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我所理解的生活讀後感(精選11篇)

本文已影響 1.12W人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我所理解的生活讀後感(精選11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我所理解的生活讀後感(精選11篇)

  我所理解的生活讀後感1

近期逛了逛書店,赫然看見擺在最前面書櫃上的韓寒的最新作品——《我所理解的生活》。書如其名,雪白的封面是我看過最簡潔的版式,燙銀的標題字體泛着寒光,彷彿宣示着主人的傲氣與自由。聽說這是作者第一次深入剖析自我,對於頗愛韓寒文筆的我,毫不猶豫地拿起一本……

讀了大致內容,我又翻回第一頁——序言。上面只有一句話:“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除了造謠以外,去造其他一切東西。我心中的造化,就是創造了多少文化。”老實說,我對韓寒的文章理解程度並不算高,一開始充其量只知道他的文,政府官員聽了會暴怒,老百姓聽了拍手稱快,一些在商業上馳騁的富豪聽了也不禁暗掐大腿連連叫好。他的一字一句中信息量與內含量過大,令我不知所措地陷入將進入的社會透析與見證。

在對他逐步的深入瞭解之後,我總結了一句話:韓寒說話,膽子很大。在《我所理解的生活》中,破天荒收錄了韓寒引起廣泛關注的三篇文“談革命,說民主,要自由”,簡稱“韓三篇”。雖然在用詞上似乎有所考究,但只要他想要且想說的,就沒有不敢說的。不怕打壓,不怕拍磚。他是一個活得很真實的男人,永遠在不動聲色地和生活抗爭。他是說話,且不腰疼。

就說說前些時間他和方舟子網上對罵互相諷刺,還有對李敖父子“惡意”批判。我且不說誰對說錯,方舟子用他微博裏的一句“這個研究有意思。如果能設一些對照,例如韓寒和其他人(比如我)的博文對比,就更有說服力了。”其實這句話本身有問題,這“其他人”後面有了括弧寫着比如我,讓圍觀者覺得這個評論中的“其他人”有方舟子。說白了,這句話中邏輯有明顯的障眼法,方舟子很狡猾,以這種方式告訴韓寒:咱們看看是你玩我還是我玩你?對於李敖事件,網上評論總結出一句話:知識重要,思想也重要,做人更重要!所以,李敖先生,還是先教會你兒子怎麼做人吧。

韓寒,是個王權獨立於現體制的人,一個市場裏游泳的健將,但又不像市場的經營者,對管理者躬腰。他無需理睬任何人,無論這個人是官員還是資本家。他就像“化外之地”的山寨之主,齊天大聖的杏黃旗高高豎起,卻也找不到這個山寨的違法痕跡。若要收束,各方人士想盡辦法,卻也無計可施。因爲他什麼都不要,也不怕威脅,他真的算淡泊名利,一般知識界人士所難以抗拒的金錢、名譽、官職甚至“大師”頭銜,他一概視如敝屐。

在《我所理解的生活》裏,韓寒總結:“歷史只會記得你的作品和榮譽,而不會留下一事無成者的閒言碎語。”是,生活就應該是留在歷史的痕跡越多,人亦是越垂青於史。你的生活自己知道,無須問別人,也無須問自己。個人現在對韓寒的感覺:善於思考,懷疑,熱衷袒露自我的人。針對一些尖銳的社會矛盾,通過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透析得更直白,更深刻。中國理應有千千萬萬個韓寒,但是我們卻只有一個。這個國家缺乏創造力,甚至缺乏青春活力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們的社會是個被官氣瀰漫的巨大海嘯吞噬了的社會。我歡迎這種人,更期待有更多韓寒站起,否則時間和慾望的大潮會淹沒這朵小小的浪花。

  我所理解的生活讀後感2

韓寒——這個陌生的作家,熟悉的導演,優秀的賽車手。用這個《我所理解的生活》,灌溉了我乾涸的心田。

喜歡他的文風——不羈與鋒利,幽默又成熟,他說:“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除了造謠以外,去造其他一切東西,我心中的造化就是創造了多少文化。”

這句話很好,生活的意義何在?造物主造就了我們的序曲和終章,留下漫長而又短暫的中間部分讓我們譜寫。有的人奮筆疾書,風風火火的生活。有的人呆若木雞,渾渾噩噩的存在。我對生命要求很簡樸,像韓寒那幫爲這個世界多多造化則足矣。

