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旅行的藝術讀後感範文

本文已影響 8.01K人 

旅行的藝術讀後感範文1

在《旅行的藝術》中有一幅插圖,是英國一位名叫阿舍·布朗·杜蘭德的畫家在1849 年創作的一幅油畫。畫面上是兩個人並肩站在懸崖邊,面對着河流以及樹木茂密的大山谷。耐人尋味的是這幅畫的畫名,叫“相近的靈魂”。爲什麼是相近的靈魂呢?

旅行的藝術讀後感範文

記得有一次看一檔電視節目,節目中主持人秀出自己在愛琴海工作時拍的唯美照片。啊,愛琴海,多麼浪漫的地方!並且那些照片是和一位女同事工作時拍得。有嘉賓調侃主持人當時是不是有過浪漫的想法,主持人打趣說,“實際上當時我們兩個都在想,怎麼會是她(他)!”雖然是開玩笑,但我非常理解主持人當時的心情,我自己也曾有過很多次類似的經歷。在陌生的環境裏,通常是在旅途中,總會看到一些孕育着詩意的美麗風景,總有那樣一種難以言說的情緒涌上心頭。怎麼說呢,孤獨時越孤獨,悲傷時越悲傷。那種情緒有時如潮水般洶涌,很想與人分享。而所謂的“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只有彼此心意相通,談話纔有默契。但“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知心的人兒在哪兒呢?如果這時有一個知心的人在身邊,呵,那該是多麼幸福的事。

當那潮水般的情緒漸漸消退時,我們不由得開始省察我們的生活,()省察我們的心靈世界。

“ 兩個人站在岩石邊,俯瞰着河流及樹木茂密的大山谷。這樣的景色可能不僅改變了他們與自然的關係,也使得這兩人之間的關係更不一樣了。 ” 雖然不是絕對的,但極有可能觸景生情,尤其在相對陌生的環境下,就像前面提到的 “ 凝固的時間點 ” ,也許在我們以後的日子,不經意間,當時那一幕會突然浮現在你眼前,同時出現在你面前的,還有那個和你在一起的人。

“省察我們的生活,省察我們的心靈世界。”並非隨時隨地可爲,非得有一定的人生閱歷,在特定的環境下。能夠心無旁騖地思考人生, 有利於 我們理解生命的意義, 幫助我們恢復心靈的和諧,促使我們更加積極向上地生活。

“凝固的時間點”,無疑是我們生命中很重要的時刻。

旅行的藝術讀後感範文2

旅行的世界很小,從“旅行筆記”裏就會有許多新奇的發現,我說的是搜索引擎得來的,也正是因爲這個原因,讓我知道了《旅行的藝術》這本書,寫本文的時候,離開詞條也不過是十幾分鐘的時間,也找到了一些關於本書的讀書筆記,說實話,能夠去了解這本書,也是因爲旅行,不過我與大多數人一樣,這的確不是一本關於旅行的書。雖如此,但是也讓我們反思旅行,一個第一次接觸的城市與你現在居住的城市會有什麼區別呢?進一步來說,你真的瞭解你的城市嗎?

旅行一直被冠以走的多遠,但是我們不知道自己的腳步被一種無形的線,牽引着衆多的旅行者去了一個被設計好的地方,類似於在做模塊化的事情,如果說從旅行中得到的,其實在衆多的旅行筆記中都昭顯了這是一樣的,如果再次的翻開別人的旅行筆記,你問問自己,到底是什麼讓你覺得非要去旅行不可呢?坐在書桌前,我也是在思考這個問題,雖說沒出過幾次門,假如現在面前有了一個可以旅行的機會,我會以何種形式去進行呢?我知道,離下次旅行的出發還有一段時間,我正好利用這個時間的間隙,好好的思考如何去旅行的問題。

工薪階層,來一次旅行的確是不容易的,單就說時間上的問題,想要騰出這麼一段時間來,非要犧牲掉一些東西,假如讓這麼好的時間浪費在一次不好的旅行體驗上,會不會影響旅行在心中的地位呢?這又讓我做出了另外一個決定,先用有限的時間從自己的門前開始旅程,這聽起來的確有點匪夷所思,爲什麼會出現這個決定呢?家門口的一切事物可以讓我重複的去看、去聽、去體會,也就是錯了可以再來,練就旅行的本領,也就不會讓哪天的旅行不會讓我感到失望。

