小孩兒出去捉魚;偷了她家菜園裏的一顆菜苗被追到老遠;做了壞事擔心被找上門不敢待在家;把用過的火柴盒積攢起來留個我們……

後來不知是由於我出去上學很少在村裏了,還是他們年紀大了到閨女家裏養老去了,慢慢地,說不清是什麼時候,彼此都不知不覺的消失了。

我對他們那一代人是有感情的。

我從小在外婆家長大,外公的爸爸是在我很小的時候去世的,那時的我基本沒有什麼記憶,印象中他陪我愉快的玩耍。外公的媽媽是在我高三那年去世的,我和她一起生活的時間很長,算上我是四世同堂。我聽到很多關於他們年輕時的故事,看到過屬於那個時代的印記。這一切讓我深深地着迷,多變的時局註定他們動盪的.人生,他們的經歷太有魅力,太有代表性!隨着時間的流逝也愈顯珍貴!我曾經想過窮追不捨的追問下去,讓他們給我一次說個夠,那樣我便可以組織一個完整的體系,把前前後後都聯繫起來,縱然沒有編排成書的能力,也不至於眼睜睜的看着它們消失,而我最終沒有細細的去追問。

《活着》滿足了我長久以來的渴望。

作者採用第一人稱的視角,通過和小說中主人翁——福貴聊天的方式,道盡了中國過去六十年裏基層老百姓的生活遭遇。從清末明初,到國共內戰,再到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的國家發生了太多的不平凡,那些一次又一次的社會變革,只有基層的老百姓才能夠深刻的體會。福貴一生的悲劇無不和當時的社會大環境有關,他幾十年裏生活的變化就是中國當年歷史的縮影。

福貴本是地主家的少爺,因爲年輕時嗜賭成性輸光了家業,氣死了父親,成了佃農,在一段時間的懊悔和迷茫之後開始重拾對生活的希望。不久,在他去縣城爲老母抓藥時,卻意外地被部隊抓了壯丁。母親堅信他不可能又去賭博,等到他從槍林彈雨中僥倖逃生回到家裏的時候,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帶着兩個孩子,而女兒也因一場病變得又聾又啞。“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麼福分了。”好像一切又可以回到福貴離家前的情形,縱然辛苦,至少有希望。但是整本書就是這樣:在每次從磨難中出來,讀者長吁一口氣就要產生美好幻想的時候,“希望”都被現實中的一次次死亡擊得粉碎!

這是一部讓人讀起來感到沉重的小說,作者沒有刻意地誇張、渲染,而是用一種平靜、緩慢的方式娓娓道來。在平白無奇的敘述中,把讀者一點一點的帶入,等你看到最後一頁,闔上書本,那種蒼涼的不快感油然而生,讓你久久無法平靜。

通過歷史我們可以知道:中華民族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我們不斷受到各方列強的侵略,我們的民族經歷了最危險的時刻。當把外面的敵人趕走以後又經歷了內戰。等到新中國成立,偌大的國家百廢待興,我們在夾迫中曲折向前。福貴的一生是苦難的、不幸的,這所有的苦難都是我們國家的苦難,所有的不幸都是我們國家的不幸。在爲福貴的遭遇而感到心痛時,同樣爲我們新中國的誕生和成長而心痛,她一路歷經風雨,披荊斬棘。事實證明我們的民族是堅強的、偉大的。無論我們過去的生活多麼困難,無論我們的民族受到多少迫害,我們最終都像書中的福貴一樣,堅強地活了下來。苦難並不可怕,只要我們抱有團結、不屈的心。

另一方面,《活着》也是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在繁華落盡,洗盡鉛華之後,讓我們思考活着的終極意義所在,我這個年歲很難去理解。在大二的時候,老師曾經問我們:“人爲什麼活着?”我記得當時的回答是:“活着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狀態,沒有爲什麼。”

