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小鎮的故事》散文欣賞

本文已影響 2.7W人 

一條驛道開啓一段橫越古今的旅程;一片桃花妝點一段美麗的故事。飛馬傳書的使者至此行經千年,歲歲年年踏醒桃花春夢。此去經年,一別桃花開過數載,路旁卻再不聞你“噠噠”的馬蹄。歷史漸漸湮沒你飛揚的塵煙,驛道迴歸安平、風煙俱淨。而桃花一如當年繁華燦爛,用多情的守望與古驛相伴相依,於時空裏綻放成一片永恆的風景。它有一個美麗的名字曰桃花驛——如今鄂東北之重鎮楊店。

《小鎮的故事》散文欣賞

小鎮自古爲聯通南北官道之要衝,自唐代起,朝廷在此修郵亭,設驛站,以疏通物資公文之往來,接納軍隊換防之中樞。自此,小鎮飛馬舟車,迎來送往,塵土飛揚,皆無閒日。小鎮依崗傍水,地勢東西北頗高,南面較低,宛如三撮箕灌一斗,故而得名“斗山鋪”。進入宋代,斗山鋪廣植桃杏,果林不絕延綿,經年日久竟鋪成一方靈秀,煙花三月,陌上春歸,桃花紅,杏花白,黃鶯初啼燕歸來,給大地呈現一幅靈動的水墨丹青。驛站依勝境而富於詩情畫意,小鎮託驛站而蜚聲荊楚。

相傳北宋文豪蘇東坡嫡貶黃州途經此地,見此間桃花漫野,紅錦霞天,春芳浩蕩,風情無邊,欣然逗留時日,留下“花發顏如醉,風吹面不寒”的千古佳句,爲斗山鋪博得“桃花驛”之美譽。爲留存蘇公履跡,此地鄉民於桃花叢中建“東坡亭”一座,以示尊崇與追思。後清代孝邑人沈明陟路此尋芳,更有感於“十里桃花遍阡陌,一片緋雲沒煙村”之盛況,賦得《詠桃驛》一首:“春暖桃花驛,人耕紅杏村。戌樓當寺靜,澗水過橋渾。雨歇鶯遷樹,煙消客斷魂。承平經百載,閒卻幾烽墩。”有了歷代文人騷客的涉足揮墨,小鎮更平添許多文化底蘊與超凡氣度。

明朝中後期,桃花驛市井繁榮,商鋪林立,農耕興盛,人傑地靈。此間住戶以楊姓鄉人居多,楊姓中出了一位富紳楊廷鬆,此公爲人豪爽好客,義薄雲天,能急人之所急,成他人之所憂。他開義倉、構義館、設義學、成義橋、鑿義井、置義塚,以一己之力,造福一方。此種種善舉爲鄉人所津津樂道,爲念公之精神與功績,桃花驛後又改稱爲“楊家店,”簡稱楊店且沿用至今。自北宋起,斗山鋪就被冠以桃花驛之別稱,直至明朝中後期“楊家店”一名的出現,桃花驛才從人們印象裏逐漸淡去,而斗山鋪之名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才被“楊店”所徹底取代。

小鎮傳統文化根基深厚,衆多遺蹟情景交融,相映成趣。“古三臺”彰顯小鎮厚重之淵源,與地理人文遙相呼應。“老八景”闡揚小鎮之風土人情,以古雅清幽而享譽四方。走進小鎮,一條寬闊的柏油公路穿街而過,縱貫東西。由鎮標徑直向東有一條長長的緩坡,名曰石子坡。古老的坡道上曾經不知磨平過多少的馬蹄與車轍,而今它又揹負時代重任,繼續托起小鎮滾滾前行的車輪。石子坡有一處遺址——告香臺,爲古時香客朝拜木蘭山告香與謝香之地,曾形成“日有千人朝拜,夜有萬盞明燈”之盛況,見證了一段小鎮曾經的過往與風采。

往下就來到鎮中,眼前兩條蜿蜒的小河從街心緩緩流過,宛如兩條明淨的飄紗隨風舒展,形成一幅“兩川若帶”的綺麗景觀。有了小河便有了石橋的蹲守,多少個落日清晨,石橋就靜靜趴在河面,聆聽逝水淺吟低唱,靜觀繁世塵來土往。每當早春秋後,趕集的人們行色匆匆從橋面踏過,薄薄的晨霜裏印下了他們串串斑駁的履痕,留下一段“板印晨霜”的美麗傳說。早年的小鎮趕的是露水集,當天色尚未破曉,人們推着木車,扛着麻袋扁擔從四里八鄉彙集小鎮,喧雜的人聲摻混着雄雞的清唱將小鎮烘托得沸沸揚揚,形成一種“雞鳴鬧市”的興盛場景,從另一側面也反映出小鎮人們的勤勞與樸實。