上一次旅行因爲沒有選擇好地點,也是在一個錯誤的時間,讓我對旅行的體驗很不好,有那麼一段時間裏,的確失去了再次出發的動力,可是在深思熟慮之後,覺得不應該就麼的放棄,應該重新調整自己的心境,如果輕易的放棄掉,那是多麼的可惜。

《旅行的藝術》這本書,的確應該買回來好好的讀一讀,看了那麼多的介紹與讀後感,有那麼一絲感覺這本書與《西班牙旅行筆記》有點類似,也應該與緯八路旅行筆記的主題相同吧,而或者說緯八路旅行筆記記錄的內容,也模仿一下上面的兩本書。

旅行的藝術讀後感範文3

一直以來,旅行對我來說,儘管也經常被某些場景的壯觀、美麗等震撼和驚歎,但總體說來,還是感覺蒼白和無聊,缺乏一種理念支撐的意境去感覺和感受。《旅行的藝術》看完後,相信基本填補了此認知方面的缺陷。

旅行的一個失敗是:我們還沒有積累和具備所需要的接受能力就迫不及待的去觀光,而造成時機錯誤,接納到的信息會變得雜亂無章而缺乏價值。因此,必要的知識儲備是很重要的。

現實中的世界是有的是有生命的,如動物,植物等,具有靈性。放下自身的成見,設想用動物的眼光看看這個世界,並輾轉切換於人類和自然界的視角,也許不快樂的源泉正來自我們用單一的視角看世界。一個沒有活動能力的物體仍然能對他周遭的事物產生影響,含蓄地喚起我們的德性。有的是無生命的,如山川、河流、海洋、沙漠、建築物等。壯闊景觀的雄偉和力量有其象徵意義,去了悟自身的侷限是十分有效的,否則我們就有可能在日常生活的流變中感到焦慮和憤怒,不只是自然,就連生活本身也是不堪忍受的重壓。如果我們用更長的時間與他們相伴,他們會幫助我們心服口服的接受那些無法理解而又令人苦惱的事情,並接受我們最終將化爲塵土這一事實。還有一類,人類科技的產物,如汽車、火車、輪船、飛機等,能帶來另類體驗和造就別樣風景。

旅行中,保持好奇心以及對公衆、家人的善心,通過對異國他鄉中特有的動物、植物、建築物、壯觀的風景,甚至家鄉少有的湛藍的天空、清澈的空氣、鮮豔的色彩等的對比觀察,會因此別有情調而心情舒暢。在細微處中,如果注意到觀看、注視、擁有之間的差別,運用系統和結構的分析並感受,更會獲益匪淺。有人可以化腐朽爲神奇,也有人則是化神奇爲腐朽,前者寥寥而後者衆多。

人類情緒受制於一種僵硬和不寬容的邏輯,眼前的風景憑他們自身的力量不能保證我們能暢享快樂或倍感悽然。幸福構成的關鍵因素並非是物質的或審美的,而永遠是心理上的。自身的調整和旅伴相處的良好交流,將會提高旅行的舒適和質量。

旅行的藝術讀後感範文4

花了二天的時間讀完《旅行的藝術》。有許多話,不吐不快,叫我夜不能寐。

書中說道:“人類不快樂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靜地待在他房間裏”。一個坐在房間裏便會感覺心浮氣燥、無所事事的人,即使出門旅行也體會不到真正的快樂。對他們來說,旅行只是一種枯燥現實的消極逃避。現在“驢友”越來越多,除了經濟環境好轉之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也只是由於人們在生活、工作上的壓力越來越大,因爲焦慮來臨而渴望逃離。

每每提及旅行,旁人往往會流露出羨慕的態度。其實,即使把這機會給了他們,甚至再給予足夠的金錢和條件,讓他們環球世界一圈回來,過段時間他們也還是會唉聲嘆氣,不知接下來該做什麼,然後繼續抱怨周圍生活的沉悶壓抑,羨慕去外星球的人……。其實到哪裏都是一樣的,關鍵只在各人心境。

