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始終眷戀着祖國》說課稿+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9.95K人 

  《始終眷戀着祖國》說課稿

  一、 教材分析

《始終眷戀着祖國》說課稿+教學反思?

(一)教材簡析

“無論到哪裏,他都抵得上五個師。”這是當年美國的海軍次長對一位華人下的評語,他不是別人,正是本文的主人公――被譽爲“中國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錢學森。優厚的待遇、先進的科研條件甚至生命的威脅都沒能阻止錢學森回國的決心,本文講述的就是這樣的一個故事。

本文的一些寫作特點

1.線索清楚,脈絡分明。

課文是按照一明一暗兩條線索組織材料的。明線是時間順序,作者從錢學森出生的1911年寫起,着重記敘了從1935年留學美國到1955年迴歸祖國這20年間的經歷:拜師求學,創業輝煌,決心回國,飽受折磨,勝利歸來。文章運用了大量表示時間的詞語,一類直接標明年、月、日,一類間接指明時間,如“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就在這時”“那時”等。暗線是貫穿全文的錢學森眷戀祖國的深情。第5段中“然而,他始終眷戀着生他養他的祖國”是全文的關鍵句,正因爲這樣。才造就了他事業、學術上的輝煌,才萌發了他報效新生的祖國的強烈願望,才最終戰勝了美國當局強加給他的種種折磨。抓住這兩根線索,就理清了課文的結構層次和情感變化。

2.選材精當,有詳有略。

錢學森感人的事蹟可以說是數不勝數,但作者緊緊扣住他對祖國執著的愛來爲這一中心選材。組織材料又注意有詳有略、詳略得當。如文章開頭“錢學森1911年生於上海”,這一句看似簡潔平常,實際上決非閒筆,它既和第5段的關鍵句“他始終眷戀着生他養他的祖國”照應,與“他不止一次夢見上海,夢見那所伴他度過童年時代的房子”照應,也同第14段中教育孩子的話語照應。課文用較多篇幅詳述了錢學森爲回到祖國所進行的不屈不撓的鬥爭事蹟,這些敘述簡明扼要,其中不乏精彩的鏡頭,使人物形象顯得比較生動,增強了感染力。

(二)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三篇課文。本單元所選的名家之作,體裁有小說和散文,反映了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不同身份人的愛國之情。讓學生感受愛國報國的赤子深情。學習本文,是要讓學生們受到愛國主義、人文主義的薰陶。

(三)教學目標

美國教育學家布盧說過:“科學地確定學習目標是教學的首要環節,有效的教學始於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麼。”現代教學理論的基本觀點是: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創造。用現代教學論基本觀點來指導教學,課堂教學的目的和任務一定也必須使學生從低效、沉重、苦悶的學習重負下解放出來,不但使其學會,而且要使他樂學、會學、善學。因此我制定了幾下幾點教學目標:

1、理解本文選材精當,條理分明的特點。(重點、難點)

2、整體感知課文,瞭解錢學森爲回國所做的努力,理解他愛國報國的深情。(重點)

3、理解課文中重要語句的含義,提高對語言的感受能力。(重點)  (三)教具準備:

  二、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們的知識面比較窄,對錢學森的瞭解可以說是空白,所以課前應指導學生蒐集有關錢學森的材料,增加對他的認識。

  三、教法學法

1、說教法

朗讀法:教學千法,朗讀爲本。葉聖陶老先生文言文學習的特殊性,曾經說過,“習文言,必先熟讀若干篇,勉強記住不算,要能自然成誦才行。”學生對現代文的感知也是通過讀來完成的。

質疑法:學起于思,思起於疑,疑則誘發探究,通過探索,才能發現真理。對於字詞句的`難點,我採用了質疑的方法,讓學生利用工具書,利用註解,自主學習,將自學中遇到的難詞難句摘下來質疑問難,通過生生、師生交流得以解決。

2、說學法

圈點勾畫法:學生學習過程中難免遇到生字難詞,尤其是四字短語與成語名言等,需要學生圈點勾畫出來,反覆誦讀,品味精彩的句子,從而深放地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

討論法:教師盡情的展現自我的教學機智,利用一個詞語或文中的一個句子,給學生提出疑惑,好比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勢必造成思辯的課堂氣氛,在討論中理解課文的中心,深入作者的思想境地,可以說是一種好的學習方法。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我們都知道我們無法選擇父母和生死,同樣,我們也無法選擇出生的國家,人跟國家的關係是命定的,沒有人能改變那種與生俱來的炎黃子孫的血種,愛國是一種崇高的民族情感。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始終眷戀着祖國》這篇文章,走近一位被美國人稱爲“在哪裏都抵得上五個師”的中國人,我國著名的物理學家—錢學森,歷盡艱難,依然心向祖國,現在讓我們一起去體味他那拳拳愛國之心吧!

