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旅行的藝術讀後感

本文已影響 3.22W人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旅行的藝術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旅行的藝術讀後感

旅行的藝術讀後感1

爲什麼會在異國被公寓前門這樣微不足道的東西誘惑?爲什麼僅僅因爲那裏的有軌電車,因爲那裏的人們幾乎不在家裏裝窗簾,我就深深地陷入對它的愛戀?不管這些由異國的細小(和無聲)的事物所引發的強烈反應看上去是多麼荒謬,這情形至少同我們的私人生活有相通之處。在個人生活中,我們也會因爲一個人給麪包抹黃油的方式而喜歡上他,也可能因爲他對鞋子的品味而憎惡他。如果我們因注重這些細節的東西而自責,那麼我們必將忽視生活中的細節本身所具有的豐富含義。

我對公寓房子情有獨鍾,因爲這樣的建築讓我感受到節制之美。它舒適,但不招搖。從這種樓房可以看出,這是個在財富上偏好中庸的社會。在建築設計方面,也透出一種淳樸來。在倫敦,建築物的前門通常傾向於模仿古典廟宇的外觀,但在阿姆斯特丹,人們坦然面對生活,他們避免在建築中採用石柱和石膏,選擇的是整齊且不加任何裝飾的磚石。這裏的建築最好地體現了現代意識,予人以整飭,乾淨,明亮的感覺。

異國情調一詞包含有一些更細微、更讓人捉摸不定的意義,異域的魅力源發於新奇與變化,譬如在異域你看到的是駱駝,而在家鄉,你看到的是馬匹;在異域你看到的是不加粉飾的公寓房,而在家鄉,你看到的是帶有裝飾性石柱的公寓房。但除此之外,這一切還可能爲我們帶來更深層次的快樂,因爲我們看重這些域外特質,不僅僅是因爲它們新奇,而且還因爲它們更符合我們的個性,更能滿足我們的心願,相反,我們的故土並不能做到這一切。

我之所以對阿姆斯特丹表現出如此的熱情,是和我對本國的不滿相關的。在我自己的國家裏,缺乏這種現代性,也沒有這裏樸素單純的美感,有的只是對都市生活的抗拒和封閉保守的心態。

我們在異域發現的異國情調可能就是我們在本國苦求而不得的東西。

這一整段真的太喜歡了。有產生共鳴的喜悅,也有獲得答案的釋然。曾經很多次把自己對“異國情調”的愛戀歸結於西方文明入侵或者無意識的崇洋媚外,而現在總算是找到了更好的解釋。

旅行的藝術讀後感2

旅行的世界很小,從“旅行筆記”裏就會有許多新奇的發現,我說的是搜索引擎得來的,也正是因爲這個原因,讓我知道了《旅行的藝術》這本書,寫本文的時候,離開詞條也不過是十幾分鐘的時間,也找到了一些關於本書的讀書筆記,說實話,能夠去了解這本書,也是因爲旅行,不過我與大多數人一樣,這的確不是一本關於旅行的書。雖如此,但是也讓我們反思旅行,一個第一次接觸的城市與你現在居住的城市會有什麼區別呢?進一步來說,你真的瞭解你的城市嗎?

旅行一直被冠以走的多遠,但是我們不知道自己的腳步被一種無形的線,牽引着衆多的`旅行者去了一個被設計好的地方,類似於在做模塊化的事情,如果說從旅行中得到的,其實在衆多的旅行筆記中都昭顯了這是一樣的,如果再次的翻開別人的旅行筆記,你問問自己,到底是什麼讓你覺得非要去旅行不可呢?坐在書桌前,我也是在思考這個問題,雖說沒出過幾次門,假如現在面前有了一個可以旅行的機會,我會以何種形式去進行呢?我知道,離下次旅行的出發還有一段時間,我正好利用這個時間的間隙,好好的思考如何去旅行的問題。

工薪階層,來一次旅行的確是不容易的,單就說時間上的問題,想要騰出這麼一段時間來,非要犧牲掉一些東西,假如讓這麼好的時間浪費在一次不好的旅行體驗上,會不會影響旅行在心中的地位呢?這又讓我做出了另外一個決定,先用有限的時間從自己的門前開始旅程,這聽起來的確有點匪夷所思,爲什麼會出現這個決定呢?家門口的一切事物可以讓我重複的去看、去聽、去體會,也就是錯了可以再來,練就旅行的本領,也就不會讓哪天的旅行不會讓我感到失望。

上一次旅行因爲沒有選擇好地點,也是在一個錯誤的時間,讓我對旅行的體驗很不好,有那麼一段時間裏,的確失去了再次出發的動力,可是在深思熟慮之後,覺得不應該就麼的放棄,應該重新調整自己的心境,如果輕易的放棄掉,那是多麼的可惜。

《旅行的藝術》這本書,的確應該買回來好好的讀一讀,看了那麼多的介紹與讀後感,有那麼一絲感覺這本書與《西班牙旅行筆記》有點類似,也應該與緯八路旅行筆記的主題相同吧,而或者說緯八路旅行筆記記錄的內容,也模仿一下上面的兩本書。