讀《活着》有感8

活着,初看標題便陷入深思:活着的意義是什麼?爲金錢,爲名利,爲社會,還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這一個個問題接踵而來,可待我們翻開這一頁頁的紙張,品讀過這一個個文字,便會知曉人的一生可處處絕望,在絕望中活着,在活着中尋找希望是一件如此困難的事。

主人公福貴,經歷了許多苦難,承受了一次次送別親人之痛,親眼見證每一次希望的產生又轉而破滅的絕望。他是一個生存在絕望中的人,在我所認爲的親情至上的觀念中,白髮人送黑髮人是一件多麼可悲的事。

福貴生性好賭,敗光自己所有家產,絕望的人生也從此開始。先是福貴的'母親,在去請醫生的途中被抓做壯丁而錯過治療時間,在福貴回來時,她已然離去。

緊接着是福貴的妻子家珍爲他生的兒子——有慶。在上學時因與縣長夫人血型相同,輸血過多,最終只給福貴留下一具冰冷的屍體。而女兒鳳霞又在生孩子時大出血,在醫院死去。後來是二喜的離去,福貴眼睜睜的看着他們一個個從自己身邊死去,親手將他們埋在黃土之下。隨着他們的離去,福貴的希望也一起埋於黃土,只剩一頭老黃牛與他餘生相伴。

太陽每天升起就意味着離生命終點又進一步。在衆親離去的世界生存,恐怕是比死去更難受。在一次一次的希望都如流星般隕滅,便知生活之艱苦;在充滿絕望的人間活着,便是不斷尋找希望之徵途,漫漫無期,困難重重。

從餘華的筆下,我們不難體會到福貴這一人物的悲,他用平淡的語言譜寫了福貴不平淡的人生。也許這世間只存在極少數似福貴的人,也絕不會有人願意過這一生。但福貴仍舊不斷寄希望於下一件事或下一個人,在絕望的生命中努力尋找一點光亮,即便前路依舊黑暗。

《活着》是餘華聽了美國民歌《老黑奴》後受到深刻震撼而創作出的作品,福貴的原型也應是歌中擁有相似命運的老黑奴了。餘生與老黃牛相伴的福貴,即使前方佈滿荊棘,也會手持希望之劍,披荊斬棘,向前方走去,向苦難微笑。有評價說:接踵而至的打擊或許令讀者無從同情,但餘華用至真至誠的筆墨,以獨特的角度將福貴塑造成一個存在的英雄,成就了一部經典作品。

活着到底是爲了什麼?這是很多人終其一生都無法解答的問題,爲活着本身而活着就是作者像我們提供的答案。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講的“生活是屬於每個人的感受,不屬於任何人的看法。”

在充滿絕望的逆境中堅強活着,在堅強的生活中繼續尋找活着的希望,這便是活着。

讀《活着》有感9

苦難是生命的常態,煩惱與痛苦總相伴我們一生。當你明白這,就沒有必要再自怨自艾 。

但是你可曾想過——自己的兒子被活活抽死,自己的女兒大出血而絕望的死去,女婿被水泥板活活夾死,父親在上廁所的途中死去,母親因爲沒有得到藥治而病死,妻子因爲生活的重擔而病死,只留下自己一個人孤獨的生活在人世間……沒錯,這就是《活着》主人公福貴悲慘的一生,餘華先生用他那近乎冷酷的文筆,帶我們走進了那個充滿壓抑的生活環境中。

我追隨着那個蒼老的人的背影,走在了那條充滿了苦難的石頭路上,目睹少爺福貴的荒誕、破產和艱難。

餘華先生寫作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從來不會讓生命的苦難一下子來臨,他都是先給讀者以光明希望——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懷了孩子,讓某些時刻有了溫情脈脈,有了簡陋的歡樂。然而就在我們以爲噩夢不再縈繞他們時,餘華絲毫沒有猶疑,他鐵青着臉讓自己的角色們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徵兆,近乎殘忍。

