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活着有感15篇

本文已影響 1.93W人 

讀活着有感15篇

讀活着有感15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活着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活着有感1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喬布斯改變了世界。喬布斯的才華、激情和精力是無數創新的來源,這些創新豐富和改善了我們所有人的生活,這個世界因爲喬布斯而美好無限。

每一個成功者背後總會有很多故事,在每一個成功者的身上總會看到很多創新點。現在我就用述創新個性、思維和創新意志這三個方面分別分析有關喬布斯的兩個故事。

在喬布斯十七歲那年,他就讀於一間貴族學校。但在經過六個月的學習後,他認爲自己已經看不到留在學校的任何價值,所以他毅然決定退學。雖然退學後的日子很苦,但是他說他喜歡這樣,他喜歡跟着他的直覺和好奇心走,他遇到的很多東西,此後被證明是無價之寶。例如在退學期間,他無意中學會了san serif和serif字體,他學會了怎麼樣在不同的字母組合之中改變空格的長度,還有怎麼樣才能作出最棒的印刷式樣。十年之後,當他在設計第一臺Macintosh電腦的時候他把當時所學的那些傢伙全都設計進了Mac,那也是第一臺使用了漂亮的印刷字體的電腦。

凡事都循規蹈矩又如何能創造出不同,比爾蓋茨是這樣,喬布斯也是這樣。他們頂着世俗的觀念,大膽地逃離所有人都認爲最有前途的路徑,自己尋找最適合自己的道路。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有創新的個性和創新思維去支持他們的行動。首先,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人格性格,我們應該要尊重每一個人的選擇,而不是根據框框條條去限制每一個人的發展。其次,貝爾納曾經說過,構成我們學習最大障礙的是已知的東西而不是未知的東西。我們需要打破桎梏,這纔是創新最基本的要素。普遍在人們的心中會有四種枷鎖,他們分別是從衆型思想枷鎖、權威性思想枷鎖、經驗型和書本型的思想枷鎖。我們不能對司空見慣的現象和已有的權威結論懷有盲從和迷信心理,這種心理使人很難有所發現、有所創新。所以要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個性的時候,我們要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要敢於有所質疑,質疑是創新的前提,懷疑是創新的開始。同時,我們亦要提高想象力、擴展自己思維的廣角,從多方面多角度去分析問題。

第二個故事是發生在喬布斯三十歲的那一年,他被自己成立的公司炒了魷魚。對於在而立之年的喬布斯來說,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在最初的幾個月裏。他對自己的路感到非常茫然。但後來,他慢慢發掘到作爲一個成功者的極樂感覺被作爲一個創業者的輕鬆感覺所重新代替,他對任何事情都不那麼特別看重。這讓他覺得非常自由,因此他進入了生命中最有創造力的一個階段。在接下來的五年裏,他創立了Next的公司,還有一個叫Pix—ar的公司。Pix—ar現成爲世界上最成功的電腦製作工作室。在後來的一系列運轉中,Apple收購了Next,然後喬布斯又回到了Apple公司。

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我們不能輕言放棄。我們應該找準自己的目標和方向。你只有相信自己所做的是偉大的工作,你才能怡然自得。如果你現在還沒有找到,那麼繼續找、不要停下來、全心全意的去找,當你找到的時候你就會知道的。這一切的事都要求需要有堅強的意志力去支撐。要練就創新意志需要經歷一個心理三部曲:即決心、信心和恆心。我們應該發揮人最大能動性,要自覺、要果斷地分析問題,在完成目標需要較長的時間時,想要做出一番事業時必須要有堅韌性,所謂:繩鋸木斷,水滴石穿,不達目標誓不罷休。

活着就是爲了改變世界。

讀活着有感2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餘華的《活着》是一部充滿血淚的小說。每當我掩卷之餘,都會甚感啓發,深感人生之無常,想到魯迅先生說過,人的悲歡是不相通的。

書中主要人物是一個農民,名字很吉利,叫福貴,雖然名曰福貴,但一生所謂的“福貴”從未光臨到他身上。他的一生可謂是“黃蓮樹上掛苦膽,苦上加苦”,死亡的陰雲時刻籠罩在他家的上空,他活着的意義,彷彿只是在爲了給自己最親近的人送行。福貴年輕時是一個百無一用的地主少爺,賭博輸光祖業後就從此一蹶不起,厄運頻頻。先是父親氣急攻心從糞缸上掉下來摔死,母親病死,接着兒子有慶被醫院抽血過多而死,女兒鳳霞產後大出血致死,妻子家珍病死,女婿二喜做工遇難橫死,外孫苦根吃豆子被撐死。

從地主變成貧民,被國民黨抓壯丁,土改,大躍進,,分田到戶,最後看着一個個親人相繼離他而去,到晚年,年邁孤苦的福貴與一頭通人性的老牛相依爲命……

每讀一頁,都讓我止不住淚溼雙眼,生命裏難得的溫情總是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但是,面對這傷心而略有些荒唐的死亡,福貴並沒有對生活絕望,而是堅強地活下來了。