(設計意圖:開門見山,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點明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爲講授新課作好鋪墊。)

二、導學問題設計

1、設計簡歷

請你根據課文內容和自己收集的有關錢學森的資料,給錢學森設計一份簡歷。

(設計意圖:學生會具體瞭解有關錢學森的生平事蹟及成就,體會他身上的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品質。)

2、感知課文,梳理結構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在劃分層次,概括層意的基礎上理清思路: —— —— —— —— ——。思考文章的記敘順敘與敘事線索。

(設計意圖:學習本文條理分明的寫法)

3理解作者情懷。

(1)、看課題,“眷戀”是什麼意思?找出體現錢學勝眷戀祖國深情的句子,品味批註。

(2)你認爲怎樣理解“始終”?請在原文中找到證據,批註理解。

(3)、錢學森最後是怎樣歸國的?從中你又讀出了哪些深刻內涵?

學生交流,結合理解以下重點句子的含義並誦讀句子:

(1)、兩個“不止一次”起了怎樣的表達作用?你能用貼切的成語來形容錢學森流露的眷戀情思嗎?

(2)、這位次長大爲震驚。他認爲:“錢學森無論在哪裏都抵得上五個師。”他曾經說,我寧肯槍斃他,也不願放他回國。“

寫美國海軍次長的態度對文章的內容和感情的表達起什麼作用?如果把引用的話改成客觀敘述好不好?爲什麼?

(設計意圖:通過有感情地品讀相關語段,抓住中心來理解句意,因爲任何一個重要句子都與中心有着密切的聯繫,體會語句表達的情感。)

三、小組探究:

1、錢學森在美國生活了20年,要寫他的事蹟很多。本文是如何圍繞中心選材的?又是如何安排詳略的?

2、課文要表現錢學森眷戀祖國的深情,爲什麼用大量篇幅寫錢學森求學經歷和他在事業上的輝煌成就?

(設計意圖:學習本文選材精當的寫法)

  六、主題歸納

這篇文章記述了錢學森 ,表現了 。

(設計意圖:領悟主旨,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並能用語言表達出來。)

  七、拓展延伸

1、家是溫暖的港灣,國是海外遊子魂牽夢繫的地方,自古至今,寫思家愛國的詩句很多,請你想一想之後寫下來,並與其他同學交流。

2、20世紀50年代,海外遊子不顧美、英國政府的阻撓政策,義無反顧地掀起了迴歸新中國的浪潮。你能說出這樣的科學家的姓名和他們的事蹟嗎?

明確:李四光、鄧稼先、郭永懷等科學家

(設計意圖:複習鞏固,動筆積累名言警句,體會老一輩科學家身上體現的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品質;培養學生愛國的感情,積極進取的學習態度,用科學文化知識來充實自己的人生價值。)

  《始終眷戀着祖國》教學反思

反思亮點:

第一,通過朗讀標題直接導入,切入課文主題我認爲是本節課的一大亮點。我打破了散文式導入、視頻式導入,沒有過於繁雜的花樣,而直接抓住課文標題的關鍵詞切入課文主題,於是想到了讓學生朗讀標題,學生朗讀標題的的語氣輕重不同,在朗讀的過程中注意學生的重音,開門見山,揭示主題。這樣讓學生對這節課的目標有了初步的認知,在接下來的課程中帶着目標去學習,更爲行之有效。

第二,在學生不斷提煉信息的過程中完善板書,板書條理清晰,重點明確我認爲是本節課的又一亮點。一個老師課堂教學的核心,應該在板書中完整地體現出來,並且要儘可能做到簡明扼要,遵循“一課一得”的教學理念,不可面面俱到。這節課,讓學生在回答問題,探究式學習的過程中,提煉歸納中心事件,梳理文章的敘述思路,逐步完善板書,最後帶着學生再次複習歸納板書的內容,即課文的核心,在學生的腦海中,使行文思路明確,中心突出。

反思不足及改進措施:

在教學中我很想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學習,參與課堂,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又擔心學生不能按照自己的預設生成,於是有些時候表現得過於焦急,自己說出了分析得要點,不夠耐心,其實如果能再耐心一些,引導着學生慢慢來,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那些關鍵詞句的作用,然後再讓該生解析後再次朗讀,這樣學生纔得到成長,得到本節課的成長。例如:當學生找出了“回故土”一事,“他在寫給父親的信中,不止一次地發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時”的感嘆。他告訴父親,他不止一次夢見上海,夢見那所伴他度過童年時代的房子。”這事學生按照自己的認知自己找到的,如果我能再耐心一些,追問下去,“你從哪些地方看出了‘始終’?”引導學生去尋找關鍵詞,去分析兩個“不止一次”的含義,然後老師稍微作補充,讓該生投入感情再來讀一讀這句話,這樣就可以看到他的成長,全班再次朗讀,加深學生的印象。其實之前也是這麼設想的,但是實際教學時,因爲該生回答完問題時就自己坐下了,一時之間也就沒有繼續追問,自己就進行了補充,讓全班齊讀。有讓學生分析的意識,自己卻做得不夠好,我想關於這個問題,我以後在教學中應該注意更放手給學生去主動探究學習,讓他們真正地以自己爲課堂的主體,耐心引導,讓他們真正地獲得成長。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