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方案(通用15篇)

本文已影響 3.07W人 

爲了確保工作或事情順利進行,預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是書面計劃,具有內容條理清楚、步驟清晰的特點。方案應該怎麼制定纔好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學設計方案(通用15篇)

教學設計方案1

【設計理念】

力求突出課文所蘊涵的人文精神──作者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以研究性閱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享有個性化的、自由的發展空間,使課堂充滿生命力;同時也不忽視語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訓練,力求兩者的和諧統一。

【設計特色】

引入選擇機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入研讀機制,培養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態度。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簡介作者

揭示課題,教師簡介作者,讓學生初步瞭解老舍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大師,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課文、感受作者語言魅力的積極性。

二、初讀課文,感知文意

1、學生帶着要求自學課文:

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思考:

課文介紹了哪兩種貓?

2、交流板書:

大貓 古怪

小貓 淘氣

三、理清結構,概括段意

抓住大貓古怪小貓淘氣這條主線,引導學生研究:

1、課文的分段。

2、段意的概括。

3、主要內容的歸納。

(以一條主線所發揮的三大作用,使初讀訓練機理清晰,環環相扣,提高了讀書效率。)

四、專題研究,理解課文

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師生共同合作形成研讀專題,即怎樣感受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請學生任選自己覺得最生動的一處講給大家聽。

1、教師先指導一處給學生聽,讓學生明白應當怎樣講。

2、在此基礎上,放手讓學生自己研讀,教師巡視指導,掌握自主研讀的情況。

3、小組或同桌合作,最後組織課堂交流;教師隨機作點撥、深化和評價。

(教師示範後,要着重引導學生自己去讀。可以讓學生劃出自己最喜歡的、感受最深或最能體現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的句子,研讀領悟這些句子的深刻含義,賞讀體會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然後,把這個過程具體地說出來與大家交流。這樣保證他們有時間去讀,有效地鍛鍊咯額學生提取、處理信息的能力,把讀課文與研究性學習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有充分的自由,這樣可以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自豪感,真正發揮他們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五、總結談話,昇華主題

貓,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種極其普通的小動物。然後,在作者老舍先生的筆下卻顯得那麼惹人喜愛。小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這正說明了在我們的身邊,處處都有美好的事物,只要我們熱愛生活,用心去感受,就能像老舍先生那樣──不但能發現美,欣賞美,而且能創造美。

教學設計方案2

《山雨》是小學語文第八冊中的一篇獨立閱讀課文,這篇課文用優美抒情的文字,爲我們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清幽雅緻而又不失妖嬈的山林雨景圖,展示了雨中山林的千般秀美和令人神往的意境。整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理解課文,想像課文所描繪的情景,從閱讀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體會作者對山雨的'愛是教學難點。

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設計教學過程時我的思路如下:

一、雖然課文摹聲狀物細緻入微,遣詞造句形象生動,能突出山雨和雨中山林的主要特點,但我認爲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山林中雨來時——雨中——雨後的聲音變化,對他們想象雨中山林的情景有幫助。因此,我精心節選了“風聲”、“雨聲”、“鳥叫聲”、“雨滴落小水窪聲”,把它們串連起來播放給學生聽,聽後讓他們說說想到了什麼,說完再讓學生去讀課文,學生的感受就比較貼近於文章了,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聽、想、說的能力。

二、重視範讀。欣賞優美抒情的語言,讀是最好的方式,通過讀可以感受其中蘊含的情感,在方式上我選擇了配樂範讀。學生邊欣賞《春野》的音樂邊聽老師範讀,情緒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從孩子們眼中我看到了佩服的目光,她們誇老師讀得好,我適時鼓勵他們,說只要認真大家都能讀好,這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三、鼓勵學生自主練讀,讀中自悟。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有感情的練習朗讀,並說說爲什麼選擇這部分讀?爲什麼這麼讀。這樣的設計旨在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進行閱讀感受的交流,畢竟閱讀是個性化行爲,應該鼓勵學生帶着個人的感受、體驗,從不同角度進行閱讀交流和作品欣賞,這對學生是極其有幫助的。

