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自控力有感

本文已影響 1.87W人 

讀自控力有感1

最近讀了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凱利·麥格爾格爾教授的書籍《自控力》的中文版,啟發頗深。剛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覺得沒什麼特殊之處,最初感覺它與一些勵志書和自我調整心態的書籍沒什麼兩樣,大致上都是通過一些實驗研究作為例證,來得出一些關於人羣心理髮展規律的抽樣結論。 但是,當看到本書內容三分之一的時候,我似乎瞭解了它為什麼被稱為最受歡迎的心理學教程。它的實驗論據與其説是提高本書説服力,不如説是一種心理學上的巧妙手法,其目的是為了提高讀者對於本書的興趣,書中例舉的很多實驗其實都是理想實驗,在心理學研究上的可靠性並不高,但是這些實驗的設計都很有創意,趣味性強,容易抓住讀者的心,使讀者感興趣,而非為了讓他們信服。

讀自控力有感

很少有人敢胸有成竹的説:"我擁有超強的自控力!"因為我們目前對自控力的理解以及方法都只是集中在行為層面,而事實上,自控力是一個浩大的工程,要解決自控力就必須要涉及到控制思想,控制情緒,控制神經系統,控制行為,控制身體,這幾個要素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個都不可能持久有效地增強自控力。自控力説白了就是意志力,也是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緒和慾望的能力。現在大多數人不能成功地減肥或改掉一個壞毛病,其實就是自控力太差。自控只是一時的行為,不能堅持,因此我們講到意志力時,修飾它的是"頑強"、"堅強"、"強大"之類的詞。一個人要有所成就,必須有頑強的意志力才行。尤其是有些弱點是致命的或嚴重影響自己發展的,必須修煉自己的自控力,改掉它,你才能擁有幸福的生活、健康的體魄和有成就的工作。

自控力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身邊,也控制着我們的成功與失敗。人的一生猶如一張儲存卡,50%是慾望,50%是理智。慾望驅使人們去"幹什麼",可理智又告訴人們不能"幹什麼",於是慾望和理智構成了靈魂深處永恆的矛盾衝突。每個人都夢想着成功,可成功的路上必須要經歷挫折、失敗、疼痛,必須要承受孤獨、委屈、隱忍,這就要很強的自控力。生活需要自控力:當我們沒有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時,總會和父母發生爭吵,甚至出現離家出走的荒謬行為,最後導致家庭關係不和睦,傷害與父母之間的感情。學習中需要總控力:當一個學生能夠適當有效的控制自己學習的時間與方法時,他的成績一定不會太差。工作中需要自控力作為一名機場服務工作者來説,自控力的強弱也會成為旅客對其服務質量評判標準,如果將自己的情緒帶入工作中,毫無遮掩毫不控制的呈現在旅客面前,這就是一種沒有開啟自控模式的表現。當我們把壞情緒帶給旅客時,換來的結果就會是不滿、爭吵與投訴。所以服務工作中更加的需要自控力。

自控力對我們的生活有着極大的影響,但它需要我們將當前的行為視為整個生活的一部分,它要求我們為最有利於自己的大目標而控制自己的行為。也許吸一支煙不會上癮,吃一塊蛋糕也不會使人馬上發胖,拖延一次任務也不會丟掉工作,但我們必須記住:長期的結果是由多個短期的過程所導致的,我們必須時刻注意控制自己,規範自己的行為和思想,並指揮自己的自控力。

讀自控力有感2

有自控力的人左右生活,沒有自控力的人被生活左右。

今天我從姐姐的書櫃裏找出了一本書,叫《自控力》。富蘭克林説過:“我從未見過一個自制、勤奮、謹慎、誠實的人,抱怨命運的不好,擁有良好品格,優良習慣,堅強意志力的人是不會被命運擊敗的。”

這本書主要就是舉列講一些篇章裏的內容,比如説“情緒失控,意味着一切失控。”講的是一個人到海上油田鑽井隊求職,然後領班讓他把一個盒子交給在幾十米高的鑽井架頂層的主管,主管簽了名後,讓他給領班,領班簽了名,又讓他給主管。第三次他把盒子交給主管的時候,主管讓他把盒子打開泡咖啡,那人終於控制不住憤怒,把盒子摔在地上,説:“我不幹啦!”這時主管説:“剛才讓你做的這些叫做承受極限訓練。因為我們在海上作業,隨時會遇到危險,這就要求隊員一定要有極強的承受力,可惜,前面三次你都通過了。只差最後一步你沒有喝到自己泡的咖啡,現在你可以走啦。”一位哲人説:“氣便是別人吐出來的那種東西,你若接到口裏吞下,便會反胃,你若視而不見,他便會消散。”生氣時,如果不小心控制怒火,不僅傷害身心,還可能導致其他後果。

