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九年級教案

普希金《致大海》教案(通用8篇)

本文已影響 3.09W人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普希金《致大海》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普希金《致大海》教案(通用8篇)

普希金《致大海》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理解大海的象徵意義和借物抒情的手法。

2、體會詩歌中聯想的重要作用及對主題的表現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

1、正確理解大海的象徵意義,揣摩詩的意境。

2、結合時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複雜的心緒。

3、品味形象生動的語言。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指導學生反覆朗讀,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

2、問題研究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詩歌的王國中,外國詩歌同樣具有無窮的感召力與感染力,一些世界著名詩人對世界文學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同學們,你們讀過外國詩歌嗎?(學生列舉所知道的外國詩人及其代表作。)是的,拜倫、普希金、惠特曼、裴多菲等,他們的詩歌在世界文學史上都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普希金的一首詩。

二、作者與寫作背景簡介。

普希金(1799—1837),俄羅斯民族的偉大詩人,俄國近代文學的奠基者、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他一生寫了近900首抒情詩。他的詩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憂鬱、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1824年夏天,普希金與奧德薩總督發生衝突,被軍警押送到父母的領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裏達兩年之久。詩人在奧德薩,長期與大海相依爲伴,把奔騰的大海看做自由的象徵。當他將要遠離奧德薩而向大海告別的時候,萬千思緒如潮奔涌,憂鬱而又憤激的詩篇醞釀在胸。詩人在奧德薩開始寫作,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後完成了這一篇詩作——《致大海》。

三、教師範讀,學生伴隨着音樂(《海之詩》)自讀。

誦讀時提示學生:全詩抒情氣氛濃厚,感情強烈而又深沉,誦讀時,要注意把握全詩感情的基調和變化。

四、合作探究,研習課文

1、整體感知,理清結構。

《致大海》是詩人在流放時期寫的一篇浪漫主義的代表作。作品歌頌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反對世俗生活的醜惡與平庸,突出人與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鳴,把自然景物擬人化,作爲一種精神象徵,寄託詩人自己的理想,即對自由和解放的熱烈追求以及對暴力統治的憎惡、反抗。

全詩共十五個詩節,可以分爲三個部分來讀。開頭兩個詩節,詩人向大海告別;中間十一個詩節,寫詩人由大海引起的回憶和聯想;最後一節,詩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地告別,說明自己的整個心靈被大海的形象和音響所充斥,永不忘懷。

2、具體分析。

(1)結合詩歌內容,給“大海”前加上恰當的修飾成分,體會詩人對大海的熱愛之情。

明確:自由奔放的大海,翻滾着蔚藍色的波浪的大海,閃耀着驕美的容光的大海,黃昏時寂靜的大海,洶涌起來而無法控制的大海……

(2)詩人爲什麼如此熱愛大海?大海有沒有象徵意義?

明確:因爲大海有廣闊的胸懷、驚人的威力、壯麗的景色。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徵。作者借大海表達了對自由的讚美及憧憬,但現實使他傷心。他雖失望但不絕望,他要把大海永記心中,把自由傳播到四面八方。

(3)詩人面對大海爲什麼又感到悲傷痛苦呢?

明確:因爲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詩人失去自由的“苦惱心傷”。

(4)詩人由大海而想起了與大海有關的英雄和詩人,結合詩句說說:詩人對他們的感情有何不同?這裏反映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對死於大西洋聖赫勒拿島的拿破崙,詩人不無惋惜,但更多的卻是譴責。拜倫的死使詩人感到無比哀痛。他稱拜倫爲“天才”,“我們思想上的另一位君王”,“爲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他在拜倫身上看到了大海一般深沉和難以馴服的倔強性格,像大海一樣,什麼都不能使這位自由戰士屈服投降。偉大詩人和自由戰士拜倫之死,使詩人感到自由之神的幻滅,整個世界都空虛了,“人們的命運到處都是一樣”,幾乎找不到一個自由棲身和自由歌唱的地方,一切福地都被人佔有了。此時,普希金精神上感到憂鬱和渺茫。

(5)這首詩將大海人格化,學生在詩中標畫出這些動人的句子,討論:這樣寫好在哪裏?