只留下我們錯愕當場。

“我看着那條彎曲着通向城裏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

當首先讀到有慶的死時,我真的發現自己已經無法再讀下去——有慶是一個非常乖巧的孩子,即使非常殘酷的'社會現實中,他仍然沒有對困境大喊大叫,而是默默地承受着一切;有慶聰明善良,寧肯自己吃苦也要把羊喂好,然而面對現實,他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他家的羊死掉,也許有慶只能算是中國無數窮苦人家的一個典型,一出生的命運似乎已得到了定格。

聽說要獻血,第一個跑到了醫院,但沒想到卻被黑心的醫生活生生的吸死在了那裏!那時的福貴跑到醫院,卻發現早晨還活蹦亂跳的兒子卻變成了一具已經動不了的屍體,早晨還是熱的,晚上卻變成了冷的……

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後福貴只剩下自己。和一頭也叫做福貴的老牛。

餘華塑造的這一家人,對於生活的苦難和挫折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逆來順受:你給我什麼,我便承擔什麼……他們像是一個巨大的懷抱,默默地承受生活給予他們的所有苦難。

“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餘華說的這一句話,我到現在都未能夠解開其中的謎語。其實,說實話,當我讀完《活着》這一本書之後 我便不再想要翻開它讀第二遍——《活着》帶給讀者的那種令人窒息的生命的痛,讀了都會讓人潸然淚下。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傷的情節之間,福貴仍然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述說苦難的時候,眼睛裏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傷,還是欣慰。

也許真的是——生活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活着,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只有活着,纔有機會斟酌悲喜;只有活着,纔有資格評點成敗;只有活着,纔有心境品味榮辱;只有活着,纔有精力參悟生死……

“所以,可得好好活着,可得好好活着……”

讀《活着》有感10

待繁花落盡,《活着》中也只剩福貴一人仍活在世上,讓我心驚、心痙。“活着”這兩個字眼,總以靜默的姿態出現,用一種漫不經心的論調涵蓋了曾經的酸楚,讓我們看到了生命的韌度,在我們背後,托起生命的力量。有人說,在家珍、有慶、鳳霞、苦根死後,福貴是替他們活着,但若有朝一日福貴也死了,誰又替他活着?難道生命就像鏈條一樣斷了,不復存在?

其實,倖存者無法替罹難者活着,在世的'人也不必替死去的人活着,人活着就是爲自己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福貴有過三次流淚,三次都到那個醫院的那個小房間,三次都是一個人獨自面對儼然已成爲最熟悉的陌生人,那種疊加的悲慟也許已不能用哭來表達。那是一種怎樣的人間悲劇,兒子、女兒、女婿都接連把這當作人生最後的驛站,空間的重疊和時間長河的暗涌無一不將這種悲情渲染到極致,停滯了時間,靜謐了空間,有一種隱忍,堅忍的物質在流淌。

老福貴依舊沒有倒下,依舊活着,堅忍地活着,儘管有一些孤零零的味道。我眼前忽然閃過一絲亮光,與其在苦難之時絕望地死去,不如拭去讓人同情的憂傷,輕輕挽起照在臉上的陽光。或者說不如活在當下,演繹生命,綻放異樣的光彩。

連續兩屆奧運會都因最後失誤而無緣金牌的埃蒙斯,應該算是悲情至極,可他並沒有像1965年世界檯球冠軍路易斯那樣投河自盡,而是把祝福的擁抱大度地送給了冠軍。

時光流轉,生命不息。

或許我們也應該像老福貴那要正視苦難,勇於活在當下。痛定思痛,重建信心。

不要逃避,而要正視;

不能忘記,而要牢記;

學會活在當下,讓一切真實地保留在記憶之中,直到我們慢慢地躺入記憶爲止。

讀《活着》有感11

第一次接觸《活着》是和爺爺奶奶一起看由它改編的電視劇。當時我還小,但是被這部劇吸引了,哭了很多次。再看一遍小說,和電視劇有些不同,但傳達的主要內涵並沒有改變。

最近在劍尖看到了《活着》這本書,借了又看了一遍。小說的主人公傅貴年輕時是地主的兒子。用今天的話說,他被認爲是‘富二代’。他因賭博失去了所有的財產,成了一個貧窮的農民。在經歷了兒子、女兒、女婿、妻子和孫子相繼去世的悲痛之後,傅貴頑強地活了下來,並意識到活着的意義。