喜歡他的向上——瀟灑的獻上退學申請書,平靜地對老師說:“我會靠版稅稿酬養活自己。”他說:“歷史只會記得你的作品和榮譽,而不會留下一事無成者的閒言碎語。”

一個人的不平凡,不在乎他的特立獨行。而在於他敢於打破常規與條條框框,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勇敢的去追尋。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中都會有自己的使命。一個人心灰意冷的待在房間,在一個固定的地方看電視,現在內心深處廣闊的世界裏,爲夢想而努力,做自己喜歡的事,只是這些來得有點瘋狂。走吧,讓歷史的筆記中有自己的一個小小角落。

喜歡他的樂觀——賽車生涯的跌宕起伏,新手上路時的失敗,開着最壞的汽車,用着最差的部件。他說這個世界再黑,甚至這個世界上再多人企圖抹黑,你只需要笑,而且要裂開嘴笑,因爲你的牙齒永遠是白的。

不去在意人生一關又一關的障礙,他讓淹沒在草叢中的野花開放,他讓獨自在山澗流淌的小溪歌唱,他讓悄悄飄逝的落葉舞蹈。成長路上風風雨雨,一路笑着前行,又何嘗不是征途?安之若素,淡然處之!

謝謝你,韓寒。你所理解的生活教會我太多,你說生活不是攀爬高山,也不是深潛海溝,他只是在一張標配的牀上睡出你的身形。Just to do!

  我所理解的生活讀後感3

生活是什麼?旅行是什麼?生活是人與自然互動所創造的內容,旅行的本質無非就是生活的交換與體驗。

當這本韓寒近幾年博客訪談的個人雜文隨筆集《我所理解的生活》一面世,我便迫不及待要讀他,想走近他。我對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重複。一來是這本書原本就是博客文章的收錄,有很多我已看過;二來是韓寒的三觀雖然和世界一樣在變化着,但心態和三觀的走向基本是不變的,也像他自己在文章中反覆提到多次的,他知道自己在不斷重複的寫相同的東西,只是他覺得有很多讀者需要看到那些道理。這社會雖然並不好,但這樣的態度也很容易讓人抓住“韓寒根本就沒東西可寫”來大做文章。書中選的文章多是韓寒近些年的作品,思想深刻,觀點獨到。韓寒說,很多人恨特權,因爲特權沒有在自己手中。韓寒談微博:看起來微博能改變很多東西,但事實上在微博時代,大家的注意力轉移得太快了,有些特別重大的公共話題也只能延續一天甚至半天。在形成合力的過程中,隨便哪個人出來喊一嗓子,注意力就會被分散。

韓寒在文中寫到:每一個人,縱然缺點一身,但必然有一些地方是長於他人的,那時你區別於他人的標記,也是造物者公平的地方,就看你能否找到這些標記。他人的鼓勵是助燃的汽油;他人的笑話,也是汽油裏的添加劑。你的青春就是一場遠行,一場離自己的童年、自己的少年越來越遠的遠行。遠行不重要,去哪裏不重要,找到自己所熱愛的才重要。千萬不要放棄,千萬不要怕被人嘲笑。

“我所理解的生活”這句話本身的構造就相當吸引人。讓人覺得親近和可接受是因爲不是題爲“生活”,一個誇張的概念,一個欲強加於人的感覺,一個居高臨下的視點;而是“我所理解”,只是我,我這麼看,不代表你和他,也不代表生活本身;“我”呈現出來而已,坦白無虛,你可以反對,你可以不屑,甚至可以攻擊;這個構造本身就是一種態度。可愛的標題。再比如題爲“當我們談論愛情,我們談些什麼”就遠比“愛情是什麼”可愛多了。

覺得韓寒文字親近的原因有好幾個,說兩個。很難找到比他更誠實的寫作者了,你會說自己的博文就是公廁嗎?你會承認到現在還在隨地小便嗎?你會承認你看過島國愛情動作片嗎?遲遲不開微博的原因是因爲清楚地在微博活動中窺見了自己的虛榮心,而且認識到自己以前年少輕狂寫下的一些話是學識太淺太過驕傲的妄語(要是他還認爲現代詩作者只需要掌握一個技能:使用回車鍵,我纔不會支持一票的版稅)……能夠在幾千萬雙眼睛下依舊誠實的文章,最起碼已經達到了文藝追求的第一個境界。我相信這和寫作者本人秉性有關,想創造是創造不來的,想刻意也是會留下痕跡的。韓寒不染學院的文縐縐,不染學術的渾氣,不染所謂高等教育的虛僞。所有均來自生活。