這本書就是這樣,它先以故事的形式來反映他要説的道理,然後再告訴我們要控制自己,不要被情緒、慾望和壓力左右,要讓自己成為生活的主人。

讀自控力有感3

我自認為自己一直是一個自控力還不錯的人,但在極少數情況也會有失控的狀況,所以看到這本書的第一個感覺就好像有一種——嗯,就它了的感覺。我之前對於心理學的書看的也是比較少的,這一本可以説是在我看來沒有我想象中心理學那麼的乏味,書中通俗易懂的解釋結合案例讓我能很好的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並且能夠自身去實際體驗,讓人理解的越發透徹,不得不説作者是煞費苦心了。

通過這本書我瞭解到了什麼是自控力,自控力如何發生作用,‘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的神經學原理,如何改變壞習慣,克服拖延,管理壓力,抵擋誘惑等等,提高自控力,通過改變自己來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拖延症,我覺得大多數人多多少少都有一點,至少我是有的,我們經常會趨於安逸和誘惑,把讓自己難受痛苦或麻煩的東西儘量往後拖,結果往往就是在無意識狀態下輕鬆的浪費了大量時間,然後邊自責邊抱怨自己為什麼不早點做完,等到下一次又陷入重複循環。在這一點上我覺得書中的‘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對我們的幫助是很大的,慾望沒有好壞之分,重要的是它將我們引向哪個方向,以及我們是否明智,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聽從慾望的聲音,試着控制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反而會對我們原先的目標產生反面效果,所以我們應學會把‘我不要’改成‘我想要,告訴自己現在我在做什麼,我應該做什麼,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比起強制自己不該做什麼,告訴自己長期目標更能使自己清醒,堵不如疏,人真是一個奇怪的生物,越是抑制自己的慾望,最後越是想要,所以一個明確的、現實的目標是必不可少的。

有時候當我們面臨壓力過大的時候就會更容易放縱自己,或者是失控的情況,在書中講到了‘情緒低落為何會使人屈服於誘惑’,當一個人承受巨大壓力而情緒低落時會更容受到外界誘惑。這主要是因為人腦的自我調節功能在作怪,當大腦覺得你承受的壓力超過負荷時會指引你緩解壓力和情緒低落,這時各種誘惑就會放大,大多數人這種時候就會屈從本能的支配,從而失去理性放縱自己,所以這只是大腦的一種調節機制,而不是真的誘惑有多大,所以我們平時也要注意自身壓力的緩解從而不讓自己意志力被壓力擊垮,如運動或者聽音樂來發泄、消解壓力,並且不要期望所有的事盡善盡美,我們沒有精力顧全所有,應以大局為重,逃脱完美主義的束縛也是善待自己一種表現。

人的意志是有限的,但人的意志也是可以鍛鍊的。要鍛鍊自控力,面臨最大的就是遇到的誘惑、阻礙太多,我們的一生中無數次的決定,無數次的面對誘惑,自控力和誘惑的鬥爭中總是有勝有負,而取勝的關鍵就是讓自己意志力變得強大。我看到有説每天十分鐘的冥想可以提升自控力,但我往往是睡前嘗試的,然後在不知道是否冥想完成就進入夢想,可能是選擇的時間段不對,但毫無疑問的一點是,我每天睡覺時間提前了一個小時,相對於以前越玩手機越興奮的狀態這應該是從側面幫助自己自控了吧。而且足夠的睡眠也讓我生活更加的規律,自控帶來的好處會慢慢影響自身,而這也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長期的過程,需要一直堅持下去。

讀自控力有感4

有段時間買了不少書,竟然有部分一直沒有開封。上週打開了其中一本,是《自控力:和壓力做朋友》。作者是斯坦福大學備受讚譽的心理學家,凱利?麥格尼格爾教授。

這本書不算燒腦,作為心理學書籍,書本中有很多心理實驗作為結論的支撐。我大概花了3天時間閲讀完。對於我來説,留下深刻印象並認同的想法有以下部分:

  一、對待壓力的看法對結果產生決定性作用

這樣結論讓我想到了佛教的説法: 境由心轉。通常大家對壓力是什麼看法?可能相信壓力有害的負面的描述會多一些。比如壓力會讓人感到焦慮,緊張,壓力會讓人生病。沒有人會直覺認為壓力是有益的,亞歷山大這個網絡新詞基本上反映了大家對壓力的看法。

