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本文已影響 1.31W人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龍應臺《目送》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1

我尚未爲人父母,無法瞭解與孩子的深情。我在猜測,我的父母是不是也有同樣的感觸,看着我成長,且喜且憂,無法茁壯成長的小雛鷹總有一天會獨自飛翔,卻無力抗拒我的成長。

小時候,父母是子女最親密的人,晴天雨天都相伴,陽光下,星光裏,都是一路同行。曾有時候,我以爲一輩子大概都是這樣了,以爲父母子女是一生不變的緣分。

每每談及我的小學時代,我媽媽總會念叨,第一天送我去上學,在教室的窗外看我,看了整整一節課。爸爸最會燒麪條,只要我說想吃麪條了,爸爸就會一大早去買新鮮食材,等我起牀,已經有一碗熱氣騰騰的麪條在等我了。一樣的配料,一樣的味道,天天吃都吃不膩。我家在鎮上,不大不小,生活所需一應俱全。小時候常常會覺得,世界大概就這麼大了吧。

高考之後,我來到了上海求學,畢業以後,也選擇了繼續留下。工作了就沒有寒暑假了,能回家與父母團聚的日子越來越少。聚少離多,父母不再是一個眼神一碗麪條,而是電話那頭的聲音和時不時的牽掛。與父母的聯繫像蒸發的水汽一般,從可以觸摸的材質變爲了無形和抽象的存在。

有時候,父母莫名地會打個電話過來,卻沒有什麼事情要告訴我。有時候,他們會突然想到我幾天前說過的一句話,繼續深究一下。有時候,我會覺得背井離鄉很苦,希望回家發展,他們卻鼓勵我不要放棄。我知道他們在想念我,卻無法定義出他們想念的形狀。

龍應臺在她的《目送》裏說道:“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我讀到這段文字的時候很感動,就與媽媽分享。媽媽對我說,她去年也在網上看到過這篇文章。我說我很感動。媽媽說,一代傳一代,都是這樣的,沒什麼應該特別感動的。

媽媽的淡定和從容出乎我的意料。大概,親身目睹了孩子的長大和離開,才能真正體會“目送”中的深意。當我還陷在目送的傷情中時,媽媽已然明白了“不必追”的境界。父母子女一場,永遠親密無間是不可實現的目標,孩子的成長,總是意味着不可抗拒的告別。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2

在看完龍應臺的《目送》後,終於是領悟到了老友當初在向我推薦這本書之時,事先給我打的‘預防針’,她說看前,記得備好紙巾之類,避免自己到時看至動情處,花容失色,淚水橫流,折煞風景的;我當時只感覺,一向嚴謹的她,突然有點幽默,甚至誇張,以她以前種種‘女強人’之強硬風格,是不能夠輕意說出此一番話的;想必是做了母親之後,心也自然而然變得柔軟之緣故吧!孩子是能喚醒每一個女人內心深處最柔軟情懷的,無論你曾經多麼,多麼的強悍,堅硬如銅牆鐵壁,但女人的心始終是水做的,如同堅果,堅硬的外殼,包裹着的,確是一顆柔軟的心。

在花了幾天時間,幾乎一字不漏的啃完《目送》後,再一路的慢鏡頭回味自己在讀到書中的某幾節之時,果然幾次有着慼慼然,感時花濺淚,悲慟,傷感之意,眼淚不知不覺,黯然垂下,竟渾然不覺的;這就是某些文字能夠帶給人的,無形精神上的靈動、震憾;其實書中提到的有些感覺,我們幾乎都有過一剎那的,只是沒有像龍應臺那樣及時的把它捕捉,記錄下來。