他不時流露出對八十年代香港文化的懷念。比如寫了一篇少有的煽情文風的《寫給偶像》,看這篇毫無之前戲謔感的文章,才反應過來,原來他也是個文青。比如他反對“香港是個文化沙漠”的說法,理由是“一個曾經有那麼多好電影的地方,絕不是沒有文化的地方。”比如一進他的博客,耳邊就會自動響起《大話西遊》的經典主題曲《一生何求》(這首歌我覺得是最好聽和最難學的粵語歌之一)……

  我所理解的生活讀後感4

韓寒的蛻變還是蠻大的,他的文章中雖然仍帶着當初的不羈與鋒利,但,成熟的氣息已躍然紙上。

很羨慕他瀟灑的遞上退學申請,平靜的對老師說,我要靠版稅、稿酬養活自己。然後和滿屋子的老師一起大笑。

一個人的不凡並不在於他的特立獨行,而在於他敢於遵從自己內心的想法,勇敢的做自己。

我不敢這麼做。因爲在我的印象中,大學是快樂的天堂,在天堂裏你可以盡情享樂,這是老師一直灌輸的思想。我是個貪圖享樂的人,而且我的的確確想上大學,所以前提就是葬身題海。我一直不明白爲什麼上學要做題,後來我才頓悟,其實這個問題和人需要錢是一個道理。沒有錢,你在這個社會就會難以爲繼,有了錢,這個社會也不見得有多歡喜你,但至少你會生活的舒服一點。你最後會死,好一點是壽終正寢,壞一些是半路嗚呼,不管你的卡里有多少錢。至於題目,就讓他去死吧,做的好與不好,上學都是一條不歸路。

在中國,人們普遍缺乏安全感,雖然治安還算不錯。在我們眼中,一切事物、所有人都缺乏信賴的理由,甚至自己都不相信自己。

你所理解的生活是什麼樣子?如果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我會毫不猶豫的說就是現在這個樣子。現在,我只能說我不知道。我的生活已經誤入歧途,或者說是本來就是向着歧途奔跑着。我不曾想取悅他人,我不曾想逃離這個社會,我不曾想迷失在生活裏,我不曾……但我只是一個小屌絲,逆襲指數爲一。

莎士比亞說:“我們的本質,就如同夢一般虛幻不實,而我們渺小的生命,以一場睡眠圓滿落幕。”

我常常想,生命到底是爲了什麼而存在,造物主造就了我們的序曲和終章,留下漫長而短暫的中間部分讓我們譜寫。如果說,一切在你戰勝了數億對手的一刻就已決定,爲何又留下了那麼多的不確定?

爲什麼人要分三六九等,爲什麼要有官二代、富二代和屌絲?一無所有的失落感、不平的怨憤讓我們指責這個社會、讓我們厭惡這個社會。然而,一切又都是徒然,都是毫無意義的。

一切的一切,在你離開的時候,都化爲烏有,那個小盒子將把你的一生封印。

生命的意義何在不是現在的我能回答的了的,也許十年、二十年之後我會有全新的感悟,也許經歷了時間紛擾之後,我能夠對人生的意義有所詮釋,但,現在我只能發發牢騷而已。

這就是現在的我所理解的生活,牢騷多一些,感悟少一些,文章亂一些,幼稚多一些。

  我所理解的生活讀後感5

我在讀書方面屬於落後分子。這本書看得快意,就趁熱寫點。

書中誠意談到作者的關注點——有關社會體制與未來、本職——出版行業與作家團體、愛好——賽車、很少提及的感情觀,以及作者現今的一些個人觀點和闢謠論。

作者的出道故事可能全國大多數人都不陌生,之後網上對他的文字和其本人有過褒貶不一的口水戰,一個人可以掀起一場輿論波瀾也不簡單。但就如書中所述,“這個世界更新得越來越快,你都來不及下載。?” 我們很少有機會去認真關注一個人本身,更不用說去關注十多年在一個人身上的演變。作者這十五年,也是一代人從青蔥到而立的十五年,理想和努力,個性和歸順,隨性和責任,一層層演繹蛻變。

