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活着》有感(15篇)

本文已影響 1.82W人 

讀《活着》有感(15篇)

讀《活着》有感(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活着》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活着》有感1

《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爲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活着》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重量,它沒有斷,《活着》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主人公曾經嫖賭輸光了家產,但是親人並沒有拋棄他,這令他悔悟。這時候他明白只要活着貧窮未必不好,只要有愛,有關懷。然而妻子得病,兒子被害,女兒難產致死,女婿事故死亡,孫子被自己的疏忽害死,一切一切的悲劇接連發生,最後只留下自己活着,然而經歷了種種的他卻有了超然的心境,面對自己的過去可以冷靜的回憶與論述。

他在剩下的日子裏與老牛爲伴,寄託着自己對親人的懷念,與對生活的感激,儘管不幸發生在自己身上,但卻慶幸自己曾經有那麼好的妻子,懂事的孩子。他的人生了無遺憾!

作者沒有發泄,沒有控訴或者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主人公福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先後離他而去,一次次在絕望的邊緣徘徊,但是他卻有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當他發現間接害死自己兒子的使自己昔日患難與共的春生是他選擇了埋葬仇恨,他們之間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誰亞無法拋棄地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即使是在絕境面前他依舊勸解朋友要堅強地活着,只要活着,只爲能夠活着。

作者沒有發泄,沒有控訴或者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我們現在的生活中無疑也會有許許多多的困難也挫折,有的時候我們確實很難以承受,然而每當我想當福貴他依舊感恩生活的時候我就會自慚形穢,覺得自己與福貴的差距,或許我無法在經歷這些苦難之後得到內心的昇華,然而我卻可以通過對福貴經歷的觀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樣的感慨!

無論怎樣,生活總要繼續。只要活着就好,只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讀後感作文

人應該怎樣活着?在老師的推薦下,我在暑假閱讀了餘華創作的《活着》,那質樸的語言和近乎光怪陸離的情節讓我爲之折服,使我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如聽驚雷,如沐春風。

小說的講述扣人心絃,讓人爲之動容。全文以作者與一位名叫富貴的老人的聊天展開,當作者和老人見面時,這位老人早已年近八旬,夕陽的餘暉照在老人黝黑的臉上,似乎每一條皺紋都充滿着滄桑與故事,他將自己的過去向作者娓娓道來。老人年輕時出生於一個富裕的家庭,他的生命本該大富大貴,然而他卻不思進取,憑着父母辛苦打拼來的財產肆意揮霍,儼然是因爲執挎子弟,並且在不久之後輸光了家中的所有財產。他父親在死前爲他做了最後一件事——把祖屋和地契賣了,替他還債。終於,福貴在無盡的懺悔中徹底醒悟了,他開始嘗試着做農活,雖然一家人的生活飢寒交迫,但也非常踏實。

千萬不要以爲故事到這裏就結束了,如果作者以如此平淡的結尾收場,那他就不是餘華了。或許是年老的緣故吧,福貴的母親因經受不住苦難的折磨,在與命運的抗爭中撒手人寰;緊接着,他的妻子也得了軟骨病,追隨他的母親去了天堂;而他的兒子則在唯他人輸血時因失血過多而死亡;女兒在生下一個男孩“苦根”後,便一睡不醒。看到這裏,我真的很無奈,很痛惜,而福貴卻仍然在與猙獰大笑的命運抗爭着,從未放棄。但是死神並未眷顧他,反而令他家唯一的血脈苦根在吃東西時噎死了。

整本書以戲劇性的一幕收尾了,只留下讀者仍在原地呆呆地站着,回想剛剛所受的心靈洗禮,內心不盡感慨萬千。“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作者如是說道,是的,是一本充滿血和淚的書,通過中國農民的生活去告訴人們只要用自己的勇氣和活着的決心來承受巨大的苦難,一切都會迎刃而解,就像“千鈞一髮”,用一根頭髮承受三萬斤的重量也不會斷。其實,絕望是不存在的,我本不信,但在看完這本書後,我不得不說確實如此。

福貴的生活方式值得我們學習,時間的漫長與短暫,時間的動盪與寧靜,在他的一生中非常明顯地體現着,但他用學會了適應。也許,他的一生悲苦地讓人感到窄若手掌,可是他的一生卻又十分頑強,寬若大地。這是個矛盾的問題,福貴在命運面前看似弱不禁風,實則頑強抵抗,用苦難安慰疲憊至極的心靈。

“活着,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餘華在序中這麼寫,沒錯,面對命運,忍受在是最強大的力量,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看着《活着》紅色的封面,我再次聯想到命運的驚心動魄;再次肯定絕望是不存在的;再次感嘆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爲了任何其他繁雜的事物而活着,只有清醒而決絕地活着,纔對得起生命!