位於鎮東有一座“東天符廟,”此廟建於明末,距今已400餘年。幾番損毀幾番修復,飽經歲月滄桑而孑然孤立,爲此地信民保留下一處寄託心願之殿堂;護佑小鎮一方水土之安康。秋後農閒,敬神祈福的虔誠香客總會絡繹不絕,香火不斷。翻開泛黃的記憶,走進遙遠的歷程,悠悠小鎮如西風古道上一匹踽踽獨行的瘦馬,百世寂寞,依然透過雄渾蒼勁,風雨如晦,步履始終堅實鏗鏘,一路風塵漫漫,灑下馬蹄聲聲。沿着小鎮繼續追尋,你還會發現諸如“古井映月”“石坊獻瑞”“西寺護國”“東閣吹簫”等等清雅之處,處處流露一種古樸凝重,座座散發着濃郁的人文氣息。衆多散落印跡與古老遺風的沉澱融合,一定程度上更凸顯出小鎮文化的多元與深長。

這裏是楚劇的發源地之一,也是有名的龍燈之鄉。楚劇的前身爲黃孝花鼓戲,也稱西路花鼓,由民間用作敬神祈福的燈戲演變而來,早年流行於黃陂、孝感一帶而得名。向上追溯至清代中葉,在黃梅縣的紫雲山和壟平山一帶流傳一種高蹺戲,後來這種高蹺戲逐漸傳至黃陂與孝感一帶。受當時清戲的影響與借鑑,黃孝鄉民去掉高蹺而作平地演唱,形成一種有故事情節的打鑼腔,也就是所謂的“黃陂腔、孝感調”如今的楚劇。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小鎮在傳承與發揚的理念上不斷接納創新,也造就出許多藝術人才,其中就走出了像章炳炎和關嘯彬這樣的楚劇大師。於是,唱楚戲就成了小鎮的一項傳統習俗。農曆新年,小鎮周邊的人們在村口搭起戲臺唱起大戲。逢此盛事,人們必然奔走相告,齊齊匯聚,看完日戲觀夜戲,唱罷東村趕西村,在“咿咿呀呀”的古腔古韻裏感受着傳統劇目的魅力,讓這顆藝術瑰寶在民間熠熠生輝,廣爲流傳。

小鎮龍燈也是全省一絕,並已獲批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地龍燈廟會始於南宋,據南宋吳自牧於《夢樑錄》中記載:“元宵之夜,草縛成龍”。用清幕遮草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之狀,說明南宋的大縣城都有元宵扎龍燈的習俗。而據《宋史》中關於德安府的記載,孝感在建炎年間移治紫資砦,而紫資砦應該就在今天的孝感市楊店界河邊的'太平鎮灣一帶。由此可見,當時的小鎮已經沿襲了這種習俗,只是那時的龍燈僅爲一種觀賞燈飾而已。到了明代,這種龍形燈飾逐步演變成一種能讓人託舉舞動的高龍,後來又衍生出舞獅、採蓮船、踩高蹺等多項優秀民俗項目,並摻入曲牌音樂元素,使舞龍燈變得更加完善與成熟。

每年正月十三,小鎮旌旗招展,鑼鼓喧天,數十條五彩斑斕的長龍攜採蓮船與高蹺隊逶迤穿行於街道中央,浩浩蕩蕩向着東天符廟集結。城裏鄉下的人們聞訊紛至沓來,滿心歡喜融入一場流動的盛會,小鎮變得沸騰。一時間人潮涌動,鞭炮齊鳴,龍騰獅躍,彩聲震天。東天符廟朝拜完畢後,所有龍燈次第尾隨,再次啓程向着附近的侯廟靠攏,遠遠望去,一條條龍燈雄赳赳,氣昂昂浮游人羣之頂,形態美輪美奐,宛如一道流動奇觀,其場面之壯闊,聲勢之浩大,令人歎爲觀止。