有時候,仔細想想,從未離開父母身邊的人與長年不在父母身邊的人,心態是有着天壤之別的。

暗想自己,除去初成年之時,獨自去千里之外的異鄉工作三年零四個月的光景,一直到結婚生子,幾乎是從未真正遠離過父母羽翼,視線之下;因而,除了偶爾淺淺的感覺外,是很難體會那種父母,子女長年不在身邊的之血濃於水的骨肉分離之憾,之悲慟的;但老友不同啊!自從完成學業後,因家庭環境所迫,再加上當初目光遠大,認清形式,‘以其自身學歷,在家鄉至少也只會混個小職員而已’的平庸,沉寂,之不甘心,毅然,決絕然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路;最終,也總算是才盡其能,心如所願,即而順應潮流,在外落地生根;想想一個農民的女兒,能夠獲得今天這樣的成就,已是很不錯的。只是自古‘忠孝’是很難兩全的,如同老友,在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的同時,不得不揹負於生之父母遠離,長久的離別之痛。

人生是充滿着太多的不圓滿的,上天在安排,你得到一樣東西的與此同時,必定是要讓你失去一樣東西的,得與失似乎永遠相輔相成,如同生物鏈抑或缺憾;如影隨行的伴隨,人,長長的一生。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3

《目送》是龍應臺整篇《目送》的開序篇,淡淡的文字蘊含了濃濃的父女情、母子情,幾許慨嘆,幾番唏噓,盡在其中了。掩卷沉思,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女兒,自己的父親。

當女兒帶着青春期的咆哮以長江後浪推前浪之勢向我涌來,我明顯地感到自己的力不從心。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獨生子女的標籤是他們特殊的符號,在前無版本可借鑑後無來者可重複的今天,厚厚的教育讀本都是紙上談兵。青春期與更年期的碰撞,現實與理想的的錯位,困擾着我這個摸着石頭過河的母親。

我清晰地記着女兒在我面前傾訴她的第一次被欺騙後的痛哭流涕,我用盡可能平靜的語氣對女兒說:“只有經歷一些,才能明辨是非,只有經歷許多,才能返璞歸真。”當女兒似懂非懂地點點頭,我是否已開啓了目送女兒的程序?在生命的長河裏,我目送着女兒從一開始的彷徨迷離到後來的堅定從容,從一開始的跌跌撞撞,到後來的漸行漸遠……在時間與等待中,我靜等花開。

在這裏,我不得不提我的父親,一個給我生命,帶我成長的男人。不知從何時起,父親迷上了種菜,而且一發不可收拾。每次他把菜往家裏一放,就立刻啓程回家,從不做過多的停留,跟他說了很多回,叫他多休息下,吃個便飯再走,但他依然我行我素,像頭犟驢。只是,我心裏知道,他怕驚擾我們太多,怕給我們添太多麻煩。而且我更知道,他所做的一切,只是緣於我所說的一句話“現在的蔬菜太不安全了”。言者無意,聽者有心,他把這句話牢牢記在心裏,所以,種菜成爲他最大的事情,所以,他種的菜吃在嘴裏是安全的.,含在心裏是幸福的。每當看到靜放在家裏的蔬菜,想起他一個人躑躅回家的背影,就有一種想流淚的衝動。

從何時起,我細數自己額角的皺紋,卻驟然發現父親頭上日益增多的白髮;在感嘆歲月催人老,體力大不如以前時,卻兀地發現父親爬樓梯時的一步三歇。父親——再不像以前的硬朗,他老了。

真的老了。

正如文中所說的那樣:“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所以,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攥緊手中的幸福,珍惜每一個我愛的和愛我的人的漸行漸遠的背影。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4

“我慢慢的,慢慢的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題記

合上《目送》這本書,眼淚止不住的流下來,想到日漸蒼老的父母在目送我離家時的背影的不捨,想到終有一天我也要看着他們的背影漸漸走遠,最後消失不見。從溫情的開始到殘酷的結束,人生就是這樣,周而復始,從不停歇。

我不知道龍應臺是以一種怎樣的心情寫下這七十四篇散文,把歡樂的痛苦的回憶一字一句的剝開。也許人到中年的她早已懂得了時間的無言,生命的無奈,所以纔可以用如此冷靜而又溫情的文字寫下這些記憶。從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到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前行。每一篇都不僅是對親情友情的懷念,更是對自己人生的反思。而這其中最讓我感動的還是家和親情。