讀《活着》有感2

閱讀《活着》最值得我思考的問題便是:活着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支撐福貴活下去的究竟是什麼?沒有了家人、生活拮据的福貴可以豁達生活的理由又是什麼?對於這些問題我思考了良久,我所得出的結論是:支撐福貴活下去的便是曾經與家人的所有美好回憶,以及對於自己年少時所犯下的錯誤的贖罪。

年少時的福貴是一個標準的紈絝子弟,好賭、風流、好色,滿足了所有富家子弟的惡習,但是在破產之後,福貴真切的體會到了生活的不易,就如福貴自己所說的:我一個人往家裏走去,走走哭哭,哭哭走走。想想自己才挑了一天的錢就累得人都要散架了,祖輩掙下這些錢不知道要累死多少人。到這時我才明白爹爲什麼不要銀元偏要銅錢,他就是要我知道這個道理,要我知道錢來的千難萬難。這麼一想,我都走不動路了,在道旁蹲下來哭得腰裏直抽搐。

家產積累的不易,福貴深刻的體會到了生活的苦,沒有了雄厚的家產做支撐,福貴不再是當初那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地主家的大少爺,他也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了,他也要學會耕地勞作,不再穿綢子做的衣服而是穿棉麻所做的衣服。

福貴家中剛破產時正處於戰爭年代,被拉去當兵充數的福貴再一次體驗了生與死,子彈從自己耳邊飛過時會有劫後餘生的慶幸,會感慨生命的無常,就如老全那樣,前一秒還站在你面前和你說,這死去的人裏面有四個是他認識的,下一秒的老全也變成了那些人中的其中一個。甚至這樣說:如果有人死了,這沒什麼,如果你還活着那纔是稀奇,你應該感謝老天爺還讓你活着。

在我看充兵是福貴的轉折點,那段時間教會福貴的應該不止惜命,還有對於生命的敬畏。回到家後的福貴看到的依舊是那個貧窮的家,可是福貴卻覺得很安心,甚至每晚睡覺是都要確定一下自己的身邊是否還有家珍。那是一種真切的描寫,一種讓我看了會爲之心疼的描寫,福貴的改變是迫於生活對於他的改變,是深刻很無奈的改變。

活着究竟是爲了什麼活着?文章的後半部分福貴的家人接二連三的離去,有慶因爲給縣長的妻子獻血過多而死、家珍因病去世,原本出嫁後應該過上幸福生活的鳳霞最終因難產而死,最後的福貴一無所有,有的只剩下女婿二喜和孫子,可是福貴的所有運氣好似在充兵時全部耗盡了一般,二喜因工離世,就連苦根也吃豆子被噎死了。福貴的活着讓我看到的是一個人在絕望後對於生命的最終和對於可以活着的慶幸。

作者以第三視角敘述,福貴在失去所有後還是可以那麼的坦然,就好似在回憶着美好的事物,就好似並沒有失去什麼一樣,可以那樣精彩的敘述着自己的故事,福貴是懦弱的但也是勇敢的。在我看來,福貴的活着不再是我們所說的對於生活有許多期盼的活着,福貴只是爲了生命最基本的要求而活着,只要吃得飽、穿得暖、有一頭牛陪着也是好的,也是可以活着的,不論他人如何的嘲笑、如何的不解。

讀《活着》有感3

《活着》是著名作家餘華先生描寫底層百姓的一本書,整本書讀下來沒有什麼跌宕起伏的情節,有的只是平靜。但在這平靜的故事背後,卻呈現了舊中國像主人公福貴這樣的普通人爲了活着而活着的悲慘畫面。

老農民遇見了遊客,回憶起了自己的一生。最開始福貴是一個大戶人家的闊少爺,整日嗜賭如命,賭輸完了家產,氣死了父親,屬於典型的紈絝子弟。賭博讓他從闊家少爺一夜變成了一貧如洗的普通人。和大多數人一樣,他淪爲上有老母要養,下有子女要教的境地,身份的快速轉變,沒有留給他準備的時間。倒黴不幸的事情接二連三發生在他身上:出去給母親買藥被抓了壯丁,好不容易從死人堆裏活着回來本以爲可以重新開始生活,但活着似乎就是要遭受苦難,女兒和妻子相繼得病,兒子被人害死。女兒鳳霞嫁給了喜根,本以爲可以安心的活着了,但是生活永遠是那麼的不幸,女兒難產離世,接着喜根意外離世,自己的外孫也吃炒豆子噎死……到頭來,只有福貴和一頭老黃牛還活着。

故事到這裏就結束了,很平淡,主人公福貴在不幸中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但他依舊活着,現在看來,這樣的人生活着又有什麼意義呢?作者告訴了我們答案: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其實福貴的故事不就是舊中國無數底層農民的縮影嗎,祖祖輩輩的小農經濟讓農民已經適應了日落而息的生活規律,活着就是爲了活着,沒有理想,沒有眼界,思想只侷限於三餐五穀。這樣的生活已經持續了幾千年,人們也從潛意識裏默認了這樣一種生活狀態,在沒有戰爭沒有外敵入侵的時候,這樣的生活,何嘗不是一種平靜與安詳的狀態!

但戰爭的來臨徹底打破了這種格局,也最先衝擊的是底層的農民,它破壞了幾千年的小農經濟而使得無數的農民破產,流離失所,就像福貴一樣家道中落。1840年以來,當外國人用工業革命的果實撞開了中國的大門,苦難就隨之開始,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辛亥革命、日寇侵略……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戰爭持續了百年,底層的農民苟且偷生,爲了活着而活着,生命顯得毫無意義,整個國家看不到一點生機,連年戰爭耗盡了國人的精力,每日的奔波卻看不到希望,這是整個民族的灰暗。普通人看不到未來,只要能活下去能吃上飯這就是活着的目標。整個國家也看不到曙光與前程,中國該何去何從,沒有精神的依託哪來民族的希望?

