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目送》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本文已影響 2W人 

《目送》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目送》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目送》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目送》讀後感1

讀完第一篇時強烈的感受令自己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之後的20來天,仔細閱讀全書,期間無數次落淚,無數次心底有深深的觸動,只是耽於提筆,漸漸的感覺也沒了。

8歲的陶陶見媽媽讀書還落淚,也搶起書來讀,一週下來竟也讀了不少,還總拉着我討論。於是,在29日晚我領她一起參加了讀書沙龍,回來路上我們一起聊她幼兒園門口的別離,聊她剛入小學時的不捨,聊起她姥姥每一次回家我溼潤的眼眶。今天,她和爸爸要去旅行,昨晚開始就有不捨,收拾行囊時總問我能否同行,得到否定答案後晚上摟着我聊到半夜。早飯和午飯都說沒有胃口,還流出眼淚,直說不要離開媽媽,搞得我也潸然淚下。

只是,我明白,父母對子女的愛需要以分離爲目的。於是,我和陶聊了之前旅行中的趣事,鼓勵她去看外面美麗的風景並畫下來讓媽媽也能欣賞。而且,媽媽的心和她在一起,會天天電話聯繫她。最終,在車站分別時,她笑了,並逗貧道,“媽媽,你要看着我背影漸行漸遠,不必追也追不上哦!”那一刻,我鼻子一酸,不住地點頭。

目送陶和陶爸直到看不見,我方回頭,回來路上,更加強烈的想起分享會上最後大家齊聲誦讀的那段:原來,這兩本存摺之間,是有斬釘截鐵的反比關係的。你在那一本存摺中所賺取的每一分“金錢”的累積,都是用這一本存摺中的每一寸“時間”去換來的……一旦用出,你不能用那本存摺裏的“金錢”去回頭來換取已經支付出去的“時間”。任何代價,任何數字,都無法兌換。……

“金錢”可以給過路的陌生人,“時間”卻只給溫暖心愛的人。寫到這裏,我決定趕緊好好做晚飯,等老爸回來陪他吃完,再陪他去看場電影,要像對孩子一樣陪他開心過好每一天。

  《目送》讀後感2

我所喜愛的女作家中,冰心的文字略顯矯揉,張愛玲的文字過於冷峻,畢淑敏是理智的,而龍應臺則是理性又感性,她被譽爲“華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支筆”,於生活平凡瑣細之處寫盡溫馨又令人感動的故事。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是龍應臺對自己生活的.回顧,但這又何嘗不是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我們終將成爲父母子女眼中的背影,我們也終將成爲父母子女眼中的背影。這是一種悲哀,更是一種警醒。它無時無刻不在提醒着我——要珍惜身邊的人。每一次的相見,都有可能只是最後一次。你越來越挺拔,離家萬里再不需要接送,父母唯有看着你漸行漸遠。回首時,父母已越來越滄桑、虛弱。某天,你看着他們的背影漸行漸遠卻無能爲力。剩下的路啊,你只能一個人走。

“所謂兄弟,就是家常日子平淡過,各自有各自的工作生活,各自做各自的抉擇和承受。我們聚首,通常不是爲了彼此,而是爲了父親或母親。聚首時即使促膝而坐,也不必然會談心,”我時常想,當我步入中年、老年,我和姐妹們的相處是怎樣的一種景象。是一如年少時光,她帶着大包零食輾轉到我的城市和我共進午餐,然後她回去上班,我上課;還是像風轉蓬一樣,各自滾像渺茫,相忘於江湖?然而,又似乎不那麼簡單。因爲,和這個世界上所有其他的人都不一樣,我們能夠從彼此的容顏裏看得見當初,我們清楚地記得彼此的兒時。那些只能一個人走的路,會因爲這個人的存在,更加安心。但是……總有一天,與你相伴的人總會離你而去。

讀完這本書,爲作者與其母親的母女情,與其父親的父女情,與其兒子的母子情,與友人的友情而感動。龍應臺用冷靜的筆觸寫出深情而感性的故事,令人眼眶溼潤,勾起我太多的回憶與想法,同時內心又有些悽然。一想到那些伴我度過美好歲月的人最終只是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一個印記,而後寂然逝去,便生出許多不捨與無奈。我想,她是一個見過世事滄桑終至大徹大悟的女子,平凡如我,只能悟到簡單平凡的道理。

  《目送》讀後感3

幾年前女兒推薦我看臺灣女作家龍應臺的一本書《目送》,至今爲止看了五六遍之多,每次看過的感想又都不同,是越看感觸越深,越看理解的也越多。

這真的是一部好書,寫的那麼細膩、真實、感人、有哲理,好像每一段話,每一件事,都發生在我們身邊,我們每個人也都曾或多或少經歷過。我們每個人在這裏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這裏的“我”又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對自己生活的回顧和反省,到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那就是愛。

我對其中的《目送》一篇感觸最深,“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我都能背下這段話了,我和父母、女兒和我之間又何嘗不是這樣的!

