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四年級上冊語文《霧凇》課文

本文已影響 1.57W人 

三九嚴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長堤上,潔白晶瑩的霜花綴滿了枝頭,在陽光照耀下,銀光閃爍,美麗動人。這就是聞名全國的吉林霧凇奇觀。

四年級上冊語文《霧凇》課文

霧凇,俗稱樹掛,是在嚴寒季節裏,空氣中過於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而成。從當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間,松花江上游豐滿水庫裏的水從發電站排出時,水溫在4攝氏度左右。這樣,松花江流經市區的時候,非但不結冰,而且江面上總是瀰漫着陣陣霧氣。每當夜幕降臨,氣溫下降到零下30攝氏度左右時,這霧氣便隨風飄蕩,涌向兩岸,籠罩着十里長堤。樹木被霧氣淹沒了。漸漸地,燈光、樹影模糊了。這蒸騰的霧氣,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給松針、柳枝鍍上了白銀。最初像銀線,逐漸變成銀條,最後十里長堤上全都是銀鬆雪柳了。

清早,寒風吹拂,霧氣繚繞。人們漫步在松花江邊,觀賞着這千姿百態的瓊枝玉樹,便會情不自禁地讚歎:這真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呀!

《霧凇》課文解析:

曾經聽過幾個老師教學《霧凇》這一課。他們的教學程序大致相同:從題目入手,讓學生從第一、三自然段通過讀感受霧凇的美,然後再簡單說說霧凇形成的原因、過程。課堂教學中,教師着力引導學生美讀課文的一、三自然段。對於第二自然段的用時,沒有超過課堂用時的五分之一。

在教學此課前,我也想採用這樣的教學方法。讀着此課,我突然想起了自己上年暑假到黃山的旅遊。去黃山的路上,導遊滔滔不絕的向我們介紹黃山的美景,以及每一處景物形成的原因。下了車之後,他只是說了說集合的.地點,就讓我們自己去領略黃的風光了。由於車上他對黃山美景的介紹,我們再來觀賞黃山,就可以更深層次的領略各處景物的韻致,不至於走馬觀花,一看了之。現在想來,這位導遊真是聰明。他先在車上爲我們建立了觀賞黃山的前經驗,然後再讓我們領略山中美景,自然可以使我們看的有序、有道、有味,起到不需此行的目的。

《霧凇》的第一、二自然段,多像導遊在遊覽前對霧凇景觀的介紹。作者首先在爲讀者建立閱讀霧凇的圖像,緊接着通過介紹霧凇的形成原因和過程,激活學生相似的閱讀體驗,激發學生進一步感受霧凇美的興趣。最後一個自然段,通過真實場景的再現,讓學生更深一層領略霧凇的美,體驗霧凇是聞名全國的奇觀。這樣的敘述,渾然天成,非常符合人的閱讀規律、閱讀習慣,符合人的閱讀心理過程。寫到這裏,一個冷笑話突然跳出我的腦際:一隻番薯走着走着,然後,它就跌倒了。講完之後,又會有幾個人笑哪?原因很簡單,這個笑話缺乏基本的鋪墊,聽者感到摸不着頭腦。其實也就是頭腦中缺乏聽這個笑話的前經驗,聽者無法同化耳中的笑話,更激不起笑意。

從這個角度看,這篇課文是一篇出色的導遊詞,是一篇具有說明性質的文章。這一課和後面的課文《春聯》,有着諸多相似,都是通過課文的學習使我們的學生了解說明一種事物的方法,甚至學會如何去說明一種事物。一味的美讀此課,有着諸多不妥之處。

課文又是如何去說明霧凇,介紹霧凇的?這還需要從具體的詞句入手,去尋找,去發現。

作者第一自然段,奇觀一詞引領全篇。它是全篇的關鍵詞,整篇課文都是圍繞它進行敘述。爲什麼說是奇觀?我想主要還是因爲它奇特而少見。如何奇特?一是因爲它出現在三九嚴寒,全國少有,這是在點明霧凇出現的季節、位置;二是通過霧凇形態的描繪,力圖表現霧凇美麗動人的一面,如潔白晶瑩、銀光閃爍。這是讓學生對霧凇有個大概的瞭解,在頭腦中樹立霧凇奇特而少見的形象。它是說明一種事物常見的方法。

第二自然段對霧凇形成的原因、過程的描寫,層次清楚,條理有序,特別是用詞方面,非常值得四年級的學生學習。這一節圍繞“空氣中過於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而成”敘述。飽和什麼意思?過於飽和又是什麼意思?作者的用字值得玩味。“飽和”泛指事物在某個範圍內達到最高限度。“過於飽和”,在這裏指水汽已經超過最高限度了。爲什麼水出現這種現象?一是地理位置,當時的季節,豐滿水庫的水排除時達到4攝氏度;接着作者用了瀰漫、籠罩、淹沒三個詞,具體說明什麼過於飽和的原因。瀰漫、籠罩、淹沒三詞,需要學生在閱讀時理解它們的意思,通過朗讀想象,體會當時霧氣充滿松花江畔十里長堤的景象。什麼是遇冷凝結?簡單的講,就是霧氣在樹上結冰了。作者在敘述這個過程的時候,運用了一系列表示順序的詞——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最初、逐漸、最後,寫出了霧氣結冰時的緩慢過程。而且作者寫水汽遇冷凝結的過程時,完全把它詩化了,使人讀了如在眼前。這看似只是在寫水汽遇冷凝結的過程,實在是爲下文再寫霧凇的美好景象服務,可以使勾起讀者盼望再見霧凇的願望,爲下文的敘述埋下伏筆。這樣的敘述,不能不令人稱道。如果學生再來複述霧凇形成的原因和過程,抓了上面兩點就變得簡單了。猶如庖丁解牛,遊刃有餘。

最後一節的敘述,承接第二自然段的最後一句而來。因爲有了對霧凇的深入瞭解,所以面對霧凇就變成了觀賞,而不是走馬觀花,不知其所以然。面對千姿百態的瓊枝玉樹,情不自禁的讚歎,才能夠吟出最後兩句詩。這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是出水芙蓉,天然去雕琢,而不是生拉硬扯、穿靴戴帽。同時它也呼應了開頭,首尾銜接,奇觀一詞再現學生的腦海,使課文成爲一個整體。

教學這一課,在把握文體的基礎上,尊重作者的敘述順序,搞清課文的結構。課文如何通過具體的詞句說明霧凇的,應該作爲教學的一個重點,不能以過分美讀的方式進行教學。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