教學設計方案3

杜甫的《絕句》全詩僅二十八字,描寫的景物卻極有特色。詩人寓主觀之情於客觀之景,寓胸中之意實在之物,情景交融,意境深遠。

尤其是詩人巧用數字入詩,“兩”、“一”、“千”、“萬”四個字,虛實結合,時空結合,增強了詩歌的藝術表現力。

本詩的第一句是“兩個黃鸝鳴翠柳”。黃鸝在柳枝上鳴叫,詩人指明“兩個”,說明鳥的叫聲不是嘰嘰喳喳的,而是一唱一和式的對鳴,歡快而不嘈雜,熱鬧而不喧囂。第二句是“一行白鷺上青天”。白貴鷺向藍天飛去,從“一行”可見此鳥排列有序、漸次遠去,而不是轟然飛散,各奔東西;再用上了一個“上”字,更顯示了白鷺奮力高飛、展翅向上的姿態。

第三句是“窗含西嶺千秋雪”。“千秋”一詞是虛指,出於詩人的想象,它賦予了“雪”這一靜態景物以滄桑之感。千年不化的積雪似乎在訴說着什麼、見證着什麼。“窗”中之景雖小,卻由此可感受時間之縱深。第四句是“門泊東吳萬里船”。船停泊在門前的碼頭邊,也是靜態之物,但因其行程“萬里”,使人頓覺天地開闊,似插翅而難及。“門”外之景也不大,卻由此可感受空間之廣袤。

以上四句描寫的是詩人當時寓居浣花溪草堂周旁可見的景色。前兩句中“兩個”、“一行”是實指,“黃鸝”與“白鷺”,“翠柳”與“青天”,兩兩相對,四種景物,有聲有色,描繪了一幅色彩明麗、清新動人的圖畫,表現出詩人此時閒適的心情。後兩句 “千秋”與“萬里”都是虛指,均出於詩人的想象,而詩的意境因此而幽遠、開闊,又顯示了詩人開闊的胸懷。

多讀是學習古詩的一個重要方法,要讓少於在讀中對所學之詩知其意、臨其境、悟其情,逐步增強對古詩的語言感知能力,感受古詩的藝術魅力。

1、初讀知其意:

⑴學生自讀全詩,要求讀得音準句順,聲音響亮。

⑵指名學生讀第1、第2句,理解“鳴”、“上”的意思,用“補省略,調整詞序”的方法說說詩句的意思。

⑶學生齊讀第3、第4句,理解“含”、“泊”的意思,用上述方法說說這兩句的意思。教師相機指導。

⑷指名學生把四句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2、再讀臨其境:

⑴學生回答:第1、第2句寫了什麼景物?有哪幾種色彩?第3、第4句寫了什麼景物?

⑵教師出示掛圖:

學生看圖,教師聲情並茂地朗誦詩句,並作適當講解。前兩句,突出“鳴”、“上”二字,幫助學生理解,是這兩個字使景物產生了動態效果,使畫面顯得生機盎然。後兩句,突出“含”、“泊”二字,以此瞭解詩人的思緒由現時到了過往、由近處到遠處;而且也正是這二字,使現時之景(窗)和想象中的`過往之景(千里雪)、近處之景(門)和想象中的遠處之景(萬里船)有機融合於完整的畫面之中。

⑶學生看書上插圖,一邊手指景物,一邊自由朗讀。

⑷指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其他學生嘗試在腦裏再現畫面。

⑸指名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描繪的美麗景色。

3、三讀悟其情:

⑴比較讀,在黑板上出示:

黃鸝鳴翠柳,

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雪,

門泊東吳船。

讀一讀,與原句比較一下,哪個寫得好? 爲什麼這樣說?幫助學生明確這首詩的朗讀停頓及重音,並完成下列板書: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前兩句聲色兼美)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後兩句意境開闊)

⑵表演讀:

播放課前製作好的配樂朗誦錄音,讓學生欣賞。隨後要求學生和着音樂誦讀,要求他們掇民對古詩的理解用適當的語氣和動作表現出來,甚至可以搖頭晃腦,手舞足蹈。

教學設計方案4

【學習目標】

1、薰染積極的人生態度,對生命的全新理解。

2、細緻入微探究課文的方法。

3、準確、流暢的口語表達能力。

【學習重點】

對生命的詮釋。

【學習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在你心目中,生命是什麼?或生命意味着什麼?