故事的最後是福貴帶着老牛繼續孤獨的活着,彷彿看破了塵世萬千,在經歷一系列事情後愈加堅強。這不正是我們這個民族脊樑挺立,傲然屹立的縮影嗎?破而後立,幾千年來我們遇到過無數的坎坷。一次次的苦難纔會發現活着本身就是生命的意義,活着纔有改變的機會,善於改變並且一次次的嘗試,縱然頭破血流,但一定會在黑暗中闖出一條康莊大道。福貴永遠懷着希望,即使一次次的受傷,但活着不就是希望嗎?

未來的路還很長,未來也充滿了未知,需要我們去探索。我們的活着本身就是最大的意義,努力奮鬥的活着。

讀《活着》有感4

已經過了六點,煩躁的下午慢慢墜入淒涼的夜晚。天空抹上了他神祕的一面,月光透過窗簾的縫隙鑽進房內,照亮了悲傷的一角。

打開紗窗,任風無情的侵襲,那角的悲傷也隨之翻動。走近它,一縷淡香迎面而來。書本上刻有宋體的《在苦難中有尊嚴地活着》,是莫言的,頓時心靈似尋到了莫大的慰藉,一道來自天堂的光芒射向於我。

飽覽之後,大致講述的是莫言兒時的生活經歷。苦難是那時生活的寫照,而艱難則是代言詞。儘管如此,莫言這一代名家就是從這出發的。莫爸那時被人誣陷,莫媽又舊病復發,無錢醫治。艱難的生活,無一不壓迫着莫言。而莫言並不爲此擔心,而更加重視母親,因爲村裏已有好多個婦女因受不了苦難的折磨,都自尋短劍了。怕自己的母親也如此。莫言就每天下工回來都故意放高聲音來喚母親,生怕自己母親一個想不開,做出傻事來 。終於,一次下工回來,不曾望見母親的幼小莫言就跪在地上放聲大嚎,朦朧眼眸中,忽看見母親,母親問其故,莫言不答,莫媽知道兒子心裏想什麼,就爽朗地說:“孩子,放心吧,閻王不叫,我是不會去的!”就這樣,一場無聲鬧劇結束了。

本文還講述了莫言因爲飢餓而合一羣孩子圍在一塊兒學狗叫,目的僅爲了口糧。回家後,不免引來莫爸莫爺的批評:“嘴巴就是一個過道,吃啥子都一樣,何必爲了吃食而學狗叫,做人應當有骨氣!”

是啊,做人應當有骨氣,在苦難﹑不如意中,要隱忍,要樂觀向上,要有骨氣的奮進﹑上進。

不能在這麼悲觀消沉下去了。我的志氣都死到哪裏去了。我要努力,不能被苦難所大倒,我要以樂觀的心態看待問題,應懷着積極上進的思想去解決問題,不能讓我在這麼墮落下去了。

一陣清風拂面,懶散已從我的字典裏消除,取而代之的是努力。當我再次面對苦難的時候,我已攜着不卑不亢、從容優雅的心態去接受一切,當然,我不會就此罷手,而會比以前更加努力,積極

晚風漸拂去我一天的疲憊,望向窗外。夜靜謐着,皎潔月光撒了一地,灰濛濛的天空中繁星點綴。路旁,秋末冬初的風拍打着樟葉,夾雜着幾聲撩人的犬吠,我愜意地合起了書。

只有恰當的人,在恰當的時間,捧起恰當的書,纔會如花朵般綻放,擦出細碎的芬芳。想這文與我的偶見,也是一種塵緣吧,遠離荒寒、喧囂、浮躁,我懂得了不卑不亢、從容優雅的面對一切。

讀《活着》有感5

人生漫漫,生活茫茫,前行之路少有時刻的清晰與明確。也怪不了這世態炎涼,波詭雲譎。苦苦擦拭着眼中的淚,可心淚卻如綠燭紅蠟般悽苦凋落……

明明不想思索的問題,卻又在冥冥中被其羈絆住,不能停滯下來想想的我,在剪不斷理還亂的思緒中被硬生生地橫了這麼一道:

“喂,爲什麼成日如此渾渾噩噩的?”

“活着是爲了什麼?”

“如何才能不枉人生走這麼一遭呢?”……

一個個聲音追問着我,如人面臨潮波氾濫的大海,我已無退路,只有在聲聲詰責中尋找出口。這人生的十字路口終究逃不了這麼一段。

我投奔書海,晝夜埋首,只求慌亂的心能小憩,也許這其中又是一段非凡的際遇。

當我品讀餘華的《活着》時,我感覺生活在隱隱告知着我什麼。

主人翁福貴的一生是何等慘烈啊!他並無任何豐功偉績,只是一“蟻民”,是個平凡的小人物,而在殘酷的社會和政治的變革背景下,其妻子兒女都先他而去並被他親手埋葬。如此接二連三地失去親人,到了晚年只能同一頭老牛度過,他的命運比一般人更悽楚。但讓我佩服的是他在心態上能直面困難,那個在晚年落寞的生活圖景下孤獨生活的人,並不是寂寞的人,這在我看來簡直就是一個奇蹟!

