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精選)文化苦旅讀後感15篇

本文已影響 2.17W人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選)文化苦旅讀後感15篇

文化苦旅讀後感1

我一點不孤獨,不是你所想象的,

甚至不是我所想象的。

我的靈魂有很多朋友和將出現的朋友,

主要是過去的詩人、音樂家、哲學家的靈魂,我跟他們交談,日日夜夜,時時刻刻,他們介紹我認識更多的靈魂,川流不息,我窮於應付!我不斷深入更神祕的領域,甚至與日夜交談,與時刻交談,與川流交談,與神祕交談。

我的.世界大於這世界。

餘老先生是這個嘈雜世界裏的一汪清泉,您的涓涓細流滋潤着這枯竭的靈魂。

文化苦旅讀後感2

我癡迷於哥特式尖頂建築,清晰記得盎格魯、撒克遜人的來源與發展,能大段背誦莎士比亞的名句,一度覺得西方的月亮真的`挺圓。直到品讀了餘先生的《文化苦旅》之後,才幡然醒悟,最厚重的人文、最恆久的歷史、最深厚的底蘊,就在我們的身邊。

秦磚漢瓦,唐詩宋詞,紫禁城的森嚴,水鄉園林的婉約,塞外風光的豪放,名山大川的壯觀,兩河文明的發展,書畫佳作的精彩,無一不值得我們細細琢磨、久久回味。歷史讓人銘記,催人思索,使人奮進。餘先生追尋先人的足跡,借景寫人,博古敘今,文化苦旅,雖苦也甘。

文化苦旅讀後感3

我讀了餘秋雨的《文化苦旅》。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時便被封面上那一望無際的大沙漠所吸引。封面上的沙漠,沉靜而悠遠,夕陽的餘輝在這裏投下一片陰影,近在眼前的`是一道道車輪碾過的痕跡。這些軌跡,是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文化的艱辛跋涉?抑或是文化的苦苦追求與探索?

文化苦旅讀後感4

《文化苦旅》使我對讀書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我們讀書人讀書不能只爲自己,要爲這個社會這個國家奉獻自己的微薄之力,這樣讀書人才是讀書人。

而且我們所學的文化有多少是古人用自己一身的`心血換來的啊,文化的保留是艱難的,因此我們要好好珍惜這來自不意的文化,不虛度光陰,真正的領悟中華民族的優異文化,並且發揚古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堅決不做學成之後,而忘本的人,也不做半途因爲搓責和困難而放棄學業的人。

文化苦旅讀後感5

掩卷沉思,在社會已然進入科技高度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對物質追求達到了無止境,各種成功學、厚黑學、官場小說甚囂塵上。

讀《文化苦旅》卻讓我如同在茫茫的沙漠中尋着一汪清泉,這樣的甘冽,透人心脾,盪滌心靈。作者寓情於景,在帶領我們領略山水風光的時候,更多的是對中國文化失落的嘆息,對民族精神何去何從的一種反思。

很贊同作者在《筆墨祭》最後所寫的:“這個民族的生命力還需要在更寬廣的'天地中展開。健全的人生須不斷立美逐醜。”讓我們像逐日的夸父一樣追逐美好吧。

文化苦旅讀後感6

《文化苦旅》,展現給我的是那一處處古蹟,一句句的教誨,銘記在心……跟隨作者走進書中,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跟隨作者靜靜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着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開啓了千年後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後的今天,那神祕又充滿意義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並非外表炫麗,而是一種人性的、深層的蘊藏。跟隨餘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那細膩的筆觸,豐富的詞彙,震撼心靈的文字伴隨着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

文化苦旅讀後感7

“桃花源”千百年來竟成中國人時時夢寐以求的人間樂土之所在,“桃源”所樂者何?無戰亂與徵賦,平等而富足,如是而已矣,並無精神之超越,無對人性本具之罪惡與生命本有之苦難的複雜性之認識,“桃源”人也是人,就算避世再遠,也逃不開罪的鉗制。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要麼向王權低頭,要麼就隱遁超脫,並無爲愛爲公義爲超越性之真理而獨立奮爭的精神。不是遮與蓋,就是逃與避,在苦與樂之間徘徊不止,走向“桃源”的同時,也走向了精神價值的.虛無,難道這竟是陶淵明和千百士人所向往的樂土?

