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活着》的讀後感(精選12篇)

本文已影響 1.55W人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活着》的讀後感(精選12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活着》的讀後感(精選12篇)

  《活着》的讀後感1

人活着是爲什麼?活着的意義又在哪兒?活着究竟是怎樣的?讀了餘華的《活着》後,我百感交集。作者以樸實無華的筆觸,在我的心間降落了一場場瓢潑大雨,又在我的心尖吹起了一陣陣春風。它帶給我的感受,是沉痛卻又積極的……

作者以一個聆聽者的身份,敘述了福貴的一生。福貴年輕時吃喝嫖賭敗光了家產,父親因爲他的不孝而離去,母親在不久後也病死;在自己被抓去做壯丁打仗時,女兒鳳霞不幸失聰,自己回來後,家裏一貧如洗,曾經的自己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到如今爲養家餬口下地幹活;兒子有慶因抽血過多而離去,鳳霞嫁人產後死去,妻子家珍病逝,女婿二喜意外事故身亡,孫子苦根在那樣一個飢餓的年代活活噎死;暮陽西落,福貴與一頭老牛相伴到老。福貴的一生失去了七位至親,都由他親自送葬。那種痛,紮在心裏,刺在肉裏;如刀割,如箭落,但福貴依然靠着堅強的意志一路走來,他依然活着……

鳳霞,福貴的女兒,幼年失聰,但乖巧懂事又勤快。可福貴夫婦因爲種種原因不得不把鳳霞賣給了另一家人。看到這裏我攥緊了拳頭,心中滿是疑惑:爲什麼?再苦再累再難,只要一家人在一起,總會攻克難關的。

因爲貧窮和供有慶上學,就要把自己養了十幾年的女兒賣掉,這未免太欠妥了。父女別離的場面,太讓人感到心酸了!明明那麼的不捨,爲何依然要堅持?可我轉念一想,也對,在那種情況下,必須要顧全大局,這個辦法或許不是最好的,但是是最能應急的。因爲國家有難、人民貧困,就不得不做出一些違背自己內心的事,人們無可奈何,割至愛、舍至親,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福貴的兒子有慶,在學校主動獻血。護士爲巴結縣長一家,把有慶的血幾近抽乾,造成有慶意外身亡,福貴好似抓了狂,萬念俱滅。讀到這段時,我的心亂做了一團麻,我想像雄獅一樣怒吼:“這是什麼?這是人性的泯滅!”有人爲了巴結高官,不惜用一個生命來達成自己的目的,不擇手段!一條鮮活的生命,就一文不值嗎?這是爲何!有慶的死,又是給福貴當頭一擊……

可在充滿苦難的生命中,我以爲還夾雜着一絲絲的幸福。鳳霞嫁了個好人,待她溫柔體貼,爲人實誠,福貴的女婿二喜的出現,也給這個家帶來了希望和幸福。原本醫生說福貴的妻子家珍,活不過一個月,但因爲愛和那股堅定的力量,家珍神奇般的稍有好轉,雖然最終還是沒能拗過病魔。這一家子雖然很累很苦很難,但就是這樣的,生活他們也能活得出幸福,活在出愛的光芒,活得出平凡與偉大……

人活着是爲了什麼?人啊,還是要爲自己而活着,但這不代表着我們要爲了自己的利益去傷害他人,因爲不管我們有多依賴他人對我們的幫助,他們都將離去。到頭來,還是要靠我們自己。

活着的意義又在哪兒呢?我們活着不需要我們創造和奉獻的有多少。就從最樸實的來說,活着不需要那麼多浮華,平平淡淡,對得起自己,也對得起他人。扛得住困難,挺的了傷痛,不驕不躁,就夠了。

活着究竟是怎樣的?沒有一個人的人生路是一帆風順的,也沒有一個人的人生路全是磨難的。在這條漫漫的人生路上,會有荊棘,會有石塊,也會有指路標和明燈,只有拔出荊棘,踏過石塊,纔可能看見希望。人生很苦,就像一杯茶,品到最後,纔有點回甜;人生就像一塊田地,需要時常耕耘,也需要經得住狂風暴雨,才能收穫希望的麥田。