明確:詩人多處運用了擬人的修辭,如將“波光”寫成“容光”,將海浪聲聲化爲怨訴、呼喚、迴音,使海更加人性化,便於作者與大海對話,使大海更像詩人的摯友,表達了作者對大海——自由的熱愛之情。

五、進行誦讀訓練。

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誦,進一步體味詩人所抒發的思想感情。可要求學生畫出詩歌誦讀時的停頓與重音。

六、課堂小結。

這首詩具有強烈的時代感。詩人以高度的藝術概括力,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精神,寫出了人民的願望、情緒和他們最關心的問題。他把自己對時代的感受,化爲詩的情緒,融合在大海的形象中,竭力渲染,達到了寓情於景和借景抒情的目的。

七、佈置作業。

以本課爲起點,課下廣泛研讀普希金的詩,體會其中的種種美妙感受,爲“普希金詩歌朗誦會”做準備。

板書設計

致大海

普希金

自由奔放的大海

翻滾着蔚藍色的波浪的大海 熱愛大海 自由精神的象徵

閃耀着驕美的容光的大海 “苦惱心傷”失去自由的詩人

黃昏時寂靜的大海

洶涌起來而無法控制的大海

普希金《致大海》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普希金以及本詩的創作背景。

2、理解詩中意象、意境、感受詩人複雜的思想感情。

3、品味詩中生動形象的語言,把握大海的象徵意義。

教學重點:

1、瞭解作者的生活環境及經歷,正確理解詩人的感情

2、把握詩中大海的象徵意義。

教學難點:

在瞭解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準確的把握詩人的意念和情緒並深入意境。

教學方法:

誦讀、講授、比較閱讀

課時安排:

1課時

一、導入新課

前幾節課我們一起駕着藝術的輕舟漫遊了中國現當代詩歌的海洋,大家的收穫一定不小吧,今天,我沒不妨調轉方向,駛向一個新的世界——外國詩歌的藝術殿堂。那裏有燦若星河的詩人、異彩分呈的詩歌流派一定會給我們以全新的美感享受。也就是說在中國詩歌由《詩經》而發展到當代繁榮的時期裏,外國詩歌也經歷了一個發展繁榮的過程,而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就是影響整個俄國文學十九世紀的詩人普希金的《致大海》

二、簡介作者及創作背景

1、作者簡介:

有這樣一首詩,我想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也不要心急|憂鬱的日子裏需要鎮靜|相信吧|快樂日子將會來臨|心兒永遠嚮往着未來|現在卻常是憂鬱|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而那過去的|就會成爲親切的懷念||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憂鬱|也不要憤慨!|不順心的時候暫且容忍:||相信吧|快樂日子就會到來|我們的心永遠向前憧憬|儘管活在陰沉的現在:|一切都是暫時的|轉瞬即逝的|而逝去的將變爲可愛),這首詩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普希金(1799——1837)。19世紀俄羅斯的偉大詩人、浪漫主義詩人、俄國近代文學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者、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造者,被稱爲“俄羅斯詩歌的太陽”。高爾基稱他爲“俄國文學之始祖”。

普希金出生於一個貴族家庭,從小受文學薰陶,15歲開始—公開發表作品。18歲在黃皇村中學畢業後進入外交部任職,廣泛結交優秀的貴族青年,寫下了一些歌頌自由、反對專制的充滿激情的詩篇。1820年到1826年兩次被流放,1837年在決鬥中被殺害。他的代表作是《葉甫蓋尼、奧涅金》,其他作品還有:長篇小說《上尉的女兒》、短篇小說集《別爾金小說集》等。

2、創作背景:

1820年,普希金因爲創作了大量的政治詩而引起沙皇的驚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家索,由於他熱愛自由,不願阿諛迎奉奧德薩總督,於1824年又被革職遣送回鄉,即第二次流放。在奧德薩詩人長期於大海相依爲伴,把奔騰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徵,當他將要遠離奧得薩的時候,臨別前夕,登上高加索海邊的岩石,面對波濤洶涌的大海,想起自己的坎坷經歷,想起與大海有關的英雄,不禁思緒起伏,採用直抒胸臆的表現手法寫下了這首詩。

面對離別,面對相依爲伴的大海,作者的心情到底怎樣?到底又對大海說了些什麼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首詩。

三、研習詩歌

1、播放錄音

2、全班同學一起朗讀這首詩歌的1—7節(再見吧……使我留在你的岸旁)

3、請學生找出寫大海的句子

大海的美麗:波浪、容光;大海的人情味:悲哀的喧響、召喚的喧響;大海的深遠:心靈的願望所在;大海的陰沉:聲調

大海的特點:自由、寂靜、反覆無常、任性……

4、詩人對大海的感情?大海有沒有象徵意義?