我們看到作者對讀者們的誠意,對價值的堅持,以及他本性的良善。會有聲音說也許這本身就是人家的一本聰明的自我營銷書呢?然後馬上感覺這種想法很齷齪,心裏還有沒有一點點純樸了。世事複雜人心難測不假,但我們寧願相信美好,哪怕知道一些繁複的現實,我們依然選擇相信簡單,選擇信任,多留給自己、周圍人一些天然的觸動和喜悅。

我覺得作者的成長變化基於他的才華正在被整個羣體認可,被這個社會接納,所以年少牴觸桀驁的調門兒少了,加之女兒和家庭的影響,追風少年還多了幾抹溫柔的色彩。作者自然流露地點觸到了自己和生活,我們瞭解到這並非一本涅勵志的書,更多的是讓人看到,一個懷才的普通人,是怎樣熾熱地熱愛着自己的熱愛,執着去堅守並享悅其中的。

他的成長變化還來自那些妄爲的輿論和謠言迫害,這些“像添加的助燃劑”,推動了他的成長。但是我想不管看沒看這本書,很多人還是從一開始就信賴作者的。

功成名就後,明德懂禮同時依然保持率性,是一種難得的成功。

措辭上言簡意賅風,沒有故作晦澀的引經據典(雖作者自嘲早期他曾以此來彰顯淵博),幽默詼諧的語言,閱讀途中偶爾會心一笑。所以像我讀書那麼磨嘰的人,也一口氣看完了。

  我所理解的生活讀後感6

你好,蘇菲,好久不見。

第一知道韓寒這位作家是在初中的時候。也許,一切都是來的那麼巧。處在叛逆期的我,遇到年輕氣盛的他。一切都是那麼剛好。連喜歡上他都是那麼巧。

五、六年了,一直喜歡到現在。我想,以後也會依舊喜歡。

曾經有段時間,韓寒也遭遇過事業尷尬時期。被人打假說他的作品是抄襲。對於這種無聊的打假人士,真讓我覺得他可憐。韓寒的風格難以模仿的,他的文筆,他的寫作方式,他的韓寒範,對於我這位讀者是多麼的熟悉,多麼的親切,多麼的享受。

偶然會在書店看到他的書,依舊是讓我那麼興奮。

想起年輕時,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會模仿他的寫作手法寫文章。雖然模仿的亂七八糟,但那是我最開心的一段時間。反而,我很感謝這位韓寒,讓我瞭解自己,原來在內心深處有許多細膩的心思,是我可以用我自己的筆,用我自己獨有的風格,呈現在我自己文章裏。

說來可笑,我已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沒有寫文章了。但是寫計劃,寫總結,寫讀後感更爲順手些。在這幾年裏,寫的更多是短詩,在往前幾年是寫長詩,在往更久以前寫的是大篇幅文章。只能說,每段時期裏,社會的大背景是不同的,經歷事情的情緒不同,所呈現的作品也是不同的。

這幾年中,關於韓寒的作品,是在他微博與博客的文章閱讀的更多些。所以在閱讀《我所理解的生活》時,就像和老朋友見面一樣。親切、自然、熟悉是最直接的感受。

最開始讀韓寒作品時,很喜歡他的文筆。帶點黑色幽默,明裏暗裏的諷刺社會。對於叛逆期的我,確實是很合胃口。也是他能一直吸引我閱讀他作品的原因。

而這本書更多的是“柔”。柔在於他的態度,柔在於他的文字,柔在於他的情緒。

那這麼多年過去了,我更大的感受是,我與這位作者一同在成長。雖然我們不認識彼此,雖然我們沒有見過對方,甚至我們不在一個城市中生活。但是,我們對待這個社會的態度,對待所理解的生活,卻是那麼相同。

原來,韓寒也喜歡在深夜寫作。我也是這樣。

深夜,心靜,許多白天所隱藏的情緒會被深挖出來。等到天亮,這些情緒,又繼續會被掩藏。

並且,韓寒總結他這些年寫作經歷過的三種變化。“說服你,拉攏他,剖析我”。不得不讓我佩服,一位會使用文字的作者,他總是能用簡明扼要的表達自己的想法,然後讓我不斷的'去進行思考。