從福貴能這樣活下來的經歷中,彷彿通過他的活着告訴人們,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活着,生命纔有意義,不論你是以一種怎樣的姿態活着。有時候,苦難也是生命中的一種必然,不能輕易的放棄生命纔是實質。書的最後寫了這樣的一段話:“我知道黃昏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的來臨。”

想到《肖申克的救贖》裏的那句話,人活着只有兩件事,忙着生或者忙着死。這本身就是一次對生命意義的哲學追問。結尾那個與富貴同行的老牛暗示一個另高貴的人難以接受的事實:其實人真的只是一種存在,它和萬物一樣並無意義。

“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我之所以取名爲雲淡風輕,只是嚮往句中那樣的頓悟及豁達,人生追求的一種境界,它讓我知道了從容的行走在這世間,是一種成熟與智慧的美。

淡然,悠然的活着,它的力量不是用來吶喊,而是忍受。忍受是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與平庸。所以,無論“福貴”是否降臨於我,我一定要好好的活下去。

讀活着有感3

在老師的推薦下,我讀了《活着》這本書。讀之前我聽同學說,故事很悲慘。以至於在一段時間內,我以爲它是一本普通的寫農民悲慘生活的小說,講述活着的不易。然而在我讀了它之後,我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悟。

故事是以一個叫福貴的老人展開的,用第一人稱的方式給別人講述了自己的大半生。從他身邊的人一個一個多起來,再到一個一個地離去,我感到難過,同時又覺得這樣的生活真實又不可思議。真的會那麼巧嗎,身旁的親人怎麼會一個不剩地全部離去?然而,未來,是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能掌握和確定的。

雖然生活很困苦,但是我能體會到他們有時的幸福感。正如作者餘華在序中說:“我說在旁人眼中福貴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對於富貴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和賀拉斯:“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後,在他生前和葬死前,無人有權說他幸福。”幸福到底算是種什麼?它不是一些物質,而是一種滿足的,用心的感覺。在一生當中,在一生的暮年,怎樣才能做到擁有福貴那樣的真心與坦誠,無悔?

在餘華日文版自序中,提到關於“生活”與“倖存”的辯解,面對問題:“爲什麼在如此極端的環境中,還要講生活而不是倖存?它們之間的輕微分界在哪裏?”答道:“在中國社會底層的人來說,它們就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代表了方向的不同。對《活着》而言,福貴經歷了苦難,但是他在講述自己的故事。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講述的是生活。”

無論怎樣,日子都會過下去,明天總會到來,也總會離開。它從來不會因爲某些事而停下腳步,它永遠均勻地前行着。就像現在的我剛考完期中,就像當初考完兩天半的中考一樣,惶惶恐恐地訝異着,十天前還發愁的考試,現在竟都過來了!何止一場考試,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

福貴倚在樹下,慈愛地看着他的老牛,向傾聽者訴說自己的一生——應該也是歷歷在目,恍惚之間就在眼前。活着,是那麼不易,又是那麼簡單。它需要用心經營,用愛來呵護。我正活着,我感受着。

讀活着有感4

暑假裏,無意間看見書櫃裏一本並不起眼的書,當時的朋友對我說這樣的書的催淚性很強烈,我一直不大相信,我想可能這樣的書一般都是爲了騙取不太理智的讀者的眼淚而使得他們浪費自己的感情和金錢的,因此,我也就一直沒有心情看這本書,直到這個暑假,終於有點屬於自己的空餘時間來閱讀這本本該早已閱讀的書。確實,此書的文學魅力很足,把我給感染了,不時見眼淚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

《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爲感人的友情,因爲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着的時候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的時候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作者利用一個地主少爺富貴一生的故事,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富貴的富貴因爲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抓了壯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兒已經成了啞巴,母親也病了,家裏一點吃的也沒有。命運就是這樣的作弄人,這樣的令人無法琢磨,令人尷尬的無奈着,痛苦着。

一次又一次戰亂和動盪,這個家庭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新中國成立,在大躍進運動中,饑荒餓得福貴的妻子家珍駝了背。鄰居們爲爭搶剩餘的發了黴的紅薯大打出手,福貴的兒子爲救學校校長的老婆產後大出血,踊躍獻血,忙亂中被抽多了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纔開始漸次上演,每看幾頁,都有我眼淚溼潤的感覺,壞運氣總是降臨到福貴的頭上,在小說的最後,悲劇和失敗越來越多,眼淚和痛哭幾乎成了家常便飯。

在描述苦難時代的背景下,“福貴”老人也經歷了人生所有的痛苦,當他看着一個個親人離自己而去的時候,心底實際是在滴血,是在哭泣,但他仍然挺過來了,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着人生,在年近古稀之時,以一頭耕牛爲伴,卻沒有一絲的沮喪,在他的臉上,你看不見生活有多麼的不好,看不到對世道的厭倦,有的只是歲月留下的滄桑,有的只是他帶給你的人生取向。