(生命不單是宇宙間的匆匆過客,不單是流星轉瞬即逝的那一剎那。地球上自從有了生命,便有了生機與活力,所有的生命都有它存在的價值,那麼人的生命更有着不同尋常的意義,那麼意義究竟何在呢?)

原來,生命的全部意義在於奉獻,在於留下點什麼,而不是帶走什麼?關於這個問題,有一位女作家──杏林子,她對生命也作了一番深入地思考,頗有見地,並且發出了強烈的呼喊:生命,生命

板書:

2、學生介紹作者。

提示:作者從小身患重病,困臥病牀,但卻寫下了40多個劇本和10多本散文集,這是常人所不能做到的,爲什麼她能做到呢?

說到底,就是作者對生命的珍惜,對信念的執着,這樣的生命是鮮亮的`,這樣的人生也是精彩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感受一下她對生命的感悟。

二、學生自由讀課文

思考:

1、文中講了三個事例,請用一句話概述。

2、這三個事例,分別從哪幾個角度在觀察、體會生命。

動物、植物、人類。

3、這是三個怎樣的事例,引發了作者對生命的哪些思考?

複述並作答(在文中找出關於生命的關鍵詞、中性詞理解全段)。

板書:

脈 動物→生之慾望→敬重生命 層

絡 植物→生 命 力→珍愛生命 層

清 人類→生 命→展示生命 遞

晰 進

4、再讀文,畫出你最爲欣賞的句子,並說明理由,記牢!

三、探究學習

1、你還知道哪些關於生命的格言?

學生說後放投影:

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泰戈爾

人的一生可以腐朽,也可以燃燒,我要讓他燃燒起來。

──列夫·托爾斯泰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

──貝多芬

生命猶如鐵砧,愈被敲打,愈能發出火花。

──伽利略

一個人的價值,應當看他貢獻什麼,而不應看他取得什麼。

──愛因斯坦

2、名人的話,使我們對生命及生命的意義有了全新的認識,能否講一講我們身邊、你看到、聽到或親身經歷過的有關生命的感人故事呢?

如:貝多芬、保爾·柯察金、海倫·凱勒、史蒂芬·霍金、張海迪、馬利、向生命奔跑等。

偉人的事蹟讓我們倍受感染,也賦予我們生命無窮的力量,願同學們都做生命的強者。

3、生命在杏林子眼中,是險境中掙扎的飛鵝,是磚縫中生長的小瓜苗,是聽診器中強健而有力的跳,那在你眼中,生命是什麼?請用生命是說一句話 。

投影小結:

生命是懸崖上傲然挺立的松柏。

生命是搏擊風雨、衝刺蒼穹的雄鷹。

生命是傲霜鬥雪、凌寒怒放的雪梅。

生命是青翠碧綠,遍步天涯的小草。

生命是一次次更快的衝刺、更高的跨躍。

生命是一條永不停息向前飛奔的河流。

四、小結

還可以說,生命是一輛飛速前駛的列車,它容不得有絲毫的懈怠與片刻的鬆馳,而我們每個人都是這部車的車手,只有時刻緊握方向盤,集中全部精力向我們的目標飛奔,生命纔會凸現它特有的風彩與魅力!願我們每個人都做最優秀的車手!

教學設計方案5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在朗讀的基礎上感知海燕的形象。

3、學習海燕不懼怕困難,敢於與困難作鬥爭的精神。

教學設想:

《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鮮明的抒情詩,又是一幅富有音樂節奏和流動感的油畫,具備詩的音樂美和繪畫美,給人以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在引導學生解讀這首詩時,我根據散文詩的特點,加強朗讀背誦,於誦讀中展現海燕的活動空間,緊緊圍繞三幅畫面引導學生感知海燕大無畏的戰鬥精神,從中體驗並學習這種精神,且聯繫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如何面對生活中的“暴風雨”。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設置情景,投影顯示如下畫面:風雨交加,雷鳴電閃,大雨滂沱,漆黑不見人影。面遇這樣的情景,同學們會怎樣面對呢?(同學可能會回答“懼怕”、“躲藏”等)但海燕它不懼怕,它勇敢地面對暴風雨。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勇敢的海燕。(板書課題和作者)

二、 走進作者,瞭解寫作背景

1、 由學生先說,教師小結。

2、 出示兩張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的幻燈片。

三、 聽讀,感知海燕形象。

1、 配樂朗誦。

2、 學生聽後思考:假如在海燕之前填一個修飾語,你會填什麼呢?

