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語錄

孔子關於爲文經典語錄

本文已影響 2.8W人 

導語: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華夏族)後裔,故爲孔姓。以下小編爲大家介紹孔子關於爲文經典語錄文章,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孔子關於爲文經典語錄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4、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5、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6、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7、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8、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9、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乎。

10、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11、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12、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13、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4、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15、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16、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

17、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18、己所不欲,匆施於人。

19、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20、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1、剛、毅、木、訥近仁。

22、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23、衆惡之,必察焉;衆好之,必察焉。

24、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25、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

26、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27、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28、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29、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30、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31、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32、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33、有教無類。

34、君子義以爲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35、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36、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37、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38、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39、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

40、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41、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42、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

43、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44、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

45、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46、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47、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48、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49、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50、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51、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

52、過,則匆憚改。

53、不遷怒,不二過。

5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55、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的欲,不逾矩。

56、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57、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58、君於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59、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爲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60、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61、士而懷居,不足爲士矣!

62、不學詩,無以言。

63、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64、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6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66、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67、居上不寬,爲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68、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69、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

70、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71、巧言令色,鮮矣仁。

72、君子無衆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

73、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

74、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7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76、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77、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78、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79、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80、不學禮,無以立。

81、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8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3、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84、子爲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

85、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86、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8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88、苟正其身,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89、巧言亂德。

90、施諸已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91、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92、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9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94、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95、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96、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97、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爲有,焉能爲亡。

9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99、放於利而行,多怨。

100、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拓展閱讀】

  關於孔子的資料

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理論政治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

周滅商後,周武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啓於宋(夏邑),現葬于山東省微山縣微山湖畔。 微子啓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爲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後,後代子孫開始以孔爲氏,其曾祖父孔防叔爲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叔樑爲字,紇爲名)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叔梁紇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無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嫡長子排行稱伯,庶出長子排行稱孟),但有足疾。在當時的情況下,女子和殘疾的兒子都不宜繼嗣。叔梁紇後來又在外納顏氏第三女徵在爲妻,生孔子,因出生之前曾在尼丘祈禱,故起名爲丘,排行第二,故字曰仲尼(以上據《孔子家語.本姓解》載:叔梁紇,雖有九女而無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於是乃求婚於顏氏。顏氏有三女,其小曰徵在。……私禱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 。

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病逝,之後,孔子的家境相當貧寒。由於身處亂世,孔子所主張的仁政沒有施展的空間,但在治理魯國的三個月中,使強大的齊國也畏懼孔子的才能,足見孔子無愧於傑出政治家的稱號。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賢。七十二人中有很多爲各國高官棟樑。又爲儒家學派延續了輝煌。孔子中的“子”,與孟子、莊子、老子中的“子”一樣,是一種爵位和尊稱。按照周朝公、侯、伯、子、男的分封爵位,他們雖然不是諸侯,卻享受到了諸侯中的第四中爵位稱號。

  政治思想

其核心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爲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

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實際上已打破了傳統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