其實餘華《活着》帶給我們很多的思考,一個人即使生活再困苦,我們還是可以像“福貴”一樣,很好地活着,可以無遺憾地對別人說,我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自己周圍每一個對我關心的人,對得起自己曾經爲了某個目標所做的努力,就可以了。於是,這樣的人生,我無悔,我想,這就足夠了。

這就是我讀了本書的一點點感受,也是我成年的一次洗禮,它讓我變得更加成熟,讓我能更清晰地瞭解這個社會,瞭解人生的意義,不虛度人生。

讀活着有感5

“田野裏,一個老者,牽着一頭老牛。”

他慢慢地走着。

我慢慢地讀着。

這是一本講述生命的書。讀這本書的時候,坦白地說,書中的道理只是隱隱約約地懂得。畢竟才13歲的年紀,什麼大起大落都還未經歷,對於生和死的概念,只是模棱兩可地印在腦海裏,唯一真切地,就是發自內心的感動。

於是我靜靜地坐着,聽着福貴講述他的一生。年少時的福貴是個冷漠的浪子,直到賭博輸光了家產纔想到回頭,可晚了,父親在巨大的打擊下猝然離世,他們一家遷居到小茅屋內,這時的他已懂得體恤親人,參與勞動,可不幸紛至沓來,福貴被抓去服役,在炮火中滾打,看盡了流血與死亡,好不容易逃回家來,妻子家珍卻在不久後生病死亡。兒子有慶,女兒風霞,孫子苦根,母親,二喜,這些曾相依爲命的家人都在苦難的生活中一個接一個的離去。最後只剩下福貴,牽着老牛,在田埂上勞作。福貴說:“我會好好地活着。”這句堅定的話,卻充滿了悲涼。時間如流水般,帶走了他生命中所以的人和事,最後的福貴,孜然一身,只剩下滿腦子過去的回憶。

可福貴的一生中何嘗就沒有溫情,風霞嫁人時的幸福,兒子長跑第一名時的自豪。但這些時光很短促,在他體會了活着的幸福後,只一下,就又嚐到了死亡與分離的痛苦。

他的一生就如一個多棱多面的球,他在裏面不停地跑,那一棱一面就不停地閃現,他不可能在哪一處徹底地停下,只要他還活着!

最早看這本書的初衷,是因爲別人說看這本書你會從頭哭到尾,但到最後發現不然,福貴的悲傷,並沒有激發出我心裏的淚水。是因爲,這些苦痛本身就和福貴的生命融爲一體。正是這些磨難,讓我覺得福貴是真真切切地活着。他就好比是在走一根平衡木,時而在高處,時而在低處,所以最後能在中間平平穩穩地坐下來。但在高處時的雀躍,和在低處時的恐懼,是無論如何忘不了的。

總而言之,他生命的魅力所在,就是那無徵兆的變化。在歷經種種之後,福貴兩腳踏地,悵然長嘆的感覺,是我可能永遠無法體會到的。

爲什麼仍然活着?因爲仍然在生命的長河中行進。

福貴的生命可能即將結束,可是我的生命仍在起航,讀了這本書,使我對自己未知的生命魅力有了更多的嚮往。

活着?活着!

只是闔上書本之時,內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慾望和紛爭的平靜。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着,縱使要擔當諸多難以承納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堅忍,頑強。這應當便是生命的力量罷。

讀活着有感6

“炊煙在農舍的屋頂嫋嫋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後消隱了……慢慢地,田野趨向了寧靜,四周出現了模糊,霞光逐漸退去。”落霞裏的鄉村寧靜安逸,但合上書本的我此刻內心卻難以平靜。這是第一次閱讀餘華的作品,他冷漠無情令人發怵的筆風令我驚歎不已。他將中國六十年發生的災難都置於福貴一家人身上,一波波苦難的來襲,一個個生命的終結都使人物遭受巨大的打擊,給讀者出乎意料的感受。而又正是在層出不窮的命運的刁難中,福貴深刻地活着,身爲白髮人卻一一送走身邊的黑髮人,對於他來說,沒有什麼比活着更美好,沒有什麼比活着更艱難。

福貴是舊中國裏一位地主家少爺,年輕時沉迷於賭博,輸光了家產的他只能與家人在一間茅草屋內相依爲命。禍不單行,誰會料到福貴在去給母親抓藥的路上被拉走當壯丁,加入了國民軍。幾年後被解放軍俘虜,這才被資助盤纏得以返鄉。回到家時母親已然去世,只剩下妻兒三人清貧度日。看到這裏,我爲福貴與家人的重逢欣喜,可不知這只是苦難的前奏,母親的死只是一個開始……

中年時期福貴趕上了人民公社和大躍進,他首先面臨的是兒子有慶的死,這也是讓我最難以釋懷的。有慶是個善良樂觀的孩子,他熱愛他的兩隻羊,每天爲了割草餵羊和上學而奔波,他的存在無疑爲整本書陰沉冷漠的主調增添了幾分亮麗色彩,可他卻由於與臨盆的縣長妻子血型一致而被迫獻血致死。我不禁怨憤,埋怨餘華無情的筆風,憤恨那個黑暗的社會,怎麼忍心讓那個對生活充滿希冀嚮往的孩子遭遇死亡的命運。接着是死於生產的鳳霞,敗於病魔的家珍,意外身亡的二喜和活活被嗆死的苦根…。