也許有許多人對這本書的評價之高已超越了“偉大”一詞。今天我不想贅述,我僅是億萬讀者中的一員,如“一千個人讀哈姆雷特”一樣,我感悟出的是另一層——活着的意志!

顯然,福貴慘淡的一生已超越了諸多人的不幸,甚至讓我覺得在感受的是如孩子死去般的麻木——這是一次殘忍的閱讀。命運不遺餘力地摧殘着福貴的生活,可他的意志,他對於這艱辛生活的描述與感受卻是讓人難以置信——是如此平緩啊。“我只是有時候想想傷心,有時候想想又踏實。”正是他對自己的評價。寫到這裏,我的心已感動到木然。

是的,我的生活經歷和福貴一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了,就是拿他一小段人生比也“相形見絀”了。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遭受的挫折、經受的考驗是如此平常的事情,什麼朋友反目啦、成績下滑啦等等,雖然有時感到前途迷茫,但這我們都無法避免。更何況福貴一生的挫痛與煎熬,他還能坦然面對一切。我想,每當遇到這些挫折時,我就應捫心自問:我所遇到的一切,與福貴相比,又算得了什麼呢?至於嗎?

這足以震動我的整個大腦,我會想起生活意志這個問題。人的這一生,爲什麼而活?其實福貴不正給了我們一個深刻的思考麼——爲了經受,又爲了迎接;爲了戰勝,又爲了忍耐。相隨的苦痛,正是人生的潤滑劑。關鍵不減的是意志上的堅強。福貴留給我們的不是豪言壯語,不是什麼深邃的思考,亦沒有斟酌的文字,可我們明顯爲之動容,爲之感慨,生活的點點滴滴瞬時氤氳起幸福的氣息,我們知足,我們一如福貴的平和。你會明白,生活中所謂的堅強,無非就是一種態度,一種意志——真成了你我感觸中交接碰撞的共音!受益於那般意志:不屈服,不氣餒,也坦然,也淡定。

如此,也不枉人生走一遭。

擁有這份感慨的你我,也許今後再面臨人生的抉擇時,翻閱福貴的經歷,在這個面對諸多不幸的窮人身上找到的不是安慰,而是欽佩與崇敬,並延續着這份活着的意志。

驀地,我一瞥前方,欣然一笑——那漫漫人生路,茫茫生活海,不知不覺對心中苦苦糾結着東西的已淡然——活着,真好。

讀《活着》有感6

作者在小說中刻畫了不多的人物和相對於這些人物而言太多的死亡。小說的主人公“福貴”成爲惟一生存下來的人。這種鮮明的對比更加突出了小說以“活着”爲題的深刻的含義。如果在平穩的生活中所有的人物都能經歷了所有的磨難得以生存,無論他們的生存狀態到了末了是如何,是屬於幸福或者困苦或者平庸中的任何一種,主人公都不會深刻地感受到“活着”對於他個人有着多麼巨大的意義。“福貴”在整個小說的故事歷程中就是通過一次次感受身邊的人的死亡來重複地體察自己的生存,並且用他自己的生存來紀念別人的死亡。對於一個小說中的人物而言,在幾十年的時間裏重複着對死亡的觀察和紀念實在是一件

相當殘酷的事,在現實中的人恐怕沒有誰能如“福貴”那樣承受,而更殘酷的是“福貴”在觀察和紀念了那麼多的死亡以後活了下來,並且從觀察死亡的哀傷中超脫出來。在這樣的故事面前,作爲讀者的我很難從同情和敬佩中選擇出合適的心情去對待“福貴”這樣一個歷經了財富的消失、歷史的更替、家庭的淪亡而最後仍然有勇氣生存的人物。他確實有值得同情的遭遇,雖然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必須由他自己負責,但是他的對生存的義無返顧的堅持給人相當的震撼。

作爲一個故事而存在,小說不會有太多的感人的力量,至多是個典型的悲劇故事。但是作者的敘述方式給了小說超越了故事的力量。在敘述這樣一個殘酷的與死亡結緣的故事的時候,作者用的是交錯了歷史和現實的第一人稱的表述,彷彿“福貴”在你面前向你陳述他自己在過去的幾十年裏所經歷的一切。歷史上的風風雨雨淡淡地隱藏在故事的背後,雖然自始至終都影響着故事,影響着故事中的人物,影響着故事中的人物的生存狀態乃至決定着人物的生死,但是歷史並沒有妨礙人物在故事中的性格的同一性,也沒有妨礙小說如同敘述故事般的表述方式。在整部小說裏,作者的筆調既沒有謳歌人物的熱情,也沒有漠視生存與死亡的冷淡,而是一種貫徹着通達的平靜。這種平靜一定是作者深刻思索的產物,因爲似乎只有這種平靜才能體現小說的震撼力。太熱烈的筆調可能使故事落人庸俗的悲劇故事的行列,太冷淡的筆調或許會因爲小說中太多的死亡而顯得奇詭,而這種恰到好處的平靜使得作者的精神力量貫穿到每個句子當中,讓死亡以及死亡的數量都成爲推動故事向前進的力量,也成爲完整“福貴”這個主人公的性格和人格的力量。這樣的力量的體現也許正是餘華不同於其他作家的原因之一。

