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關於節日的散文

本文已影響 9.54K人 

中國是一個有着深厚傳統文化的大國,各種佳節慶典從數百年甚至上千年前延續至今。以下是小編爲您整理的關於節日的散文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關於節日的散文

  關於節日的散文【一】

在節日的茶韻裏,享受着休閒的溫馨,頓覺這樣的日子,其實,在忙碌的時光裏一樣也可以擁有的,只是,被自己所謂的忙碌意念忽略了。此刻,靜靜地倚在光陰的懷中,靜享着淡然的茶意,倍覺時間是可以擠的,心情是可以打理的。

很多時候的忙碌裏,忽略了身邊的美景,靜下心時,才發現,置身於自己周邊的一切,都是值得欣賞的風景,只是,喜歡憧憬遠方的自己,忘卻了低頭審視自己腳下的路。等到把憧憬的夢看透,無路可走時,纔想起初心與出發時的路上,風景很美。

其實,最美的風景在路上,只是自己在意與不在意的區別。我不知道是怎樣的束縛讓許多人心生浮躁,遊離了原本純淨的空間,讓自己的靈魂沾染了俗世的黑暗與不堪而負重地活着,但我明白,每個人所有的堅持,原本只是爲了圓自己一個可以實現的夢。

而這樣的夢,其實並不遙遠,有時也無需遠涉山水,自我加壓,只須隨緣而行,量力而爲,知時節,懂分寸,關冷暖,明對錯。在一場奼紫嫣紅的時光,做一個內心寧靜洗盡鉛華的女子,無論對錯,攜手滄桑塵世,看盡日落煙霞,可愛的自己即是最美的風景。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就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紅塵道場,一花一葉總關禪,無須刻意去尋覓或糾結。這一生,無論自己記不記得,亦或還沒有來得及看清看穿看透的,都會走過的曾經一起埋葬在舊時日的光年裏,而自己只能嘆一聲歲月如梭,時光匆匆。

每個人,都是在這塵世流浪的孩子,苦苦找尋着前生,揹着世俗,揹着滄桑,知道有一天再也看不清來時的路時,不用該責怪任何人,也不應勉強任何人,因爲有因必有果,你現在從別處不費一絲力氣得到的,在他日都是要雙倍奉還的。

或許,每個人,都要歷經各種磨難,才換得一種期望的圓滿,但也不是每一種圓滿都會讓自己適中的。世事無常,人生難料,短短數十載光陰,自己能做的亦或是每天要做的,只有珍惜了:珍惜所愛之人,也珍惜愛自己的人,珍惜微笑的時間,珍惜擁有的一切。

我不喜歡花很多時光,去赴一場自己知道只是到此一遊的旅行,只想內心存儲一種美麗的山水,淡然地隨緣而居。我知道,每座寂靜的房子都不是美麗的港灣,只有深夜溫馨的燈光纔是心靈的帳篷,避着風、遮着雨,讓人把心交換。

活着,不求水月在手,不求花香滿衣,只願時光靜好,自己一直淡然從容,相信光陰經過處,心靜歲月亦安然。等我老了,想擇一處依山傍水靜然之地,蓋一間不大不小的茅屋,烹煮一壺遠離世俗的清茶,打坐在窗前檐下,聽一場山水的對話。

  關於節日的散文【二】

不知覺間又到清明,又見清明,如古龍在小說裏面所言"飛刀又見飛刀"飛刀一出,必定封喉,也就是說,總會有人倒下,總會有生命消逝.死人總是一件讓人哀痛的工作,無論大好人是也好照樣壞人;身後也就是一把骨灰、一掬黃土罷了。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滅亡是一個永恆而又古老的話題,沒有人能逃避,死者已逝,存者當哭,也許死亡是成爲傳承文化的一種體例,也許掃墓、祭奠僅僅是眷念過往的另外一種手段。對於回家掃墓的事情我總是心懷愧意與忸怩,哥前天給我留言說他跟嫂子已經告假回家憑弔過了。

