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安娜卡列寧娜讀後感

本文已影響 3.23W人 

  安娜卡列寧娜讀後感篇一

安娜是俄國上流社會的迷人貴婦,這種賢妻良母類的女人,讓人感到一種慈祥的安寧。但是,她接下來與渥倫斯基邂逅之後的事情,以及她最後走的極端,讓人感到深深憐憫。

安娜卡列寧娜讀後感

她是一個懦弱的,一直在勸慰自己的人,認爲自己沒有任何過錯,是一種沒有羞恥感的人。在社交界,她是一種美麗的,慈祥的,任何人都喜歡的形象,可是,當她瘋狂之後,爲愛情所忙碌,以名譽和兒女爲代價的這種行爲,讓人困惑和不解。

在這場與列文、吉蒂、卡列寧、渥倫斯基等人的多角戀與各自婚姻的愛情的對比下,安娜無疑是可憐的,她選擇獨自承擔了無望愛情的全部後果。列文無疑是成功的。他在婚姻的道路上,窘迫,失落過。但是經過蛻變,與自己心愛之人喜結良緣,並接有了一個可愛的孩子,米佳。而安娜與渥倫斯基婚外情,是最讓人所不齒的。他們有了在自己罪惡的結合下的犧牲品:女兒安妮。

其實,最後害死安娜的,不是別人,是安娜自己。她走上了條極端的路,沒有自制力其實是種可怕的東西。嘴上說着,我可以壓抑一切的感情,可是心中卻不這麼想。是安娜的心口不一害了自己。明明是來促成渥倫斯基與吉蒂的婚事,卻將自己搭了進去。表面上,壓抑着,那真實,又是什麼?因爲自己成爲了導火索,所以引發了後來的一切。渥倫斯基的逐漸冷淡和拋棄,卡列寧的漸漸折磨、後來的卡爾塔索夫夫人的公開羞辱以及文章最後她的臥軌自殺。一切的前因後果,都在於此,都在於她的不安於本分,心中的.自制力不高。這是一場悲劇,由她親手導演,演員最後全部走光之後,又由她自己,最後終結。

這部以死亡而收場的戲劇性悲劇,卻成就了安娜·卡列寧娜的形象。這種對自己婚姻不貞,背叛家庭,拋棄自己的兒子,又擔心被自己的兒子看不起的女人,是被世人所厭惡和不恥的。私通在上流社會並不少見,可是少見的是,安娜·卡列寧娜的勇於承認,雖然最後得到的結果是被上流社會拋棄。但是,在這種列夫·托爾斯泰近乎苛刻的描寫下,安娜·卡列寧娜的缺點,也正是她的閃光點所在。這突出了一個叛逆的女人,和敢於與現實社會對抗的形象。這句話有褒有貶吧,可是誰又去管她呢?在婚姻中,上流社會對待不貞夫妻的懲罰是不同的,而丈夫近乎變態的寬恕,對安娜產生了一種精神上的折磨和無形的壓抑感。安娜在別人眼裏是怯懦的,但是,她的真正的形象,卻是光輝的,作爲一個對比人物,她最後的往鐵軌上的一臥,成就了她的勇敢,反叛的精神女性。也許正如現在的人所說:自殺的人,是勇敢的,因爲,很少有人有勇氣去自殺。

“真不愧是個卑賤的女人,連選擇的死法都是那麼卑賤。”公爵夫人鄙視的說。其實我認爲不然,她並沒有權利去評判,真正的評論權,是掌握在當事人的手中。

安娜·卡列寧娜,總體來說,是一個怯弱而又勇敢的人。可以說,最後的臥軌,不是她的本意,她想要站起來,卻無能爲力。

選擇一個人揹負所有,她看淡了世俗。她的丈夫卡列寧,要的只不過是臉面和名譽,渥倫斯基喜歡追求新鮮等等甚至更多。一個人承擔下因爲背叛而帶來的一切後果,帶着絕望的那顆心,那可反叛的種子,是否,就是在這個時候,留在了這裏?