讀《活着》有感7

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活着》這本書,以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作爲背景,並生動地寫了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和對世界樂觀的態度。

很多人都喜歡賭博,就像《活着》書中的主人公福貴一樣。賭博容易上癮,正是因爲賭博,福貴纔會把家產輸光。後來徐福貴又經歷了重重坎坷,親人先後離他而去,但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所有福貴生命裏點點滴滴的事蹟,最後都化爲了他在陽光下說給來鄉間收集樂曲的“我”的自述。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要想活出精彩,必須得靠自己。無論經歷多少坎坷,跌倒多少次,終究還是要站起來。那就早些站起來吧,別在此處糾結,把短暫如流星一般的人生揮霍掉。人生中的一切感情,就像菜品裏的調味料,喜怒哀樂如同酸甜苦辣,重重坎坷,也是爲了讓感情更加豐富,更加濃厚,好比把調味料的味道變得濃重,襯托得人生完美無比。 所有的加工,都是要使人生這道菜品變得美味。

人活着到底爲了什麼?沒錯,就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

讀《活着》有感8

常言道:富貴有命,生死在天。中國人自古相信這句話。然而,僅僅是相信而已,他們是不肯服從於天命的,他們盡着自己的力量與"天意"做着鬥爭。他們多在取名上寄託着對生活的希望與討好。或許,這就是"福貴"這一名字的由來:福貴,一生大富大貴。地主老徐可能沒有想到,自己的兒子終是應了這個名字:福分太貴,享之不起,只得在漫漫歲月裏孤獨的守望,無聲的長嘆!

人生短短數十載,紅顏彈指老,僅剎那芳華。若說人活着只是爲了最後的死亡,那活着,又有何意義?數載歲月,最後,怕也只落得個"唯有淚千行"的無助與孤獨。或許,對福貴來說,這一生活着,只是爲了經歷一次次的離別。父親、母親、春生、家珍、有慶、鳳霞、二喜、苦根,他們的接連離去使得福貴即使慾望再多,卻也連哭泣都顯得可憐無力。上天從來都吝嗇賜予,對於福貴,或許人生的歌詞還未填好,卻已瀰漫悲傷;或許,他想象過美好,心中也曾懷過期冀,只是願望與現實背道而馳的痛苦還未消散,風就從旁邊嘆息着走過。

讀完《活着》,"我不知道我心裏有什麼在動盪——我不懂它的意義。"我的心,在文字中摸索着,那是震撼,是困惑。人,到底爲什麼活着?對於福貴,又有什麼支撐着他活着?對於三毛,荷西的意外去世讓她痛不欲生;而福貴呢,親人,朋友無情的離去,這又是一種怎樣的絕望?對於三毛,迷茫的溫馨使她想望得心痛,但,因爲有愛,因爲傷口結了痂,她振作起自己的精神。因爲心中有對荷西的愛與念,她放棄悲傷,寫下《萬水千山走遍》。或許,正是因爲福貴心中有愛,他選擇了活着,選擇了用生命的活力與力量點亮愛的燈火;選擇用自己心中最後的光來守望那心底最後一絲的美好。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這是文章末尾福貴的臺詞。那時的他,或許穿着破敝的衣服,在貧賤的`人羣裏歇足,那流離失所的心也無安放之處。誰也不知道,獨坐在田坎上的福貴眼中凝望着何等的空虛。他守望着,以近乎麻木和執拗的方式守望着心中那最後一點光,守望者殘酷現實所帶不走的回憶。他的心平靜地跳動着,只是這個給予他力量的地方,是你我永遠也到不了的遠方。或許,在福貴心中,家珍他們並沒有遠去。他們活着,以福貴所以爲的方式活着,活在福貴的心中。

福貴,這個孤獨的守望者,在回憶中掙扎,在歲月中摸爬,只求在靜寂無邊的黑暗中唱出生與愛的獻歌。他不求任何人的可憐,只是在自己的心魔中盼一場夢碎花落,渴望在人生的旅途中與自己終生守望着的一切攜手共行,直至月落樓頭,芳華日落。

讀《活着》有感9

第一次接觸《活着》並不是通過看餘華的小說,而是看電視劇《福貴》。這部電視劇通過改編余華的小說《活着》而拍攝的,那時候奶奶很喜歡看這個電視劇。也許是同樣經過那樣的年代吧!