故事的結局是福貴與同名老牛互相依偎着生活,福貴自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着一個死去,我還活着。”想想福貴的一生,雖然將如此多大苦大難安置在一個人物身上可能只在小說中才會出現,但他的人生何嘗沒有向我們講述活着的意義。時運不齊,命途多舛,但只要活着就還有希望。

我時常思索爲何福貴還能安然地活着?爲何他能用冷靜鎮定的`口吻述說苦難的一生?那是親眼目睹至親們逝去,數次遭遇希望破滅打擊的有思想和情感的肉體啊!是何種強大力量支柱着他在人生路上不斷前行?我想最重要的應該是福貴豁達的品性和堅韌的人格。餘華曾說起他的寫作緣起,“我曾聽過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地打動了我,於是我寫下了這篇《活着》。”福貴面對生活的無情與殘忍並沒有無限苦楚或怨天尤人,而是以忍受的方式用生命的力量戰勝了現實。除此之外,小說中福貴家人帶給他的溫情也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話是家珍病重,自知時日無多時對福貴說的話:“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見你們”。不想死,不爲富貴名利,只爲相伴家人,樸實真摯的深情讓福貴的生活在痛苦淒涼之外蘊含着人性的溫暖。《活着》,以波瀾不驚的文字震撼着我的心靈。生活固然坎坷,何不握緊堅韌與樂觀,找尋生活中的美好,如福貴那樣活着,不屈地活着。

讀活着有感7

“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

餘華說“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因此,忍受與苦難造就了活着。

看書過程中對作者文筆無比佩服,用第一人稱講述他在田間遇到的這個叫福貴的老人的一生。卻又恨他,恨作者一次次給我們一點點美好,一點點希望,卻更把我們推向更大的深淵。

第一次大哭是有慶突如其來的死亡,那個早上還迷迷瞪瞪就跑去給羊割草,中午放學又光腳跑三四十里地回家割草,急急忙忙扒了飯回學校的有慶就這樣,被抽血死去。怎麼能讓人接受呢?等看到鳳霞有了美好的家庭,卻又因爲生孩子大出血而死。好不容易生下的苦根,卻又因吃豆子而死。騙我的,生活還是這樣狗屎。

我無法再像一開始那樣批判福貴,將他不幸的開始歸結於自作自受。魯迅先生說人與人的悲歡並不相通,這個世界上也從未有過“感同身受”這回事。沒有經歷過,其所言所行都十分蒼白而無力。

如果有人問我如果你是福貴,你能挺過這麼多苦難,繼續活着嗎?我想我是不能的,但是如果我真的成了福貴,可能也是這樣活着。

我以前也總覺得爲了活着而活着沒有意義。有一段時間心理上出現了很強的抑鬱情緒,其實什麼也沒有發生,卻感覺自己在泥潭裏。在深淵,在低谷,甚至對生活失望,對人際交往無感,其實活着就是活着沒有任何意義。我的經歷跟福貴相比不值一提。

現在我只想好好的活着,有意義的活着。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我讀了《活着》,很感動,爲故事裏的福貴悲慘而掉下了眼淚。餘華曾感嘆福貴是“這個世界上對生命最尊重的一個人。”同時餘華又表達了這樣的意思:《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 一個個親人離他而去,從一個地主少爺到敗家子,被拉去做壯丁,九死一生回到了家,女兒卻因病變得又聾又啞,時候的飢餓歲月,之後兒子,妻子,女兒,女婿相繼離世,連小孫子也死了,一個老人和一頭老牛相依爲伴。他承受了太多的不幸,但他卻沒失去對生活的熱誠,和他的福貴在夕陽中爲活着勞作。

餘華認爲,活着,是基礎的基礎,如果生命的個體不存在,那麼,連猿猴都不會有,更不會有勞動,也不會有人,當然就不會有人類社會。從這層意義上說,餘華的《活着》,體現出了深刻哲學,能加深讀者對生命本質的感知和讀解。

一個完美的答案:生命因爲存在而有意義,活着就有意義!不管發生什麼,也不爲什麼,好好活着!

“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錯人了,我啊,就是這樣的命。年輕時靠着祖上留下的錢風光了一陣子,往後就越過越落魄了,這樣反倒好,看看我身邊的人,龍二和春生,他們也只是風光了一陣子,到頭來命都丟了。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着一個死去,我還活着。”

讀活着有感8

第一次接觸《活着》並不是通過看餘華的小說,而是看電視劇《福貴》。這部電視劇通過改編余華的小說《活着》而拍攝的,那時候奶奶很喜歡看這個電視劇。也許是同樣經過那樣的年代吧!