她寫“家”,小時候,我們覺得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長大了,有了伴侶,覺得有伴侶的地方就是家;再後來,有了兒女,有兒女的地方就是家。可是後來這些家會怎樣呢?。大多數慢慢地就散了,父母會離開,伴侶會離開,兒女也會離開,到最後也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去面對人生,獨自面對這人生的“寒色”。

我想起我的小時候,那個天真無邪的年紀,最愛的是飯桌上香噴噴的飯菜,每天早上熱騰騰的牛奶,還有爸爸媽媽溫暖的懷抱;後來長大了,卻越來越想逃離,最愛的變成了哪個明星,哪件衣服,哪個新發型,開始拒絕父母的關心,討厭他們的嘮叨,把他們拒之千里之外;而現在十七歲的我背上沉重的揹包,踏上去遠方的列車,開始人生的新旅程。離開了家,離開了那兩棵爲我遮風擋雨的大樹,一個人面對生活,最愛的變成了每天晚上家裏打來的那一通電話,是他們從家鄉寄來的小吃,是每次回家的相聚。家真的是隻有離開了纔會想念,那樣溫和的踏實感也只有家才能給的了。

可是有一天我終將遠走,而他們也終將離開,家就只變成了一個符號,一段記憶,告訴我在這段孤單的旅途中也要堅強的義無反顧的走下去。

而那份血濃於水的親情,讓我在這本書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讓我知道了父母的無奈,艱辛,隱忍,付出。曾經種種不理解,種種埋怨都化爲烏有,曾經的每一次爭吵,每一次慪氣,都變成了愧疚。他們用他們的青春養育了我,我開始懂得了他們的眼神,開始明白他們每一次的目送。

也許最後的目送難以避免,也許生命的輪迴我們無法抗衡,但在不得不放手之前,請好好珍惜愛你的人。之後也要堅強的面對人生。作文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5

人都有溫情的一面,即便是燃燒着野火的龍應臺。散淡的文章裏,把濃濃的親情深埋在字裏行間;隨意而寫的閒適中,把臺灣的風土人情傳遞了出來;即便寫的只是家裏的日子,還是在不經意間把一個大家的深刻隱約的顯露。

貌似不着邊際的表述裏,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溫情。沒有濃墨重彩的去揚厲愛深愛切的感受,只是隨手把撿起日子裏的點滴,然後,你會在無意之間被貌不驚人的文字打動,會報以會心一笑,會默然神傷,會被柔軟的孝順所溫暖。

寫親情一般都回難以自持在濃的化不開的情感裏。但是,《目送》不會讓你如此,即便筆者的母親腦萎縮不認識自己的兒女,但是你也會在作者那智慧而又充滿愛意的孝順中,看到燦爛的人性,把你溫暖的留下含笑的熱淚。書的最後寫到作者的父親埋葬故里,族人把這個從臺灣回來的孩子按照當地風俗榮光下葬。你會爲鄉里人們那打不斷的骨肉相連而浩然落淚,那是自豪的淚,交織着民族大義的淚。一句,族人們就像迎接自家裏十幾歲走丟的孩子一樣的,在幾十年後接來了從臺灣回來的骨灰。你不能不爲之動容!

合上書的時候,你的思想會在那一場葬禮的轟轟烈烈中升騰,從一個人的愛,到一個家的親,最後闊達到一箇中華民族的分合。你會忍不住想,哪些走丟的優秀華夏兒女,又有多少,又會葬身何處呢?扼腕嘆息裏,桑梓依舊在,青山永不老。