句式是“___________的海燕。”

四、 析讀,領會海燕形象。

1、 課文是如何描寫海燕的?請在文中找出描寫海燕的段落和句子。

2、 分析三幅畫面,領會海燕形象。

①根據三幅畫面的情景,指定學生朗讀關鍵段落和句子。

②師生共同分析,板書如下:

畫面一:渴望暴風雨

畫面二:迎接暴風雨 英勇無畏、樂觀豪邁的.海燕

畫面一:呼喚暴風雨

五、 美讀,體驗海燕形象。

1、讀詩是一種高雅的情感體驗活動。當我們在想象中進入詩的意境,體悟到詩中美好的情韻而又能恰當運用朗讀技巧加以傳送時,我們的心靈深處便會激起情感的火花,我們就會受到美的薰陶。現在,請大家自由選擇其中的一個畫面,按下列步驟練習朗讀。(媒體投影)

一讀:重在整體感知詩中形象,注意語音的飽滿和圓潤。

二讀:重在體味情感。注意語流順暢,注意把握好朗讀的節奏、停頓、快慢等。

三讀:重在進入情境。注意韻腳,注意語氣的輕重抑揚,注意體現散文詩的抒情性。

2、推薦學生進行配樂朗讀全詩。

六、 拓展,領悟海燕形象。

人生,並非只意味着陽光與鮮花,有時也會遇到坎坷,甚至面臨各種各樣的“暴風雨”,面臨生活中的暴風雨,你該怎麼做呢?試就這個話題,與同學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學設計方案6

重難點分析

本節的重點是菱形的性質和判定定理。菱形是在平行四邊形的前提下定義的,首先她是平行四邊形,但它是非凡的平行四邊形,非凡之處就是“有一組鄰邊相等”,因而就增加了一些非凡的性質和不同於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方法。菱形的這些性質和判定定理即是平行四邊形性質與判定的延續,又是以後要學習的正方形的基礎。

本節的難點是菱形性質的靈活應用。由於菱形是非凡的平行四邊形,所以它不但具有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同時還具有自己獨特的性質。假如得到一個平行四邊形是菱形,就可以得到許多關於邊、角、對角線的條件,在實際解題中,應該應用哪些條件,怎樣應用這些條件,經常讓許多學生手足無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給予足夠重視。

教法建議

根據本節內容的特點和與平行四邊形的關係,建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以下問題:

1.菱形的知識,學生在小學時接觸過一些,可由小學學過的知識作爲引入。

2.菱形在現實中的實例較多,在講解菱形的性質和判定時,教師可自行預備或由學生預備一些生活實例來進行判別應用了哪些性質和判定,既增加了學生的參與感又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3. 假如條件答應,教師在講授這節內容前,可指導學生按照教材148頁圖433所示,製作一個平行四邊形作爲教學過程中的道具,既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參與感,有在教學中有切實的體例,使學生對知識的把握更輕鬆些.

4. 在對性質的講解中,教師可將學生分成若干組,每個學生分別對事先預備後的圖形進行邊、角、對角線的測量,然後在組內進行整理、歸納.

5. 由於菱形和菱形的性質定理證實比較簡單,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思路,由學生來進行具體的證實.

6.在菱形性質應用講解中,爲便於理解把握,教師要注重題目的層次安排。

一、教學目標

1.把握菱形概念,知道菱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關係.

2.把握菱形的性質.

3.通過運用菱形知識解決具體問題,提高分析能力和觀察能力.

4.通過教具的.演示培養學生的學習愛好.

5.根據平行四邊形與矩形、菱形的從屬關係,通過畫圖向學生滲透集合思想.

6.通過菱形性質的學習,體會菱形的圖形美.

二、教法設計

觀察分析討論相結合的方法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教學重點:菱形的性質定理.

2.教學難點:把菱形的性質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識綜合應用.

3.疑點:菱形與矩形的性質的區別.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預備

教具(做一個短邊可以運動的平行四邊形)、投影儀和膠片,常用畫圖工具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教師演示教具、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學生觀察討論;學生分析論證方法,教師適時點撥

七、教學步驟

複習提問

1.什麼叫做平行四邊形?什麼叫矩形?平行四邊形和矩形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2.矩形中對角線與大邊的夾角爲 ,求小邊所對的兩條對角線的夾角.