事實上,《旅行的藝術》這本書所闡述的是一種生活的祥意。我們從旅行中獲取的樂趣或許更多地取決於我們旅行的心境,而不是我們旅行的目的地本身。如果我們可以將一種遊山玩水的心境帶入我們自已的家裏,那我們或許會發現有趣的程度不亞於旅行中所經過的高山和蝴蝶漫舞的叢林。

諸葛亮曾說過“淡泊以明智,寧靜以致遠。”蘇東坡詩云:“榮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生活中的禪是什麼?很難一言以概之。中醫認爲,夏之暑溼之氣乘虛而入,謂之養“心”,調節精神需靜神,勿躁;調養情緒,制怒,樂觀愉快,達到心境自然涼的境地。禪的生活態度,既無所求,無所不求;無所語,無所不語;自然流暢的生活習慣,就是禪理。無獨的偶,當我們正在爲生活疲於奔命的時候,生活已經離我們而去。

用寧靜替換我們內心的浮躁,用寧靜驅散我們內心的喧譁。莊子的逍遙人生,在他的《消遙遊》中體現出來,也許這樣的“消遙”生活在我們的生活中並不現實,但莊子所擁有的那種處世觀念卻是我們都值得思索的。好多人常常抱怨工作學習環境太過吵雜,無法靜下心來讀書和工作。凡事操之過急,太急功近利,反而會一無所獲。只要內心平靜,一樣可以達到靜心處事,旁若無人的境地。

茶境也是一種生活的境界。在這點上朋友說的很好。她說:茶的情性是純淨的,茶是那樣的透明、潤澤、剔透,使人得到了與禪相似的透明心;茶使人冷靜,使人沉思,使人清醒與真實,使用人歡喜與清明。茶之香,茶之味,惟有靜下心來才能體會到。這種靜,應是發自內心的,縱有安靜的環境,但假若內心煩躁不安,是無論如何也品味不到生活中的茶香。茶之味,全在一個“純”字上。水純,心純,方可品味到茶的清香與幽雅。

偶爾約上三五知已去喝茶,給遠方的朋友寫上一封手寫信,給父親買一個過冬天的手爐,給每個家人織一條圍巾,這些,都能感覺到幸福和快樂。認真努力地工作和生活,像對待春天一樣,有一顆禪意的心,在滾滾紅塵中,慢慢修煉成一枝花。

道童常問禪師什麼是禪,禪師道:“油鹽醬醋即是禪。”平常生活,自然心境即是禪。作文

旅行的藝術讀後感範文5

不記得是哪部童話裏描述過一個通天的藤蔓,細細長長,直通雲霄之上,它可以到天上感受另一番場景。對於旅行,通過精美的藝術品和心裏的期待達到旅行的目的,而在《旅行的藝術》中,德波頓將直通雲霄之上的細長藤蔓增加了枝葉,同樣是通天的藤蔓,但是增加的枝葉可以接觸更多的陽光和空氣,感受更多的場景,看到天上的另一番場景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動作就能完成。你要做的就是儘可能地打開你的觸角,你的旅行不會只是固定思維模式下的身體和心智互相矛盾,最終只留下幾片回憶的旅行,你的生活也不會因爲對它的視若無睹而變得一片黑暗。

德波頓認爲旅行過程中的心境的重要性,無論是在臥室裏的旅行,還是環遊世界的旅行,目的地不是重點,心境纔是構成獲得旅行亦或者是生活樂趣的來源。滿足心理需求的旅行纔是旅行的意義,反過來說轉換心境才能獲得旅行的意義。旅行的過程中,身體和心境的分離是客觀存在的,那就不去刻意逃避,讓思緒在旅行的過程中思考,思考也是構成旅行意義的一部分,因爲它是屬於心境的一種漫步。來到旅行目的地首先感受到的是異域風情,如何將自己固有的有關國籍等等的思想拋棄,讓心境徹底融入其中。好奇心,是將對身體的不適、旅遊指南固有的事物等等轉向對其他事物的關注,哪怕是一些細枝末節的東西。