這就是大家的文筆,不着痕跡裏,就寫出了大視野大境界。

有時候,甚至,你都會讀的心不在焉。或許,這是兩岸下筆不同的思維所決定,但是,你的思緒還是會不絕如縷的隨同文字勾勒的人情去起伏。

散散的文字全然不似作者火力兇猛的雜文,文字所及,依然能抵達文化深處的基因,即便是寫生活裏的點滴和瑣碎。你可以從另外的世界裏,看到他們社會裏的風情,也能清晰的對比出我們自己生活裏的各種劣根,甚至你還能看到制度裏的黑洞。不避諱能直言,在溫情的文字裏依然能真實的傳遞批判的力量。

剛猛而深刻犀利的龍女俠,在《目送》裏回到生活的真實煙火,用隨意即興的日子,淡然的描繪出我們共同的親情。做起了孝順的女兒,回到了碎所裏的母親。做女兒,那般溫潤智慧;做母親,一樣絮叨,一樣在代溝前聳肩表達深廣的無奈。

這就是真實的目送,這就是我在稀稀疏疏的文字裏讀出的感受。

目送,我們的親人,我們的子女,讓我們共同去經歷,一起去相互目送,一起相互慰藉,在這淺長而又深邃的日子裏,在親情的溫暖中,在這浩茫的人生裏!

最後,感謝《目送》!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6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是寫在書的封底的話,也是我看這本書的初衷。

不喜歡離別,更不用說目送,無論是送與被。總覺得親友離別很難過,這個送別的形式更讓人傷感。所以我遠行是很少讓人來送的,我害怕在我的一個轉身會看到落淚的雙眸;我也很少去送別人,我恐懼自己那種無奈的不捨。但龍應臺讓我對目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龍應臺已經年過半百,她的閱歷要多過我很多。作爲一個媽媽,她在機場送兒子去美國做交換生。他在長長的行列裏,等候護照檢查;她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終於輪到他,在海關窗口停留片刻,然後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忽不見。其實這位媽媽一直在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也沒有。

這讓我想到我的媽媽,在我年少離家求學的時候,她是否也期待我遠去的背影能回頭看她;她是否會在我坐的汽車啓動的時候追過來,和我能多呆一會。但是我卻和龍應臺的兒子一樣,棄媽媽的感受不顧,做着一切我該做的並且理所當然的事情。

一次去機場送我媽媽,我也是看着她排着長隊去安檢。我就這麼看着看着,希望她能一切順利,身上的化妝水不要因此被攔截。等她結束以後,微笑的回望了我一眼,彷彿是告訴我都OK了,我走了。原來目送中的一個回望會讓一個人心安。

龍應臺在經歷父親的去世時,是個雨天。她沒有想到可以站的那麼近,距離火葬場爐門也不過五米。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裏。她撩開雨失了前額的頭髮,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他們父女的這一別,只有在下輩子才能再續前緣了。

這又讓我想到我的父輩們,我現在所經歷的目送,都是很簡單的凝望。雖然摻雜着不捨和無奈,至少我們都知道歸期,至少我們可以聚首,至少這都不是最後一次的目送。其實這也算是一種幸福吧。

看着龍應臺的一次次目送,想着自己的一次次目送。突然發現,自己對父母有着如此之多的虧欠,只有珍惜纔不枉他們對我們的一次次目送。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7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但是意味着,你跟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題記

目送親人遠去,目送時間流逝,目送歷史蒼茫。

龍應臺的《目送》,沒有華麗的詞藻,只是淡淡的文字。生活中的瑣碎那麼真實,文字中帶着真情。她的文字如青草,帶着清新,撲面而來;她的文字,似燈塔,散發着光茫,照進心房。龍應臺寫盡了幽微處最顫人心絃的那種感覺。讀起來,賞起來,品起來,悟起來,讓我的心跳也充滿着共鳴的激動。