  安娜卡列寧娜讀後感篇二

一個偉大的作家比上帝多幹了一件事——將命運的密碼破譯、交付給讀者。

丈夫是足以影響國家前途的政治家,她也算是貴族。這樣一個地位顯赫與容貌美麗相結合的家庭,內部的情感免不了呈疏離狀態。她的情感外泄只是遲早的事。

她性格奔放,情感熾熱,一旦捲入自己參與制造的戀情漩渦,便由漩渦主宰了一切。不能說交際圈尖銳露骨的輿論壓力沒有作用,不能說血濃於情深愛的兒子沒有作用。當時間讓戀情由熾烈歸於平淡瑣碎,輿論壓力與骨肉親情顯現出不容小覷的力量,與情感的失落一起撕扯着她孤獨無依的心。

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卡列寧娜選擇臥軌自殺是她生命的悽美的謝幕。如何改變安娜的命運?也許要從源頭修改密碼——讓愛情成爲婚姻的主角。錯誤時候綻放的愛情之花最需提防,那是色彩炫目的毒蘑菇。

  安娜卡列寧娜讀後感篇三

昨晚把《安娜·卡列寧娜》看完了,是簡版的,瞭解了大概內容。現在看書大有:“好讀書不求甚解”的味道。

書中有段話我始終不能理解:

“如果有人打你的右臉,就連左臉也由他打;如果有人奪走了你的上衣,連襯衣也給他……”

我曾經看到過前一句,是在一篇佛學的文章裏。但我一直不明白,這就是佛學的忍辱負重的精神嗎?這就是“慈悲爲懷”的闡述嗎?爲什麼?

說不清看了這本書什麼感覺。

“安娜在年輕時由姑母做主嫁了大她二十歲的官僚卡列寧,一直安於賢妻良母的生活。但與渥倫斯基的邂逅,又重新喚醒了她對生活和愛情的追求。當時的上流社會,私通並不少見,但安娜不願長期欺騙丈夫,毅然把她與渥倫斯基的曖昧關係公開,從而被上流社會拋棄,同時也被卡列寧報復。她拼命掙扎,但還是無法擺脫悲慘的命運,最後臥軌自殺。”

書中也有段對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假定你結了婚,你愛你的妻子,但是又被另一個女人迷篆…”

“對不起,我不理解這樣的假設,怎麼可能呢?正像我不理解我怎麼能在用過餐後馬上又到麪包店裏去偷麪包一樣。”

“爲什麼不哪?麪包有時那麼的香,很難抵擋它的誘惑的1奧布隆斯基邊說邊笑。

列文也笑着說:“無論發生了什麼事,都不要去偷麪包。”

奧布隆斯基大笑起來:“我遇上道學先生了。如果有兩個女人,一個非常愛你,但你卻不能給她愛;另一個爲你犧牲了一切,而且對你無所求。你會怎麼辦呢?悲劇往往就是這樣產生的。”

“假使你願意聽我的意見,我就說,我不相信會有這樣的事發生。”

“你始終如一,這是你的優點,也正是你的缺陷。你有始終如一的性格,你要整個生活也是始終如一的,但問題是,現實生活決不可能這樣的,人生一直在變化,生活是多彩的。”

列文嘆了口氣,沒有回答。……

我在書外同樣嘆了口氣。

人,太複雜,太麻煩了!

很多時候事情並非橫是橫,豎是豎的。

但是看到列文的比喻我還是忍俊不禁,有意思!

我想起上學時的一件事,有個學習較好的同學抄作業,同學都意外,問:你怎麼會抄作業?同學反問:“放着作好的飯菜不吃,爲什麼還要再去做?”

這是哪種邏輯啊?

安娜的結局比較悲慘,她得到幸福了?我以爲沒有,有也是短暫的或強裝的,否則她怎會臥軌?

不同的社會成就不同的故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