之後,是城市心境與鄉村風景的碰撞,更多細節的東西撞入視線。走到這裏,德波頓化身心理醫生,將之前對於自身處境的焦慮的解決轉向壯闊的風景。暫時忘記你所焦慮的懷着好奇心,如果少了一雙被打開的眼睛,什麼都是徒勞。藝術品因爲它的特質可以打開眼界,看到更多平時不會注意的美的事物,那麼想要擁有美的事物也可以通過繪畫和寫作這些藝術品產生過程來達到目的。最後,德波頓迴歸故鄉,目的地發生了變換,但只要旅行的心境不變,這裏他強調依據自己的心境而不是受到旁人心境影響,那麼這樣的旅行也可以擁有美,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關於德波頓每章共同的寫作特點就是善於用別人的思想完美的表達自己的想法。這個過程中,德波頓像是高挑美麗的模特走T臺,其他人的思想就像他身上華麗的禮服給了他足夠的自信,很多哲人深刻的思想貫穿全書就像走臺時適當的背景音樂讓你迷醉其中,三者的完美結合,缺少任何其中的一個,整個的美感就會缺失。

《旅行的藝術》,通過它的書名也可以窺探出作者德波頓的寫作意圖,藝術的想象省略、壓縮,甚至切割掉了一些片段,同時藝術也可以打開人們的眼界,德波頓想要藉此書說明他想要表達的遠不止這些,其餘的部分要我們自己去思考,完全倒向別人的心境是無法獲得自己真實的心境,他通過這本書擁有了美,也藉此機會打開讀者的眼界。

意大利著名作家卡爾維諾曾這樣定義經典作品:“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讀都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是一本即使我們初讀也好像是在重溫我們以前讀過的東西的書,是一本從不會耗盡它要向讀者說的一切東西的書。”我認爲《旅行的藝術》就是這樣一本經典的作品,如果不信,那就翻開它細細品味之後下結論吧!

旅行的藝術讀後感範文6

書寫的每一個旅行記錄,其間的心情體會,都能用或者是詩人或者是畫家或者是作家以同樣的充滿藝術體會的感覺描寫。每一個地方都能用藝術家的視角來與之當前的體會對比,讓閱讀的人在隨着作者旅行的同時也隨着那些藝術家旅行。

從詩人華茲華斯的詩歌中可以體會大自然的治癒力量,從畫家文森特。凡高的畫作中看到鮮豔漂亮,色彩斑斕的普羅旺斯……開始時對於書中的記錄因爲總是現在時與回顧藝術家們的旅行經歷相互穿插,不能明白作者的意圖,當看到凡高描畫下的普羅旺斯以後發現原來是這個意思。對於景物的印象總是因人而異。每個人的情緒,喜好都能決定他的眼中的風景。作者透過詩人,畫家們善於發現的眼睛全面的以新鮮視角來看待此刻的風景,對這些景觀給我們心靈上的衝擊或觸動給以總結,比如關於壯闊的體驗。於是在閱讀過程中對於這些體驗也生動的投射到了我的腦海中。

讀到最終三篇時恍然,原來本書一直在以各個藝術家爲嚮導,用他們的作品,他們的理論或者他們的書信來介紹當地風光。

作者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對於旅途中的感受——壯闊的,美的,如何感受如何發現。羅金斯建議用文字用繪畫來記錄讓你感到美的那些風景,無論多差的文筆,多爛的畫技,當記錄他們的時候,那種細緻的觀察是單憑相機或無心瀏覽是不能獲得的。美就會潛移默化到你的記憶中,隨時可以取出來重溫。這就是攫取美的手段。

當旅行結束回到自己常年居住的地方,這地方無論多麼美麗,總會在日復一日的忙碌中變得模糊無味。按照塞維爾。德。梅伊斯特的臥室的旅行那樣,用旅行的眼光心情來看待自己的居處,總能發現更多以前忽略的美。而常常如此激情的歡愉的生活在如此豐富處處新鮮時時驚奇的地方,總能讓人心情愉悅。

所以對於藝術,似乎也不是遙不可及,它可以把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旅行的藝術讀後感範文7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這廣爲衆人知曉的句子,往往在我們的熟悉中失去了它本該有的光輝色彩。有人把生命比作是一場旅行,一場前途未知卻充滿希望的探索之旅,我們不能選擇未來走向哪裏,更不能留戀甚至回到前一站風景,但它仍然是讓大多數人歡欣鼓舞的。生活,或者稱之爲人生,不管是此時此刻還是即將到來的下一刻,永遠是充滿着無限的可能,美與醜、真與假、好與惡,均在這種神奇的可能之中,對於人人渴望的美好和喜悅,自然亦是如此,所以想要發現與收穫這無處不在的美,我們需要做的,僅僅是開啓迷惘的心智,睜開混沌的雙眼,觀察、感受、欣享和長長久久的回味!