活着很苦,但也很美好。因爲活着,本身就閃着燦爛的光芒……如果你遇到困難,請和福貴一樣迎難而上,向着那希望的麥田加油,挺住,前進……

  《活着》的讀後感2

最近讀了《活着》這本書,對於文中的福貴的遭遇感觸非常深刻,我想在此表達一下感慨和讀後的感受。當你讀完我這篇讀後感後,你的人生思考方向可能會有所不同,帶來一種全新的體驗。相信我,你一定會愛上讀這本書的!

這篇文章主要說了富貴一生的遭遇。在他年輕的時候,是地主家的一個少爺,在年輕的時候敗家,吃喝嫖賭是他的惡習,每天都是如此。老爺都管不了他。老爺年輕的時候也是一個敗家子,可是年長後就變好了。可是到他這一代也是如此。直到敗完所有的家產後,全家都遭罪了。變成一個農民,富貴的親人都一個個的死去,直到就剩下一個人——自己。全文描述一個悲慘的故事。

我讀完全文,不由的想到了一個問題——爲什麼只有富貴一個人活了下來?對於這個問題我有一個深刻的理解,以下我具體分析:我覺得是他對於生命有了很深的領悟吧。

他身邊的親人一個個死去,他看透了人生,卻也明白了生命的珍貴,在他心裏,家珍還有鳳霞有慶都還活着,而他也明白自己家人希望自己好好活着。他失去了所有家產,卻在打地主的時候得以倖免;他被抓卻做了壯丁,卻奇蹟般地從戰場上生還;他的家人一個個死去,他失去了所有的親人,卻由年少的浪蕩無知漸漸明白了人生。

他覺得,這就是命,上天都安排好了,他不需要再去爭去搶,就簡簡單單活着,平平凡凡也很好,況且一輩子一轉眼就下來了,就簡簡單單活着,平平凡凡也很好。

他這一生起起伏伏,經歷過錦衣玉食,也有過墜入深淵,經歷過太多生死,或許已經讓他變得通透,只想順其自然平平淡淡的過完餘生,連同逝去的親人那份一起活着。還有就是他選擇繼續活着,也是對文題的另一種呼應。

主人公的一生都在詮釋這個人生哲理,活着,本身就是動力,就是理由。受過的苦,遭受的難,都是插曲,都是你活着的見證,經歷的一切,到頭來,只是你坐在夕陽下草地上遙望遠方時的回憶,是你手握繩索躬耕田畝時的一次閒聊。曾經的驚心動魄,而今的過眼雲煙,活着,給你回憶的機會,給你閒聊的能力。

活着,難得的活着,活着的難得,在奮力扎進生命的那一天,揹負這着不可想象,生命的開局不可修正,未來似乎亦是如此,彷彿到來的使命,要麼得到自我修正,要麼促使他人修正,反覆的,反覆的……

人生該是如此,不是嗎?

  《活着》的讀後感3

暑假裏,身爲初中生的我很應該找些有意義的書籍來灌輸自己的知識,《活着》是我在這個假期裏讀過較受益匪淺的書籍。

在文章首序中有這樣一句話“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事物而活着。對待事物保有一種樂觀的態度而是生活的一種本質”。

《活着》的主人公“福貴”是典型的舊社會的“敗家子”但經歷種種磨難,家人的離去。一切都似乎顯得並不是那麼的重要。他經歷了經於常人的艱苦和困難。如果從旁觀者的角度那他的一生中除了悲催的生活就是重重的苦難。但是正因爲他用了樂觀的態度來面對一切使他那苦難的一生充滿着歡樂和幸福。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界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母親是最慈祥的母親還是他的孫子,女婿以及一頭老牛都是最好的。他堅定的相信在他最危難的時候他的親人會化成那一頭憨厚忠誠的老牛一起陪伴他度過難關。