3.矩形的一個角的平分線把較長的邊分成 、 ,求矩形的周長.

引入新課

我們已經學習了一種非凡的平行四邊形——矩形,其實還有另外的非凡平行四邊形,這時可將事先按課本中圖4-38做成的一個短邊也可以活動的教具進行演示,如圖,改變平行四邊形的邊,使之一組鄰進相等,引出菱形概念.

講解新課

1.菱形定義:有一組鄰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叫做菱形.

講解這個定義時,要抓住概念的本質,應突出兩條:

(1)強調菱形是平行四邊形.

(2)一組鄰邊相等.

2.菱形的性質:教師強調,菱形既然是非凡的平行四邊形,因此它就具有平行四邊形的一切性質,此外由於它比平行四邊形多了“一組鄰邊相等”的條件,和矩形類似,也比平行四邊形增加了一些非凡性質.

下面研究菱形的性質:

師:同學們根據菱形的定義結合圖形猜一下菱形有什麼性質(讓學生們討論,並引導學生分別從邊、角、對角線三個方面分析).

生:因爲菱形是有一組鄰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所以根據平行四邊形對邊相等的性質可以得到.

菱形性質定理1:菱形的四條邊都相等.

由菱形的四條邊都相等,根據平行四邊形對角線互相平分,可以得到

菱形性質定理2:菱形的對角線互相垂直並且每一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

引導學生完成定理的規範證實.

師:觀察右圖,菱形 被對角線分成的四個直角三角形有什麼關係?

生:全等.

師:它們的底和高和兩條對角線有什麼關係?

生:分別是兩條對角線的一半.

師:假如設菱形的兩條對角線分別爲 、 ,則菱形的面積是什麼?

生:教師指出當不易求出對角線長時,就用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般計算方法計算菱形面積.

例2 已知:如右圖, 是△ 的角平分線, 交 於 , 交 於 .

求證:四邊形 是菱形.

(引導學生用菱形定義來判定.)

例3 已知菱形 的邊長爲 , ,對角線 , 相交於點 ,如右圖,求這個菱形的對角線長和麪積.

(1)按教材的方法求面積.

(2)還可以引導學生求出△ 一邊上的高,即菱形的高,然後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計算菱形的面積.

總結、擴展

1.小結:(打出投影)(圖4)

(1)菱形、平行四邊形、四邊形的從屬關係:

(2)菱形性質:圖5

①具有平行四邊形的所有性質.

②特有性質:四條邊相等;對角線互相垂直,且平分每一組對角.

八、佈置作業

教材P158中6、7、8,P196中10

九、板書設計

菱形定義……

菱形性質例2……小結:

性質定理1:…… 例3…………

性質定理2:……

十、隨堂練習

教材P151中1、2、3

補充

1.菱形的兩條對角線長分別是3和4,則周長和麪積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菱形周長爲80,一對角線爲20,則相鄰兩角的度數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學設計方案7

一、新課程下如何界定教學目標

新課程強調信息技術教學目標要落實到四個具體的方面,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行爲與創新。在具體教學時《畫線》一課時我根據學生已經掌握了"矩形"和"橢圓"工具這一基礎,注重新課程倡導的在教學設計時強調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靈活使用教材的要求,設計了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掌握畫線工具的使用,讓學生能運用畫線工具作簡單的圖形。

(2)學會選擇及改變線寬。

2.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通過模仿、遷移進行自主學習,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能解決問題,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對信息技術的興趣。

4.能力與創新:

通過直線工具和曲線工具的使用,瞭解線的各種形式,並能用不同的工具畫出不同的線條和圖形。

二、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有何區別與突破

教學設計中的重難點如果把握得準確,在具體教學時會有目的的'加以講解和突破。如《畫線》一課中直線工具的使用由於有一定的基礎,在教學中有嘗試探究的方法即可達到效果。而曲線工具的使用則有別與這幾種工具,所以,教學的重點應確定爲:曲線工具的使用。而曲線工具中畫封閉的曲線相對較難,這裏就可把它設置爲教學難點。其實它們的區別稍加推敲就可界定。

