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魯迅《劉和珍》教案設計

本文已影響 3.35W人 

  第一教時

魯迅《劉和珍》教案設計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解題和介紹時代背景——今天學習的《記念劉和珍君》(板書),選自《華蓋集續編》。記念,我們現在一般寫成“紀念”、“記”與“紀”在這裏含義是相同的。魯迅先生爲什麼要寫這一篇文章?這就要對當時的時代背景有一個瞭解,大家可以先讀一下注釋①,看過後對其中不懂的地方還可以提出來。

教師着重介紹以下幾點:

(一)一九二六年,我國的北方還在軍閥政府的統治下,掌握政權的是北洋軍閥皖系頭子段祺瑞。當時佔據着東北的奉系軍閥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向關內進軍,遇到了國民軍將領馮玉祥的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便公開出面,在三月十二日派軍艦掩護奉軍軍艦駛入天津附近的大沽口,炮擊國民軍,國民軍開炮還擊。三月十六日,日本帝國主義糾集英、美、法等八國公使,藉口維護一九○一年八國聯軍與清政府簽訂的《辛丑條約》,向段祺瑞執政府提出抗議,並組織起新的“八國聯軍”,準備武力進攻。三月十八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門集會抗議,後又到執政府前請願。段祺瑞竟下令衛隊開槍鎮壓羣衆,羣衆死四十七人,傷一百五十餘人,造成“三•一八”慘案。劉和珍烈士就是在這次慘案中遇難的。

(二)“三•一八”慘案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怒。段祺瑞爲了推卸罪責,反而污衊死難羣衆是“暴徒”。一些走狗文人,如陳西瀅等也製造流言,誣陷愛國學生是“受人利用”,被“民衆領袖”(指李大釗同志等)盲目地引入“死地”。

(三)當時魯迅先生在北京任教並編輯新文學刊物。面對反動黑暗的統治,他無比憤慨,對愛國的青年學生被殘害,他萬分哀痛。他不贊成搞徒手請願,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三•一八”慘案發生後,他寫了好幾篇倬念文章,《記念劉和珍君》是其中影響最大的一篇。

 二、指導學生閱讀課文。要求:(一)把不理解的字詞,難懂的語句做上記號;(二)試把每一段的段意歸納出來;(三)把記敘劉和珍烈士事蹟的內容理出來,準備複述。

  (學生自讀、議論,教師巡視。)

  三、學生複述劉和珍的事蹟。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有一定的難度,一些詞句不容易理解,大家歸納的段意也不完全相同,這些問題我們將留到下一步討論,現在先請大家根據課文,簡要地講一講劉和珍烈士的事蹟。

學生講述後,教師歸納:文章中記敘劉和珍事蹟主要在一、三、五段,記了三件事,雖然寫得簡略,但給我們留下了極爲深刻的印象。

第一件事是“毅然預定”全年的《莽原》週刊(板書“毅然”)。從這個“毅然”的行動裏能讓我們瞭解到什麼呢?(對進步思想的追求,對魯迅作品的熱愛)。

第二件事是參加女師大學潮鬥爭,“不爲勢利所屈”,對母校的前塗(同“途”)“黯然至於泣下”(板書“黯然”)。在這裏,“黯然”一詞,表現了什麼心情?(對學校的前途,對同學的未來深深地優傷)。

第三件事是“欣然前往”執政府前請願而遭殘害(板書“欣然”)。從這個“欣然”裏又能顯示出劉和珍的什麼品質?(一片愛國的熱忱)。

因此,魯迅先生把劉和珍等稱作“真的猛士”是有這些事實爲依據的。劉和珍烈士與楊德羣烈士等爲國爲民,愛憎分明,見義勇爲,確實是“爲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

 四、佈置作業:

(一)進一步朗讀全文,修改各自在作業本上寫的各段的段意;

(二)找出文章中議論和抒情的語句。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一、依據文章的感情脈絡,理清全文的結構;

二、剖析文章的第一大部分。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結構。

(一)先請學生講一講自己歸納的段落大意,然後發動學生評議。

(二)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小結:

1、這是一篇紀念性文章,但記敘部分並不多,重點在議論和抒情,這和我們現在常見到的一些以回憶事蹟爲主的紀念文章是不同的。當時魯迅住在十分黑暗,十分殘酷的反動軍閥統治的中心——北京,目睹反動統治者的殘暴,目睹無數優秀青年遭屠殺,目睹不少羣衆未覺醒,他的悲憤心情是難以抑制的,所以文章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交織起來寫。如果我們理清了魯迅先生的這一條感情的脈絡,文章的結構就容易理解了。

2、如果從記敘的角度看,文章是先從開追悼會的那天寫起,再倒敘“三•一八”慘案,中間還插敘了一段女師大學潮。但這樣去分析就會產生一個問題,即中間的好幾段就找不到敘事的由頭,成了可寫可不寫的內容