最令我感觸深的一個場景“老人說着站了起來,拍拍屁股上的塵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聲,那牛就走過來,走到老人的身旁低下頭,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繮繩”。這裏用了樸素的動詞卻感人的描寫出福貴內心深處對生活最平凡渴望的一面。最樸素最無華往往抒發的卻是另一種的態度。

《活着》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至今我也銘記於心:對於人來說活着就是一個最美好的希望。我們現在的生活中無疑也會有重重的困難也會有一波三折,有的時候我們確實很難以承受這種現實,心靈脆弱致眼淚情不自禁得滑下,每當我想起福貴他經歷了“天塌地裂”的生活仍能樂觀用真善美的眼光去對待生活的時候,覺得自己慚愧無比,或許我無法閱歷這些苦難之後得到內心的昇華,然而我卻可以通過對福貴的生活了解感同身受。

  《活着》的讀後感4

活着,簡簡單單的兩個字,卻載着厚重的不可描述的生命的意義。初讀《活着》,在安靜的大學宿舍裏,斜着身子,聽着窗外吹來的呼呼的風響;記得鹽似的月光,撒在有慶赤腳跑來的路上——這一處記了很多年,記得東北冬天夜晚的雪地上,撒滿了月光,清冷寧靜,也像是有人在講着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餘華總是能用最平靜、樸實的語言勾勒出情節和細節,簡簡單單,就把人心剜地生疼。再讀《活着》,仍是流着淚讀完。讀完後,卻充盈着樂觀、踏實和平靜。

腦中浮現的是消隱在黃昏裏的鄉村,黑夜從天而降。廣闊的土地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像女人召喚着他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暗來臨。

從一個紈絝子弟,紙醉金迷的生活淪落到一貧如洗的境地,福貴接受了命運的宣判,並沒有失魂落魄。反而是認認真真地接受了這樣的命運,決定要主動的活着。未曾經歷苦難的`人生,難以言成長。而對於福貴,一個個親人相繼離去,他理解的不僅僅是成長的含義了,而是活着的含義。他和命運是一對朋友,互相感激也互相仇恨;他們誰都無法拋棄對方,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路上,最終一起化爲雨水和泥土,一起被埋葬。

餘華說,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福貴回憶起的人物都是鮮明而慈悲的。 旁觀者看福貴的一生無疑是痛苦的一生,在苦難的舊社會年代,無奈地堅強地忍受命運一次又一次的撞擊與破壞,最終活了下來成爲了一個倖存者。然而在福貴眼中,他在回憶中能得到踏實和幸福,他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的兒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兒女。他有着老牛陪着他,等自己死了也和他們埋在一起......

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而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在笑地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活着是一種生命狀態,我自己的生命狀態是什麼樣的呢?我一直在思考,有時靈魂遠離人羣索居,有時喧囂隨波逐流。有時覺得自己像個空殼,只顧看着別人的幸福和忙碌,丟掉了思想和思考的動力;有時又感覺到身體的另一個自己在努力地活着,忍受現實給予我的苦難、無聊和平庸。

能寫出《活着》的餘華,眼睛該是有多犀利,看穿了時代的苦難;內心該是有多通透,才能描述出生命的本質和活着的意義。外物牽絆住的是我們的肉體,我們的靈魂可以穿透過時間和空間,去感受存在,感受活着。

  《活着》的讀後感5

“人是爲了活着而活着,不是爲了活着的其他事物活着的”,一開始看到這句話的時候不太理解,在聽完康老師和其他小夥伴的分享,還有我看見書本作者自序中寫到“《活着》是講述絕望是不存在的”我突然有了自己的理解。

正如餘華寫到的,絕望是不存在的——像福貴的一生中經歷了那麼多的苦難,他的親人一個接一個的死去,但依然沒有絕了他要活着的希望,當這些生離死別經過時間的沉澱,再回望的時候可能又不是那麼的悲傷了。

就像現階段生活中,你說爲了什麼活着,爲了親情,愛情,友情,金錢,地位……但當這些同樣經過時間的沉澱,你再看的時候,發現好像也就那麼一回事,並沒有至於到要去尋死的地步的,就覺得活下來就是挺好的。