真正讀到餘華的小說,是同學送給我的禮物,那是的我並不知道餘華,也不知道他的小說,但因爲同學的禮物,我很樂意的收下,並仔細的閱讀了這本小說。起初,我並不知道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並不大懂,只是深深沉沉的知道這是一個老人在回憶,回憶以前的日子,以前的痛楚,零零碎碎的片段,讀得我懵懵懂懂。與此同時,也引起了我很大的興趣,我嘗試過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認識主人公福貴,去走進他的悲慘世界,但我依舊還是在門外徘徊,着更激發了我對他的好奇心。於是,我決定上網查查這本書,搜出來的詞條十分多,也看見了他的評價更是好多好多,人們不吝惜讚美之詞。同時,我也瞭解到《福貴》是由這部小說改編,但畢竟是改遍,與小說原文內容還是有很些偏頗的地方。

讀《活着》有感10

苦難是生命的常態,煩惱與痛苦總相伴我們一生。當你明白這,就沒有必要再自怨自艾 。

但是你可曾想過——自己的兒子被活活抽死,自己的女兒大出血而絕望的死去,女婿被水泥板活活夾死,父親在上廁所的途中死去,母親因爲沒有得到藥治而病死,妻子因爲生活的重擔而病死,只留下自己一個人孤獨的生活在人世間……沒錯,這就是《活着》主人公福貴悲慘的一生,餘華先生用他那近乎冷酷的文筆,帶我們走進了那個充滿壓抑的生活環境中。

我追隨着那個蒼老的人的背影,走在了那條充滿了苦難的石頭路上,目睹少爺福貴的荒誕、破產和艱難。

餘華先生寫作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從來不會讓生命的苦難一下子來臨,他都是先給讀者以光明希望——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懷了孩子,讓某些時刻有了溫情脈脈,有了簡陋的歡樂。然而就在我們以爲噩夢不再縈繞他們時,餘華絲毫沒有猶疑,他鐵青着臉讓自己的角色們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徵兆,近乎殘忍。

只留下我們錯愕當場。

“我看着那條彎曲着通向城裏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

當首先讀到有慶的死時,我真的發現自己已經無法再讀下去——有慶是一個非常乖巧的孩子,即使非常殘酷的社會現實中,他仍然沒有對困境大喊大叫,而是默默地承受着一切;有慶聰明善良,寧肯自己吃苦也要把羊喂好,然而面對現實,他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他家的羊死掉,也許有慶只能算是中國無數窮苦人家的一個典型,一出生的命運似乎已得到了定格。

聽說要獻血,第一個跑到了醫院,但沒想到卻被黑心的醫生活生生的吸死在了那裏!那時的福貴跑到醫院,卻發現早晨還活蹦亂跳的兒子卻變成了一具已經動不了的屍體,早晨還是熱的,晚上卻變成了冷的……

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後福貴只剩下自己。和一頭也叫做福貴的老牛。

餘華塑造的這一家人,對於生活的苦難和挫折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逆來順受:你給我什麼,我便承擔什麼……他們像是一個巨大的懷抱,默默地承受生活給予他們的所有苦難。

“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餘華說的這一句話,我到現在都未能夠解開其中的謎語。其實,說實話,當我讀完《活着》這一本書之後 我便不再想要翻開它讀第二遍——《活着》帶給讀者的那種令人窒息的生命的痛,讀了都會讓人潸然淚下。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傷的情節之間,福貴仍然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述說苦難的時候,眼睛裏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傷,還是欣慰。

也許真的是——生活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活着,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只有活着,纔有機會斟酌悲喜;只有活着,纔有資格評點成敗;只有活着,纔有心境品味榮辱;只有活着,纔有精力參悟生死……

“所以,可得好好活着,可得好好活着……”

讀《活着》有感11

暑假裏,無意間看見書櫃裏一本並不起眼的書,當時的朋友對我說這樣的書的催淚性很強烈,我一直不大相信,我想可能這樣的書一般都是爲了騙取不太理智的讀者的眼淚而使得他們浪費自己的感情和金錢的,因此,我也就一直沒有心情看這本書,直到這個暑假,終於有點屬於自己的空餘時間來閱讀這本本該早已閱讀的書。確實,此書的文學魅力很足,把我給感染了,不時見眼淚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

《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爲感人的友情,因爲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着的時候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的時候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作者利用一個地主少爺富貴一生的故事,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富貴的富貴因爲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抓了壯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兒已經成了啞巴,母親也病了,家裏一點吃的也沒有。命運就是這樣的作弄人,這樣的令人無法琢磨,令人尷尬的無奈着,痛苦着。

一次又一次戰亂和動盪,這個家庭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新中國成立,在大躍進運動中,饑荒餓得福貴的妻子家珍駝了背。鄰居們爲爭搶剩餘的發了黴的紅薯大打出手,福貴的兒子爲救學校校長的老婆產後大出血,踊躍獻血,忙亂中被抽多了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纔開始漸次上演,每看幾頁,都有我眼淚溼潤的感覺,壞運氣總是降臨到福貴的頭上,在小說的最後,悲劇和失敗越來越多,眼淚和痛哭幾乎成了家常便飯。

在描述苦難時代的背景下,“福貴”老人也經歷了人生所有的痛苦,當他看着一個個親人離自己而去的時候,心底實際是在滴血,是在哭泣,但他仍然挺過來了,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着人生,在年近古稀之時,以一頭耕牛爲伴,卻沒有一絲的沮喪,在他的臉上,你看不見生活有多麼的不好,看不到對世道的厭倦,有的只是歲月留下的滄桑,有的只是他帶給你的人生取向。

其實餘華《活着》帶給我們很多的思考,一個人即使生活再困苦,我們還是可以像“福貴”一樣,很好地活着,可以無遺憾地對別人說,我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自己周圍每一個對我關心的人,對得起自己曾經爲了某個目標所做的努力,就可以了。於是,這樣的人生,我無悔,我想,這就足夠了。