。如果我們從魯迅先生寫這篇悼念文章的感情的起伏、發展去理解,就會發現整篇文章是以作者的感情思緒爲主線,把敘事、議論、抒情融成一體,每一段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3、具體說,全文共七段:第一段,面對着劉和珍烈士的追掉會,魯迅先生感到無比悲憤,要寫文章來“悼念逝者”(板書);第二段,想到烈士的鬥爭已經過去,她們已倒在血泊之中,而這似人非人的世界依舊存在,爲了使人們不忘烈士的鮮血,爲了喚起人們的覺醒,更感到有必要寫文章來“喚醒生者”(板書);第三段,追憶劉和珍的往事,對她奉獻悲哀和尊敬,因爲她“爲國而死”(板書);第四段,噩耗傳來,由不信到證實,目睹慘象,耳聞流言,憤怒地揭示我們這個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慘痛根源”(板書);第五段,從慘案的經過,展示出三個女子的驚心動魄的“崇高偉大”(板書);第六段,在血的教育下,從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中,看到劉和珍等烈士的“血痕必將擴大”(板書);第七段,與當局者的兇殘、流言家的下劣相比,中國女性臨難竟如此之從容,得出了我們民族沒有消亡的明證,指出在這一慘案中,人們將看見希望,猛士更奮然前行,由此自然地歸結出烈士“犧牲的意義”(板書)。以上七段使文章構成三大部分:第一、二段是一部分,說明寫這篇文章的目的;第三、四、五段是第二部分,頌揚劉和珍烈士的崇高品質和鬥爭精神;第三部分是六、七段,指出“三•一八”慘案的意義所在。

 二、指導學生閱讀第一部分。當我們理清了文章的脈絡結構之後,再來理解文章的語言就比較容易一些了。

(一)請大家細讀第一、二段,讀的時候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這一部分裏有兩處提到“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又說“我實在無話可說”,這種矛盾的提法該怎樣理解?

1、學生閱讀,相互討論。

2、教師歸納:(1)第一處寫“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是爲了寄託自己對劉和珍烈士的哀思,接下來連用兩個“只能如此而已”,是說明自己的悲憤感情是文章所傾訴不了的,然而又只能用文字來紀念,這種反覆迴盪的語言,正反映出魯迅先生悲憤之強烈;(2)第二處說“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是對我們還活着的人來說的,是爲了要揭露這“似人非人”的世界,爲了讓人們不忘記這血的教訓,所以結尾再強調一下:“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3)“我實在無話可說”,這是一句無比憤激的話。四十多個青年的血,洋溢在魯迅先生的周圍,重壓在心頭,而反動統治者和御用文人們的卑劣行徑,“尤使我覺得悲哀”。一個人在悲憤到極點的時候反而會說不出話來,所以必須“出離憤怒”,寫文章來悼念死者,把自己最大的哀痛顯示於這個“非人間”,讓反動統治者們對我的苦痛去“快意”吧,我將以此作爲“祭品”,奉獻在烈士的靈前。這種看似矛盾的說法,實質是感情無比深沉的表達方式。

(二)在第二段開頭,讚頌劉和珍等爲“真的猛士”,又說她們是“哀痛者”和“幸福者”,該如何理解呢?

教師歸納:“真的猛士”是指爲國家,爲民族而奮鬥的革命者。他們敢於正視民族悲慘的命運、面對國家黑暗的現實,以國家、民族的不幸爲自己最大的“哀痛”;他們不怕血腥鎮壓,不爲暴行所嚇倒,以爲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而獻身爲自己最大的“幸福”。與“猛士”相比的是“庸人”,是指被“造化”愚弄的“怯弱者”,他們尚未覺醒,還在維持着這“似人非人的世界”。魯迅先生感到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也是爲此而說的,要用猛士們奮鬥的鮮血來教育、喚醒他們。

(三)這一部分,從記敘開始,進而展開議論,抒發激情,寫得曲折深沉,要細心朗讀、領會。

 三、佈置作業:

背誦第一部分。

 第三教時

  教學要點:

一、理解課文第二、三部分,重點搞懂其中一些難句的含意;

二、小結全文。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指導學生閱讀第二部分:大家仔細閱讀課文的第二大部分,把其中你認爲重要的一些議論、抒情的語句劃出來,想一想應該怎樣理解這些話的含意。

(一)學生閱讀、勾畫,教師巡視。

(二)學生朗讀自己劃出來的語句,然後共同討論。

(三)教師歸納:

1、這一部分包括三個段落,記敘、抒情、議論,交錯融貫又各有所重,感情起伏迴盪、激昂而又深沉。第三段以劉和珍與我的師生關係的議論爲發端,轉入記敘。魯迅先生的感情也從第一大部分的憤激,轉爲舒緩。但是到第四段又由記敘進入議論、抒情,在記敘中連用“然而”、“但”等轉折語,層層遞進,感情再次迸發。在第五段開頭就用“但是”一轉,由上段的議論轉到記敘劉和珍等遇難的經過,結尾再用“但是……”一句揭穿劊子手們的猙獰面目。對中外殺人者的義憤已經到了無法遏制的地步。

2、第四段的難句在最後一小節,我們可以先集體朗讀一下。(學生朗讀),慘象、流言,揭示出這個非人的世道。面對這種黑暗的統治,語言已經失去了作用,指出這就是衰亡民族“默無聲息”的原因所在,這種“沉默”對人民來說是痛苦的,但對反動統治者來說也是可怕的,進而剖析“沉默”的兩種結果。這一句蘊含着極爲深刻的哲理,我們可以聯想到魯迅先生寫的“於無聲處聽驚雷”的詩句。在朗讀的時候要注意:前一個“沉默呵”,感嘆成分較強,要讀得深沉緩慢,後一個“深默呵”,憤怒的成分爲主,要讀得高昂激越。(指導學生再朗讀一次)。

3、第五段的難點在於對“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於……不幸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這兩句的理解。這兩句話歷來在解釋上有分歧,有的說是諷刺中外反動派的“反語”,有的說是歌頌革命青年的“正語”,也有的說是兩者兼有的“雙關語”,究竟應該怎樣理解呢?就整句的意思來看,是讚頌劉和珍等“三個女子”在彈雨中毫不畏懼、互相救助的感人事蹟,不畏強暴的鬥爭精神,這是“驚心動魄”的,更是“偉大”的;從句子的結構來分析,主語“這”是指代“三個女子從容轉輾”的鬥爭場面,謂語“是……偉大”,這是一個明確的判斷句,正是對劉和珍烈士等滿懷激情的“正面讚頌”,因此不能說是“反語”。這個“偉大”的行動,還表現在下一句:這三個女子的“幾縷血痕”,把“中國軍人”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武功”都“抹殺”了,所以這兩句話,是魯迅先生滿含激情地在正面讚頌。到最後一節用“但是”一轉,把這些中外殺人的劊子手們拉出來作反襯,讓人們看看這些醜類在中國青年女子面前是何等的卑劣可憎!(指導學生朗讀第五段)。

 二、指導學生閱讀第三部分(第六、七段):如果說第二部分的最後是讚頌之情達到了高潮的話,那未在第三部分就又沉靜了下來總結這次鬥爭的教訓。這一部分主要是議論,請大家小聲朗讀一下,有不懂的地方可以繼續提出來討論。(學生朗讀)。

(一)學生讀後提出問題討論。

(二)教師歸納:

1、第六段在全文中是感情高潮之後的餘波,在情緒上是深沉的。讀的時候要抓住一個“至多”、一個“至少”來理解。“至多”是指這次請願造成的犧牲對當時的社會的作用而言的,魯迅先生認爲就改變社會現實來說,這次犧牲的價值並不能算很大,魯迅在別的紀念文章裏說過他不贊成在反動統治者面前搞“請願”這種鬥爭方式,這不能掀倒反動的營壘;“至少”是指烈士的流血犧牲對今後而言,既然有“血痕”,就要“擴大”開去,先將在親人中“浸漬”、擴大,給人們留下鬥爭的火種。“至少”是“至多“的遞進,抓住了這兩個關鍵性詞語,全段的內容就容易理解了。

2、第七段是冷靜的總結,難句不多,重點在“這一次死傷者對於將來的意義”,再一次頌揚了劉和珍等中國女子的“勇毅”,並由此揭示出我們的民族的不會“消亡”的精神,終於得出苟活者會“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的結論。朗讀的時候要注意語氣的深沉。(學生齊讀)。

 三、小結全文:

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內容是較深的,要通過反覆誦讀來加深領會。劉和珍等烈士犧牲已經半個多世紀了,有多少有志的青年,爲了國家和民族的解放而血戰前行、前仆後繼,他們是永遠值得我們紀念的,他們的精神應該擴大到我們這一代,這也是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的希望所在。從文章的寫法來說,最主要的是把記敘、議論、抒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課後的“思考和練習”五要我們以四、五段爲例,分析一下這種表達方式的作用。從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記敘是議論、抒情的基礎,使議論、抒情不至於空泛,而議論、抒情又是記敘的深化,使記敘不顯得膚淺,三者結合到一起來運用,就能使文章的主題表達得更深刻,揭示得更真切。這種綜合表達方式也要靠我們細心閱讀去領會。