這就回到了“人不是爲了活着的其他事物活着”,這些我們看似重要的東西,並沒有成爲牽制我們活着的因素。在經歷世事後,最後還是發現活着最重要。

可是問題在於既然最後還是認爲活着就很好了,那麼堅持活着的意義又是什麼呢,我們是爲了什麼活着呢?都值得我們好好去思考。

  《活着》的讀後感6

《活着》這本小說的自序中說過:“這篇《活着》,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寫作過程讓我明白,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小說中“我”是一位收集民間歌謠的人,“我”以聽衆角色,聽着一位叫富貴的老人講述他的一生。在富貴的講述中。我瞭解到,他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後來因爲他好賭,把家裏的田地,房屋全輸光了,成爲一個貧困的人。在他輸光家產不久後,他爹死了,他的媳婦家珍被他的丈人接走了,家珍肚子還懷着一個孩子。在家珍走後,他,他娘和他女兒住在茅草屋裏。爲了生計,他去租了五畝地耕種。在過了幾個月後,家珍抱着孩子回來了,家珍生下來的是個男孩子,名字叫有慶。家珍回來後跟着富貴一起幹粗活,跟他一樣穿上粗布衣服,他的女兒鳳霞還小,每天仍舊高高興興的生活,他娘幫忙照顧着有慶。就這樣,一家人從富裕到貧窮,他們經歷了生活的大起大落,明白了生活的不易。他們每天都勤勞的工作,努力的活着。看到這裏,我以爲人活着是爲了責任,爲了家人,爲了獲得更好的生活。

讀完《活着》,我才發現一個人活着是不需要理由的和目標的。活着僅僅是爲了活着,生命沒有幸福或不幸之分。生命只是爲了活着,靜靜的活着。小說結尾,“我”看着富貴和他的牛越走越遠,獨留“我”一人。那時,我明白了富貴他的信念,他心中無懼死亡,他生命最大的意義就是活着,在看盡所有生死後,懷着積極心態活着。

生活中,能夠清楚記得自己所經歷的苦難的人不多,能夠清楚講述自己的人生中的得意和落魄的人更少,富貴他是個活得很清醒的人。其實生活路上有很多困難,我們要調整好計劃,腳踏實地一步步向前生活,要增加自己的才能,讓我們在活着時,面對生活的苦難,纔有能力去解決。

  《活着》的讀後感7

在老師的推薦下,我讀了《活着》這本書。讀之前我聽同學說,故事很悲慘。以至於在一段時間內,我以爲它是一本普通的寫農民悲慘生活的小說,講述活着的不易。然而在我讀了它之後,我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悟。

故事是以一個叫福貴的老人展開的,用第一人稱的方式給別人講述了自己的大半生。從他身邊的人一個一個多起來,再到一個一個地離去,我感到難過,同時又覺得這樣的生活真實又不可思議。真的會那麼巧嗎,身旁的親人怎麼會一個不剩地全部離去?然而,未來,是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能掌握和確定的。

雖然生活很困苦,但是我能體會到他們有時的幸福感。正如作者餘華在序中說:“我說在旁人眼中福貴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對於富貴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和賀拉斯:“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後,在他生前和葬死前,無人有權說他幸福。”幸福到底算是種什麼?它不是一些物質,而是一種滿足的,用心的感覺。在一生當中,在一生的暮年,怎樣才能做到擁有福貴那樣的真心與坦誠,無悔?

