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四年級教案

16課《說勤奮》教後反思彙總「蘇教版四上」

本文已影響 2.99W人 

  《說勤奮》教後反思一

《說勤奮》這課以清晰的觀點、生動的事例和樸實的語言讓學生初步領略了說理性文章的魅力。本課以司馬光和童第周勤奮刻苦學習的故事爲例,告訴我們: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只有一生勤奮,纔能有所作爲,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16課《說勤奮》教後反思彙總「蘇教版四上」

語文學習過程中“讀”是第一位的。讀是吟詠品味,讀是鑑賞領略,讀是情感共鳴。課文的語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讀中才能領受體悟。在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講絕對代替不了學生的讀,學生讀的過程是一個審美體驗過程,是與課文、與作者間開展的一種心智交流的過程。讀——作爲傳統語文教學的精髓,其魅力依舊光彩照人,也正因爲有了它,語文才具備了有別於其他學科特點。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齊讀、默讀、更有創新地引讀。在多種形式的讀中引導學生體會理解: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只有一生勤奮,纔能有所作爲,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這一道理。

在學習童第周的故事時,我主要採取讓學生自學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由“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導入整個故事。讓學生先試着解釋一下這句名言的意思,再結合童第周的故事談一談對這句話的認識。學生通過反覆讀,逐一體會:童第周手中的鮮花是什麼?,童第周的“拙”體現在哪些方面?面對自己的不足,他又是怎樣做的?爲什麼他基礎比別人差卻能取得成功呢?圍繞着這幾個問題,學生在讀與思考之中逐漸理清了思路,問題的設置也激發起了學生學習的熱情。

不過在課堂教學中,我還是有一些地方做得不夠的:首先是感覺課堂上某些過渡不夠自然,語言不夠精煉。其次是在交流相關“勤奮”的名人名言時,學生的積累太少。因此,在今後的課前預習方面要引導學生做得更全面一些,多培養學生蒐集資料、整理信息、積累知識的能力。

  《說勤奮》教後反思二

《說勤奮》是一篇說理性的文章,條理很清楚,是學生學習寫作的極好範例。作者在文章一開頭提出觀點,中間借用兩位名人通過勤奮而取得成功的例子來證明,最後總結全文發出號召。

之前我上過《滴水穿石的啓示》,應該說這兩篇課文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是我沒有很好的進行深入鑽研,在幾次試上後,對整個教學設計還是不得要領。同年級的老師提出了建議,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兩段,在構段方式上是很相似的:開頭介紹人物,中間具體講講他是如何勤奮的,最後是他們取得的成功。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構段上的比較來切入進行學習。第二自然段的學習用扶,第三自然段的學習就可以用放了。

對第二自然段的學習中,我補充了《資治通鑑》的有關資料,讓學生們感受到《資治通鑑》在歷史上的重大意義和地位。

課文中主要介紹了兩個人物,一個是古代的司馬光,一個是現代的童弟周。他們有着許多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於是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尋找他們兩個相同的地方與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馬光和童第周相同點時學生都說他們都獲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時學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從句子中我讓他們找司馬光和童弟周成功的'標誌是什麼?當然學生也很容易就找到了作者的觀點,那就是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只有一生勤奮,纔能有所作爲,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在找相同點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找不同點,於是學生告訴我他們一個是古代的,一個是現代,找有關句子弄明白一個是天資聰明,一個是起步晚,基礎差。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突破課文的難點“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通過這樣比較以後的學習,學生理解難點到這裏便水道渠成了。

不過在課堂上我認爲我還有許多地方做得還不夠的,我總感覺課堂上讀的部分不夠理想,可能是說理性很強的文章,描寫得不是很優美,所以學生的朗讀就沒有那麼投入。

總之這一堂課,我上的並不是很成功。感覺自己講述的地方太多,有些總結可以讓學生髮言,自己總結。老師講出來,就沒什麼意思了。

  《說勤奮》教後反思三

《說勤奮》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出現的一篇議論文。它作爲蘇教版小語教材中爲數不多的議論文之一,以清晰的論題、生動的論證和樸實平白的語言讓四年級的孩子初步領略了“說服他人爲成功”(葉聖陶語)的議論文的魅力。文章開篇即以一個設問句,把論點鮮明、清晰地呈現在讀者眼前。接着又以兩個人物的事例證明了論點的正確。最後以“只有一生勤奮,纔能有所作爲,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結尾,再次闡明論點,把對於勤奮的理解昇華到一個至高的境界,體現了這篇議論文的價值導向。

應該指出的是,課文所例舉的人物事例極具代表性:一個是自小天資聰穎的司馬光,一個是大器晚成的童第周。教學時,我立足於兩位傑出人物的不同基礎素質,讓學生通過關鍵詞的理解、揣摩,瞭解他們珍惜時間,勤奮學習的共同之處。文章第一個用來例證的人物是孩子們比較熟悉的我國宋代傑出的史學家司馬光。在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中,我拋出“終於”這個詞引導學生通過深入地讀,瞭解司馬光爲成功而付出的艱辛。很快,孩子們從“一遍又一遍”“直到……爲止”等詞句中瞭解司馬光小時候就是一個勤奮的孩子。接下來的對“警枕”的認知,輔以“19年”這一“列數字”的方法,使孩子們準確地感知勤奮者對於時間的珍惜和利用,從而在孩子們的心靈裏播撒下第一枚關於勤奮的種子。

在第二個事例的教學中,我設計了三個問題,讓學生自主讀悟,以使“在文章中抓住重點詞句理解文意”的方法在學生的自主與合作實踐中再一次得到運用。在交流自學成果的階段,我適時地加入了關於“直”字不同意思在具體詞語中的表現的小練習。這處練習是針對我們班學生在對具體語言環境中理解字義的聯繫中所存在缺差而設計的,旨在通過平時課堂中的有效訓練,積累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理解字詞的經驗,以求達到入文解字的功效。在瞭解了兩個人物的具體事例後,我及時地引導學生總結了人物珍惜時間,勤以致學特點,鼓勵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做時間的主人。希望學生對課文的認識,能使自己的行爲受到好的影響。最後的拓展訓練,我設計了積累名言的練習,以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從整個課堂時效來看,這節課的預期目標如期達成,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能力也得到了訓練和提高。回顧本課的教學,我有兩個想法:1、我們的語文課應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訓練機會,儘可能地讓學生在文本的學習中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本堂課中,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品讀,感悟,進而理解人物精神就是一種很好的閱讀方法,假如學生在每篇課文的學習中都用這樣的方法去讀書,那麼久而久之,學生就能通過自己的實踐經驗,摸索出一些閱讀的技巧和方法,閱讀能力也就會隨之進步了!2、在我們進行練習和測試時,總會發現學生出現某方面的缺失。面對這樣的問題,有的老師採取在講評後再做一次試卷的方式,也有的老師急忙地找來一堆同類型的題目進行加強練習。這兩種方法所得出的效果如何暫且不論,但所耗時耗力是顯而易見的。莫如抓住日常的教學,有意識地將學生所缺差的知識點滲入課堂訓練,日積月累,學生所缺乏的能力將會得以改善。本課中,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字詞的做法即處於這樣的考慮。

總之,課堂是學生語言能力得以提高和訓練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結合班上學生的實際情況,儘可能地爲學生創造訓練機會,引導正確的訓練方法,將會使學生的語言訓練在一個利於發展的氛圍中有序進行,其最終促使學生的語言能力朝着積極的方向穩步發展!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