是的。曾經,想着怎樣去說服讀者去進行的寫作,時間長了,發現容易這樣容易背叛自己;曾經,想這怎樣去拉攏讀者去進行的寫作,時間長了,發現這樣容易迎合大衆;而現在,更喜歡用文字來表達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想。

通過用文字,所表達出來的情緒、想法,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後,把自己的作品翻出來看看。才發現,我們讓自己陷入在憤怒、憂鬱、煩惱很長的一段時間;才發現,我們讓自己陷入在失戀、傷心、痛苦、回憶很長的一點時間;才發現,我們最後都可以堅強的走出自己最低谷的時期。

而現在的一切只爲自己。只爲了解自己,只爲認識自己,只爲剖析自己。

我該慶幸,我不需要爲了謀生而動筆寫作。我可以在開心時寫作,我可以在難過時寫作,我可以在有感動的時候寫作。我只在,我想寫作的時候寫作。不爲一切,只爲我自己所經歷的一切寫作。

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自己喜歡的一切在一起——韓寒

以上全部內容,是我閱讀完《我所理解的生活》一書後的讀後感。

  我所理解的生活讀後感7

韓寒文章有一種情緒,也是一種力量——憤世嫉俗,他調動起了衆多的粉絲追隨。

我們必須認清韓寒的本質,他首先是一個政客,意見領袖也是政客;其次是一個作家;再次是一個車手。他的利益獲取也是通過政治積累人氣開道,促進社會活動和書籍銷售,車手是體力勞動崗位,平穩掙工資獎金。

因此,韓寒這種聲嘶力竭的呼喊很可能是一種表演,這也許是僞裝的,是在商業包裝下迎合網民的假憤怒。我們不能說韓寒的思想是虛假的,但是他一定是屈從於他的“利益”訴求的。事實上韓寒是這個社會的既得利益者,在作出咆哮抱怨社會不公時,也許正在偷偷數錢暗笑這幫傻粉呢。

《我理解的生活》整篇文章幾乎沒有什麼故事內容,主要體現了幾個意思:

一是暗示自己沒有包裝,甚至沒有一個像樣的造型師。也許自己不在意(或者就要這個勁兒),但是韓寒背後的商業利益相關者(書商、廠商)能不在乎?這可是關係到一個品牌的商業價值。即使韓寒自己也不能否認,品牌做到一定程度就已經身不由己了。各種商業活動、訪問、演講、發行等活動必須有一個商業團隊支持,這個團隊必須對韓寒形象進行包裝和修飾。僅從睡姿上去暗示自己的隨性和自然,只能去欺騙癡迷且無知的粉絲。

二是表達自己很直率,沒有隱藏。嘿嘿,這需要去問自己的良心,事實上韓寒到今日也僅有反對,反對這個,反對那個。也有幾次試圖去尋找幾個“中國向何處去”的命題,但是一看網上風評不佳,迅速掉頭,絕口不提什麼“韓三篇”的相似內容,又恢復了熟練扮演的口中充滿謾罵的憤怒青年角色。這也許就是韓寒最直率地迎合商業的本質,角色扮演多了,其實自己也相信了。

三是宣揚自己跟着感覺走,這倒是極具韓寒性格特點的。看看與方舟子意氣風發的決戰時分,能夠看出韓寒的衝動性格特點;可是形勢比人強,稍後幾天,在看清形勢後什麼“做喜歡的事”和“與喜歡人一起”都輸給了“利益”,憤怒青年在利益的牽動下,當然選擇要做的就是縮頭烏龜,這一定是商業團隊策劃的行動路線,韓寒最初的豪氣干雲哪裏去了,完全輸給了利益的取向。“韓寒方舟子”時間漸平息時,韓寒又展開一系列的危機公關,又拉幫結派,與深圳等地教授爲伍,形成共同的戰鬥堡壘和同盟軍,而共同的敵人居然不是天天漱口的“社會制度”,是向自己質疑的方舟子。所以這個團隊就有點奇怪了,既有倡導言論自由、鍼砭時弊的意見領袖,又有科學精神爲先的教授學者,這時就會發現他們唯一的共同點就是在保護自己的“商業利益”。韓寒不是視“權貴、權威”如草芥,他們不是算個屁嗎,怎麼也有一天與“屁”爲伍了,難道這就是與“與喜歡的人”同行?