在餘華日文版自序中,提到關於“生活”與“倖存”的辯解,面對問題:“爲什麼在如此極端的環境中,還要講生活而不是倖存?它們之間的輕微分界在哪裏?”答道:“在中國社會底層的人來說,它們就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代表了方向的不同。對《活着》而言,福貴經歷了苦難,但是他在講述自己的故事。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講述的是生活。”

無論怎樣,日子都會過下去,明天總會到來,也總會離開。它從來不會因爲某些事而停下腳步,它永遠均勻地前行着。就像現在的我剛考完期中,就像當初考完兩天半的中考一樣,惶惶恐恐地訝異着,十天前還發愁的考試,現在竟都過來了!何止一場考試,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

福貴倚在樹下,慈愛地看着他的老牛,向傾聽者訴說自己的一生——應該也是歷歷在目,恍惚之間就在眼前。活着,是那麼不易,又是那麼簡單。它需要用心經營,用愛來呵護。我正活着,我感受着。

  《活着》的讀後感8

《活着》通過以作者聆聽福貴的敘述,平靜描繪了福貴的一生,也反應出福貴那個年代農民的生活狀況。

通讀全書閱讀之後,爲了更好的寫出來,但是由於時間關係,只看了電視劇《福貴》,電影《活着》的一些片段,和幾篇讀後感,全書雖然在平靜的敘述,但是全文給人的感覺就是悲劇,從福貴敗光家產氣死他的父親,到他爲了請醫生而進城卻被當壯丁抓走,因爲貧窮把女兒送人,後來的兒子因獻血被而死亡及後來鳳霞、家珍、二喜、苦根每個親人的離去等,僅剩下福貴和老牛孤獨的生活,活着的意義也是僅爲活着。

但是換一種想法,福貴敗光了家產,也沒有了龍二的結局,抓去當壯丁,後來回到了家珍身邊,又何嘗不是一種幸運呢,雖爲貧窮,但有家珍的陪伴和溫馨的家庭,不也是幸福的嗎?活着,幸與不幸,又是如何定義呢?

由於個人的生活經歷有限,《活着》給我的啓示是,無論外界生活如何,都應該樂觀、積極去面對。上帝在關了一扇門的同時,肯定爲你打開了一扇窗。面對不喜歡的外界環境,要做到既來之,而安之。從容面對,總會得到收穫的,面對喜歡的外界環境,要保持謙卑之前,不要過於驕傲,我總是認爲好運和壞運是1:1的,如何過於驕傲,會造報應的。

  《活着》的讀後感9

活着是一種勇氣——讀餘華小說《活着》有感

我總以爲一個人與一本書的邂逅是一種彌足珍貴的緣分,也許撥開書頁,看到的是致一的文字,然而這些呆板的墨色下掩藏的卻是一個真實的活生生的靈魂,這個靈魂時常躲閃,但亦毫不羞怯地袒露着。其深淺難以以厚薄而論,因爲它們載負的無不是思想的洪流。我時常想着一本書的力量,純粹的文字卻衝擊人的視聽感受,如海浪般震撼心靈,撞擊思想,潛入意識。

《活着》就是這樣一本有生命的書。我深深記得初讀《活着》的感受,從初始的悠然到其後的凝重,翻動書頁的手指愈漸遲疑,我感到心中似乎有一種隱祕的期待——呼喚着一個轉折,一個讓主角福貴走向幸福的轉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麼的殘忍與吝嗇,我幾乎是一路心痛地讀到最後。當我滿心酸楚地合上書頁,猛然望見封面一襲鮮血般的暗紅:刺目一如長長傷口上的血淋淋,卻又宛如生命勃勃的涌動;似乎是悲哀,是一抹濃重的嘆息,又彷彿一陣熱烈的律動……我的淚直直地落下來了。

書中,隨着福貴悠長的笑,娓娓道來他的一生。從一個少爺吃喝嫖賭到終於敗壞家業,淪落到爲餬口而下地,在跨越抗日戰爭、內戰、饑荒、大躍進、文-革……的年代裏,他死裏逃生,而家庭卻被命運肢解。他摯愛的親人一個一個地逝去——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聾啞女兒鳳霞難產而終、女婿被鋼板所夾意外慘死,只留下一個小小的孫子苦根,竟也在那個飢餓的年代裏,活活噎死。他佈滿老繭的粗糙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親人與淚水,終於只孑然一身與牛相依。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這應是一個悲劇吧。然而他淡淡地講述着,沒有大悲大慟,這個被厄運磨礪了一生的人居然嘿嘿地笑着。在書裏作者與讀者一樣是一個聆聽者,他沒有評論,甚至沒有一聲短短的嘆息,他只是呈現着,但他想說的都悠悠地說了。

