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二年級教案

人教版語文二下《 所見》教案及反思

本文已影響 2.87W人 

  教學目標:

人教版語文二下《 所見》教案及反思

1.認識“所、牧”等6個生字,會寫“詩、林”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通過反覆朗讀,感受詩中的牧童機靈可愛、天真可愛的形象。體會牧童的愉悅心情,想象捕蟬時的反應機敏,感受詩人對田園風光的喜愛之情。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

  教學設計

  一、由畫入詩,理解詩題:

1、師:在一個炎熱的夏天中午,詩人袁枚走在鄉野的林陰小路上,不覺一幅畫面進入他的視線。(板書:畫 播放牧童騎牛圖)

2、師:誰說一說,怎樣的畫面?

3、(好一幅牧童騎牛圖、蟬兒鳴叫圖、歌聲響林圖、鄉野風光圖)

4、師:正是這一幅普通的生活畫面被詩人袁枚瞬間定格,從而演繹成一首詩(板書:詩),題目是——所見(生齊讀)

5、師:你對詩題是怎麼理解的?

  二、由詩入畫,體會內蘊:

(一)、賞牧童騎牛圖:

1、師:詩人究竟如何表現所見的?請大家自由讀2—3遍,字音正確,停頓得當。(播放古詩)

2、誰願意讀給大家聽?

3、指名讀。(字正腔圓,推薦給大家一種讀詩的好方法——緩緩地讀)

4、誰再一試?(在或急或緩中體味到古詩的節奏美)

5、最後一位。(在抑揚頓挫中感受到古詩的韻律美)

6、齊讀一遍,共同感受一下。

7、師:詩人所見是怎樣的牧童呢?(課件呈現前兩句)同桌間相互議一議,括號中可填什麼字,放入句中怎樣理解?(師進入學生討論間傾聽指導)

8、指名分句回答,並請學生板書。

9、詩中的留白給了我們無限的遐想,此時,一個什麼樣的牧童豁然呈現於眼前?

10、指名說。

11、用朗讀表現出來。誰讀前兩句?(你離詩人不遠了,陶醉是讀詩的一種境界。)

(二)鑑牧童捕蟬圖:

1、師:就在這曠野中,林陰下,小小牧童騎着牛,就這樣旁若無人地唱着,就這樣陶然自在地唱着,如雲行天際,如水流山野。忽然歌聲停止,這是爲何呢?(播放後兩句)

2、齊讀後兩句。

3、師:其中你最欣賞詩人用的哪個字或詞?爲什麼?

(由所見猜測內心、打破了牧童原來的平和的環境,氣氛緊張、猶如聽到蟬鳴、表現出牧童的反應機靈、寫出了牧童怕驚跑了蟬兒,體現出牧童站在那兒仔細察看蟬兒的確切位置,想一下子捉住它。)

4、師:區區10個字,竟被大家品出了如此豐富的意蘊,讓我們一起細嚼慢品,女聲讀(小荷已露尖尖角)男生讀(一山更比一山高)

5、師:學到這裏你是否會有這樣的疑問:詩人寫就此詩,想表現或表達什麼?

6、指名說。(你已經走進了詩人的內心、你品到了詩的精髓,你捕捉到詩的靈魂)

7、師:請大家閉上眼睛,齊背古詩,由此詩再現詩人所見的清新畫面。(標出箭頭)(播放全詩,播放音樂)

 三、同題拓展,積累古詩:

師:可見畫中的畫境可以入詩,詩中的意境可以入畫,詩和畫的關係是何等的親密,(板書:入)袁枚的《隨園詩話》中有一百四十餘首爲畫而題寫的詩,《題畫》就是其中的一首。(播放《題畫》)請大家參看譯文,自由誦讀,看誰最先會背。

指名背誦。

師:你還積累過哪些表現兒童生活的詩句?

指名說。

  四、創作實踐,提升表達:

1、其實,我們多彩的生活中也有許多畫面可以入詩,請你做回小詩人,以觀察到的兒童生活的某個畫面爲內容,創作一首小詩。(播放課件,播放背景音樂)

2、學生創作詩歌

3、詩歌展示。

4、師評:

  五、結語:

本節課,老師和大家一起在畫與詩、詩與畫之間走了個來回,感受到極平常極普通的字詞,帶給我們的無窮新意、無窮妙趣,課後把你創作的詩歌與你的親朋好友一同分享,好嗎?

  教學反思:瀏覽了很多教案,我最終選擇了這篇,原因是此教案的問題設計有深度,可以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而不是簡單的來理解古詩的意思。問題一:從詩中你感受到一個怎樣的牧童?學生交流後得出結論:他生活的很悠閒,很瀟灑,無拘無束,他是一個機靈的小男孩,他是一個天真無邪的小男孩!通過他們的回答我感受到學生能夠透過文字,體會到文字背後的東西。問題二:後兩句,其中你最欣賞詩人用的哪個字或詞?爲什麼?學生對於每個字都有自己的體會,如:“捕”體會到牧童可能在思考:我要想個辦法把知了給逮住,如果用捉就不能表現他的機靈。“忽然”也可以看出牧童的機靈。

在學生充分感受到詩的意境之後,我問:“想象一下:牧童是怎樣捕知了的?”

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回答得很好!生1:他可能輕輕地從牛背上下來,跑回家拿個網兜子,然後躡手躡腳地走到知了附近,用網兜子把知了捕到。生2:他可能站在牛背上,讓牛走到知了附近,然後輕輕用手去捉知了。生3:他可能把有知了的樹枝輕輕地拿下來,準備用手去抓,可知了卻忽得一下飛走了。

最後,我出示一些關於描寫兒童的古詩,讓學生讀一讀,多做一些積累!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