其實,韓寒包裝不是一個政治人、文學人、體育人必須拒絕的事情,包裝不可恥,美國總統競選還需要包裝呢。但是,韓寒最讓人受不了的就是指着自己掛滿各種商業標籤的外套說,這就是我的皮膚,這就是最真實的我,這個貞潔牌坊樹得有點突兀!

表演總有一個結束,韓寒是該退場休息一會兒了。

  我所理解的生活讀後感8

寒假無聊,上次去書店看到韓寒這本《我所理解的生活》。高中一直太規矩,沒有想去讀韓寒的作品,只是知道他寫過《三重門》、《他的國》,還退了學等。到大學發現他的博客很多人關注、閱讀,點擊量驚人,很奇怪,想看看韓寒到底厲害在哪裏,遂買了這本書。

韓寒的生活,賽車、寫作、家庭。賽車、寫作都是他喜歡的行業,他說,賺的再少十倍我也願意,真好。在書中,他好像也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可愛的女兒,賢惠的妻子,令人羨慕。“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我喜歡的一切在一起。”

最讓我關心的還是他對當下社會的批判與諷刺。特權、腐敗、造謠,糟糕的政府,愚蠢的羣衆,不過這些。一個下午讀下來,感覺沒啥收穫。但是仔細想想,問問自己,又覺得自己就這樣也寫不出來。

韓寒,好在哪裏?我想以前可能好在他的特立獨行,好在他的批判,好在他的觀點。不過現在呢,觀點,已經過時了。或者說,讀者已經審美疲勞了。這些年,一直這些問題,韓寒苦口婆心的說着,我們聽着聽着,內心煩躁,怎麼總是前篇一律啊。這不怪韓寒,怪這世道,怪這過度求穩的世道,怪這想改革卻又畏首畏尾的世道。不過,我們要等,要耐心的等。

那韓寒除了觀點之後,還有什麼可取的嘛?爲什麼別人同樣寫就沒他寫的成功呢?鍼砭時弊,韓寒總是批判發在他身邊的事,比如某某市長請他吃飯,某某領導請他寫書,家鄉的變化,微博網絡上的喧鬧等等,都是具體生動的例子。文字下的真實,讓讀者看到了真實,真實的問題,真實的社會。很多人寫,或者寫不真實的,或者描述不出真實……

我想,韓寒於我,就以上兩點。

  我所理解的生活讀後感9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和自己喜歡的一切在一起。”

——韓寒

這幾天,一直在看韓寒的《我所理解的生活》,還未看完,就忍不住半夜爬起來,打開電腦,敲點感想。

人的生活如福州變幻莫測的天氣一般,時而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時而突出陰霾,狂風暴雨。生活的晴朗與陰霾取決於人的心態,取決於人對生活的理解。

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做最真實的自己,最本質的自己,簡單的說就是韓寒說的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如果說一個人無法做真實的自己,談何生活?那樣活着的生活不是自己,而是別人。只有活出了最本質的自己,纔有說我所理解的生活的話語權。做真實的自己固然是難的,生活在這樣的社會,人會被很多的東西所左右,或金錢,或權利,或……但做真實的自己依然是簡單的,你只要遵循來自自己心靈最底層的聲音就可以做一個真實的自己。世間萬千恩寵,但請做回真實的自己,做真實的自己,從做自己喜歡的事開始。

很喜歡書中的一段話:生活它不是攀爬高山,也不是深潛海溝,它只是在一張標配的牀上睡出你的身形。我也不覺得留有遺憾是一種缺憾美,相比之下,幹砸了倒是一種美。

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在追求物質需求的同時別忘記了享受生活的寧靜。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迴歸鄉村,迴歸大自然,我想這是人們開始慢慢的發現物質外的寧靜是一種美好。也許有人說寧靜的生活是人不敢奢求的一種生活的狀態。其實不然,生活不需要風生水起,生活不需要奢華。也許一個溫暖的午後,一杯清茶或一杯咖啡,一張藤椅,一本書就是最安逸最美好的生活。寧靜不是奢侈品,很多人眼中奢侈的寧靜只是被他的現實生活中物慾縱橫所矇蔽。