作者阿蘭·德波頓在《旅行的藝術》一書中,用其輕鬆自然的方式向我們揭示了旅行的深層意義。他認爲,旅行以及對旅行的研究可以加深人們對幸福的體驗,而這種幸福,就是古希臘哲學家所說的“由理性支配的積極生活所帶來的幸福”。德波頓用一種非常特別的方式去旅行,行程中不僅有巴巴多斯、西奈的沙漠、馬德里等風格迥異的怡人風景,同時還有他爲讀者安排的衆多的名作家、藝術家、思想家及深諳旅行滋味的旅行家作爲導遊,同時加上德波頓本人對其行爲與思想的深度分析和感悟幫助讀者可以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在他們的陪伴下,風景之旅成了更完美的文化之旅、心路之旅。

《旅行的藝術》就像一場完美的旅程,在帶領我們欣賞風景和文化思想的同時,教會我們如何好奇、思考和觀察,讓我們重新對生命充滿熱情,至於旅行是什麼,德波頓並不想急於給出答案,旅行爲什麼,德波頓似乎也不熱心去考求。但,釋卷之後,相信每個讀者都會得到一種答案——這答案,即使思辨的,也是感性的,既酣暢淋漓,又難以言說,因爲,它更像是一種青訓,令人沉醉而不自知翻開這本書,你踏上的將是一次異乎尋常的閱讀旅程,深信德波頓無處不在的智慧和機制將影響甚至改變你對旅行的看法,並有可能改變你日後的旅行心態和旅行方式。

相信每個人心底都曾經或者正在深深地渴望能夠踏上游遍世界的旅程,在不斷地行走中發現更多醉人的風景和有趣的人,以此撫慰我們疲憊不堪的身心,無愧於百十年的人間之旅。對於爲什麼要旅行,我總是習慣從自己的身上去尋找答案。旅行中肯定有種精神是和我契合的,那種精神在家裏、在身旁,我找不到,所以我要出走,我要走到外面的世界去繼續尋找。我想我的確是個充滿好奇心的人,我追逐美麗,追逐未知,我想知道在遠方正發生着什麼事情,我想知道別的人正經歷着怎樣的生活,我想知道在那深深的山谷裏清清的溪水旁,是不是有朵美麗的小花在靜靜開放,只爲了等待我的到來?旅行,拋棄過去的一切,哪怕只是暫時,只是片刻,旅行的途中,我遭遇自己的內心,我可以不用僞裝,只是做自己。很多的時候,我們給旅行很多附加的意義,諸如旅行種種的附加值:結交新朋友,增進彼此的瞭解……我不諱言,旅行是增進感情的很好途徑,但這畢竟只是旅行的附加值。我不希望旅行成爲一場講究規則、明確目標的遊戲。對我而言,旅行的目的永遠只是去尋找我心中的那種衝動,去實現自己的那種渴望。

人的一生,可能都是在尋找生的意趣,用來抵抗對死亡的恐懼。而生的意趣,又無非是構建於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人與自我的關係之上。正因爲構成這一切的關係具有無窮無盡的可能性,作爲一個藝術家,就理所當然地擔負起了探索這無窮無盡可能性的使命。在現代社會,幾乎人人都不可能避免的旅行絕非人老了一項簡單的征服、探索自然的活動。旅行,在某種意義上成爲了照亮存在的一個角度。

其實旅行之美從來都不可能依賴某個地方本身的物質條件,這是作者接下去要告訴我們的,細節之美成了我們暫時忘卻塵世的`紛繁和日復一日夫人唯一辦法,但是對於不同的旅者,細節之美所展開的方式是不同的。人作爲主體,只能捕捉他們願意捕捉並且能夠捕捉的美。這真是人的悲哀之所在,卻恰恰也是旅行的意義之所在——當你覺得你去的某個地方遠不如吸引你去到那個地方的某幅畫或某幀照片美,不要沮喪,這就是藝術無法被技術替代之所在。