大海的美麗、人情味、深遠等一系列的品性,喚起了詩人對“自由奔放”的大海的無限熱愛和眷戀。

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徵

5、詩人對大海的禮讚反映了什麼?

詩人以深情熱烈的筆調對大海的歌頌和禮讚,反映了他對自由精神的讚美和渴望。

6、詩人面對自由奔放的大海爲什麼感到悲傷痛苦呢?產生這種情感的根源是什麼?

自由奔放的大海勾起了詩人坎坷人生歷程的回憶。包括“隱祕的願望”未能實現的“哭惱心傷”,這實際是詩人失去自由後的內心的表白。聯繫寫作背景可知,兩次被流放,造成詩人壓抑、鬱悶心情的真正原因是——專制制度下的黑暗現實。

7、小結: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看到作者在這前七節裏主要寫的是和大海告別以及面對自由奔放的大海所引起的作者對往事的回憶。那麼作者就一直沉浸在了悲傷痛苦的回憶裏了嗎?還是面對他曾相依爲伴的大海又想到了其他的什麼呢?請聽我朗讀8—13節,看看詩人又寫了些什麼。

普希金《致大海》教案 篇3

設計思想

採用比較教學的方法教學本課

教學重點

理解詩人的情感,理解詩歌的主題,理清詩歌的抒情思路

教學難點

理解詩人的情感,理解詩歌的主題

教學手段

討論

教學過程

一、明確要求:

1、教師可把學生分爲5—7人爲一組的若干小組,協調分工:朗誦討論,記錄(有專人)

2、每個同學要有自己的體會,並能表達出來(1—2分鐘)

3、從主題、內容、寫法、情感等角度進行比較

4、教師巡查、指導,注意傾聽學生們發言,給予適當啓發誘導,充分肯定

5、討論情況記入平時成績

二、明確討論題目

普希金的《致大海》是借大海的形象抒發詩人對自由的熱烈追求,意象雖不多樣,但卻負載着作者沉重熱烈的情感,應在教學中組織學生充分討論理解詩歌中能突出表現大海特點的語句,並體會其中寄託着的作者的情感,明晰詩人的抒情思路。

舒婷的《致大海》是詩人把大海作爲一面鏡子來表現自己對社會人生的理解。

兩首詩在題材上有相同之處,都是詩人借相同的意象(大海)來表情達意的作品。這就成爲了比較教學的基礎。讓學生充分展開討論,比較兩首詩的異同點。

三、學生討論

四、討論發言

明確:大海常被世人寄予感情,表達詩人的思想,傳達詩人的心意,此課比較閱讀普希金和舒婷的作品。

先分析一下二者的結構:

普希金詩

舒婷的詩:

聯想—人們對大海的一席感觸

回憶—兒時的生活

思考—引入對現實之思考

抒情—積極向上,熱情洋溢。

意象及意象的象徵意義:

普把大海人格化,大海是自由的象徵。作者直接同大海對話,給人一種親切感。普的大海自由奔放,任性不羈,它是天使頭上的光環,閃閃發光,不染纖塵。這是完美的海,夢中的海。表達了作者對自由的讚美及憧憬。但現實使他傷心,他雖失望但不絕望,他要把大海永記心中,把自由傳播到四面八方。

舒所表達的是對生活的感悟,“大海——變幻的生活,生活——洶涌的海洋”。她的大海不是完美的化身,而是變幻的生活。大海有漲有落,有風暴,有平靜;它多變,並不完美,但它真實。望着大海起起伏伏,就像在觀望生活的戲——有悲有喜,包羅萬象。感受着大海的寬廣與靜寂,就像在感受自己。大海是社會,是生活,是朋友,是自己的心。舒婷自己則像海燕一樣,堅強地在生活風浪中自由飛翔,對生活充滿了自信,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

表現手法及修辭:

普採用直抒胸意的表現手法。他所表現出的情感悲壯豪放。詩中多處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如將“波光”寫作“容光”,將海浪聲聲化爲“怨訴”,“呼喚”,“迴音”,使海更加人性化,便於作者與海對話,使海更像詩人的摯友,表達了作者對海——自由的熱愛之情。

舒採用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她的大海是對生活細膩的觀察,海邊的每一種風景都是生活的真實寫照。詩人將自己對生活的詮釋融入對大海的描寫當中。詩中多處運用了排比,反覆。

寫作背景及寫作目的:

普希金是傑出的俄國民族詩人,19世紀積極浪漫文學代表,是自由戰士。他一生嚮往自由,卻被沙皇流放遠方,加上拜倫的去世,普希金心情鬱悶。他要借大海讚頌自由!