到如今爲止我已經很難說清晰前次在家掃墓是五年前照舊六年前更仍是七年前,許久沒有歸去過,恍惚間人已亂七八糟。清明節省墓家族裏的人往往會比過年的時刻都要熱鬧,良多在外面打工的親戚在春運很難以回家,所以到了往後一些年份,家裏的叔叔、伯伯、姑姑、舅舅、阿姨城市選擇在這個時辰回家投親。

很可惜的是我一向飄流在外,二叔差不多十幾年沒見過,前幾年說堂弟娶親,生了孩子,堂姐嫁人目下當今有也兩個孩子,這些弟妹、姐夫、侄子、侄女我卻一直無緣見着;甚是遺憾。

小時候清明去掃墓的很多情景老是在心裏無法落下,印象最深是就是每年都是那幾日雨下個一直,難怪杜牧會有這樣的感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路上行人慾斷魂的感受在我們年小的時候是一直無法感觸感染到的。一羣從兄弟在泥濘路上你追我趕,那時候穿的是膠鞋,長度可及膝,老家管它叫“筒子鞋”。

在泥水裏行走完全不消計較褲管會年夜面積的被弄髒,不外並不是每雙鞋子都是無缺不漏水的,幾乎在農村那樣的膠鞋十有八九會呈現裂縫漏水、進泥的情形 輸過出單聲,的想是一容字提的我式內朗損使非球平的豐。。 大祝福,祝福網

可是伶俐的鄉平易近卻總能找到有用的'方式來看待各種在生涯中泛起的問題。補鞋跟補自行車輪胎是一個道理,先用鉸剪剪下一個比縫隙大少許的一塊橡膠下來,外形大多半是卵形,會有少數是圓形的。

把鞋子上的縫隙四周用銼子矬去一層,剪下的那塊也是,然後在各自上塗上膠水,先晾一會,最後緊緊的貼在一路就完成了。

當然這不是百分之百的保險,不能包管一勞永逸,修補這樣一雙鞋子得頻頻修補,直到不能用爲止才換,幾塊的器材在農村非得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樣子,非得用到不克不及再用爲止,到了這個份上還捨不得丟棄,先擱放在家裏看看日後能不能派上其他的用場.

說其實話 有差,不小獲於改現長,和而管行和了。,我是不怎麼喜歡穿鞋的,一般情況下除了冬天之外都喜好光腳行走,這樣更自由一些.

然則去掃墓不得不穿鞋子,怕有違怙恃的號令,別的一個就是要到山上去摘杜鵑花放在親人的墓碑前,所以不得不穿鞋.掃墓的時候大人用鋤頭挑着一個大籃子,籃子裏面裝着:石灰、紙錢、冥幣、酒、肉、酒杯、鞭炮、噴鼻、燭、刀還有一隻生公雞。

凡是環境下是他們走在後面,我們這些小孩蹦蹦跳跳的走在前面,但距離不會拉開很遠,因爲路上有蘑菇可拾。

那種蘑菇叫“尖子葉菌”,這種蘑菇是所有野生蘑菇裏面最早出現的,過了清明到了五六月份就會出現野生蘑菇的極品“天鵝菌”,不過野生菌子的岑嶺期是在九、十月,那段時候天色熱,雨水多,風向也好,蘑菇很快的就能繁衍。

對照好吃、數目也大量的就是“高腳菌”“綠豆菌”“米菌”這三種蘑菇的名稱是我此刻對照我們何處的方言直譯過來的,高腳菌就是因爲其菌腳遠遠高與其他的野生蘑菇,大約有5寸,才叫高腳菌;至於綠豆菌與米菌是因爲它們蘑傘上的顆粒長得像綠豆跟米的緣故才叫如許的名稱。

  關於節日的散文【三】

提起“二月二”,好比是個很遙遠的節日;遙遠到三四十年前的童年。我們這一代人的童年都被貧窮和飢餓困擾着,所以,記憶中的“二月二”幾乎就只剩個“吃”字了。

雖然年的味道早已蕩然無存,但細心的母親必須留個年的尾巴給“二月二”,那就是過完年以後的最後一頓肉菜了。所謂的“肉菜”,其實是把洋芋和胡蘿蔔切成片片,與豬肉片和血饃饃混炒——這是童年最美的味道,可惜不常有。這也是娃娃們盼望“二月二”的原因之一。

