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拜訪遠房表兄的散文

本文已影響 1.46W人 

我有一位遠房表兄,鄉里鄉親的都叫他“水明”,他的真名我是知道的,但我現在叫他也不呼他真名,也不叫他表哥,也不叫什麼其他頭銜,電話裏也好,面對面也罷,我還是直叫水明,似乎有點不禮貌之嫌,但我叫得習慣,他也不生氣,雙方都覺得挺自然。

拜訪遠房表兄的散文

我早就知道水明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之初就開始辦廠創業,而且這十多年,又是村委主任,又是縣、市兩級人大代表。他年近花甲,中等身材,不胖不廋,不顯眼,梳的是小背頭,西裝穿得滿得體,有一幅精幹企業家的形象,有成功人土的氣質。

之前,我曾有過幾次到他廠裏看過,也曾在一起吃過幾次飯,但都沒有談多少話。最近,他又約我到他廠裏看看。於是,某日,按約定,我就坐公交車去他廠裏了。

上午十時許,我到了他“綠環”(綠色環保之意,多有超前意識?這可是多年前就起的名啊)公司的辦公室。他正與一位熟人聊天,看到我便說,正說到我怎麼還沒到?泡茶,遞煙,水果,花生……,一番熱情,一番親切。

一會兒,那位客人有事要走了。我們表兄弟倆就隨意交談起來。

談不了幾句,“老闆桌”上他的電話響了,他的手機響了,我聽了,主題是外地人詢問他企業招工事宜,他用帶着本地口音的普通話作解釋。有的一句話要說多遍,對方纔聽清或聽懂。電話完了,我們繼續聊,得知他近日正發廣告到外省招員工,聊了幾句,電話又來,如此反覆進行着。一會兒,一位鋁合金廠的員工找到辦公室來,問他綜合樓門窗安裝鋁合金事宜,他應和幾句後,向我抱歉說,他先去現場看看,讓我先喝茶。順便指我看綜合樓就是辦公室對面不遠處正在外牆上灰的這座樓。

我一個人坐在辦公室,就把辦公室端詳清楚。一張大辦公桌,一排書櫥,幾張沙發,一個茶几,總體端莊大方,但不鋪張。印象較深的是書櫥裏儘管書不多,但有不少法律書,牆邊一排矮櫃上放着一溜排開的各種獎勵證書,其中有一本是優秀人民代表證書。

等等他還未回來,我有點無聊,便準備到車間走走。辦公樓一樓也是他辦的工廠之一——玩具廠,幾十名女員工們正在機器上忙乎,門外,一輛大貨車,工人正在裝卸木材方料,我溜達進了一座生產傢俱的廠房,門口有個房間,裏面有四五個人正在談事情,水明也在,正在發言,顯然正在商討生產的事。他眼尖,向我打了招呼。我未停,應了聲,繼續向前走。

幾座廠房逛了一遍,感覺規模不小,生產正常,井然有序。

轉回到辦公室,已到午飯時分,與水明聊了幾句,他就說到外邊小飯店去吃飯。我說,在你食堂隨便吃一點就行了,他託辭說,今天吃飯的人多,到外邊一樣的。我就不客氣,客隨主便。他叫上一個廠財務人員還有另一人開上車到附近的一家小飯店,在大廳裏找了一空桌落定。點了魚、肉,還有野菜等數個菜,問要否弄一點酒,我答不妥,他也不客氣,乾脆直接吃起飯來。

飯間,我們幾人不免讚揚起水明來,創了這麼大的業,當村主任爲村裏辦了不少實事,得到村民的擁護,當人大代表提了不少議案有利經濟社會發展,算是給自己爭氣,又爲山裏人爭了氣。水明聽了,也沒作很謙虛的表示,但似乎有了對自己的總結,這時候不經意間流露出來。我在這裏把他的話疏理一下,可以概括爲,一是當年創業階段何其苦,沒有那時的吃苦,不會有今天;二是人緣好,一路走來,坎坎坷坷,始終得到親朋好友、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沒有這種支持,不會有今天;三是善抓機遇,從當初在山區原籍的一個小鋸板廠發展到如今在工業區內的相當規模的`現代傢俱企業,是看到市場的發展趨勢,是抓住了政府推動發展的時機,沒有這個也沒有今天。他還表達了,現在政府部門的服務、作風真正好,創業環境與以前真不可比了。這是一個可以讓有創勁的人們鉚足勁乾的好時代。

飯間,他又接到幾個諮詢招工的電話,其中一個話未說完,他手機沒電停了。

幾分鐘的功夫,我們菜足飯飽回廠裏去。他趕快給手機充電,又利用這個飯後時機,他帶我到車間再參觀一番,尤其介紹了新近投資安裝的環保設備,說這樣更有利於職工身體不受損害;帶我到一座廠房四樓,他的兒子正與人一起在一個區域裏建電子商務平臺,要直接開展網上營銷;又帶我到房屋頂層,說準備要利用屋頂,投資進行光伏發電;最後還帶我離開總廠,到距離不遠的另兩個租用的生產場所,其中一處正在安裝兩臺新的鋸板機器,明顯是擴大再生產的氣派。

參觀完畢。我因有事,他也很忙,我就告辭了。

多年來,我與這位表兄,這一次的接觸是最近距離和充分的。

他的“衆怡”品牌傢俱銷往全國各地,他的員工不但有許多本鄉本市的,也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多年來,他的爲人做事得到廣泛的認可。特別是做人這一點,正是他說的人緣好的原因。在一個沒有任何什麼背景的男士艱苦創業期間,能得到衆人的支持,不會是無緣無故,大致可肯定,你做人是很讓人信任的,講誠信呀,體諒人呀等,這些品質不可或缺。而水明就有這樣的東西藏在身上,帶我參觀時他說了,資金緊張時也不向親朋開口借大額資金,開口了,這不是叫人家爲難嗎,借好,不借好?只有對方知道他的困難主動提出了,才考慮要不要借些,就是這樣,有不少人關鍵的時候向他伸出援手,讓他渡過不少難關,一步步大展宏圖。

我倆走的路不同,走的當然都是正道。這次拜訪,讓我更欽佩他的成就,覺得一個山區農民子弟走到這步真不簡單。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