對於難點的突破問題,本課中我巧妙地將它設計成小水滴的形狀,讓學生嘗試探索,輔以課本"知識屋"內容介紹,有嘗試成功的同學請他當小老師具體操作演示,輕鬆地突破教學難點,教案《例說教學設計》。

 三、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該如何顯現

新課程的教學設計強調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切實調動和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地指導學生獲得學習上的成功。那麼,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該如何顯現?在本課中,根據設計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在具體教學時,通過師生共同《改繃繃》的遊戲導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於直線的幾種粗細不同的選項讓學生自主嘗試,對於曲線工具的使用在嘗試後教師要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適時總結,教學難點的突破更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得出方法;在新授結束時設計讓學生比賽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畫出長短、粗細、曲折、虛實等不同的線條,此時教師可露一小手:用橡皮擦出線條來,教師的主導地位由此而顯現。

本課的作業設計兼顧信息技術的差異,有課例中的洗衣機、實踐園中內容,還有自由創作等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自主學習,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總之,教學設計要善於抓住重難點,教師要統引學生,更要讓每一位學生有事可做,纔可實現教學目標。

教學設計方案8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引導學生熟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論述線索,抓住作者的主要觀點;

2.通過學習,瞭解有關數學文化的一些知識。

二、能力培養目標

1.引導學生悉心體會作者對數學源頭的溯訪,感受其令人信服的推理能力和獨特的語言魅力;

2.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經驗和閱讀積累,就作者所闡發的觀點作廣泛深入的研討,以提高探究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引導學生像作者一樣,站在人類文化的高度來審視數學文化,激發熱愛科學的精神。

四、美育滲透目標

啓發學生具有宏觀的文化視野,以科學精神勵志,以人文精神向學,開闢出一個語文學習的新境界。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1.引導學生熟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論述線索,抓住作者的主要觀點;

2.通過學習,瞭解有關數學文化的一些知識。

難點:

1.引導學生悉心體會作者對數學源頭的溯訪,感受其令人信服的推理能力和獨特的語言魅力;

2.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經驗和閱讀積累,就作者所闡發的觀點作廣泛深入的研討,以提高探究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熟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論述線索,抓住作者的主要觀點;

2.通過學習,瞭解有關數學文化的一些知識;

3.引導學生悉心體會作者對數學源頭的溯訪,感受其令人信服的推理能力和獨特的語言魅力;

二、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

屈指可數彈指一揮見,手指在生活中的計數功能,直接催生了數學這門科學,丹齊克的《指印》爲我們揭開了這二者的關係(板書課題)。

2.作者及相關背景介紹

丹齊克(18841956),原籍立陶宛,曾在巴黎大學求學。1910年去美國,入美國國籍,先後在哥倫比亞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馬里蘭大學講授數學。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達成過程

1.感知課文,明確本文的整體寫作思路。

(1)學生讀課文,整理文章的結構脈絡。

(2)小組交流討論。

【明確】數學作爲科學的語言,在當代科技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作者饒有興味地給我們講述了數學的起源人類計數的歷史。原來,讓現代人望而生畏的數學在它的起步階段並不是那麼高深莫測,我們現在普遍採用的十進位制,只不過是原始人類以手指計數的`遺蹟。曾幾何時,我們的祖先無法把握數量的多少,面對生活的難題,他們困惑不已。然而人類的理性終於從紛繁的事物中抽象出數的概念,發展了數學思想,從而推動了社會文明的發展。

數字的起源,如同文字的起源一樣,是對人類心靈最具誘惑力的問題之一。作者在正文前面摘引古羅馬詩人奧維德的詩句,表現出古人在這方面的好奇和迷惘。

課文節選部分共6節。第1節,談人和動物的數覺。數覺是一種對數的原始直覺,是人和動物(如某些鳥類和昆蟲)都具有的一種本領,是對小數目東西數量的判斷能力。作者列舉了鳥類、蜂類的例子,說明這種本領不獨爲人類所有。還講了莊園主驅趕烏鴉的故事,說明這種依靠本能對數的辨識能力是十分有限的,有時會因此丟掉性命。