除了吃肉菜,少不了的就是吃各種各樣的炒物兒。有自家自留地裏種的,如扁豆、黃豆、“建設”豌豆、仙麥、油麥兒等等。有心計的主婦會提前把要炒的物兒在鹽水或糖水裏泡一段時間,這樣出來的炒物兒自然就有了鹹味或甜味,而且酥軟可口,自然好吃多了。

“建設”豌豆有一股子沖人的雜腥味,不是所有的人都愛吃。有種叫“三棱豆”的,顆粒碩大,通體素白,吃起來脆香爽口,當時備受青睞。但後來聽說那是舶來品,人吃了會中毒。陽賽村人吃多了三棱豆,許多得了軟骨病的,醫不好,大半生與柺杖爲伴,就是例證。

“二月二”炒物之王當數大豌豆了,但那時並不自產。每逢“二月二”前幾天,便有人肩挑背馱地來到村子裏換大豌豆。村頭一聲“換——大豌豆唻——”,各家的小孩便纏着自己的父母親,抱住父母親的大腿,“給咱換大豌豆——給咱換大豌豆——”,就像貓兒唸經,沒完沒了!如果見大人沒有動靜,就硬是擠出幾滴眼淚,耷拉拉地吊在眼眶子上,總要得到爸媽的同情。其實也不是大人鐵石心腸,家裏僅剩的幾斤糧食,還要做種子用。再說呢,一斤半麥子才換一斤大豌豆,還是溼的,未免吃虧太大,實在不划算嘛!——看着孩子的眼淚都下來了,先是母親勸父親:“要不給娃換上半斤吧,哄一下就過去了吧……”然後是父親一邊怪怨“也太貴了嘛,換了大豌豆恐怕給人家不夠還了呢”,一邊拿了個碎碗,吞了多半碗麥子,這才悶悶不樂地去換大豌豆了。

“二月二”的教室裏,塞滿了吃炒物兒的聲響,酷似毛驢啃乾草發出的聲音。學生娃少不了給老師奉上一掬掬(雖然心裏疼,但還要強裝笑臉),老師們一概笑納(因爲那時的老師也是一樣的窮酸)——這樣,學生們才能肆無忌憚地吃炒物了。書包裏,衣服的兜兜裏,沒有不裝炒物兒的。而真正神奇威武的是那些直接把大豌豆串串掛在脖子上的傢伙!那是奧運金牌,那是“五一”勞動獎章,要不就是貴婦人的金項鍊……因爲班上掛串串的充其量三幾個同學,何況二月二當天只是掛,不去吃,這就吸引了衆多羨慕的眼光……遠山的串串最長了,都不知在脖項纏了多少轉!雙山和旺喜在遠山前面轉移他的注意力,定國在後面偷偷解開串大豌豆的繩結,擼走了很多大豌豆以後,又重新系上了……待遠山發現時,脖項後面的大豌豆缺失了一大片,而雙山、旺喜和定國三個爲了分吃大豌豆在學校的基子坑兒裏打起了死捶!

“二月二”有個遊戲叫“捉糊塗蟲”,你玩過嗎?兩人一組,甲只用一隻手捏一定數目的豌豆,乙兩手捏相同數目的豌豆,然後背過手去。遊戲開始,甲說:“糊塗蟲糊塗蟲,只要你兩手捏得停,一手打你xx顆,一手和你對半清!”然後乙伸出一隻手展開,由甲去清點,神奇的是:無論乙手裏豌豆數目怎麼變化,甲總是能取得遊戲的勝利!乙因此輸掉許多豌豆!請問,甲的奧妙在哪裏?這個遊戲往往是大娃娃哄碎娃娃,甲制勝的訣竅直到我讀四年級時才自己解開。

訂了娃娃親的男孩,二月二的一天必須要去女方家“抹丈人”。定國便是其中的一員,因爲那天他下午纔到校的。抹丈人自然要穿新衣,藏簍裏除了大豌豆串串若干,還少不了三尺花布,那是爲女方送去納衣裳的。雖然就在鄰村,一個人不敢去的,須父親在前面引路,定國羞答答地跟在父親屁股背後,生害怕路上見人,見了人,更害怕人家問幹什麼去——抹丈人在幼小的孩子心目中就是個醜事,醜的見不得人啊!所以我那時竟然和幾個同伴發下毒誓:咱們一輩子不攀婆娘!

