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手抄報

推廣普通話手抄報 資料

本文已影響 2.93W人 

  推廣普通話手抄報資料 :中國曆代官話

推廣普通話手抄報 資料

中國曆代官方語言有雅言、正音、官話、國語等不同的稱呼,也是不同時期“普通話”的定義。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官話有一定繼承性,同時因政權的變遷、定都的不同、人口的遷移等因素,也在不斷變化。現代國語是在古中原華夏雅言的基礎上,融入周邊少數民族語言的元素,隨時代演化而來。

1、先秦

上古時代,五帝時期和後來的夏、商時期,中原黃河流域地區是華夏先民的主要活動地帶。周以前漢語的具體形式已無可考,據傳當時的標準語是周時期標準語的前身。

週期的漢語標準語,一般認爲就是《詩經》的語言,即雅言。雅言主要流行於黃河流域中原地區。

(說到雅言的起源,據專家稱,周代文字學的是殷商文字。而殷人又是向夏人學習的。古代的雅言就是夏言。夏建都在洛陽,然後殷代建都也在洛陽周邊。所以歷代雅言標準音的基礎就是在洛陽一帶,可以說古代的普通話是以古洛陽話爲標準音的。)

2、秦漢

秦時代的標準語已無可考,而語法體系,從李斯的《諫逐客書》來看,古代文言的基本語法已經成型了。這種語法體系,也成爲後來“官話”的語法體系。

漢代國語爲“洛語”,洛語承襲先秦時代的雅言。漢朝的漢語標準語稱“正音”、“雅言”,也稱“通語”。揚雄著書《方言》,“方言”即與“通語”相對。

3、兩晉與南北朝

(這個時期的標準語稱呼很多,不同朝代也有所不同,有雅音、漢音等。現代漢語諸方言的語音,以及日語、韓語、越南語的漢字讀音,都是源自中古標準音的。按對中古標準音入聲字的繼承方式的不同進行分類,是漢語方言分類的重要方法之一。)

西晉承襲漢代,以洛語爲國語。永嘉之亂,洛京傾覆,東晉遷都建康(南京),洛語與中古吳語結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稱吳音,爲南朝沿襲。

4、隋唐

隋朝統一中國,編《切韻》,以金陵雅音和洛陽雅音爲基礎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長安官音(秦音)。唐承隋制。

隋、唐國語爲“漢音”,或“秦音”。隋唐都長安,並以洛陽爲東都,此時中原及關中漢音在與各民族交融後已有所演變。

5、宋元

宋代國語稱“正音”、“雅音”。元代法定蒙古語爲國語(主要爲蒙古族使用)),後以元大都(北平)漢語語音爲標準音,稱爲“天下通語”。

推廣普通話手抄報圖

6、明清

明、清時期國語稱爲“官話”。

明以中原雅音爲正,明前中原地區經多個北方民族融入,江淮地區的“中原之音”相對純正,官話遂以南京音爲基礎,南京官話爲漢語標準語。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從各地移民北京,其中南京移民約40萬佔北京人口一半,南京音成爲當時北京語音的基礎,而南京官話則通行於整個明朝。

清初名義上以滿語爲國語,隨後漢語官話成爲國語。清朝以來,北京官話逐漸分化出來,作爲漢語標準音的官話從而逐漸分爲南京官話和北京官話兩支。清代早期,南京官話仍爲漢語主流標準語,雍正八年清設立正音館,推廣以北京音爲標準的北京官話;而北京音是在元時舊北平話與南京官話(明都北遷時北京城內南京移民過半)相融的基礎上,融入滿族語音的一些要素而成。到清代中後期,北京官話逐漸取代南京官話取得國語的地位。1909年清正式設立“國語編審委員會”,此即清末的國語。

部分方言的由來:

閩南語:閩南話又稱河洛話或臺語。閩南地區爲古越族原住民,到了晉代“永嘉之亂,五胡亂華”,中原仕族衣冠南渡,帶來了中原的黃河、洛水流域當時的漢語,形成了閩南方言的基礎。閩南方言保留下來的古漢語較多,因此被學術界稱爲“語言的活化石”。

粵語:粵語是各地漢方言與當地土著方言不斷融合的結果。在秦朝,秦始皇派大軍南下攻取“百越”之地,因此漢語古音也隨之在嶺南地區傳播。自漢朝始,一直到唐代,粵語日漸成熟,形成一支相對獨立的語言體系,又與中原漢語存在較爲嚴整的語言對應規律的方言。

客家話:客家人原來是住在中國北方的居民,後來因爲五胡亂華、黃巢之亂、北宋滅亡南宋成立等因素相繼南遷,當地居民稱外來的人是客,於是就有了客家的出現。客家方言音韻極接近唐五代至宋初時的中原地區語言,但詞彙則受南方土著語言影響。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