看着龍應臺的一次次目送,想着自己與父母的一次次目送,突然發現,自己對父母有着如此之多的虧欠,惟有珍惜纔不枉他們對我的一次次目送……回家的時候一句“你們開車留意一點!”媽媽告訴我,她跟爸爸都會感到很欣慰,覺得我懂事了,長大了。就這樣一句很普通的話,在我父母的眼裏。卻覺得我包含着許多的關心,每週日下午都是這樣,看着汽車遠去,看着彼此的身影從對方的視線中變小,變小,直到消失。此刻,我才發現,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在變老,而我,在長大。目送,亦是漸行漸遠的必經路程。都明白,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長,最後一次的目送卻是永別,那麼,你就更就應善待父母,這樣當你一次次應對背影的時候纔會釋然。佛說前世500次的回眸才能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那麼,遇見你們還成爲你們的子女,我又得回眸多少次呢?總認爲我的人生之路漫漫,所以幾度任性地揮霍,時常惹你們煩心,偶爾讓你們氣憤不已,有時令你擔心,又有時使你萬愁莫展,當不懂事的我將你們的關心與愛拒之門外時,你們卻在原地等候不曾真正遠離……

不管你父母知不明白,你都要告訴他們;真正的愛我們,是讓我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因爲“有些事,只有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愛我們,就讓我們自己去體驗,就讓我們自己去解決,因爲有些路,只允許我們一個人走。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但是意味着,你跟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龍應臺說我們之間的緣分只是不斷地目送背影,我說這短緣後面是我們自己與父母彼此之間都不明白的,深愛。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8

最近,我閱讀了臺灣著名女作家龍應臺的散文隨筆集《目送》,這是一本書某些地方寫得與我此時的心境居然有着許多相同之處,當然,如果你感興趣可以看看我的書評,如果否,那就不用了。

《目送》收錄了七十三篇散文,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等等,在剛讀完第一篇的時候,我就不忍釋手,深深爲之吸引,爲之感動。

龍應臺先生的文字,時而鋒利,時而溫婉,時而脆弱,時而感傷,時而樸實,時而華麗,卻總是,如此的動人。讀她的文字,如冬日晨曦中沾滿露珠的青草,帶着輕微的潮氣和清新,撲面而來。亦如黑暗海面上綻放微光的燈塔,散發溫暖的光茫和明亮,照進心房。

《目送》是《目送》的開篇點題之作。閱讀它,讓我的內心無比的酸楚,眼淚差點決堤。文章分爲兩個段落,第一段龍應臺從一個母親的角度,敘述了兒子從第一天上小學起到中學、直至出國上大學十幾年的感人片段,當時看這個篇章裏女兒剛好上二年級,第一天開學她也是這樣頭也不回就跑進了學校。

第二段龍應臺從一個女兒的角度,追憶自己成長的歲月,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裏永遠的消逝。所以她說:“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而我的父親卻在我不知世事下已然離去,成爲我一生的痛。

另有一段寫《雨兒》一文時,作者伴媽媽睡、陪媽媽聊天、帶媽媽洗溫泉、坐公交車,讓媽媽享受着有女兒陪伴的分分秒秒,這應該是人世間最樸實的幸福吧。回想我自己,卻因爲種種事務,更是丈着她對我的愛,讓她獨處在家,心中的愧疚無時不作痛着。每月的抽出那點時間來到母親的家中,聽着她家家長裏短的嘮叨,不管對錯都點頭應和着。

在作者清新細膩的文字裏穿梭,我讀懂了太多關於愛的信息。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跡。這些個關於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別人眼裏的背影。當我們再不能爲過往的遺憾一一買單的時候,彼時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涼。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9

它是一杯香醇的咖啡,令人回味無窮;它是一把熊熊燃燒的火焰,驅散整片黑暗;它是一棵參天大樹,默默遮風擋雨……龍應臺的《目送》給予我太多太多真摯的感受,時常讓我陷入深深的思索中。

“人啊,有些路只能自己一個人走。”這句話看似平凡無奇,但你細細品味,你會發現它卻能擊中你柔軟的內心。我深深記得那一幕:當作者目送華安上學時,看着華安筆直的背影,卻並沒有回頭,作者卻發現這無疑是自己年少時對待父母的模樣,心中不免涌現傷感。當我看到這裏,不禁鼻頭一酸,正當十七八歲的我,是否也和華安一樣?每當與父母離別,總是忘卻背後那熱切的目光,我們不知道的是:或許你的一個回頭、一個微笑、一句話語,便可安撫他們那不安的心……人生不免有坎坷荊棘,有些難只能自己一個人闖,有些感受只能自己一個人體會,有些關只能自己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自己一個人走……當你真正做到這些時,你會發現你已經慢慢成長了,但在成長的過程中,請務必記得關心那些陪伴你成長的家人與朋友們。