記得我考入省城去上學的時候,母親不也是目送着我漸行漸遠,就如我現在每次目送着女兒一次一次的別離……

我們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後我們再目送着我們的孩子,但是我們都很難去回頭張望,只因爲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着。

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跡。越來越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也更開始擔憂起孩子越走越遠的腳步。

女兒離開我們,獨自在外打拼,做父母的又何嘗捨得,只願女兒將來終能明白,現在的付出是爲了更美好的未來。因爲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兒女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着兒女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讓她學會獨自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學會與人分享努力過後的豁然開朗和欣然喜悅,這纔是真正的愛,因爲“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我知道女兒轉身離開的時候眼中有不捨,有對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懼,但更多的是喜悅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既然微笑着邁出了第一步,留給父母一個“不用追”的背影,那就哪怕前方荊棘遍地,哪怕被扎的遍體鱗傷,也絕不回頭。

  《目送》讀後感4

“我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是龍應臺《目送》的一段話,讀到這我心裏五味雜陳,一個個片斷從腦海中閃過。

那一年,孩子小學畢業要去咸陽上初中,雖說相隔五十里,但我仍割捨不下,每個週末送她去乘校車,大包小包,一路叮嚀囑咐,送她上車坐上座位仍舊喋喋不休,直到孩子不耐煩的催促我,才悻悻地下車。車沒駛出,人就久久地站在車旁,目光透過車窗尋找着那個熟悉的身影,注視着她,即使她揮手致意我離去,還是熱切得看着,直到校車緩緩啓動,瞬間疾馳而去,才隨着人流悵然而歸。

那一年,孩子要去一千多裏的外地上大學,我們送她到了西安北客站站口,因爲不能隨便停車,我只好從車窗探出頭去眼巴巴地看着她提着行李頭也不回地走向候車室,目光緊緊地追隨着她進了侯車室的大門,轉眼不見蹤影。

孩子一點點長大,正如《目送》中所描述的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由此我也想到了朱自清在《背影》中寫道,因看到父親爲自己擔心操勞的背影而油然而生的心酸。的確如此,記得當年我在縣城上師範,每次去學校時,父母親把我送到村口,直到我坐上車,他們還朝我喊着什麼,車慢慢地離開了村頭,兩個身影一點點變小,模糊,直至消失在我的視線之外……慢慢地我上班,成家,直到自己兩鬢也生華髮,父母親就一直這樣目送着我從村口離開。有時開車離去,不能回頭相望,但後視鏡裏那兩個瘦弱、佝僂的身影卻彷彿印在我的腦海裏。

是呀!小時候我們總自顧自地一往直前,好像探險之路絲毫不艱險,我們卻忘了回頭看看保護着我們的父母,覺得離開他們才擺脫了束縛,從此以後會天高任鳥飛。而當我們在社會中變得獨立時,又會目送我們的孩子,生怕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出現偏差。可每一個長大的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就好像一條從寬闊的大道走進岔路,在大道上父母與孩子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一旦走到路口,父母、孩子就不得不選擇最合適自己的那條路。當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那我們所能做的,就是一邊期盼着孩子在人生路上越走越穩,一邊在有限的時間裏,多陪陪父母,多分一些愛給他們,不要遠遠地望着他們的背影而心存愧疚。

  《目送》讀後感5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是作者寫的讓我永難忘懷一句話。但這短短的一句話裏,又包含着多少,讓作者流淚,難過的辛酸故事呢?作者對親情,友情又是怎麼詮釋的呢?在這本書中,我們都能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答案。

《目送》就好像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由68篇感人至深的散文組成,在這幾十篇的散文裏,作者寫了對逝世的父親的不捨,對日益蒼老的母親的心疼,對執意離開自己的兒子的無助,對昔日摯友的牽掛……

對於父母,無疑是作者的羈絆,在這個世界上,我想每個人都要經歷,生老,病,死,我們的父母也不例外,他們細心的照料我們,直到我們長大,而他們所留下的,只有一頭銀髮,和流失的歲月。

作者一直細緻入微的照料她的父親,直到父親疾病纏身,最終逝世。這是件很殘忍的事情,作者眼睜睜地目送着自己的親人一步一步的走向時間的盡頭,而自己能做的,只是默默的陪着他,走過他人生的最後這段路。這就是無常的人生啊!但是作者,並不後悔,恐懼,或是逃避,而是從容面對。因爲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對於自己的孩子,是作者除父母之外,又一個重要的羈絆,從孩子呱呱墜地,到孩子出國留學,這期間,作者早已將孩子,歸爲生命中的一部分,無法離開。但是,孩子總是一味地想離開她,而作者只能選擇,放手。

對於朋友,作者想起了小時候,一起玩耍的同伴,形影不離的摯友,志同道合的知音,但是,時間早已爲他們染上了白髮,畫上了皺紋,有些,已經成了照片裏的人,再也回不來了。誰也不能保證可以和你一起共同老去,面對死亡。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即使在另一個世界,我們依然會彼此凝望。

在這本書中,作者寫下了她所經歷的,無論是,失敗和脆弱或是失落和放手,這些都包含着作者的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這種真情的流露,不禁使我潸然淚下……

在這條寬闊無邊的生命長跑中,也許我們會經歷很多很多,讓你流淚,讓你歡笑的事,伴隨着獲得與失去,但是到了最後的終點,你會發現,時間早已將過往的淚水風乾,將傷口癒合,當我們從回憶的纏綿迷宮抽身而出,會發現人生也就是目送別人,和被別人目送着漸行漸遠罷……

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