旅行的藝術讀後感範文8

讀一本書是一種緣分,如若不是《中國國家地理》官方微博的薦閱,我想我有可能與《旅行的藝術》這本書失之交臂。

我花了23天的時間將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撰寫的《旅行的藝術》讀完。在讀這本書之前,我並沒有強烈的想寫讀後感的意念,可是當我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去閱讀它的時候,我就真正擺脫了現實境地裏知音難覓的窘迫;我知道我遇上了知音,因爲我可以大言不慚地說我也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行者。

從這本書的書名,我可以大膽地想象作者把旅行看成是一種藝術的表現形式:它告別了傳統走馬觀花式的旅遊,用不同於常人的觀察力和鑑賞力詮釋旅行中往往被人們忽略的細節和事實。恰如其分,讀完《旅行的藝術》更加印證了我之前的臆想。

阿蘭德波頓是一位富有哲思的旅行家,通讀此書,你不難發現對於旅行中人們津津樂道的東西他少有涉獵,反倒是被人們視而不見的事物在文中鋪設頻頻。譬如他對航站樓指示牌的描述:

這個指示牌之所以讓我快樂,原因之一在於它是第一個肯定的見證,表明我已經到達了一個“別的地方”。它是異國的一個標誌。也許對那些不太注意的人來說,這指示牌並不顯眼,但在我的國家裏,這類指示牌是絕不會以此種形式出現的。

引人深思,細緻而獨到的筆調凸顯出德伯頓從熟悉的地方落地於陌生的國土後對細節事物差異感的敏悟。這樣的敏悟對於他來說只是一個引發短暫快感的契機,以此得到有助於祖國自我完善的差異才能引發長久的快感。

德伯頓在書中說:“雖然城市的人們生活舒適,卻從未放棄追逐新鮮事物,即便他們什麼都不缺,而幸福也根本與他們想要追逐的東西無關。”很多人喜歡旅行,以破壞自然的方式來享受旅行的“幸福”,這種“幸福”沒有任何幸福的涵義,甚至比那些身處城市助長卑劣情感的人更爲可惡。怪不得賈說:人混亂了,人污染了自己生存的地方,又以旅遊的名義,到處去污染了。但德伯頓也說,時常走訪大自然是解除城市生活中罪惡的必要良方。因此,我們該以什麼樣的態度來旅行?這是值得大家深思熟慮的問題。

德伯頓是感性的,他那感性而富有哲思的基調烘托出了另類的穿越時空之旅。正如他對旅途時飛行的描述:

雲朵帶來的是一種寧靜。在我們的下面,是我們恐懼和悲傷之所,那裏有我們的敵人和同仁,而現在,他們都在地面上,微不足道,也無足輕重。

有如撥雲見日、皴染癒合的淋漓暢快,實非食人間煙火之人。

德伯頓對旅行的思考是多方面的,即使看似寬慰自己的話語也蘊藏着一種積極的正能量和大道的宗教情結:從壯闊的山河中去了悟自身的侷限是十分有效的,否則我們就有可能在日常生活的流變中感到焦慮和憤怒。不是麼?在淼闊的江河、巉峻的山峯中,我們深刻意識到自己的渺小,也就能對自己一事無成的平凡聊以寬慰和釋然,進而不再那麼執著。

對於旅行,德伯頓還給了我們一個忠告:用文字記錄下你所經歷的一切。寫作就是用文字畫畫,這樣做可以鞏固我們對美的印象。以語言描畫完成的作品不一定才華橫溢,但至少它是一種探尋真實經驗的結晶。

至少我敢保證,如果你認真讀完德伯頓的這本書,你一定會對旅行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新的認識。

準備好了嗎?我親愛的讀者。

旅行的藝術讀後感範文9

《旅行的藝術》是阿蘭·德波頓著,在《旅行的藝術》裏向我們揭示了旅行的深層意義。他認爲,旅行以及對旅行的研究可以加深人們對幸福的體驗,而這種幸福,就是古希臘哲學家所說的“由理性支配的積極生活所帶來的幸福”。這部書就像一場完美的旅程,教我們如何好奇、思考和觀察,讓我們重新對生命充滿熱情。旅行是什麼,德波頓並不想急於提供答案,旅行爲什麼,德波頓似乎也不熱心去考求。但,釋卷之後,相信每個讀者都會得到一種答案-這答案,既是思辨的,也是感性的,既酣暢淋漓,又難以言說,因爲,它更像是一種情緒,令人沉醉而不自知翻開這本書,你踏上的將是一次異乎尋常的閱讀旅程。深信德波頓無處不在的智慧和機智將影響甚至改變你對旅行的看法,並有可能改變你日後的旅行心態和旅行方式。

