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夢迴鄱陽湖的散文隨筆

本文已影響 3.17W人 

自陶淵明書《桃花源記》,“世外桃源”便成了古代文人、有志之士心的嚮往,或者說是一種歸宿,甚至是一種情結。

夢迴鄱陽湖的散文隨筆

一月十二日,趁着天氣晴朗,老同學蔣鮮花和她的妹妹帶我去了鄱陽湖上的“世外桃源”——鄱陽湖溼地公園。

初到這裏,感覺很不一樣。園外一片開闊的場地,翠綠的草坪和青綠的樹交相參差,像是市中心休閒的公園,最前面是遊客服務中心,這裏有來自全國四面八方的遊客,大都在此下車,然後隨導遊進園。最後面是高級度假村,休閒、娛樂、餐飲,整個建築風格非常獨特,既有中國傳統的建築風格,又有歐洲元素,從而不顯得單調。

我們從中間的大理石路進園。首先看見一條小溪,上面鋪了大約兩米寬的木頭平面橋,走在上面像是踩在草地上,很有彈性,溪水裏種了一些荷花,但是早已經枯萎了,葉子倒是綠的,這種荷葉的.品種不是那種大荷葉,很小,顏色稍微偏深褐色。

過了木橋,就是一路的木級路,全是木頭仿着石級路鋪成的,可能是爲了追求一種古樸感吧。剛踏上木級路,就遠遠望見兩對新人,在此拍婚紗照。我們停下了腳步,看着這兩對新人,新娘那甜美的笑容,那華麗的白婚紗,多麼像天上的團團白雲,自然又純潔,再配上這綠的色調,可謂是光彩奪目。

木級路的兩邊,栽滿了翠綠的竹子,那種挺拔的竹子,頓時讓人倍感精神。竹子,可謂是文人的雅物,他不僅僅是竹,而是一種氣質。竹林七賢,最愛竹子,竹子就是他們,挺拔,自然,於是七賢常常於竹林中相會,吟詩作對。同樣,宋朝詞人姜夔,是鄱陽人,亦愛翠竹,詞人每天都會坐在竹子旁,靜靜地沉思,思考人生的真諦,思考國家的命運。竹子,因此被賦予人性,能與人相通。

我也愛竹,就像竹林七賢、姜夔一樣。竹林一直蔓延在木級路兩旁,直到盡頭。出了木級路,就可以看見鄱陽湖的一隅。湖面很靜,風不大,我們趕緊走了下去。湖面上有很多船,大都是遊客船,其中有一艘很特別,船全是用木頭做成的,共兩層,大有古代戰船的風格,又似皇帝遊玩的御船。

遊客們都爭相上船,臉上都洋溢着許些興奮。鮮花問這些船都去哪裏,一個熱心的遊客說有的去內湖,也就是鄱陽湖,有的去外湖。本想也去一睹內湖的容貌,卻在遠眺間,看見大遠處有一尊高大的石像,很是氣派,便只勁朝那去了。

我們沿着湖岸走去,好像是涉足在大海邊緣,遠遠望去,白茫茫的一片,湖面甚是朦朧,像是蒙着一層薄薄的紗,嫋嫋的霧氣騰空而起,遠處的地方,多麼像是仙境。湖心還有很多小島,像是凡爾納筆下描述的神祕島,讓人很嚮往,凝神望去,彷彿島上面有些許身影,莫非那裏就是“世外桃源”,那些背影莫非就是像陶淵明一樣躬耕的農民。偶爾有幾隻白鶴從島上飛起,盤旋而來,甚是愜意。

來到石像下面,更是一番感受。定眼一看,是一位女石像,鮮花告訴我,這女子叫饒娥,是非常著名的孝女。我慢慢靠近,只覺得她非常高大。下面是四層大理石,大約八米高,石像身立在這石墩上,整個石身大約有十五米高,很是氣派。站在石像下面,感覺自己非常渺小,擡頭仰望,饒娥的神情非常逼真,我彷彿看見她眼眶有幾滴淚,她的神情有些慘淡,卻又莊重。

饒娥,字瓊貞,唐代孝女,年幼喪母,與父相依爲命,從小就很懂事。但是卻活了十四歲,可謂英年早逝,令人嘆息,但是在她短短的生命裏,她所做的事卻感動了村人,國人,甚至感動了湖神。唐朝皇帝親自賜牌匾,是爲唐朝第一孝女,又命文學家柳宗元撰碑文,以表慰藉。從此,饒娥,成了孝女的典範,隨着歷史的演變,她成了湖神女,在鄱陽很多地方都可以看見她的身影。

饒娥,矗立在鄱陽湖畔,雙目遠望着她的故鄉——樂安河接渡鎮,她是多麼思念故鄉的父親。眼前的一望湖水,多麼像是她的一汪淚。我彷彿看見了,那潭淚灘,淚水在灘上漣漪。晚上,夜深人靜時,饒娥獨自來到了鄉村,站在饒娥山上,眼下就是樂安河,奇怪的是天空那輪潔白的月亮,竟在湖中一分爲二,彷彿是饒娥的眼睛,那麼明亮,把整個樂安河照得通明,這也就是自古文人心慕的一大奇觀,令人神往。

帶着饒娥這份孝心,我們從一個牌坊進去,一路都是石級路。很高,像上殿朝見皇帝一樣,上面有一個大碑,書着“天下第一湖”,隨後,我們從對面一個小路,下了山,山下有一條公路,兩邊都是低矮的丘陵,踏步在這裏真的像是來到了“世外桃源”,心中的一切煩惱都沒有了,大有王維當年那雅緻的情趣。大路一直通向遊客服務中心。

鄱陽湖溼地公園,真乃是放鬆心情,淡雅心志的“世外桃源”,我想,陶淵明、李白、王維、姜夔心中的聖地也不過如此,走在鄱陽湖溼地公園,不僅是沁人心脾的景色,更有魂牽夢縈心靈的動人故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