真正讀到餘華的小說,是同學送給我的禮物,那是的我並不知道餘華,也不知道他的小說,但因爲同學的禮物,我很樂意的收下,並仔細的閱讀了這本小說。起初,我並不知道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並不大懂,只是深深沉沉的知道這是一個老人在回憶,回憶以前的日子,以前的痛楚,零零碎碎的片段,讀得我懵懵懂懂。與此同時,也引起了我很大的興趣,我嘗試過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認識主人公福貴,去走進他的悲慘世界,但我依舊還是在門外徘徊,着更激發了我對他的好奇心。於是,我決定上網查查這本書,搜出來的詞條十分多,也看見了他的評價更是好多好多,人們不吝惜讚美之詞。同時,我也瞭解到《福貴》是由這部小說改編,但畢竟是改遍,與小說原文內容還是有很些偏頗的地方。

讀活着有感9

《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爲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活着》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重量,它沒有斷,《活着》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主人公曾經嫖賭輸光了家產,但是親人並沒有拋棄他,這令他悔悟。這時候他明白只要活着貧窮未必不好,只要有愛,有關懷。然而妻子得病,兒子被害,女兒難產致死,女婿事故死亡,孫子被自己的疏忽害死,一切一切的悲劇接連發生,最後只留下自己活着,然而經歷了種種的他卻有了超然的心境,面對自己的過去可以冷靜的回憶與論述。

他在剩下的日子裏與老牛爲伴,寄託着自己對親人的懷念,與對生活的感激,儘管不幸發生在自己身上,但卻慶幸自己曾經有那麼好的妻子,懂事的孩子。他的人生了無遺憾!

作者沒有發泄,沒有控訴或者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主人公福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先後離他而去,一次次在絕望的邊緣徘徊,但是他卻有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當他發現間接害死自己兒子的使自己昔日患難與共的春生是他選擇了埋葬仇恨,他們之間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誰亞無法拋棄地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即使是在絕境面前他依舊勸解朋友要堅強地活着,只要活着,只爲能夠活着。

作者沒有發泄,沒有控訴或者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我們現在的生活中無疑也會有許許多多的困難也挫折,有的時候我們確實很難以承受,然而每當我想當福貴他依舊感恩生活的時候我就會自慚形穢,覺得自己與福貴的差距,或許我無法在經歷這些苦難之後得到內心的昇華,然而我卻可以通過對福貴經歷的觀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樣的感慨!

無論怎樣,生活總要繼續。只要活着就好,只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讀後感作文

人應該怎樣活着?在老師的推薦下,我在暑假閱讀了餘華創作的《活着》,那質樸的語言和近乎光怪陸離的情節讓我爲之折服,使我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如聽驚雷,如沐春風。

小說的講述扣人心絃,讓人爲之動容。全文以作者與一位名叫富貴的老人的聊天展開,當作者和老人見面時,這位老人早已年近八旬,夕陽的餘暉照在老人黝黑的臉上,似乎每一條皺紋都充滿着滄桑與故事,他將自己的過去向作者娓娓道來。老人年輕時出生於一個富裕的家庭,他的生命本該大富大貴,然而他卻不思進取,憑着父母辛苦打拼來的財產肆意揮霍,儼然是因爲執挎子弟,並且在不久之後輸光了家中的所有財產。他父親在死前爲他做了最後一件事——把祖屋和地契賣了,替他還債。終於,福貴在無盡的懺悔中徹底醒悟了,他開始嘗試着做農活,雖然一家人的生活飢寒交迫,但也非常踏實。

千萬不要以爲故事到這裏就結束了,如果作者以如此平淡的結尾收場,那他就不是餘華了。或許是年老的緣故吧,福貴的母親因經受不住苦難的折磨,在與命運的抗爭中撒手人寰;緊接着,他的妻子也得了軟骨病,追隨他的母親去了天堂;而他的兒子則在唯他人輸血時因失血過多而死亡;女兒在生下一個男孩“苦根”後,便一睡不醒。看到這裏,我真的很無奈,很痛惜,而福貴卻仍然在與猙獰大笑的命運抗爭着,從未放棄。但是死神並未眷顧他,反而令他家唯一的血脈苦根在吃東西時噎死了。

整本書以戲劇性的一幕收尾了,只留下讀者仍在原地呆呆地站着,回想剛剛所受的心靈洗禮,內心不盡感慨萬千。“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作者如是說道,是的,是一本充滿血和淚的書,通過中國農民的生活去告訴人們只要用自己的勇氣和活着的決心來承受巨大的苦難,一切都會迎刃而解,就像“千鈞一髮”,用一根頭髮承受三萬斤的重量也不會斷。其實,絕望是不存在的,我本不信,但在看完這本書後,我不得不說確實如此。

福貴的生活方式值得我們學習,時間的漫長與短暫,時間的動盪與寧靜,在他的一生中非常明顯地體現着,但他用學會了適應。也許,他的一生悲苦地讓人感到窄若手掌,可是他的一生卻又十分頑強,寬若大地。這是個矛盾的問題,福貴在命運面前看似弱不禁風,實則頑強抵抗,用苦難安慰疲憊至極的心靈。

“活着,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餘華在序中這麼寫,沒錯,面對命運,忍受在是最強大的力量,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看着《活着》紅色的封面,我再次聯想到命運的驚心動魄;再次肯定絕望是不存在的;再次感嘆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爲了任何其他繁雜的事物而活着,只有清醒而決絕地活着,纔對得起生命!