最讓我感動的是富婆賈珍,她有錢的時候整天在縣城吃喝玩樂,拳打腳踢懷孕的賈珍。在她的家庭衰落之後,賈珍並沒有離開財富,而是不顧父親的反對,帶着剛滿半個月的兒子回到了這個又富又窮的小屋。裏奇多次說賈珍是個好女人,嫁給他是他一生中的幸事。他後悔沒有讓她過上好日子,但我很想念我的家人,簡也很幸福,因爲日子沒有以前那麼富裕了,但富裕的心落在了她身上。賈珍死前,她對傅貴說,“如果有來生,我會嫁給你。”他們很不幸。他們看似一無所有,其實什麼都有。幸福可能與金錢無關。只要一家人的心在一起,通過自己的努力就能嚐到幸福的真諦。最重要的是人心能否依偎在一起。如果可以,反正你會幸福的'。

富貴從富家公子落到中下層窮人,紛紛送走親人。先是兒子死於給縣長老婆獻血過多,然後女兒死於難產,最後老婆因病去世。最後女婿和剛滿五歲的小孫子也跟着來了。這個過程是一種富足的生活,反映了現時代農民的悲慘生活。生活是苦的,但幸福似乎不在。所以餘華老師在講這個故事的時候用了第一人稱。富貴不僅告訴了一個年輕人他在暮色中的山脊上的生活。餘華說:如果用第三人稱,有可能讓這樣的人生只有苦難而沒有幸福。在夕陽斜脊上敘述他的悲慘生活,如果你覺得只有苦難,那麼你可以看到他平和的敘述,你可以想象他眼神的柔和,然後在他驅趕牛羣的時候感受到他平和的快樂。人性的光輝和溫暖就體現在這裏。

讀《活着》有感12

之前看完了路遙的《人生》,一直想寫一篇讀後感,可是不知從什麼角度入手。《人生》這本小說,就跟真的人生一樣沒什麼主旨,跌宕起伏好像要告訴我們些什麼,但內容太多說不清楚,到頭來也只爲了——活着。

餘華這樣說自己的這本小說:“《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爲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活着》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上萬斤的重量,它沒有斷;《活着》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這段話,讀之前看沒有任何感覺,但是讀完以後發現,這段話就是《活着》最好的讀後感,並且它也告訴我們《活着》講述的並不是一個悲劇,它讓我們看到一條生命的堅強,以及活着的強大渴望。

我先前在想說喜歡《活着》這本書,是不是有點殘忍,可是現在我想說《活着》是我看過的書裏面給我最大力量的一本,雖然最後只有福貴活了下來,就算他這一生活得多麼不幸與不堪;就算他親眼看到身邊他所愛所恨的人一個個離去,但我們還是看到了,一個人活着的力量,活着的美好,活着的可貴。

初中的時候,我遇到挫折時總會這樣安慰自己:“世上最大的不幸就是死亡,沒有什麼比死亡更痛苦,所以我現在遭遇的、即將遭遇的都不算什麼。”這句話總是很有效的給了我一個退路,就跟福貴被抓去上戰場,面對敵人的槍炮時想的那樣,只要能夠活着回去,怎麼樣都可以了——這也的確是福貴敗家後第一次產生的要好好活着的'信念。

人真的就是這樣,做少爺時的福貴吃喝嫖賭,除了正事其他什麼都做,那個時候他忙着滿足自己的慾望,怎麼會想到要腳踏實地地活着呢,他的人生好像一團泡沫,隨時都有可能破滅的。從戰場上保住一條命回來的福貴,開始好好待他的妻子和兒女,但苦難的命運卻依然伴隨,時局的混亂,家境的貧困,家珍的害病,知道福貴親眼目睹贏了他所有家產的龍二替他上了制裁地主斷頭臺,他才覺得命運之神一瞬眷顧了他,奪走了他享受的權利,卻留給他一條命。