舒婷是朦朧派的代表詩人,她以大海寫出對生活的感悟,啓發人們要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

附錄:

致 大 海

舒婷

大海的日出

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讚歎

大海的夕陽

招惹多少詩人溫柔的懷想

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曲

還由海風日夜

日夜地呢喃

多少行在沙灘上留下的足跡

多少次向天邊揚起的風帆

都被海濤祕密

祕密地埋葬

有過咒罵,有過悲傷

有過讚美,有過榮光

大海——變幻的生活

生活——洶涌的海洋

哪兒是兒時挖掘的穴

哪裏有初戀並肩的蹤影

呵,大海

就算你的波濤

能把記憶滌平

還有些貝殼

撒在山坡上

如夏夜的星

也許漩渦眨着危險的眼

也許暴風張開貪婪的'口

呵,生活

固然你已斷送

無數純潔的夢

也還有些勇敢的人

如暴風雨中

疾飛的海燕

傍晚的海岸夜一樣冷靜

冷夜的山岩死一般嚴峻

從海岸的山岩

多麼寂寞我的影

從黃昏到夜闌

多麼驕傲我的心

“自由的元素”呵

任你是佯裝的咆哮

任你是虛僞的平靜

任你掠走過去的一切

一切的過去——

這個世界

有沉淪的痛苦

也有甦醒的歡欣

普希金《致大海》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1、學習本詩借景抒情、融情於景的寫法,《致大海》教案。

2、體味詩人對自由的熱烈嚮往與積極奮進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正確理解大海的象徵意義,揣摩詩的意境。

2、結合時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複雜的心緒。

3、把握本詩的感情線索,理清結構層次。

4、品味形象生動的語言。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指導學生反覆朗讀,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

2、問題研究法。對比較難以理解的句子,組織學生討論研究。

3、閱讀評點法。對精彩的詞句引導學生鑑賞評述。

媒體設計

投影儀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我國是詩的國度,當我們徜徉在唐詩宋詞優美的詩境中時,也不妨調轉藝術的輕舟,揚起思維的雙漿,駛向外國詩歌的殿堂,在那裏你可以領略到另一番藝術的優美風光,高中一年級語文教案《《致大海》教案》。今天我們共同欣賞俄國偉大詩人普希金寫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詩——《致大海》。

二、解題

《致大海》寫於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創作了大量的政治詩而引起沙皇的驚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於他熱愛自由,不願阿諛逢迎敖德薩總督,於1824年又革職遣送回鄉(第二次流放)。臨別前夕,詩人登上高加索海邊的岩石,面對波濤洶涌的大海,想起與大海有關的英雄,不禁思緒起伏,寫下了這首詩篇。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由於詩歌具有跳躍性,學生初讀這首詩時,一時難以把握結構思路,可設計下面兩個問題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去領悟思考,從而把握詩歌的思路。

(1)詩人面對洶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關的詩句畫出來。

學生邊輕鬆誦讀邊圈點思考,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討論明確:對大海的熱愛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傷痛苦(1~7節);緬懷英雄拿破崙和偉大的詩人拜倫(8~13節);永久懷念大海(14~15節)。

(2)以上內容是通過什麼線索把它們貫穿起來的?

明確:詩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爲線索來組織這些材料。

2、具體研習

(1)詩人爲什麼如此熱愛大海?大海有沒有象徵意義?

明確:因爲大海有廣闊的胸懷,驚人的威力,壯麗的景色。更爲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徵。詩歌的第一句“再見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這種象徵意義。

(2)詩人對大海的禮讚反映了什麼?

明確:反映了詩人對自由的熱愛與追求。

(3)詩人面對大海爲什麼感到悲傷痛苦?