讀活着有感10

一、“活着”的深意

“活着”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與平庸。

福貴,這個曾經風光一時的富家少爺因爲年輕時無所顧忌的胡鬧和爲所欲爲毀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他終於在貧困中覺悟,也許那並不算遲。可厄運的陰影一直追隨着他的腳步,殘暴地奪走每一個與他有緣的人的生命,毫不同情。他的父母在家境敗落後相繼死去,喪失女的傷痛還未平復,與自己同甘共苦的妻也離他而去。最後,連他唯一的孫也沒有逃過死神的魔掌,只剩下他一個人孤獨地活着。

福貴親手埋葬了六個至親的人。不知是命運對他的特別眷顧或是另一種懲罰,他活了下來。在歷經了那麼多另人難以想象的苦難之後,他學會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壓。他只是很單純地爲了活着而活着。記得有那樣一句話: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長成爲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的雙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麼,不管脖子上套着什麼,不管肩上負載着什麼。

“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

我看着那條彎曲着通向城裏的小路,聽不到我兒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灑滿了鹽。

爲了救縣長的女人,有慶可以說是被害死了。看到這裏我流淚了,儘管懷疑故事的真實性,卻始終感到沉重。因爲當時社會複雜的人際關係,有慶送掉了年輕的生命。我一直無法釋懷,眼前總是浮現出一個瘦小的男孩舉着鞋,朝我跑來.他分明是笑着,我卻看到了他眼底的悲哀。

二、簡單的幸福

“我也不想要什麼福分,只求每年都給你做一雙新鞋。”

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許這就是家珍所認定的幸福.兩年前看完《活着》,很多細節都已經模糊了,可是家珍的這句話卻深深地刻在我的記憶裏,直到現在依然如此清晰。只有經歷過分離之苦的人才知家人團聚的真實可貴吧。

我總是因爲無法得到上天的特別眷顧而抱怨命運的不公。從兒時眼饞玩伴手中的洋娃娃,到現在羨慕女友的美麗出衆,我一直扮演那個自卑的角色。母親說我總是把目光停留在未知的遠方,而忽略了身邊唾手可得的小幸福。我不信,我不正是因爲找不到所謂的幸福,才那麼努力地追求嗎?

直到看到家珍的話,我突然感到茫然,曾經執着着的夢想也開始變得模糊。難道真的是我錯了嗎?我開始回憶過去的點滴:每天早晨母親比鬧鐘還準時的morningcall,在自修課上和同桌狂吃零食,傍晚一家人圍在桌前吃飯,熱氣給父親的眼鏡片蒙上一層白霧??我發現自己擁有的太多,也正因爲自己擁有,才覺得它們似乎是可有可無的。

前些天,一個好友打電話來說她父親車禍被送進了醫院,好在並不是很嚴重,只要留院觀察幾天。我一邊安慰她,一邊想,此刻父親可能也正開着車穿梭在這擁擠城市的某個角落吧,不禁有些擔心。突然發覺,我可以什麼都不要,只希望一家人能平平安安的,晚上可以吃到父親的拿手好菜,聽到母親越來越親切的嘮叨??

幾天後,好友一臉喜悅地告訴我,她父親出院了。看着她臉上洋溢着的笑容,我更堅定了:原來這就是我所追求的幸福。

讀活着有感11

最早接觸《活着》這部作品是跟着外公外婆看由此改編的電視劇。那時的我,年齡尚小,卻被這部劇吸引了,並且爲它哭過很多次。後來看了一遍小說,與電視劇有些出入,但傳達的主要內涵並無變化。

近來,在健健那裏又看到了《活着》這本書,便借來又重溫了一遍。小說主人公富貴年輕時是地主兒子,用今天的話來講算是一個"富二代".因賭博輸掉了全部的家當,淪爲一個貧窮的農民,在歷經自己的兒子、女兒、女婿、妻子、孫子相繼離世的悲痛後,富貴頑強地活了下來,感悟了一個人活着的意義。

最令我爲之感動的是富貴的女人家珍,在家境富裕的時候,富貴整天在縣裏吃喝嫖賭,對懷有身孕的家珍拳打腳踢。家道中落以後,家珍並未離開富貴,而是不顧父親的反對抱着剛滿半個月兒子回到了富貴貧窮的茅屋裏。富貴好幾次說家珍是個好女人,娶到他是他這輩子的福氣。他遺憾沒有讓她過過一天好日子,但我想家珍是幸福的,因爲日子雖不如以前的富裕,但富貴的心卻落到了她的身上。在家珍臨終前,她對富貴說:"若有下輩子,我還嫁給你。"他們是不幸的,看似一無所有,實則擁有一切,幸福也許跟錢沒有關係,只要一家人的心是在一起的,那麼憑藉自身的努力,在困苦中也能品味幸福的真諦。最重要的是人的心能不能相偎相依。若能,怎麼樣都是幸福的。