這本書中實驗的結論是:你認為壓力有害,那它就有害,會傷害你的身體,影響你的健康,讓你更加失敗。如果你認為壓力有益,正面積極的態度對待壓力,那麼壓力會使你更加健康和幸福。

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對待壓力的看法,改變對待壓力的思維模式。這個結論很奇葩,而且似乎也有些像悖論。如果你不相信它,那你是對的。因為如果你不相信它,那麼壓力真的會傷害到你,你認為壓力有害的念頭會導致自毀行為,你會逃避挑戰,隱藏問題,無視反饋等等。

如果你相信它,那也是對的。因為你面對壓力的時候,就會採取更加積極的措施應對挑戰,得到更積極的結果。書中的案例表明,積極對待壓力的信念超越了安慰劑效應;表明樂觀看待變老的人,得心臟病的概率低80%;對變老持積極態度和觀點平均增加壽命8年。這太有吸引力了。

當然,你不能簡單説我相信,就夠了。作者認為是持積極和樂觀態度的人更願意採取積極措施,因此得以更多的`機會改變結果。

上帝説,信我得永生。佛説,境由心轉。顏回説,回也不改其樂。在我看來,這個論點是這本書的核心思想,也是我看完這本書的最大收穫。工作中壓力無處不在,生活中也會和家人產生衝突和矛盾。如果以負面的情緒對待壓力,迴避問題只能讓問題越來越嚴重,就會無形中產生抱怨的心態,牴觸行動。事情永遠得不到解決。

反之,如果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不斷的尋找方法去解決,事情就會逐步的好轉。

  二、成長性思維:每個人都是可以改變的

其實,這本書在成長性思維着墨並不是很多,但是我聯想到去年閲讀的那本英文書《succeed how we can reach our goals》,這本書中也一直強調要抱有成長性思維,而不是固定性思維模式。抱有固定性思維的人為了避免負面評價,會本能地逃避挑戰。而抱有成長性思維的人,並不害怕失敗。失敗只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我想,面對壓力的挑戰,解決問題,這本身就是成長的過程。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上看。大腦的可塑性是非常強的。這或許是每個人能夠成長的生物基礎。

  三、壓力是有益的,甚至在某個方面來説,那是上天的饋贈

這個世界有些古怪,因為凡是有意義的事情,都是不容易做到的,也就是説是有壓力的。人活着必須尋找意義,否則容易發生抑鬱症。你的生活有意義,那你的生活就有壓力。壓力是你履行職責,追求意義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結果。比如為人父母,為人兒女,為人配偶,完成工作,保持健康,維持良好的社交關係等等。這些都會給你帶來壓力,但同時也是你存在的意義,也是你幸福的源泉。

很多人都幻想,有足夠的金錢,不愁吃,不愁喝,從此過上無憂無慮的,沒有絲毫壓力的幸福生活。實際上,這是最糟糕的生活方式。(當然我不是説有足夠多的錢是糟糕的,而是沒有壓力,沒有值得追求的意義的生活很糟糕)。《反脆弱》一書中指出,人類作為有機體,是能夠從挫折中,從壓力獲取收益變得更加強大的。反之,對小孩無微不至的照顧就是對他最大的傷害。

達爾文曾經發現,野生動物的部分大腦區域要比圈養的家畜的大百分之十五到三十。這是因為野生動物有着求存的壓力,必須不斷保持敏鋭的學習狀態才能存活,而圈養的家畜過上的是不愁吃不愁喝多無憂無慮的生活。

所以説,壓力對於我們來説其實是不可或缺的上天饋贈。

  四、善用壓力,應對壓力

這部分內容是這本書中最接近應用方法的一部分。當你面對困難,面對壓力的時候,你沒有辦法消除焦慮。不管是如何告訴自己不要緊張,不要焦慮,甚至使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壓力還在那裏,什麼策略都不能消除焦慮,不能阻止腎上腺激素的分泌,不能阻止心跳的加快。

但是。我們可以轉換壓力,變緊張為興奮。

腎上腺激素的分泌和心跳的加快,本來就是為了提高我們的能力以應對挑戰的。當你面對觀眾要進行演講的時候,當你面對領導要進行彙報的時候,當你要進行期末考試,乃至於高考的時候,告訴自己很興奮,能夠更好地應對挑戰。採取這樣的思維模式,書中給出的數據是實際表現會提高33%。我不知道這個數據是否經得起推敲。但是很顯然,面對高考這樣壓力巨大的事情,就是有人超常發揮,有人發揮失常。我覺得書中給的建議是非常值得去嘗試的。

  結束語

壓力無處不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從中獲益不少。壓力是我們成長的最好營養,就如書名所説,做壓力的朋友,共同成長。壓力,永伴左右。作者: 蘇耀勇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