回味的時候,我常常驚訝,這彷彿是看見一綹極纖細的髮絲被-逼迫着承受千萬斤的重量,然而它卻沒有斷。這種生命的韌性似乎講述着人生絕望的不存在。福貴的人生,彷彿是一株盤剝的冬筍——

一層層褪去人生的虛華、一層層撕扯掉人生幸福的依賴,一層層摧毀着人的堅強。可到最後,白嫩嫩的,卻剩下一個人最柔軟、最純淨的人的秉性,只剩下人生存在的唯一的理由——活着,爲了活着而活着。活着,執著地活着——已成爲一個唯一能描述福貴的形容,也是對福貴的最好的肯定與頌讚。至於幸福或不幸福,我們無法斷言,也許在旁人的眼裏,福貴的一生是苦苦煎熬的一生;但在他自己,也許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賀拉斯說: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後,在他的生前,葬禮前,無人有權說他幸福。

  《活着》的讀後感10

活着或死亡,都是一個年輕的生命難以駕馭的題目。一本薄薄的書,讓我只用一兩天就能看完的書,帶給我的感動和思考卻一直持續着。

《活着》從一個旁聽者的角度道出了一個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貴生活在那個紛亂而又特殊的年代,經歷了戰爭,殺伐以及一系列的動盪生活,經歷了家庭的興富到衰落,身邊的人親近的人還陸續死去。在他的一生中,不知失去了多少東西、金錢、親人、最後只剩下一頭瘦骨嶙峋的老牛與他爲伴。但儘管這樣,他還是友好地去面對這個世界,一切傷痛的往事在他口中似乎都變得那樣平淡。也許當我們的生命將要走到盡頭的時候,回望以前的一切,也能平靜、清醒地去重新認識所有的事情。

而讀到家珍的死去,這是我看到所有生離死別段落中,最寧靜,也是最真實的一段。我想,人活一生,總會承受這樣或那樣的打擊,而多年以後,經過歲月的歷練,滄桑的經歷,當身邊的人一個個全都被歲月帶走了,我們又是否可以面對着那些傷痛的記憶娓娓道來呢?

這個世界的卻有些不公,有人生來就可以享受無盡的榮華富貴,而有人卻要像福貴一樣,面對黃土,揮灑着血汗過完一生。而面對這樣的不公,我們終要在內心去尋找思想上的解脫,平衡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生老病死,我們都得一樣一樣地經歷,我只希望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去選擇一個方式,真實清醒地去實現它的價值。

  《活着》的讀後感11

活着,就是一種堅持。——題記

在期中考試前,我讀完了餘華先生的作品《活着》。這本書語言平實,真實,但感情也很壓抑,讓人讀完之後內心很不是滋味。

主人公福貴本是富家子弟,可愛好賭博,最終輸光了家中所有的錢。因爲這,他的父親被他氣死了。之後,他將他父親賣房子得來的錢去還欠下的賭債,不幸,在回來的途中被抓去當了兵。等到他回來時他的母親也已經去世了。福貴有兩個孩子,一個叫鳳霞,一個叫有慶。有慶是他的小兒子,可令人難過的是,有慶學校校長的媳婦因爲難產大出血,需要抽血,於是就把有慶的血抽光了,有慶就這樣沒了。他的閨女鳳霞,小的時候因爲發了一場高燒,變成了一個啞巴。後來,鳳霞嫁給了一個城裏人,叫二喜。可不幸的事情又發生了,鳳霞因爲產後敗血症,生下苦根之後便去世了。二喜就帶着苦根過日子,可之後因爲一場工地事故,二喜也死了。苦根就跟着福貴生活。福貴的老婆家珍最後也因爲軟骨病,走了。就剩下了祖父倆相依爲命。但好景不長,一次福貴早早出去幹活,因爲心疼苦根沒吃過豆子,便給苦根煮了一鍋豆子,結果苦根吃豆子撐死了。到了最後,福貴偶然間看到了集市上的一頭老牛,他覺得那頭老牛像極了自己,便用自己僅剩的積蓄買下了那頭老牛,並給它也取名叫福貴,他們一起活到了80多歲。