這就是我讀了本書的一點點感受,也是我成年的一次洗禮,它讓我變得更加成熟,讓我能更清晰地瞭解這個社會,瞭解人生的意義,不虛度人生。

讀《活着》有感12

今天終於看完餘華的作品《活着》,最打動我的是文中的家珍和小慶,家珍既具有中國傳統婦女的美德,還有新時期女性自立自強的倔強,小慶是一個非常懂事的孩子,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跑步時把鞋當手套,光腳丫跑步,既讓人心疼又讓人心酸。而作品又是以福貴爲線索貫穿了中國社會從解放前夕到十一屆三中全會整個社會的變遷,也展現了中國社會向文明的發展過程。

早聽說拍成電視劇《富貴》我打算再看一遍。理解電視劇和作品的不同。

至於這部小說的主題與內涵,一直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許多人都認爲這部小說太過於消極,過於沉重,對讀者可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會有這樣的評論也是難免的,因爲的確,這部小說從頭至尾都浸沒在一種悲劇的氣氛中,主人公富貴的一生是痛苦的,悲慘的,他的親人一個個的離他而去,他生命中那些難得的溫情一次次的被死亡撕扯地粉碎。讀者讀完整部小說,合上書本,看到封面上小說的題目——“活着”二字時,都會思索:活着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是否像主人富貴一樣,活着就是爲了承受活着的痛苦?另外,小說的結局——富貴和老牛一起生活,似乎也暗示着一種消極的觀點:人和動物的生命價值是一樣的,並沒有什麼區別,存在在這個世界上僅僅是一種“活着”的狀態而已。

然而我認爲上述觀點並不完全準確,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慘,但他從未放棄,一直堅持活下去,無論或者是多麼辛苦。因此我認爲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是這樣一個道理:活着雖然充滿了苦難,但路還得走下去。餘華在書中寫道:“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責任,是活着的意義,也許生命有些事你無法預料,無法改變,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負責,去擔當。因此不論活着多麼痛苦,你都要活下去,爲了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活着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責任。

讀《活着》有感13

"人爲什麼活着?""人活着爲了什麼?"說實在,我活了40年,卻從來沒好好考慮過這個問題,活着需要一種態度--《人爲什麼活着》讀後感。

有的人死了,我們還活着,這是一種幸福。活着的人都會說出這樣漂亮的話:人不能苟且偷生,更不能虛度光陰。人究竟爲什麼活着?日本"經營四聖"之一的稻盛和夫給了我們正確的答案,他在《人爲什麼活着》一書裏深透探析經營哲學中一個又一個的鮮明案例,猶如一個哲學大師娓娓道來。其實,書中滲透了很多人生哲學,這是我們需要用心感悟的。

稻盛和夫的一生不得不說是他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他一生創造了兩個世界五百強企業,我想如果僅僅擁有技術、資金、人才是無法實現的,而在於他懂得生活的真諦,他在經營企業中融合如何經營生命的完美組合,才使他的人生有如此的輝煌。就說1997年6月,稻盛和夫曾做過一次身體檢查,醫生告訴他患上了胃癌。他聽話之後,很鎮定,就像沒事一樣,只是淡淡的迴應了一聲:"是癌症嗎?"然後,他馬上去本州島西側的岡山縣進行演講。而在12年後的他,仍然健康的到中國做過一次訪問。

從這個事實中,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其實,人就像一臺機器,要不停地運轉,才能永遠轉動着,一旦機器停止轉動,就會生鏽,甚至變成廢鐵一堆。哪有機器不出毛病的,只要把它修理好了,就是一臺好機器;人也一樣,每個人都會生病,只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樂觀的面對生活,哪怕是癌症,你照樣能創造出新的奇蹟。

我的老丈人就是這樣一個從死神手裏活過來的人,醫院幾次下達回家等死的通知書,讀後感《活着需要一種態度--《人爲什麼活着》讀後感》。但就是他的樂觀心態和對生活的不放棄,他從死神的邊緣挺過來了。如今,他很快樂地活着,而且活得很有質量。爲什麼呢?

看了《人爲什麼活着》這本書,令我感悟最深的是,人活着需要一種態度。也許你的人生態度是消極的,那就是渾渾噩噩地過完這輩子,這是人生的一大悲哀;也許你的人生態度是積極向上的,那你將在人生舞臺的每個階段會創造無數的精彩,這是人生的一大幸福。面對這兩種人生,你該如何選擇?又是怎樣經歷過來的呢?