今年的二月二,村裏人都在日七慌忙地栽黨蔘,據說畝投入四千多元呢……

——沒有人吃炒物,沒有人掛串串,沒有人吃肉菜,沒有人抹丈人……

因爲沒有人再稀罕這些了,誰還在乎“二月二”?

  關於節日的散文【四】

春節、清明、端午、中秋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這些節日中的習俗、遊藝、慶典,與大自然的氣候和節律,以及農耕時代人們的生產生活緊密相關。隨着工商業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們與農耕生活逐漸脫節,與大自然也不再那麼親密,很多節日記憶在年輕一代那裏慢慢失落了。比如,端午是屬於夏天的節日,莊稼旺盛生長,人也要激揚自己的精神,賽龍舟這樣的習俗就產生於這種情感需求,那是從田野裏生長出來的情感。現在提到端午,人們就不會自然生髮出這樣的情感需求了,與之相關的習俗也就只會淡化。

傳統節日是中國人生活情感和願望的共同表達,許多傳統節日風俗中斷了,我們的年輕人沒有了節日記憶,令人惋惜。更多的情況是,有些習俗消失了,節日喚起的情感卻不會變。比如清明時節,踏青、放風箏、盪鞦韆的人越來越少了,但對先人的懷念和祭奠卻沒有變少。中秋節總想團圓,春節總要辭舊迎新,節日的情懷是不變的。

比如說即將到來的春節,貼“門神”辟邪,貼“福”字迎祥,寄寓了人們對生活的期望:和諧、富裕、健康、平安。傳統的風俗越來越少,怎麼把節日過好?用更多有活力的形式支撐起民族的生活激情、人們的節日盛情,應舉各方之力全力而爲。2007年“兩會”期間,我提交了《關於建議春節假期前挪一天的提案》,我的提案很快被政府採納,會後不久,國務院頒發文件決定清明、端午和中秋三個傳統節日放假,春節假期前調,除夕給假。這個決定實施了五年,大家春節過得鬆快充分。中國人過年過的是除夕,過年的勁兒都用在除夕夜,今年恢復除夕放假,也是充分尊重了傳統、尊重了民意。政府應爲傳統節日“搭臺”,讓春運通暢,鼓勵各種春節的活動,比如農村的廟會、城市的年貨市場,支持老百姓過好春節。按照中國的傳統,年貨市場是賣各種應時的過年用品,比如“福”字、蠟燭、紅燈籠、吊錢、年畫等。商家開發更多的年貨,開闢年貨市場,既符合商業的規律,又能爲人們帶來節日的愉快。記得多年前逛天津天后宮的年貨市場,我在一個剪紙攤上看到一個小福字,這福字比大拇指指甲大一點兒,過年時將這小福字往電腦上一貼,上着網,年意頓時來了。這種微型的福字先前是沒有的,但人們對它的再創造還是緣自節日的情感,傳承傳統。

對於節日的情懷傳承,每個人都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特別是我們的教育應該突出傳統節日的教育,我甚至都想給小學生編一本傳統節日的課本,讓他們知道這樣過節很好玩、有味道、有我們民族的特點。另外,媒體也可發揮它獨特的優勢,積極營造節日的氛圍,把有新意又有傳統味道的節日信息傳播開來。不過,節日的真正主人還是老百姓。一個節日過得好不好,還是得聽老百姓的心聲。春節是中華大地各民族的節日,過好春節要看到更多人的願望。現在辦春節晚會,太盯着城市人的喜好,又太在意、遷就年輕人的喜好,而不夠關注佔全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村老百姓,這就會使大多數人不滿意。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