這本書講述了福貴悲慘的一生,使人感受到了當時社會的真實。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着苦難,到了最後所有的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一頭老牛和年老的他相依爲命。我非常喜歡這本書,不僅僅因爲它是一本好書,更因爲它完美詮釋了一種“活着”的人生哲理。是一本容易讓人產生共鳴的書。非常好地秉承了中國人重“生”的觀念,這是具有中國意味的小說,淳樸卻極具震撼力。

  《活着》的讀後感12

伸出手,輕柔的春風將你懷抱;邁開步,結實的大地爲你墊腳;張開嘴,勤勞的雙手給你呈現甜美的味道;睜開眼,看青山雲霧繚繞,看城鄉炊煙裊裊;豎耳傾聽,世間充滿生命的歡笑……我活在美好的世界上。

《活着》是餘華寫的一部小說,它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向我展示了人生的真諦;爲我講述了主人公福貴一生的悲歡離合,起落盛衰;也讓我懂得了怎樣活着。

翻開第一頁,我聽它娓娓道來:吃喝不愁,無憂無慮,福貴年少時沐浴在富有帶來的歡樂中。活在滿足中的他享受着普通人沒有的待遇,開始在賭場中游走。輸輸贏贏之間,他忘乎所以,忘記了在家裏爲他憂心的妻子,忘記了自己欠下的累累賬單。猶如巨大的陷阱,福貴深陷其中。逍遙自在的日子如白駒過隙,福貴的美夢被敲碎在他的無知之中。我讀到了這,在爲福貴的前途擔憂時,又不禁想到:現在還有多少人在不勞而獲中碌碌無爲?還有多少人因爲優越的資本而失去了前進的慾望?我才知道:活着,就應該不斷地向前奮鬥!回到福貴身上。禍不單行,他一貧如洗,父親在憤怒中離去,而他的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都消失在燈火闌珊的街道盡頭。一切都在一瞬之中。留給他的只有空白的大腦和他面容上的木訥和啞然。我嘆息,爲什麼他要浪費如此美好的青春。然而這就是社會的準則:不珍惜眼前,不努力勞動,即便家財萬貫也會坐吃山空。福貴癱坐在街上,他像一個懵懂的孩子:“沒了,都沒了。”福貴的生活變得曲折,他憤恨自己拖累了家人。於是他開始從頭再來,投身於底層人民的勞作之中,只爲了——活下去。他是個普通人了。我知道:人不分等次,就看他是否會努力。說人們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那是因爲強者的欺壓,可如果有一雙雙不甘、奮進的手,即使天空是塊巨石,都能被撐開。在不斷的努力之下,福貴的妻子回來了,他們開始了窮苦而真實的日子。雖遠離昔日華而不實的喧囂,但他們活得很快樂。生活總是一波三折,福貴的母親不治身亡,他又被捲入戰火。剛逃出生天的他又聽到了兒子離去的消息。就這樣,希望與絕望並存,福貴的希望之火也生了滅,滅而生。隨後他的親人都相繼離去,他卻未被打倒,因爲他還活着,還有一顆跳動的心。只要活着,生活就應該繼續下去;我們作爲中國的新一代青年,更應該爲祖國的將來、爲造福人類而堅強地活下去!

“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這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他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讀完此書,我歎服作者文筆的同時思緒萬千:活着不是爲了享受奢華,而是你真正地爲生存、自己或他人做了什麼,不虛度光陰,與命運和未來博弈,讓每一天都是那麼充實。即使物質的慾望不能滿足,你的世界也將是幸福的,廣闊的,色彩斑斕的。我們活在當下,積累力量,靜待明天閃耀時刻的到來!

“活着,爲了更好的明天!”我合上書,意猶未盡……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