旅行的藝術讀後感3

《旅行的藝術》一書,作者並沒有針對讀者“如何旅行、爲何旅行、怎樣旅行”等疑惑給出具體解答,而是講述一種旅行時的心境。用另一角度告訴讀者,只有深刻了解當地風土文化,才能深入探究旅行的心境。比如倘若我們不瞭解古典音樂,沒有聆聽過巴頓、莫扎特、貝多芬等古典音樂大師的作品,那麼即便我們來到維也納歌劇廳,也很難感受出其中的韻味:倘若我們不瞭解古羅馬帝國的歷史,不清楚古羅馬帝國對當今歐洲乃至世界的影響,那麼即便我們來到羅馬鬥獸場,也很難體會出時代的滄桑;倘若我們不瞭解二戰後美國西海岸的人才引進計劃,不清楚科技演變的文化傳承,那麼即便我們來到舊金山硅谷,也很難洞察技術的洪流。

多數人外出旅行,與其說研究當地文化,不如說是從一種熟悉的文化屬地,“逃離”去一種陌生的文化屬地。書中作者引用《沉思錄》的話語:“人類不快樂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靜地待在他的房間裏。”無論我們如何熱愛旅行,終歸還是要回歸現實生活,迴歸到自己的家中來。在自己習慣熟悉的生活中,一種人可以化腐朽爲神奇,另一種則是化神奇爲腐朽,絕大部分人選擇後者,前者則爲數寥寥。

慢慢的,我們發現這種化神奇爲腐朽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熵變的過程,有序逐漸變爲無序。外出旅行的時間是短暫的,我們要學着從一種令人厭倦的日常生活轉向一個奇妙的世界,讓自我內心熵逐漸變小,逐漸從無序恢復到有序。探究自我內心的心境,其實也是旅行的藝術,旅行的心境。

旅行的藝術就在於帶領讀者回歸到一種真正自然,而不是被扭曲的狀態,一場藝術的旅行也就是一種內心體驗的人生之旅。這部書就像一場完美的旅程,告訴人們如何用好奇之心去觀察世界,讓人們重新對生命充滿熱情。

旅行是什麼?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解答,全書儘管作者沒有給出具體的答案,但人們通讀全篇後體會到,旅行既是思辨的,也是感性的,既酣暢淋漓,又難以言說。旅行更像是一種情緒,令人沉醉而不自知翻開這本書,踏上的將是一次異乎尋常的閱讀旅程。

只要我們具備一種旅行的心境,懂得化腐朽爲神奇的能力,無論我們遠在他鄉,還是身在家中,旅行的心境都會隨時存在,熵變更不會增大。這就是“旅行的藝術”,一種迴歸本我的藝術。

旅行的藝術讀後感4

一直以來,旅行對我來說,儘管也經常被某些場景的壯觀、美麗等震撼和驚歎,但總體說來,還是感覺蒼白和無聊,缺乏一種理念支撐的意境去感覺和感受。《旅行的藝術》看完後,相信基本填補了此認知方面的缺陷。

旅行的一個失敗是:我們還沒有積累和具備所需要的接受能力就迫不及待的去觀光,而造成時機錯誤,接納到的信息會變得雜亂無章而缺乏價值。因此,必要的知識儲備是很重要的。

現實中的世界是有的是有生命的,如動物,植物等,具有靈性。放下自身的成見,設想用動物的眼光看看這個世界,並輾轉切換於人類和自然界的視角,也許不快樂的源泉正來自我們用單一的視角看世界。一個沒有活動能力的物體仍然能對他周遭的事物產生影響,含蓄地喚起我們的德性。有的是無生命的,如山川、河流、海洋、沙漠、建築物等。壯闊景觀的雄偉和力量有其象徵意義,去了悟自身的侷限是十分有效的,否則我們就有可能在日常生活的流變中感到焦慮和憤怒,不只是自然,就連生活本身也是不堪忍受的重壓。如果我們用更長的時間與他們相伴,他們會幫助我們心服口服的接受那些無法理解而又令人苦惱的事情,並接受我們最終將化爲塵土這一事實。還有一類,人類科技的產物,如汽車、火車、輪船、飛機等,能帶來另類體驗和造就別樣風景。

旅行中,保持好奇心以及對公衆、家人的善心,通過對異國他鄉中特有的動物、植物、建築物、壯觀的風景,甚至家鄉少有的湛藍的天空、清澈的空氣、鮮豔的色彩等的對比觀察,會因此別有情調而心情舒暢。在細微處中,如果注意到觀看、注視、擁有之間的差別,運用系統和結構的分析並感受,更會獲益匪淺。有人可以化腐朽爲神奇,也有人則是化神奇爲腐朽,前者寥寥而後者衆多。

人類情緒受制於一種僵硬和不寬容的邏輯,眼前的風景憑他們自身的力量不能保證我們能暢享快樂或倍感悽然。幸福構成的關鍵因素並非是物質的或審美的,而永遠是心理上的。自身的調整和旅伴相處的良好交流,將會提高旅行的舒適和質量。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