面對很多事,面對自己的人生,你的態度很重要。當自己遇到一件很棘手的事後,態度決定了最終的結果。人的一生也許有很多的不如意,有很多不經意的坎坷,我們選擇的不應該是放棄或是逃避,而是尋找問題的癥結,不管結果如何,你都應該正視,你都應該迎面直對。正如稻盛和夫所說,當一個人低落的情緒也會對一個人的健康造成很大的損害,樂觀地看待每一件事情,不論結局如何,最起碼我們贏得了經驗和保持樂觀的心態,因而心懷感恩、欣然接受這個考驗,這比什麼都重要。這就是人爲什麼活着最起碼的一種態度。

當我們每天走進辦公室,你是否想過"爲什麼"嗎?不就是爲了賺錢,爲了養家餬口嗎?其實,你錯了,你太單純了。這是你的一份工作,是你人生中奮鬥拼搏的一份事業,只要你以這樣的一種態度面對新一天的開始,那你的活着就是有意義的,是有價值的,至少比別人活得更有質量。即使你的工資少了點,你的職位低了點,你依然活得夠精彩。

活着就是活着,像一朵花靜靜地開,像一滴雨悄悄地落,花開和雨落就是一個很完美的過程,就是一個轟轟烈烈的美麗瞬間,也許什麼人都感覺不到,但這就是你人生意義的真實寫照!

面對自己的人生,我們要多聽聽花開的聲音,多看看雨落的舞姿。

讀《活着》有感14

《活着》這本書講述了男主人公福貴在經歷了人生中幾乎所有的生離死別之後依舊笑看人生的故事。這部小說名爲活着,但講述的卻是一個又一個死亡的故事。餘華用死亡來表明活着,似乎更有哲理。人說:“不經死之懼,焉知生之歡。”也許很多時候正是與死神擦肩而過,經歷了失去朋友,失去親人的痛苦。人們纔會真正靜下心來,去認真考慮該如何活着。

活着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在餘華的小說中,我們似乎讀出了這樣的意味。活着是一種過程,都需要我們去緩緩經歷,去觀賞,哪怕是病入膏肓,形容枯槁,又或是生離死別。餘華寫《活着》是在寫人對於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爲了活着,爲了更好的更健康地活着,在中國傳統最重要的節日春節裏,在疫情全面爆發的日子裏,人們顧不得團圓,毅然離家,奔赴前線,冒着生命危險。50多支醫療團隊,6000多名醫護工作者紛紛支援武漢。疫情無情人有情,隔離病毒卻永遠隔離不了愛。

有句話說得好,哪裏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有多少年幼的孩子對着即將離開的母親說:“媽媽,你要早點回家。”又有多少年邁的父母對着即將辭行的兒女說:“孩子,照顧好病人,更要照顧好自己!”疫情在前,他們從不退縮。爲了病人活着,爲了心中的那份責任,風餐露宿,守卡點,防疫情,保平安。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他們堅守崗位,恪盡職守,站在了防控疫情的第一線。他們爲了更多的家庭閤家團圓,爲了更多的人們幸福安康,更爲了被病魔纏身的人能夠活着,能夠好好地活着。

作爲一名學生,面對如此現實的活着與死亡,在克服恐懼的同時,我們緊跟着學校與社會的步伐,履行學生的義務,堅守學生的職責,努力學習,爲抗擊疫情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但此時此刻,一顆希望的火種也悄然埋進了我們心中,將青春與未來化作愛與關懷,將充滿整個社會。

疾病與災難都會成爲歲月的塵埃,總會有一天,這裏沒有歇斯底里的哭喊,沒有絕望與黑暗,春風會吹開這裏的櫻花,疾病肆虐過的冰冷土地下,是即將破土而出的春天。希望大家新的一年都平安喜樂,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讀《活着》有感15

活着,這兩個字的本質是生命的一種狀態,現在進行時ing……但是活着的意義是什麼,到底爲了什麼而活着,有些人說是爲了享受生活;有些人說是爲了實現自我價值。可是到底又有多少人能搞清楚活着的意義。

前一陣又看了《這個殺手不太冷》的電影,瑪蒂爾達問,生活是否永遠艱辛,還是僅僅童年才如此?里昂的回答是:總是如此。之前看的時候不以爲然,重新看到這段對白後,的確生活總是如此艱辛,但是還是要努力地活着。

在看過《活着》這本書之後,我漸漸地明白了活着到底是爲了什麼。清楚的記得《活着》中的一句話,“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書中,隨着福貴悠長的笑,他的人生如同電影一樣慢慢放映開來,那原本幸福的家庭,由於他的吃喝嫖賭走向了敗落,他也淪落到爲了養家餬口而不得不下地勞作的境地,從地主的身份轉變成了貧農,祖上攢下的基業也成了別人的家產。但是他經歷了抗日戰爭、內戰、饑荒、大躍進、文革他都死裏逃生,而家庭卻被命運肢解,那摯愛的親人一個個的離他而去,那是何等的悲痛——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聾啞女兒鳳霞難產而終、女婿被鋼板所夾意外慘死,只留下一個小小的孫子苦根,竟也在那個飢餓的年代裏,活活噎死。

尤其讀到有慶的死感覺一切都是那麼猝不及防,白天還蹦蹦跳跳的去學校,晚上就躺在那冰涼的板子上,爲什麼剛到任的縣長夫人失血過多就讓有慶一個善良單純的孩子爲此喪命,更讓人沒想到的是那個剛到任的縣長竟然是富貴一起抗戰的好弟兄,一切都是造化弄人啊。

他用那粗糙的雙手將所有的傷悲掩埋,如同那長眠於地下的親人,終於他孑然一生與“富貴”相依爲命。最後陪着他的只有一頭老黃牛,他笑着哭泣,沒有大悲大痛,講述的時候他也只是嘿嘿的笑着。我想,這也就是“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