富貴從富家公子淪落到中下貧民,又接二連三送走了自己身邊的親人,先是兒子因給縣長夫人獻血過多而身亡,接着女兒難產死亡、妻子也終於熬不過身體因病而逝去,最後女婿與剛滿五歲的小孫子也跟着去了。這個過程便是富貴的一生,其中反映出當下時代農民的苦難生活。生活是苦的,但幸福好像沒有缺席。所以餘華先生在敘述這個故事時採用的是第一人稱。既由富貴在暮年之時在田埂上向一位年輕人講敘他的一生。餘華說:如果採用第三人稱則有可能使這樣一種人生只有苦難而沒有幸福了。在夕陽斜照的田埂上敘說他的苦難人生,如果你覺得只有苦難,那麼你去看看他平和的敘述,你便可以想象他眼神的柔和,然後在他趕着牛兒離去的時候,感受到他平靜的幸福。人性的光輝與溫暖就在這裏彰顯。

讀活着有感12

作者在小說中刻畫了不多的人物和相對於這些人物而言太多的死亡。小說的主人公“福貴”成爲惟一生存下來的人。這種鮮明的對比更加突出了小說以“活着”爲題的深刻的含義。如果在平穩的生活中所有的人物都能經歷了所有的磨難得以生存,無論他們的生存狀態到了末了是如何,是屬於幸福或者困苦或者平庸中的任何一種,主人公都不會深刻地感受到“活着”對於他個人有着多麼巨大的意義。“福貴”在整個小說的故事歷程中就是通過一次次感受身邊的人的死亡來重複地體察自己的生存,並且用他自己的生存來紀念別人的死亡。對於一個小說中的人物而言,在幾十年的時間裏重複着對死亡的觀察和紀念實在是一件

相當殘酷的事,在現實中的人恐怕沒有誰能如“福貴”那樣承受,而更殘酷的是“福貴”在觀察和紀念了那麼多的死亡以後活了下來,並且從觀察死亡的哀傷中超脫出來。在這樣的故事面前,作爲讀者的我很難從同情和敬佩中選擇出合適的心情去對待“福貴”這樣一個歷經了財富的消失、歷史的更替、家庭的淪亡而最後仍然有勇氣生存的人物。他確實有值得同情的遭遇,雖然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必須由他自己負責,但是他的對生存的義無返顧的堅持給人相當的震撼。

作爲一個故事而存在,小說不會有太多的感人的力量,至多是個典型的悲劇故事。但是作者的敘述方式給了小說超越了故事的力量。在敘述這樣一個殘酷的與死亡結緣的故事的時候,作者用的是交錯了歷史和現實的第一人稱的表述,彷彿“福貴”在你面前向你陳述他自己在過去的幾十年裏所經歷的一切。歷史上的風風雨雨淡淡地隱藏在故事的背後,雖然自始至終都影響着故事,影響着故事中的人物,影響着故事中的人物的生存狀態乃至決定着人物的生死,但是歷史並沒有妨礙人物在故事中的性格的同一性,也沒有妨礙小說如同敘述故事般的表述方式。在整部小說裏,作者的筆調既沒有謳歌人物的熱情,也沒有漠視生存與死亡的冷淡,而是一種貫徹着通達的平靜。這種平靜一定是作者深刻思索的產物,因爲似乎只有這種平靜才能體現小說的震撼力。太熱烈的筆調可能使故事落人庸俗的悲劇故事的行列,太冷淡的筆調或許會因爲小說中太多的死亡而顯得奇詭,而這種恰到好處的平靜使得作者的精神力量貫穿到每個句子當中,讓死亡以及死亡的數量都成爲推動故事向前進的力量,也成爲完整“福貴”這個主人公的性格和人格的力量。這樣的力量的體現也許正是餘華不同於其他作家的原因之一。

讀活着有感13

那天下午,我在書架前反覆看,希望找到一本書,洗一洗我那被塵世喧囂弄得灰濛濛的心靈。當我看到這本書——《活着》時,就感到一種力量——“活着”,那是一種怎樣震撼人心的衝擊力啊!作者以其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真摯的情感帶領我們去探索人——他是怎樣一步步走來,又是怎樣一步步走去。

本文的主人公叫福貴,他的生命應該是大富大貴纔對。但是他的生命軌跡與我的猜想完全不同。從主人公輸光家產開始,災難便接踵而至。

父親因自己的不孝而離去。母親和妻子也因困苦的日子而失去了生命,女兒也因沒錢看病而失聰。

富貴沒有退縮。他試着學做農活,曾經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現在卻要承擔起養家的責任。可當每次生活有了起色時,打擊總是接踵而至,親人一一故去。父親的振興家業的期望完全成了泡影。可悲,但又沒有辦法。

生命中的人和事物時時刻刻在經歷着變化,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構成不同的景象。不論這些景象是美好還是醜陋,其本身的豐富性也是令人敬佩的。人生多彩,世態萬千,我們有幸經歷這一切,不得不對生命的磅礴肅然起敬。

  生命是堅強的。

福貴在一系列常人難以想象的沉重打擊之後仍然能夠繼續忍受痛苦,堅強的生活,用一切方法鼓勵自己,而沒有向命運低頭。不論從身體上還是心理上,有千般難萬般難,卻最終能夠適應,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向困難退縮呢?