“漫山遍野山茶開花”——那是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小標題,每當我嘗試想象那個情景時,腦海卻是一片空白。我深深記得那個小段落講的是:作者目送着父母漸漸變老,最後消失不見……這一段描寫了最難以碰觸的話題——生死離別,任誰聽聞都令人心痛不已。慢慢靜下心來,我能夠想象得到:當作者寫到與父親經歷的趣事時,或許會嘴角輕輕上揚,發出輕笑聲;當作者寫到父親離去時,可能會擱下手中的筆,用手擦掉眼眶中滾動的淚水,發出哽咽聲。望向窗外,繁花似錦,車水馬龍,但身邊的人卻一個個遠去……

“我慢慢的、慢慢的明白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是你和他的緣分在目送着對方離去,你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漸漸消失在小路拐角的地方,而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是龍應臺寫在書本中最醒目的地方,也是令每一位讀者最難以忘卻的一句話。我輕輕將書本放回書架上,想等到自己爲人父母時再次翻閱這本書,我相信我將會更加喜愛這本書,更能明白作者那看似簡單的話語所包含的複雜情感。

由筆直的背影變爲佝僂的背影,當他目送着不捨你離去時,他的背影將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10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但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龍應臺在《目送》中寫到的這段話,像留意地吹掉陶瓷上的灰塵一樣輕輕地飄入我的眼簾,但卻軟軟地劃開了我的心。

《目送》中的孩子踏上那條叫做成長的路途,他已充滿力量,蓄勢待發,急着去披荊斬棘去開天闢地,再也不能忍受母親對他纏綿的愛。於是只是吝嗇地留給她一個無情的背影。着背影輕飄飄卻冷得徹骨,灌入母親的瞳孔裏如同倒入一股寒風。母親只能目送他,最終她雙眼中燃起的火光被寒風吹滅,沒有任何火星的殘留光亮,只剩下一灘溼漉漉的灰燼,散發着草木香灰的悲涼後調,沉澱出無奈心酸的輪廓。她不得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思緒被拉扯回那段生了鏽的時光中。“文韻!走慢點,媽幫你背書包送你進去吧!”母親的嗓音突兀地闖入寂靜的校園。我不耐煩地轉身對她翻白眼,“不用。”冰涼的聲音反射出冰雪更加凜冽的光。而後頭也不回地走了,我用背影告訴她:不必追。於是她站在原地目送我離開。而那句“不用”的話語斷在陽光裏看不到痕跡,但是誰都聽得到那些痕跡破裂在她的內心深處,千溝萬壑。唯獨我選取捂住了耳朵。

如今想來,這段回憶在我的心上踐踏出一片空蕩蕩的疼痛。甚是愧疚,懊惱自我當初爲何不給母親愛我的機會,爲何還要傷害她呢?只是正因嫌棄她穿得像大嬸,怕給自我丟臉?我真是不孝啊。要補償還來得及嗎?

之後我常夢到這樣一個夢。夢中,我和母親分別,我離去的背影牽扯着母親綿長的目光,我不斷回頭,瞥見她的目光裏盛滿溫柔,彷彿夕陽一般籠罩在我的身上,暖暖的。她漣漪般徐徐散開的笑容撫醒了一大簇絢爛的野花。

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但是請在離別時,回一次頭,給那個目送你的人一個微笑,哪怕只是輕輕的一瞥。趁此刻,趁她還在。當記憶的時鐘纏上碧綠的爬山虎與白色的野薔薇穿插在咱們靈魂的空隙時,纔不會留下遺憾。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