“現時的生活正想是纏繞在一起的常常的膠捲,我們的回憶和期待值不過是選擇其中的精彩圖片”我們在旅行中,往往選擇用相機代替我們自己去記錄風景,人事,因此當相機拍完照片,我們便認爲完成了這次旅行的意義與記錄,忘記了旅行之中其實是需要用心去記錄風景,用心去感受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

“人類情緒受制於一種僵硬和不寬容的邏輯,若我們想像眼前的美景而已帶給我們快樂,而忽略這種邏輯,那我們就錯了。無論是賞心悅目的食物,還是實實在在的東西,我們從中獲取幸福的關鍵似乎取決於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必須首先滿足自己情感或心理上得一些更爲重要的需求,諸如對理解、愛、宣泄和尊重的需求。”每次旅行,我們總是設想得如何的完美,卻沒有考慮過我們的身體適應能力,以爲旅行之地必然如自己所想,因此造成了極度的反差而大感失望,其實旅行,景點一直都在那裏,一向都如此美麗,只是看你喜歡與否,感受得到與否。

“在任何地方,世紀的經歷往往是,我們所想見到的總是在我們所能見到的現實場景中變得平庸和黯淡,因爲我們焦慮將來而不能專注於現在,而且我們對於美的欣賞還受制與複雜的物質需要和心理需求”

“在機場,最引人注目的東西莫過於機場大廳天花板下懸着的一排排電視機屏,上面顯示着進出港的飛機航班的情況;這些顯示屏,不曾有美感上得考量,放在整齊歸一的罩盒裏,屏上顯示的文字板式呆板乏味,卻能使人興奮,出發想象力。”是啊,機場往往是一個令人遐想的地方,但是也是一個可以令人悲傷的地方,飛機的鉉窗,映射了不一樣的心情,或激動或悲傷,或糾結或喜悅,或痛苦或壓抑,這片風景是愛是無奈,都如此而已。

“旅行能催人思索。很少地方比在行進中得飛機、輪船和火車上更容易讓人傾聽到內心的聲音。我們眼前的景觀同我們腦子裏肯呢過產生的想法之間存在某種奇妙的關聯:宏闊的四考常常需要有壯闊的景觀,而新的觀點往往也就產生於陌生的所在。在流動景觀的刺激下,那些原本容易停頓的內心求索可以不斷深進。”“旅行的一個危險是,我們還沒有積累和具備所需要的接受能力就迫不及待地去觀光,而造成時機錯誤。正如缺乏一條鏈子將珠子串成項鍊一樣,我們所接納的新訊息變得毫無價值,並且散亂無章。”

“那麼,什麼是旅行的心境?感受力或者是它最主要的特徵。我們懷着謙卑的態度接近新的地方。對於什麼是有趣的東西,我們不帶任何成見。我們也許會讓當地人感到不解因爲我們在馬路上或狹窄的街道上,欣賞那些他們認爲有些奇怪的小細節。我們冒着被車撞到的危險是因爲我們爲一座政府建築的屋頂或是刻在牆上的題字所吸引。我們發覺一件超市或是理髮店不同尋常地迷人。我們用很長的時間思索着一份菜單的設計或者晚間新聞裏主持人的服裝。我們敏銳地感覺到被覆蓋於現今之下的層層歷史,並記筆記和拍照。”“獨自旅行似乎有一個優點。我們對世界的看法通常在極大程度上收到我們周圍人們的影響,我們調和自己的求知慾去滿足別人的期待。他們或許已認定我們是怎樣的人,因此我們不得不有意識地隱藏自己身上的某些東西。”有人說人生就是一場孤獨的旅行,沒有人能陪你走到最後,有時候嘗試一下一個人的旅行,定會收穫很多所想所需,自己最真實的。