不僅文化娛樂興盛,小鎮物產也十分豐富:這裏是早蜜桃的故鄉,也盛產柑橘、茶葉、荸薺和雪花梨等等。清明前後,小鎮綠茶如約上市。每天,人們趕在晨露未乾之前採摘回新鮮嫩綠的茶尖,經過殺青、捻形、輝鍋等多重工藝處理,嫩葉蛻變成炒青綠茶。碌碌凡塵中,氤氳在一杯清茶的時光,心情隨之溫潤從容,一種季節沉澱的味道總能讓人回味悠長。小鎮綠茶形似利劍,色綠披毫,入沸水葉底舒展、勻齊成朵且茸毫盡顯,泡出湯色青綠澄澈,味道鮮醇回甘、清香四溢,曾幾度榮獲農博會大獎。進入端午時節,香甜的早蜜桃提前上市。濃密的葉叢中,一個個碩大的果實凸顯招搖,青紅參半,那成熟誘人的姿態彷彿伸手欲墜。桃林裏不乏前來採摘的遊客,他們三五成羣,四處散落,盡情享受着自由採摘帶給的輕鬆逸趣。圓圓的蜜桃隨手一掰即成兩半,果肉分白色與殷紅,其皮薄肉脆,汁液飽滿,嚼在嘴裏甜而不膩,品質綠色上乘,不虛爲四大名桃之一。品種繁多加之上市時間提前,一時引得四方客商雲集小鎮,一車車早蜜桃源源不斷從小鎮運出,走向全國。

中秋前後,小鎮的柑橘成熟了。路過橘園,遠遠就能聞見一股濃郁的橘香,一顆顆黃橙橙、青油油的柑橘綴滿枝頭,形態鮮亮潤澤。秋風拂過,滿園珠光寶氣搖搖閃閃,直擊路人心扉。小鎮柑橘色香味正,肉質細膩柔軟,入口酸甜適中且籽粒稀少、存儲也方便,爲當地種植業之一大亮點。霜降一過,荸薺陸續上市。清靈的水土造就絕佳品質,小鎮出產的荸薺皮薄肉嫩,個大汁濃,肉質潔白如玉,咬上一口,瓊漿玉汁滿嘴生津。由於生長地底,現吃可以現挖,也便於儲藏,一直可以吃到來年開春,實爲新鮮時令之冠品而廣爲城鄉人們所喜愛。

小鎮的魅力不限如此:春天的古驛邊,一場東風喚醒一場久違的花事, 蟄伏一冬的桃花傾盡所有激情,在大地掀起一場精彩的視覺盛宴。一時間,萬畝桃花競相綻放,將小鎮妝點成奇幻之境。此時的小鎮抓住契機,敞開胸懷,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熱情迎接四方賓客的到來,將詩經裏“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炫境作一次生動詮釋:一樹一樹的桃花如火如荼,爭奇鬥妍,如赴一場前塵的約定。它們密密麻麻擠滿枝頭,或面含嬌羞,或風姿妖嬈,一叢叢,一簇簇匯成一片緋紅的雲霞,輕柔籠罩大地。那鮮麗的色彩、那淡雅的氣息分明讓人感到一股鋪天蓋地的暗香涌動。

路上車水馬龍,遊人如織,人們身着節日盛裝,成羣結隊走進小鎮,走入桃花林,與桃花做一次近距離親暱。遍地靚麗的倩影與粉豔桃花交相輝映,分不清是桃花映紅了笑臉,還是笑臉感染着桃花。徜徉於花海祕境之中,浮躁隨之沉澱,心情悠然飄忽,一種寧靜也會悄然迴歸。面對滿目桃花,不禁會讓人隨口吟出——“桃花塢裏桃花庵,桃花庵裏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一場隆重花事之後,小鎮的人們漸與桃花作別。他們如鴻雁一般離開故鄉遠赴征程,爲實現一份自我的人生價值,也爲了家園的幸福與安康開始了一年的遷徙奔波。進入冬天,他們收穫滿滿,又懷揣期盼與喜悅從四面八方歸來,重新爲小鎮注入新的活力。留守的人們也用實際行動建設着美麗的家園,他們意氣風發,投身各行各業辛勤付出,爲小鎮發展推波助瀾。新型城鎮化建設如火如荼;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齊頭並進;人民福祉與社會和諧再上臺階;一片片高樓拔地而起;一座座工廠落戶生根。生態旅遊,特色農業,特種養殖,生產加工正發揮引領作用,爲小鎮經濟插上騰飛的翅膀。小鎮人的日子亦如怒放的桃花紅火爛漫,小鎮的明天正在續寫嶄新篇章!有那麼一首歌中唱到“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若是你到小城來,收穫特別多”…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