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普希金《孔致大海》教案設計

本文已影響 3.23W人 

 教學目的:

普希金《孔致大海》教案設計

學習本詩借景抒情,融情於景的寫法。

體味詩人對自由的熱烈嚮往與積極奮進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正確理解大海的象徵意義、揣摩詩的意境。

結合時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複雜的心緒。

把握本詩的感情線索,理清結構層次。

品味形象生動的語言。

 教學方法:

  誦讀法。指導學生反覆誦,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

問題研究法。對比較難以理解的詩句,組織學生討論研究。

閱讀評點法。對精彩的詞句引導學生鑑賞評述。

媒體設計:

投影儀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步驟:

  導語設計

我國是詩的國度,當我們徜徉在唐詩宋詞優美的詩境中時,也不妨調轉藝術的輕舟,揚起思維的雙漿,馳向外國詩歌的殿堂,在那裏你可以領略到另一番藝術的優美風光。今天我們共同欣賞俄國偉大詩人普希金寫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詩--《致大海》。

解題

1.作者簡介:普希金(1799?-1837),19世紀俄羅斯的偉大詩人。在俄羅斯文學中,他是積極浪漫主義的開創者,也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普希金堅定地站在十二月黨人一邊,反對專制農奴制度,熱愛、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普希金寫了不少形式多樣、題材廣泛的作品,詩體小說《歐根·奧涅金》是他的代表作。普希金對俄羅斯文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被高爾基譽爲“俄國文學之始祖”。

2.背景介紹

《致大海》寫於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創作了大量的政治詩而引起沙皇的驚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於他熱愛自由,不願阿諛逢迎敖德薩總督,於1824年又被革職遣送回鄉(第二次流放)。臨別前夕,詩人登上高加索海邊的岩石,面對波濤洶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經歷,想起與大海有關的英雄,不禁思緒起伏,寫下了這首詩篇。

 研習課文

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由於詩歌具有跳躍性,學生初讀這首詩時,一時難以把握這首詩的結構思路。教者可設計下面兩個問題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去領悟思考,從而把握詩歌的思路。

問題一:詩人面對洶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關的詩句畫出來。

學生邊輕聲誦讀邊圈點思考,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討論明確:對大海的熱愛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傷痛苦;緬懷英雄拿破崙和偉大的詩人拜倫;永久懷念大海。

問題二:以上內容是通過什麼線索把它們貫穿起來的?

明確:詩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爲線索來組織這些材料的。

具體研習

問題一:詩人爲什麼如此熱愛大海,大海有沒有象徵意義?

明確:因爲大海有廣闊的胸懷,驚人的威力,壯麗的景色。如詩句“翻滾着蔚藍色的波浪,/和閃耀着嬌美的容光。”、“漁夫們的溫順的風帆,/靠了你的任性的保護”、“但當你洶涌起來而無法控制時,/大羣的船隻就會被覆亡。”更爲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徵。詩歌的第一句“再見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這種象徵意義。

問題二:作者對大海的禮讚反映了什麼?

明確:反映了詩人對自由的熱愛與追求。

問題三:詩人面對大海爲什麼又感到悲傷痛苦?

明確: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詩人失去自由的“苦惱心傷”。如詩句:“還因爲那個隱祕的願望而苦惱心傷!”、這裏“隱祕的願望”即第6節詩人所寫的“我曾想永遠地離開……但是我卻未能如願以償!”詩人爲未能逃脫監禁而悲傷痛苦。

問題四:詩人由大海而想起與大海有關的英雄拿破崙和偉大詩人拜倫,這反映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詩人極力讚頌英雄拿破崙和偉大詩人拜倫,一方面表明詩人對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詩句:“正像你一樣,他威嚴、深遠而陰沉,/他像你一樣,什麼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詩人對二人結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壯志難酬的悲哀,如詩句“世界空虛了……大海洋呀,/你現在要把我帶到什麼地方?” (以上研習,學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輕易加以否定。另外要求學生通過具體詩句來表明自己的看法,切忌架空分析。)

 欣賞品味

欣賞品味是在對全詩理解基礎上的更高一層次的教學活動。在學生反覆誦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選擇2處自認爲最精彩之處進行品味,並組織學生討論評判。

欣賞品味例一:好像是朋友的憂鬱的怨訴,/好像是他在臨別時的呼喚,/我最後一次在傾聽/你悲哀的喧響,你召喚的喧響。

大海這一意象已滲透了詩人強烈的主觀情感。因爲詩人將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個地方,因而大海也彷彿在爲詩人發出“憂鬱的怨訴”,而大海又是自由精神的象徵,在這臨別時,她又向詩人發出了“召喚的喧響”,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喚。因而詩人在第3節中不禁直抒胸臆:“你是我心靈的願望之所在呀!”充分表現了詩人對自由的嚮往與矢志追求。

欣賞品味例二:我曾想永遠地離開/你這寂寞和靜止不動的海岸,/懷着狂歡之情祝賀你,/並任我的詩歌順着你的波濤奔向遠方,/但是我卻未能如願以償!