明確: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詩人失去自由的“苦惱心傷”。

(4)詩人由大海而想起與大海有關的英雄拿破崙和偉大詩人拜倫,這反映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詩人極力讚頌英雄拿破崙和偉大詩人拜倫,一方面表明詩人對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詩人對前程渺茫、壯志難酬的悲哀。

3、欣賞品味

欣賞品味是在對全詩理解基礎上的更高一層次的教學活動。在學生反覆誦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選擇1~2處自認爲最精彩之處進行品味,並組織學生討論評判。

4、課堂訓練

根據本課的體裁特點,主要進行誦讀訓練,通過學生有感情的朗誦,進一步體味詩人所抒發的思想感情。可要求學生畫出詩歌誦讀時的停頓與重音。

5、課堂小結

欣賞詩歌,首先必須把握詩歌的意象。意象是溶注了詩人思想感情的物象,它往往又具有某種象徵意義。本詩中的“大海”既是自由精神的象徵,也是詩人借景抒情的對象,因而“大海”浸透了詩人的主觀情感,把握了此點便等於掌握瞭解讀詩歌的鑰匙。另外要欣賞品味詩歌深刻的內涵和佳妙之處,還必須通過反覆的誦讀。只有這樣詠嚼才能探微攬勝,深入佳境。

四、佈置作業

1、反覆誦讀《致大海》,能做到脫稿朗誦。

2、誦讀普希金的《致恰達耶夫》,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

普希金《致大海》教案 篇5

1、課文解讀。

(1)作者簡介。

普希金是俄羅斯近代文學的奠基者和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他一生創作了800多首抒情詩和10多首敘事詩。別林斯基說:“普希金被公認爲俄國第一藝術的詩人,他給俄國帶來了作爲藝術的詩,而不是抒寫情感的美麗的語言。”普希金一生嚮往並謳歌自由,青年時代就與“十二月黨”人有密切的接觸,並從“十二月黨”的朋友和法國啓蒙主義者的著作中接受了進步的自由思想。 1817年他的歌頌自由、抨擊農奴制、揭露沙皇暴政的《自由頌》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民間廣泛流傳,由此他成爲俄羅斯解放運動的代言人,也因此觸怒了亞歷山大一世。後者曾決定把他流放西伯利亞,後來以調動職務爲名,將之流放南俄。 1823年普希金從基什尼奧夫調往敖德薩,受敖德薩總督沃朗佐夫的監視和誣陷。隔年7月底又被押解到普斯科夫省的米海洛夫村,交地方當局和教會監視。 1820年至1823年是普希金被流放南俄的時期,也是他的浪漫主義詩歌創作的全盛期,他說,這個時期他深受拜倫的影響:“因爲拜倫而發了狂”。他的許多歌頌個性自由的重要作品,產生於這一時期,如《茨岡》、 《高加索的俘虜》、 《強盜兄弟》、 (致大海》等。

《致大海》作於1824年。這一年,普希金從敖德薩被流放到普斯科夫省的米海洛夫村。在此之前,在敖德薩的時候,詩人曾打算偷渡出海,逃避流放,但沒有成功。寫這首詩,正體現着身處困境的詩人對自由的極度嚮往。

(2)基本解讀。

《致大海》整首詩的內在情感,就像洶涌澎湃的大海,奔放不羈,一瀉千里。

全詩由15組詩節組成。詩人奔騰起伏的情感,形成了《致大海》大致的節奏。在詩的開篇,詩人與大海道別。他稱大海爲“自由的元素”,歌頌藍色的浪頭是“驕傲的美閃爍壯觀”,他將大海視爲“友人”,視爲知己,傾聽她“憂鬱的絮語”,“喧聲呼喚”,“沉鬱的吐訴”,與她作着“別離一刻的招呼”。大海的性格與詩人的性格互爲映襯,詩人與他所謳歌的大海,已互爲一體。

詩人獨自徘徊於大海的岸上,領略她的“黃昏時分的幽靜”、 “任性的脾氣的發作”、時而庇護漁人時而讓漁船覆沒的“喜怒無常”——所有的一切,都是大海的奔放自由性格的寫照。在與大海的推心置腹中,詩人還吐露了他“珍愛的願望”:逃往海外,追求自由的願望。正因爲心存這種願望,大海才成了詩人“渴望的國度”——“啊,我多麼愛聽你的回聲,那暗啞的聲音,那深淵之歌”。到這裏,詩人筆鋒一轉,寫到了大海旁邊令人厭煩的凝固的石岸,這些石岸,使詩人無法熱烈地擁抱大海,整個兒“被縛住”了,只好“在岸邊留下來”。這些凝固的石岸正是黑暗現實的象徵,它是拘禁詩人的無邊的囚牢,它使詩人嚮往自由的夙願無以實現。