文化苦旅讀後感8

這本書,表面看來只是描寫了我們這片土地上的山川風物,人文景觀,但是,只要你細細的去品味,就會發現不一般的歷史,和不一樣的民族精神。

如《上海人》中上海人近乎吝嗇的精明;《道士塔》中那愚昧無知,卻帶着一種農民式的.憨厚的王圓籇道士的行爲——從外國冒險家手中接過極少的錢財,卻讓他們搬走一箱箱記載着中國歷史的典籍和文化物質;《夜航船》中懵懂無知,卻又橫衝直撞,行使着“權利”的“小將,小兵”。這些,都值得我們去細細評味。

文化苦旅讀後感9

餘秋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着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心思細膩的筆觸,爲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寫本書!

走進始終的情境與思考,我們不禁嚴肅起來。像一羣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塊不堪熟悉的`土地。逼使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

合上書卷,我們不由自主的走上窗前,流動的車潮及人潮正自我宣誓着另一種文化,這裏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許咱們應該背起滿滿對中國文化的疑慮,親自去遼闊的土地,讓我們讀過書後,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文化苦旅讀後感10

“我好恨!”恨王道士爲何將如此珍貴的經卷拱手相送;恨我偌大中國竟是留不住一個小小敦煌;恨作爲一個飛天兒女,我卻是在風沙肆虐之時什麼也不能爲她做。餘先生說“中國歷史太長、戰亂太多、苦難太深,沒有哪一種純粹的遺蹟能夠長久保存,除非躲在地下,躲在墳裏,躲在不爲常人注意的'祕處。”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敦煌只是默默地孕育着她的莫高,直到我們足夠強大,能夠保護她。

這個世界能帶走人的不是道路,而是俗世的繁華富貴;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而是守護一生的夢想。我們是敦煌的子民,飛天的兒女,共同守護千古的敦煌夢就是我的夢想。

文化苦旅讀後感11

《文化苦旅》帶領着我在歷史長河中漫遊。我們面前出現曾在歷史舞臺上演出過的一幕威武雄壯的活劇,一個個偉在大的人物出現了,他們的身上體現了中國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們中的多數還是逃脫不掉那悲劇性的'結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這破碎的心卻真的讀懂了中國文化。

文化苦旅讀後感12

《藏書憂》則是文集中一篇獨特文章。沒寫人,也沒寫物,寫的是書,是作者自己的一種心情。我認爲,雖是"文化苦旅”,雖是一路走來,寫人寫物。終究,還是不能缺少這一篇的`。書,在文化傳承中的角色,自然不言而喻,文化的傳承在某程度上絕大部分是由書籍來完成的。跟隨餘先生這一路走下來,回首再看這段旅程時,卻是有些苦澀。或許,只有當我們明白了苦澀,才能更好的體會到甘甜。也只有是一段苦旅,才能真正的瞭解什麼是文化。

文化苦旅讀後感13

看此書時,一直感覺像有塊磚壓在心頭,直叫人喘不過氣來。先生筆下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總是與歷史社會和人生意義等因素交融在一起,在感慨先生深厚文筆功底的同時,更爲先生訴諸筆端的文化感悟所折服,無端的感動,心甘情願地將自己淹沒在文化的.海洋裏窒息,卻又不能自拔。

試問,這種文化是什麼?

是陽關古道上的大漠荒蕪,是江南小鎮的秀麗悽美,是多年廢墟的默無聲息,是病房外臘梅的幽香撲鼻……天一閣在歷史的風雨中飄搖時,濃厚的文化便化爲雲煙升騰。

文化苦旅讀後感14

《道士塔》這篇文章講述的是一個歷史悲劇,一個沉重的文化史實。它所揭示的問題讓人心痛,讓人揪心,讓人不禁爲那個時代,也爲我們的民族,發出一聲聲無能爲力的'嘆息。這次的閱讀卻讓我真實地接觸了歷史的陰暗面,那是一段可怕的、災難的歲月,但願它不再發生。

文化苦旅讀後感15

全書的主題是憑藉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其中《道士塔》《陽關雪》等,是通過一個個古老的物像,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的深邃蒼涼之感見於筆端。《白髮蘇州》《江南小鎮》等卻是以柔麗悽迷的小橋流水爲背景,把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表現得形神俱佳。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