這裏“寂寞和靜止不動的海岸”是指詩人將要離開的流放地南高加索。“我曾想永遠地離開”是指詩人想祕密逃到海外,去尋求那自由的生活。進而詩人想象離開囚禁之地時的“狂歡之情”,並用“任我的詩歌順着你的波濤奔向遠方”這一形象的詩句暗指自己在所向往的地方可以自由地創作,再也不必擔心遭到監禁,但是詩人的美好願望卻未能“如願以償”,因而詩人在詩中反覆強調自己的“苦惱心傷”!

欣賞品味例三:爲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陰惡的天氣喧騰起來吧,激盪起來吧:/哦,大海呀,是他曾經將你歌唱。

這裏的“歌者”指拜倫。拜倫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同時也是一位爲自由而戰的革命者,因而詩人對他十分崇敬,認爲他雖已離開人世,但他的“桂冠”棗詩人作品與精神卻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詩人充滿激情地呼告大海“喧騰起來吧,激盪起來吧”,爲偉大的詩人而歌唱!詩人在這裏緬懷拜倫,讚美拜倫,正是讚美爲自由而獻身的崇高精神。

欣賞品味四:我整個心靈充滿了你,/我要把你的峭巖,你的海灣,/你的閃光,你的陰影,還有絮語的波浪,/帶進森林,帶到那靜寂的荒漠之鄉。

詩人從拿破崙與拜倫兩位革命者身上得到了精神力量,在最後告別大海時,他已消除了原先的“茫然”和“苦惱心傷”,這時“我整個心靈充滿了你”,這裏的“你”就是爭取自由的崇高理想,並把這種理想棗峭巖,海灣,閃光,陰影,波浪,帶到“荒漠之鄉”棗第二次流放的地方。詩人的心靈由“大海”而得到徹底的淨化,詩人感情也由此得到了新的昇華。

(以上例舉供教師教學時參考。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啓發學生讓他們自己去欣賞品味和評判,由於學生平時接觸外國詩歌不多,對作者的生平又不甚瞭解,在欣賞品味時可能會有困難,教師可作適當的點撥,但決不要包辦代替。學生的欣賞品味只要不違逆詩歌的主題,言之成理,都應加以肯定。)

  課堂訓練

  根據本課的體裁特點,主要進行誦讀訓練,通過學生有感情的朗誦,進一步體味詩人所抒發的思想感情。可要求學生劃出詩歌誦讀時的停頓與重音。

如1段-4段朗誦時的停頓與重音:

再見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這是你/最後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滾着/蔚藍色的/波浪,

和閃耀着/嬌美的/容光

好像是/朋友的/憂鬱的/怨訴,

好像是/他在臨別時的/呼喚,

我/最後一次/在傾聽

你/悲哀的/喧響,你/召喚的/喧響

你/是我心靈的願望/之所在呀!

我/時常沿着/你的岸旁,

一個人/靜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還因爲/那個隱祕的願望/而苦惱心傷!

我/多麼熱愛/你的迴音,

熱愛你/陰沉的聲調,/你的深淵的/音響,

還有那/黃昏時分的/寂靜,

和那/反覆無常的/激情

(以上訓練教師應作誦讀指導。各句中誦讀時的停頓,除語法停頓外,還有邏輯停頓,其作用是爲了強調某一事物,突出某個語意或某種感情。如“你/是我心靈的願望/之所在呀!”在“你”處略作停頓,突出強調了“大海”。誦讀時的重音也是爲了強調某種語意或突出某種感情。如“再見吧,自由奔放的大海”,“自由奔放”四字重讀,突出強調了“大海”的象徵意義。)

 課堂小結

欣賞詩歌,首先必須把握詩歌的意象。意象是溶注了詩人思想情感的物象,它往往又具有某種象徵意義,本詩中的“大海”既是自由精神的象徵,也是詩人借景抒情的對象,因而“大海”浸透了詩人的主觀情感。把握了此點便等於掌握瞭解讀詩歌的鑰匙,另外要欣賞品味詩歌深刻的內涵和佳妙之處,還必須通過反覆的誦讀,只有這樣涵泳咀嚼才能探微覽勝,深入佳境。

  佈置作業

反覆誦讀《致大海》,能做到脫稿朗誦。

誦讀普希金的《致恰阿達耶夫》,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