我喜歡這樣的生活狀態,從福州回來,帶了很多茶葉與咖啡,到家第一天就上網郵購了若干本書。一個人,一張桌子,一張椅子,一杯清茶或者一杯咖啡,一本書,就這樣度過了一個下午。多麼安逸,多麼舒適。如果可以像海子一樣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那更甚是美好。

當然寧靜與追求物質滿足是不衝突的,人活着畢竟不是單純爲了存在於這種寧靜的狀態。人是需要追求物質滿足的,這點毫無疑問。無物質,無生命。但請在追求物質滿足的同,別迷失了自我,別忘了享受寧靜的生活。

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如韓寒所說的和自己喜歡的一切在一起,千萬別刻意,別勉強。

衆所皆知,每個人的生活都有太多的無奈,有太多的不如意。但爲什麼有人活得累有的人卻活得輕鬆。一句話,生活,千萬別刻意,別勉強。有句老話,幸福是勉強不來的。人生短暫,需如韓寒所說的和自己喜歡的一切在一起,如音樂,如人,如一切的一切。試想想,每天和自己喜歡的人,或寵物,或花花草草,或書籍在一起,那該是一件多麼美妙的事情。生活就該如此,和自己喜歡的一切在一起。

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這樣——真實,寧靜,和自己喜歡的一切在一起。

  我所理解的生活讀後感10

最近能靜下心讀的書就是韓寒的《我所理解的生活》了。其實看他的書已經有很多年,從剛開始的《三重門》,尖銳諷刺,鋒芒畢露,在我那個年紀看來,寫得還是很大快人心的,因爲批判了應試教育。到後來《通稿 2003 》,《毒》,《草》到《可愛的洪水猛獸》,《青春》,到今天的《我所理解的生活》,其實他的文筆在不斷的進步和成熟,眼光也越來越開闊,近年來關注到了社會的很多問題,也在不斷的反思自己寫過說過的那些話。《南方週末》採訪韓寒的時候,有一句話寫得很好:花了將近十年的時間,少年終於走向青年。那個恃才傲物,無禮冒犯的韓寒,和那個一路漂泊,勇敢向前的韓寒終於握手言和。

以上只是對韓寒的一些看法,雖然喜歡他,但並不代表我就是一個韓迷。去年新概念作文大賽複賽的題目是《韓寒》,其實我們也在不斷的思考,韓寒到底代表了什麼,還有一個也不斷被提及的郭敬明又代表了什麼。這麼多年來,這兩人一直被推在風口浪尖,被無數少男少女追捧,無論有怎樣的醜聞還是炒作,大家分來分去,還是兩派,好像我們的青春裏,只能是非郭即韓一樣。看韓寒的書,我總是會在想一個問題,到底青春是什麼,到底這一代的年輕人應該做些什麼,但答案總是很難講清楚。在中國這樣一個時代的大背景下,我們好像是很難去追逐什麼遠大的夢想,或者是過分關心政治,就好像《我所理解的生活》裏,反覆的提及到體制,民生問題,但雜文寫得再好也經不起悲劇的一再重複。多少人在這段年少裏,可能躊躇滿志,想要爲國家、社會做些什麼,甚至揮斥方遒,但又在現實面前感到無力,想要收起一腔熱誠,過點安逸小資的生活,內心又總是不安和迷茫,好像無論是韓寒還是郭敬明,我們都做不了,也學得不對。

人生最邪惡的事就是每個人的青春只有一次,所以還是認認真真做好自己就夠了。記得一篇文章中曾經寫過:我們都渴望在年少時吐出驚豔世界的箴言,卻從來都沒看破過迷眼亂花。是的,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想寫的文字,都有青澀的夢想,但大概從來就見不得光。但是那又怎樣,如張國榮的歌裏唱到,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天空海闊,要做最堅強的泡沫。我並不敢說是要讓每個人勇敢的去追夢,但最起碼,在這段僅有的青春裏,我們要試着去多做一些無悔的事,對認爲正確的價值觀,多一點堅持,對那些看起來遙遠冒險的事,多一點嘗試。等到將來,我可以告訴自己,我當初堅持一些事情,絕對不是因爲我當時幼稚不懂事。因爲青春就是這樣,它是酸,少年強說愁,但它也無限強大,有無數希望,有以後再也看不到的青草繁花。就像這本書中有一篇文章叫《春萍,我做到了》一樣,當終於拿到年度拉力賽總冠軍的韓寒對着當初打死也不相信他會成功的春萍說“我做到了”的時候,我的眼眶有點溼潤了,這句“我做到了”,我明白並不是爲了要證明什麼,而是爲了我們的青春,青春無悔而驕傲。