  附:魯迅筆下《劉和珍》簡介

劉和珍(1904一1926)女,江西南昌人。

劉和珍出生於貧民,自小養成吃苦耐勞,好學上進的品德。1918年秋以優異成績考入南昌女子師範學校。時值五四運動前夕,她受到革命思潮影響,經常閱讀《新青年》等進步書刊,認識到新的女性,肩負着改造舊中國、舊制度的責任,積極投身於反帝、反封建的實踐之中。五四運動爆發以後,如不顧學校當局的阻撓,起而奔走呼號組織同學走上街頭講演,抵制日貨,開始了她的革命生涯。

當時,南昌女師校規森嚴,她與進步同學一起同南昌學生聯合會聯繫,成立了女師學生自治金,學校被迫取消了不合理的校規,而帶頭人之一的劉和珍,則受到了“記大過”處分。1921年,劉和珍繼續帶領同學們向封建勢力公開宣戰,在江西首倡女子剪髮。女師很快掀起剪髮高潮,三兩天內剪髮者不下百人,學校當局認爲她'首倡剪髮,有傷風化”,被勒令退學。同年冬,劉和珍等人在南昌發起組織了進步團體“覺社”,並主編《時代文化》月刊和《女師週刊》。

1923年秋,劉和珍從江西來到北京,考入國立北京女子高等師範預科,後升人女師大英語系。學習期間,她經常到北京大學旁聽李大釗講授的《社會學》《女權運動史》等課程,回校後廣爲傳播。她也是魯迅先生作品的忠實讀者。由於她思想進步,成績優異,善於團結同學,深受同學們的尊敬和信賴,被大家推選爲女師大學生自治會主席。

女師大的校長楊蔭榆由於極力維護封建禮教而引起進步師生的不滿,於1924年11月爆發了驅楊運動,這就是我國婦女運動史上著名的女師大風潮。劉和珍作爲女師大學生自治會主席,是這次風潮的主要組織者和參加者。她受同學們的委託起草驅楊宣言,撰文揭露反動文人陳西瀅的無恥抵賴,有理、有力、有節。在教育總長章士釗的唆使下,劉百昭竟然率領軍警闖進學校,僱傭女流氓打手百餘人毆傷學生,斷電、斷水、斷炊逼迫學生離校。8月10日,教育部頒發了停辦女師大的命令。

女師大“停辦”以後,在魯迅等著名教授的支持下,於西城宗帽衚衕繼續開課,劉和珍等二十餘人,聯名呈文,向京師地方檢察廳公訴章士釗等人。北方革命運動不斷緊張,段祺瑞政府要員紛紛逃離北京,章士釗也逃往天津,經過艱苦鬥爭,女師大仍回師駙馬大街舊址覆校,學生們整隊從宗帽衚衕回校,於12月11日正式開課,在劉和珍主持下,三百餘人召開大會慶祝鬥爭的勝利。

1926年3月12日,日本軍艦駛人我大沽口挑釁,繼而糾集列強各國向中國政府發出最後通牒,進行無理要挾。北京各界無比憤慨,劉和珍說:“外抗強權,內除國賊,非有槍不可”;“軍閥不倒,教育事業就搞不好,打倒軍閥後,我再當教師不遲。”

3月18日上午8時許,林語堂教授接到劉和珍的電話,以學生自治會的名義請準停課一日。這天,劉和珍正患病,時時嘔吐,她不顧病痛,進行動員和組織工作。她把標語小旗分發給同學們,發表了簡短而激昂的演說,然後高擎校旗,帶隊出發。女師大的同學來到天安門,國民大會尚未召開,主席臺上懸掛着前一日請願被刺傷代表的血衣。會後,正午12時,兩千多羣衆開始示威遊行,劉和珍擔任女師大隊伍的指揮。

鐵獅子衚衕段祺瑞執政府門前的衛隊荷槍實彈,如臨大敵,幾個士兵對手擎校旗的劉和珍指指點點。把罪惡的槍口瞄準了劉和珍。槍聲響了,一場預謀的大屠殺開始了。頃刻間,劉和珍身中數彈,臥於血泊之中。同去的張靜淑、楊德羣急撲過去救助,她說:“你們快走吧,我不行了,不要管我了。”依然是那樣溫和地關切着同學。一排槍彈射過來,張靜淑、楊德羣倒在她的身邊。兇殘的士兵衝過來,複用木棒猛擊劉和珍……

劉和珍烈士犧牲時年僅22歲。

魯迅先生在參加了劉和珍的追悼會之後,親作《記念劉和珍君》一文。追憶這位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學生;痛悼“爲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歌頌“雖隕身不恤”的“中國女子的勇毅”。劉和珍烈士是中華民族的好女兒,是北京師範大學人的驕傲!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