旅行,不是簡單的欣賞風景,是內心之旅,旅行是一門精彩的藝術。

旅行的藝術讀後感範文10

一本《旅行的藝術》。德波頓延續了一貫的風格,這本書依舊不是遊記散文,更非導遊手冊,甚至也不是論述旅行歷史和意義的常識讀本,更象是用小說筆法寫出來的人物傳記片斷,記錄了許多重要人物面對遠行的地圖、陌生的城市、異國的街道所產生的驚訝、抵拒、喜悅和深思,也留下了作者在旅行中的沉思默想,以及這種沉思默想中昇華出的關於旅行的智慧和機智。

在論及“旅行”這一近乎陳詞濫調的題材時,德波頓的真實意圖並不在於爲讀者設計一個完整的行程,而是在於營造一種情緒,藉其流動或跳躍,鋪展開來,爲全書提供整體感。情緒的飄忽和綿續纔是他追求的極致。於是他在書中不僅時時表現出理性的悟覺,而且還結合福樓拜、波德萊爾等文學家的創作,參照凡·高、愛德華·霍珀等畫家的作品,多方位地觀照“旅行”、剖析“旅行”。因此不難發現:德波頓的旅程,以及他所探討的旅程,更多的是一種哲性的思緒之旅,是一種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他關注的是旅行者的內心世界,而非外在行程。正是如此,這本書其實劃分出了旅行的等級,揭示的是旅行的深層意義。

何謂積極生活?首先是踏訪已知環境的熱忱;其次是探測未知環境的勇敢;其三是從自己和環境的斡旋中找到樂趣。旅行確實能夠全方位地滿足這種幸福感,而反之,只有包含着理性支配和積極生活的態度,旅行本身才能抵達完滿。《旅行的藝術》展示了一種有關和環境廝磨的精神層面,因此也讓我看到了旅行的至高等級。在各種旅行指南、各種關於旅行的感想充斥於書肆報攤的當下,德波頓對旅行的詮釋可謂獨樹一幟。

在“鄉村與城市”一章中關於“凝固的時間點”的描述,使我感慨良多。在自己過去的旅行中,曾經不只一次有過類似的感觸,卻從沒有找到一個恰當的表述方式。而德波頓藉助華茲華斯的,說出了我內心的話:“在我們的生命中有若干個凝固的時間點,卓越超羣、瑰偉壯麗,讓我們在困頓時爲之一振,並且瀰漫於我們全身,讓我們不斷爬升,當我們身居高處時,激發我們爬得更高,當我們摔倒時,又鼓舞我們重新站起。”借用當前更通俗的說法,也可以叫做“心靈雞湯”。在旅行中,總會有那麼一些時刻,當你面對特定的景觀與人們,感覺自己的意識被喚醒,從平日慣性的冷漠中解放出來,體驗到自然與人性的神奇之美。

“人生就是一場旅行,不在乎終點,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翻開這本書,你踏上的將是一次異乎尋常的閱讀旅程,釋卷之後,作者的智慧和機智將影響甚至改變你對旅行的看法,並有可能改變你日後的旅行心態和旅行方式,調整你在旅行中的不少心理習慣,去更加註重耳目直覺和具體細節,而不是亦步亦趨,人云亦云。至少對於我,確實起到了這樣的作用。雖然自己一直關注旅行,從事過的工作也或多或少與旅行有着不解之緣,但此書仍給予我耳目一新的感覺,正如在推薦序中所說的:“多少年後,如果我們的旅行隊伍中少了很多揚旗吹哨的團隊、匆匆追趕的人羣,多了一些慢吞吞地關注各地大量零星風味、瑣屑世情的陶醉者和凝思者,從而大大提升了旅行的整體品質,那麼,追根溯源,也許應該感謝這本書。”

可惜的是,在現實生活中,能夠領會旅行深層意義的人還是少數。去年秋天,一家着名的外企刊物約我撰寫有關旅行的專題文章,於是便結合對此書精華的理解和思考,完成了初稿。誰知被認爲過於“陽春白雪”,原話是“太小資了”。只好按照人家的意圖重頭來過,修改成一篇旅遊指南式的常規平庸之作,得以過關。看來要達到德波頓心目中的旅行境界,遠非一日之功。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