真的很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青春裏不留遺憾的奔跑,永遠保持一顆熾熱的心,這就是我所理解的生活。

  我所理解的生活讀後感11

前幾天去新華書店逛了逛,發現顯眼的地方架滿了韓寒的新書《我所理解的生活》,韓寒的小說看了不少,可他的雜文沒怎麼看過,一是本身不怎麼喜歡看雜文,二是上網的時候也不會有時間去關注他的博客。隨手翻了翻,發現價錢挺合適,買回去當擺設也行,抱着這樣的心理,我買下了這本書。

買回來後襬在桌子上放了幾天,一直沒有去看,想着以後有時間了再說,所以說要是真心想去看一本書,最好是把它從圖書館裏借回來,這樣在還書期限的催促下還有可能看完。直到有一天寢室停電,百無聊賴下我拿起了這本書,想着拿它消磨消磨時間,不得不說韓寒的文章中充滿了譏誚與幽默,在這些幽默中我才能保持閱讀的興趣。用了差不多3小時瀏覽完了這本書,只能說是瀏覽,翻到哪篇看哪篇,然後又用了半小時把整本書看了一遍,看完之後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怎麼還沒來電,都停了一下午了。沒錯,這本書給我的思考沒有來電給我的思考多,又或許是我的經歷還不夠,生活在象牙塔中的我體會不到這個社會的大不公平,當然,社會中的各種小不公平或多或少我也碰到了。

這本雜文集裏最負盛名的恐怕就是韓三篇了,每篇講一個問題,第一篇說的是中國需不需要變革,第二篇說的是中國應該從哪方面變革,國家制度或是公民素質,第三篇則是韓寒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對民主和法制的“討價還價”。韓三篇在年前引起了網絡上的轟動,因爲不少作家都不能或不敢或不想討論民主和法制的問題,他們都被中國的體質框在裏面,束手束腳。韓寒挑起了這面大旗,引發了網絡上對民主和法制廣泛的討論,算是一次小小的文藝復興。說到文藝復興,我講一個書上的段子,韓寒當初辦《獨唱團》的時候往有關部門報的是“文藝復興”這名字,沒給批,說是帶“文藝”兩字的都不批新雜誌了,於是他啓用了第二個名字,也就是現在的“獨唱團”,沒出幾期雜誌,帶“文藝”兩字的雜誌都讓批下來了,後來他才明白,不是“文藝”有問題,而是“復興”有問題。中國的專制體制久爲外國人詬病,我就聽過這樣一個事,說是外國的學生通過對中國留學生的接觸,竟然以爲中國人都享受專制,而不喜歡民主。外國學生在一起討論的最熱烈的話題往往是政治,而中國學生討論的最熱烈的話題卻往往是網絡遊戲。中國人口衆多,在當下實現民主有一定困難,但困難不代表不可能,也不代表你可以忽略這個困難的問題從而不作爲,路要一步步走,不然怎麼走得到盡頭,有一句廣告詞用在這裏正好,路再長,也長不過我37碼的腳步。

韓寒的這本書中除了韓三篇,其餘的則是一些訪談記錄和短篇,有諷刺現實的,有談論自己生活的,其中帶着不少機智的閃光點,能讓讀者會心一笑。在《來,帶你在長安街上調個頭》這篇文章中,他描述了自己朋友帶自己在長安街上違規調頭的事,牛逼哄哄的享受山寨特權帶來的好處。裏面有一句話讓我笑了,“沒過十秒,那輛奧迪突然滿血,全身能閃的地方都閃了起來。隨即,我被後車用擴音喇叭披頭蓋臉的罵了一頓”,想象一下,這輛車的畫面和車主氣急敗壞的表情,從車主的臉色和行爲都讓我聯想到螃蟹這種橫行霸道的動物。

其他的沒什麼好說的了,畢竟瀏覽一遍能記住的也沒多少,最後用書中的一句話來結尾,“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和自己喜歡的一切在一起”,無關於體制,無關於民主,只是做好自己,順着自己的想法去做,並且能夠不碰到壁。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