儘管現實的囚禁使詩人無法“奔上坦蕩的途徑”,但荒涼的岸邊仍有一件東西激動着他的心靈,那就是拿破崙和拜倫的墓塋。這一段裏,詩人通過對拿破崙和拜倫的追憶,歌頌了這兩位非同一般的偉人,尤其是拜倫,爲自由而戰的精神。他稱拜倫:“他去了,使自由在悲泣中!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給世上。/喧騰吧,爲險惡的天時而洶涌,/噢,大海!他曾經爲你歌唱。”這位自由的戰士與大海的精神氣息息息相通——他由大海的“精氣塑成”,是大海形象的反映,他像大海一樣深沉、有力、陰鬱、倔強。詩人歌頌拜倫,實際上是以拜倫而喻己,表達自己對大海般的自由精神的嚮往。

然而,現實是無情的,拜倫的英靈何在?在與大海道別的那一刻,詩人的情緒又陷入消沉、頹喪之中:“世界空虛了……哦,海洋,/現在你還能把我帶到哪裏? /到處,人們的命運都是一樣:/哪裏有幸福,必有教育/或暴君看守得非常嚴密。”前途渺茫,壯志難酬。在壓抑之中,唯有大海沒有把詩人“遺忘”。詩人願意久久聆聽大海“黃分時分的轟響”,欣賞大海“壯觀的美色”,將大海的精神帶到“寂靜的荒原”中,以之勉勵自己,爲自由奮鬥不息。

(3)精華鑑賞。

藍天,白雲,遼闊無際、時而幽靜時而咆哮的大海,是自由的象徵。 《致大海》通過謳歌大海,抒寫了詩人嚮往自由的強烈願望,表現了詩人在沁皇殘酷專制的現實面前,不屈不撓,追求理想的執著精神。奔放而自由的抒情,是《致大海》最重要的特色。這首詩用開闊的意象,澎湃的激情,擬人的手法,直抒胸臆的文筆,縱情抒寫大海。詩人對大海以“你”相稱,向大海傾吐自己的苦悶之情,借大海表達自己的理想嚮往。在這一對話過程中,詩人作爲抒情主體,獲得一個壯闊如大海的抒情形象。整首詩氣勢磅礴,意境雄渾,詩情奔放,是一曲悲壯而悽美的自由頌歌。一位前蘇聯著名詩人曾這樣說:

從那時起,凡是在海岸上徘徊的人,

在那淺淺的小船和空曠的黃沙之間,

藉着心、目光和耳朵他會聽到,

普希金詩句像金屑那樣散撒……

普希金《致大海》教案 篇6

教學要點:

海的象徵意義及詩人由止抒發的思想感情

形象生動的語言,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領略異國情趣

理解作者行文思路,如何圍繞中心行文。

學法指導:

利用學生熟悉的有關分別的場面引導學生對詩歌結構的把握通過指導誦讀,品味詩中透出的思想

教學步驟:

1、介紹背景知識:明確:普希金(1799-1837)19世紀俄羅斯偉大的民族詩人,俄國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主要代表和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高爾基稱他爲“俄國文學之祖”、“大的俄國人民詩人。”

12歲入皇村學校學習,就從事抒情詩歌創作。在《自由頌》中就顯示了他對專 制的仇恨和對自由的追求:你專制獨裁的暴君/我憎恨你,憎恨你的寶座/我以我嚴峻和歡樂的眼光/看待你的覆滅,你兒孫的滅亡。由此,被沙皇政府流放南俄即南高加索。在這裏度過了四年的放逐生活。1824年又第二次放逐,過上了幽禁的生活。這期間寫下了《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透露出詩人在困境中仍舊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情趣。這一詩歌成了許多青年人的座右銘,激勵了幾代人。在沙俄政府的對詩人懷柔與高壓兩手統治下,於是1837年2月10日逝世。他戰鬥的一生可用他逝世前一年作的《紀念碑》作一個很好的總結:

我之所以能永遠爲人民敬愛/是因爲我曾用詩歌/喚醒人民善良的感情/在這殘酷的世紀/我歌頌過自由/並且,還爲那些倒下去的人們/祈求過同情我爲自己建造了一個非人工所能建造的紀念碑。/我的名聲將傳遍整個俄羅斯大地/它現存的一切語言,都會說我的名字

《葉甫蓋尼。奧涅金》是詩人的代全作,塑造了俄羅斯文學史上第一個多餘人形象。

《致大海》寫於詩人第二次流放前夕,詩人登上高加索海邊的岩石上,面對表達式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經歷,想起葬身於大海的英雄。懷古傷今,思緒萬千,他的心像大海一樣深沉、激盪。情不自禁寫下這首詩篇。

2、題目解說:

致大海:明確:致爲給予,向對方表示自己的情意。還有致別的之意,是對大海表達自己的情意,也是作別大海。大海成了詩人意象中的朋友。

關於告別的詩歌學了不少,可用學生熟悉的告別詩作導課。

3、內容講解:自古以來關於告別的詩歌很多。與友人分別的場面一般分三個步驟,或叫做分別三步曲,長亭送別——觸景生情,渲染離愁別緒——銘記友人。下面就詩歌的內容照應分別三步曲:(這樣學生很容易掌握詩歌的結構,進而更好地把握詩歌的內容。)

1)、投示多媒體,展示“長亭送別”畫面或“勸君更盡一杯酒”或“楊柳岸曉風殘月”等畫面。這是分別時友人“執手相看淚眼的情境,學生可以入情入理地去感受或說出這種畫面,然後回到教材中去,要求學生看課文,找出課文中,詩人對大海老朋友的分別的第一步。至此學生很容易找到詩中第1、2兩節爲分別前奏:再見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2)、中間詩節較多,採用跳過去的方式,進行詩歌最後一部分的把握。即要求學生思考:最後時間不等人,真的要分別了,那種依依不捨的、難捨難分的情誼最後化何種形式?學生答案會集中到這一點:銘記老朋友。如此要求學生從詩歌最後一節往上看:學生很容易確定最後兩面三刀節爲詩歌分別的第三步:哦,再見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明確:銘記大海的誓言(實質爲不管身處何境,都要爲自由而戰心中裝有自由的火焰)

3)、中間部分,就是詩歌中分別朋友的第二步:觸景生情引發許多對往事的回憶和聯想,加重了離愁別緒,也細膩地展示了詩人的思想感情。這部分有明顯的行文結構特徵。

引導:我們與友人分別時也會觸景生情,想到很多與之相關的人和事。詩人面朝大海老朋友作別,也情不自禁地想了很多:

展示大海的美(3—7):是對大海自然景物的集中描寫,這種明滅變幻、開闔起伏的動勢,表現出能夠吞噬一切的威力,可看作是一幅讚美俄羅斯人民的力量的圖畫。抒發詩人對大大海的讚美和眷戀的情感,再一次示大海自由奔放的特徵。

想到與大海相關的人物(8—13):自然想到具有大海精神的、爲自由而戰的、作者崇敬的歷史人物,即對人文景觀的描寫:他們爲自由而戰,爲自由而獻身。其實,這就是詩人普希金畢生的追求。

4)、結構框架,整體把握: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噎咽→觸景生情的 回憶與聯想 (自然景觀 人文景觀)→決心(心中有大海)

致大海:詩人告別大海大海引發詩人的回憶與 聯想銘記大海,以此激勵自已自由奮鬥不息

作者要告別大海到最後心中裝着大海,告別的是有形的大海,帶走的是無形的大海(即帶走大海的精神內涵:自由奔放。意味着不管身處何境,不管如何絕望,追求自由的心不會變)。實質上作者也是要學歷史上爲自由而戰的人,即是對爲自由而戰人物景仰和弔唁,也是繼續他們未竟事業的宣言。在專制黑暗社會有如此進步的表年,這是民族的大幸。