《活着》的情節進行得很快,有點像我們的人生,腳步匆匆,來不及後悔,來不及思考爲什麼。有慶的死,鳳霞的死,二喜的死,接踵而至,淚還來不及風乾卻又再添一層傷心。二喜的出現,其實是《活着》進行到後面,一個讓人欣慰的轉折,他的善良是完美的,從前一片灰色的世界,在二喜出現後出現了一片喜慶的紅,正當人們覺得生活有了希望有了新的開始時,他又早早地喪了命——留下苦根,從他的名字中我們也能猜到,又會是一個悲傷的結果。到了苦根的死,福貴應該已經有點麻木了吧,我不知道如何確切地形容他當時的感受,一個見過那麼多死亡的人,一個註定要孤獨的人,他已經習慣了一個人活着。

不論生命多麼叫人絕望,卻依然要倔強地挺立,驕傲地活着。

命運的強權,有時使人感到無力。的確,在書中的背景下,人們其實沒有那麼多力量去改變什麼的,不像我們現在,不像《人生》中的高加林,可以追求一下夢想,拼搏一下未來。《活着》中的人們,也許是看不到所謂未來的,可是他們又對明天分外地清楚:明天我依然活着,我依然面對這片無邊的黃土,我依然爲了我下一個明天揮下汗水。

是的,倔強地挺立,驕傲地活着。

讀《活着》有感13

今天終於翻開了這本書,當打開扉頁的時候便有一種熟悉感,默默的讀下去便知道了這種感覺的源頭。那是多年之前的事情了,看過一部叫做《福貴》的電視劇,估計就是翻拍的這部小說吧。不管世人對於這本書的褒貶如何,我能夠清晰回憶起的就是那位飽經風霜的老人和一條老水牛在搖搖欲墜的夕陽下獨自犁田的背影。“兩個進入垂暮的生命將那塊古板的天地耕得嘩嘩翻動,揉入水面上掀起的波浪。”文中如是寫到。老人在耕田的時候吆喝着:二喜、有慶不要偷懶,家珍、鳳霞耕得好,苦根也行。福貴的一生經歷了所有親人的辭世,從最初老父親離開時的驚慌、不安到最後外孫的夭折,或許可以說他就是在與親人的不斷離別中老去,別人應該有的天倫之樂在他這裏卻成爲了死別。生離就像他被抓了壯丁一樣還會有機會與家人重逢,可是死別卻是隻能看着愛的人一點一點透支盡生命的餘光。

或許我們都以爲在這樣的巨大打擊和悲痛中他不會有生的念頭,可是“活着”卻讓你不隨願的死去,他安排你的生命之路充滿荊棘,岔路不斷,無數深愛的、至親之人都是陪着福貴走過一小段路,而非盡頭。讀這本書,餘華安排了最樸實平淡的文字,就像是在你我他同樣慘淡無光的生命中截取的一小節,但是又有另一番滋味。這種無言的反抗纔是符合那個時代的沉默之聲。

“我看着那條彎曲着通向城裏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灑滿了鹽。”

就像美國民歌《老黑奴》一樣,歌中的'主人公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離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可能將老黑奴和福貴兩人置於同一個層面進行比較的話,可以發現很多的相似,但是他們二人又是不同真實的存在。忽然覺得,用簡單的文字組合勾勒的是漫長的命運和波瀾壯闊的場景。他們都是經歷漫長歲月折磨的老者,臉上的紋路就是最好的印證。然而命運就像最高明的魔術師,它能夠最大程度的爲你設置障礙,也可以檢測出誰是人生終點的最終勝利者。

故事的結尾,老人還在慢慢的走着,彷彿要盡力把餘生的路走完。也許這時,活着的意志,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帶走和剝奪的東西了吧!