  生命是令人感動的。

福貴在生存的最底線掙扎的時候,仍是萬分善良地總能想到辦法寬慰自己。“只要人活得開心,就不怕窮。”“想來想去,這都是命。”“再苦也要熬下去。”他甚至不惜用苦難安慰受傷而疲憊至極的心靈,哪怕在親人一個個故去後還想着,也好,所有的親人都是我親自安葬的,都葬在祖墳邊,也不再有什麼牽掛了。善良與忍受,是傳統,也是本能!

  生命是偉大的。

生命是雪山之巔千年積雪融成的溪水,載着渾厚的積澱卻始終歡樂地發源,流向遠方。不因爲歷史的沉重而背有包袱,不因爲面前的艱險而有所停頓,婉轉着傾瀉而下,尋找本位的歸屬,知道投入大海的懷抱。

生命如此偉大而美好,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去珍視她呢?

既然我們沒有理由逃避生命中的苦難,那麼就奮起努力吧!珍愛自己的生命,好好的活着!

所以珍愛生命吧,讓生命放出光彩!

我堅信;長歌懷采薇,明天會更美。

讀活着有感14

活着與死亡都是一個年輕生命難以駕馭的。而面對死亡,最痛苦的不是離去的人,而是那被迫承受這一切的生者——他們不僅肩上多了一份責任,而且身邊少了一個一同承擔此事的人。

福貴正是這樣一個可悲的生者,他的一生幾乎是幾千萬人的縮影,中國近百年來經歷的苦難都在他身上清晰地投射出來,他有着傳奇般的人生,但你絕對不會希望自己擁有那樣的傳奇。

福貴當年是地主的兒子,每天揮霍家中的積蓄。儘管有了妻子,可他依舊吃喝賭。不僅輸光了家產,還氣死了父親,就連妻子及肚子裏的孩子也被孃家人接走了,只剩下他和年老的母親及年幼的鳳霞相依爲命。這時的福貴才體會到這生活的艱辛。命運本來就非常不公平,只要內心充滿希望,憑藉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與韌勁去努力,命運就一定會對你產生奇蹟。

誰知,剛幸福不久,命運對福貴更不公平了。妻子與他的兒子相繼死去,鳳霞也成了聾啞人。最後只剩下福貴一人和一頭與他同名的老牛。

當我合上這本沉重的黑皮書,淚已溼眼眶,讓我感慨萬千的不止是福貴經歷的種種悲慘,更因爲他經歷了這麼多困難,卻依然卑微地活下來,他所承擔的已遠遠超出普通人能夠想象的範圍。

面對死亡,最痛苦的不是離去的人,而是那被迫承受這一切的生者——他們不僅肩上多了一份責任,而且身邊少了一個一同承擔此事的人。

但是,正因爲如此,生者纔要更堅定地活下去。那是因爲他們揹負的,不僅僅是自己的明天。

讀活着有感15

在我讀過的衆多書籍中,沒有一本能和餘華寫的《活着》相提並論的。

徐福貴出生在一個不平凡的年代,一生風雨飄零。年輕氣盛的福貴仗着家裏有錢,在小城內花天酒地,終受人蠱惑,將自己的家業盡數輸在了賭場上。從此一連串的打擊使福貴對人生的有了萬念俱灰般的絕望。妻子臥牀不起;兒子因醫生愚昧與當時社會的不正之風所害失血過多而死去;唯一的女兒徐鳳霞因請不起醫生看病而失語,最終不得不歪頭結婚,之後有因難產而死。

雖說福貴一生的悽慘與當時社會的動盪不安密不可分,但如若不是他在人生最應該用功的時候荒廢學業,又怎能一事無成?當他把祖輩幾代人的積蓄全部揮霍的賭場而絲毫不顧家人應如何活下去,可謂麻木之至。在本應在學校裏勤奮學習的青年時代流連於鶯花柳巷,喝的爛醉如泥,不省人事,可以說是墮落之至。如此一個麻木,墮落的行屍走肉般的人,等待他的也只會是孤獨,落魄的人生,從而只能掙扎在社會的最低層。

反過來再想想我們,這些處於花樣年華的少年,又何償不是處於最應該努力拼搏的時期呢?所以,我們應該在人生最美好的年華奮力拼搏,爲自己美好的未來打好堅實的基礎。否則你將會走向和福貴一樣的顛沛流離的人生。

在人世間有很多活法,但是你想高貴地活着,就一定要學得一身好本領,在人生至關重要階段做好該做的事,眼下我們就應該努力學好每一門學業。你所獲得的將是一盞通往成功的指明燈,掌握一把開啓未來之路的金鑰匙。

讓我們爲了美好的未來,能夠尊貴的活着而努力學習吧!21世紀的燦爛輝煌將由我們譜寫!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