四、練習訓練

說說本詩的主題,想想中外詩歌的異同點,議議大海的形象意義。

普希金《致大海》教案 篇7

【學習目標】

1.通過把握詩歌意象特徵,理解大海豐富的象徵含義。

2.把握詩歌謹嚴的結構,理清情感脈絡,體會其內在情緒的跌宕起伏。

3.品味詩歌語言的深意,理解詩人對現實和自我的思考,感受詩人在重重束縛下迸發出的鬥爭激情。

【重點難點】

重點:結合意象分析和對結構的把握,感受詩歌表達的豐富情感。

難點:理清情感脈絡,體會其內在情緒的跌宕起伏。

【教學過程】

一、學習導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河燦爛,若出其裏。”這是我國政治家曹操寫下的著名詩篇《觀滄海》中的詩句。海納百川,大海的博大與壯闊常常讓我們激情翻涌、意興勃發。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吟詠大海的外國詩作:普希金的《致大海》。

二、學習任務分析

(一)知識要點

1.作家文化常識及作品相關背景

2.詩歌運用意象表達情感的技法

3.詩歌首尾呼應的結構技法

(二)承擔的單元任務

1.理解作品的內涵,領會多樣的文化觀念,嘗試探討作品所反映的社會文化差異,感受人類精神世界的豐富。

2.通過誦讀感受詩歌的氛圍,體會意象和隱喻,把握詩歌語言和情感的內在結構,體味詩歌意蘊。

三、學習活動

(一)聽範讀,感受詩歌的情感基調。這首詩體式謹嚴,四五行一節,和諧整齊,誦讀時,請大家注意感受其中的韻律感。思考:詩人面對着大海,產生了那些情緒?

(二)請同學們再次誦讀本詩,找出描寫“大海”這一意象的詞句,並思考:詩歌中的大海具有哪些特徵?

(三)再次誦讀詩作,感受詩歌情感的起伏流動,並思考:本詩的結構有什麼特點?在詩中,詩人的情感有何變化?

四、課堂小結

置身於博大的自然之中,常讓人感覺自身的渺小與無力。生命的短暫與自然的永恆相比,確實只是一倏忽,一須臾。但是,人的精神追求卻可以是博大的、永恆不滅的。無論是普希金毅然揮別大海的堅定,還是蘇軾盡享清風明月的灑脫,都是人類超越自我的侷限,直抵精神永存的光輝,他們用精魂寫下的詩篇,是留給我們的精神寶藏。

五、課後作業

本課的第二首詩惠特曼的《自己之歌》是一首奔放恣肆、不拘格律、遵循語言的內在節奏、自由抒寫的詩歌,在外在形式上與《致大海》有着鮮明的差別。請閱讀這一首詩,體會其形式特徵,並選取《致大海》中的一段或幾段,仿照《自己之歌》的形式進行改寫。注意不要改變原詩的主題,要運用原詩中的意象。

六、板書設計

致大海

象徵含義

大海人格化詩人情感的具象化

自由精神

拜倫拿破崙

普希金《致大海》教案 篇8

設計思想 採用比較教學的方法教學本課

教學重點 理解詩人的情感,理解詩歌的主題,理清詩歌的抒情思路

教學難點 理解詩人的情感,理解詩歌的主題

教學手段 討論

教學過程

一、明確要求:

1.教師可把學生分爲5-7人爲一組的若干小組,協調分工:朗誦討論,記錄(有專人)

2.每個同學要有自己的體會,並能表達出來(1-2分鐘)

3.從主題、內容、寫法、情感等角度進行比較

4.教師巡查、指導,注意傾聽學生們發言,給予適當啓發誘導,充分肯定

5.討論情況記入平時成績

二、明確討論題目

普希金的《致大海》是借大海的形象抒發詩人對自由的熱烈追求,意象雖不多樣,但卻負載着作者沉重熱烈的情感,應在教學中組織學生充分討論理解詩歌中能突出表現大海特點的語句,並體會其中寄託着的作者的情感,明晰詩人的抒情思路。

舒婷的《致大海》是詩人把大海作爲一面鏡子來表現自己對社會人生的理解。

兩首詩在題材上有相同之處,都是詩人借相同的意象(大海)來表情達意的作品。這就成爲了比較教學的基礎。讓學生充分展開討論,比較兩首詩的異同點。

三、學生討論

四、討論發言

明確:大海常被世人寄予感情,表達詩人的思想,傳達詩人的心意,此課比較閱讀普希金和舒婷的作品。

先分析一下二者的結構:

普希金詩

舒婷的詩:

聯想—人們對大海的一席感觸

回憶—兒時的生活

思考—引入對現實之思考

抒情—積極向上,熱情洋溢。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