讀《活着》有感14

古語有云“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誠哉斯言,亦若小說《活着》一般展社會之風貌,現時代之變革,啓智慧之先河,發萬民之心聲。

縱覽全書,且思且嘆,《活着》的作者餘華以貌似冷漠且又犀利的筆調,短小精悍亦不失樸素粗糲的溫情深沉的語言,講述了處在社會變革時期的小人物福貴在誤導命運的摧殘下,一次次經受陰離之苦,卻依舊堅韌豁達的.活着,並且使活着的意志深深烙印在靈魂深處。

是啊,“活着”,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單純的“活着”已是不易,更何況一重重的喪親之痛的打擊下,活着當真還是“活着”嗎?顯然不是!

或許正如莎士比亞的世紀之問“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默默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通過鬥爭把它們掃清,這兩種行爲,哪一種更高貴?”答案不言而喻,亦若福貴“活着”,是經歷了地獄般的痛苦後的涅槃,而此時的福貴也早已成了一個定水寧清的存在的英雄。

而其那一句至真至誠的來自靈魂深處的感悟“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良然,人生長路漫浩浩,一切的一切不過就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爲有時有還無”的假象,懂得的無需解釋,不懂得不必解釋,有錢就尋一醉,無錢就尋一睡,與世無爭,隨遇而安,安然嫺靜憶一段紅塵妙戀,享一世芳華美景,忘卻一切虛無只爲自己而活着,可好?

後記:黃昏轉瞬即逝,黑夜便從天而降了,而那廣闊的土地卻袒露結實的胸膛,召喚着未來。

讀《活着》有感15

活在這珍貴的人世,太陽強烈,水波溫柔。

——題記

馬路上人煙稀少,娛樂、公共場所都緊緊關上了大門,再無往年的喧鬧。但太陽依然強烈,人間依然值得……

手中緊握《活着》這本書 ,初入眼,深刻的黑似乎覆滿整個封面是,那般無情。其中用白色雕刻的“活着”醒目的立在深深的幾乎慘無人寰的絕望中,好像負偶抵抗……

“皇帝招我做女婿,路遠迢迢我不去”舊日的歌謠經過夏風的過濾後清晰的傳入耳畔, 遠處,兩個進入垂暮的生命將那塊古板的田地耕得嘩嘩翻動,猶如水面上掀起的波浪……我想,這便是人世間最美的風景了吧……

讀者餘華的《活着》,有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名叫福貴的老人只是淡然地講述着:少爺出身的福貴,在一賭之後敗掉所有家產,歷經自己父親的死亡,進城爲母親找郎中後又被抓去做壯丁,回鄉時母親去卻已經去世,女兒鳳霞因一場高燒未能及時救治變得又聾又啞,兒子有慶因獻血過多而導致死亡,鳳霞也在難產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妻子家珍也在三個月後因爲軟骨病去而去…老天爺似乎沒有一點人情味,命運並未從此就優待他——之後福貴又見證女婿二喜和外孫苦根的死亡。雖然滿含血淚,但我明白了活着的真諦……

或許人世間的命運就是如此悲慘,親人一次次的離開,絕望、痛苦都壓不倒福貴……就像現在,武漢新冠狀病毒的消息傳遍大江南北,許多白衣天使紛紛簽下戰書前往一線,夜以繼日的工作在最危險的重症區,“所謂歲月能靜好,那隻不過是許多人替你負重前行!”他們同樣是父母的.孩子,也是孩子的父母,爲了打贏這場無硝煙戰役,捨身放棄了與家人團圓的機會,只爲換取全國人民的健健康康!

這就是活着的精神,我們相信在全國人民共同的努力下,憑藉大家各自在家堅守防控措施的力量,這場戰役一定能取得最終勝利!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好好的活着!就像在餘華的序言中所說道:人是爲活着的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待春暖花開之時,走在熱鬧的大街小巷,不戴口罩,繁花與共。

合上書本,那“活着”二字在黑色的封面上,彰顯獨特的力量。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