第2節,作者進一步對上述例子加以分析,舉出了兩種意見。一種是正確的,即具有這種數覺的動物只限於極少的幾類,可能只限於幾種昆蟲、幾種鳥類和整個人類;一種是片面的,即認爲動物數覺的範圍實在太小,簡直可以略而不論。作者在第2節中主要是針對這種意見進行了辯駁,指出人類的數覺範圍也是十分有限的,如果人類單憑這種直接的數的直覺,在計算的技術上,就不會比鳥類有什麼進步。爲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作者首先界定了數覺的概念,指出人類藉助圖形、心算、計數等輔助手段來識數不能算是數覺;另外,還從原始民族、原始語言和歐洲語言中找例證,如南非布須曼族表示數字的字只有一、二和多,英文、拉丁文、法文三倍(或三)都有表示多的意義。

第3節,繼續舉語言上的例子,指出很多原始語言表示數字的字都是具體的,沒有抽象的數,就連英語集合(Collection)、集(Aggregate)兩個表示數的抽象詞都是外來語。由此證明具體的東西總在抽象的東西之先,由具體的、駁雜的對數的表示法,到統一的抽象的數概念,是數學發展的前提。作者援引羅素的精彩論述,說明了人類抽象能力的發展,經過了漫長的歷史,讀之令人感喟。

第4節,進而談集合的對應和匹配原理。在現實生活場景中,會堂的座位與出席的人,可以通過比對看出多少來。但是這種比對的方法太笨了,既不能事先預知,也不能脫離現場來完成,於是產生了各種模範集合。模範集合起到了計量標準的作用,如同貨幣可以充當一般等價物一樣。這樣,人們要表示數字二時,就想到了鳥的翼;要表示數字三時,就想到了苜蓿葉;要表示數字四時,就想到了獸足;要表示數字五時,就想到了自己的手指。後來,這些模範集合的具體所指逐漸被淡化,人們只是習得了記住了它們的語音形式,拋棄了它們生動的模範的內容,於是較爲抽象的數字產生了。

第5節,承接前面的話題,提出了基數與序數的概念。脫胎於模範集合、從對應原則產生出來的數,再抽象也是基數。單憑基數本身,是不能創造出計數術來的。一定要在對應中增加序列的概念,即完成由基數到序數的轉化,才能擺脫古老的煩瑣的一一匹配辦法,創造出一種計算方法,實現識數的質的飛躍。

第6節,繼續探討基數與序數的微妙區別,並從屈指計數方便靈活上,推斷在用手指的時候,人類藉助於這個工具,就不自覺地從基數轉進到序數。作者的這種推斷,在許多語言中找到了遺蹟,因爲在許多語言中,五這個數,就用手錶示;而十則用雙手。作者至此點明本章(本文是其前半部分)主題,指出人類在計算方面之所以成功,應當歸功於十指分明。

閱讀本文,不但能增進我們對數字、計數起源的認識,也會在作者親切、信實的敘述中,領略到其語言的魅力,爲作者探究數學文化的執著精神所感動。

2.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1)作者在論述中列舉了一些原始語言現象,是爲了說明什麼問題?

【明確】語言與數學似乎風馬牛不相及,其實不然。它們是兩種語言體系,而且在早期還具有同源關係。認識到這一點,才能深切體會到作者以大量原始語言現象說明數學起源問題的良苦用心。作者在論述中列舉了一些原始語言現象,是爲了說明原始人類的數覺或表現數的方式,來闡述人類數學能力的發展歷程。如對南非的布須曼人只有一、二和多三個數字,間接說明了原始人類對數的感覺極爲有限;對不列顛哥倫比亞的辛姆珊族語言的分析,論證了原始時代的數字經過了由多元具體系統到一元抽象系統的轉變過程。

(2)作者爲什麼說數覺和計數不能混爲一談?它們有怎樣的區別?

【明確】區分數覺和計數是作者在文中反覆申明的,它是人與動物的數學能力的本質區別。要通讀全文,才能充分理解作者這句話的深刻含義。這是作者自始至終強調的一個觀點,也是本篇立論的關鍵所在。數覺是人與動物都有的一種對於數的直覺,而且就這種能力來說,人也不比某些鳥類或昆蟲高明多少。但是計數是人類所獨有的,它藉助於人類的十指分明得以起飛,演變爲計數,成爲全部數學發展的基礎。

(3)作爲一篇談論數學文化的文章,本文具有怎樣的論述風格?

【明確】《數:科學的語言》一書主要是介紹數的概念及其發展歷史的,然而作者卻很少用艱深的數學語言來描述,儘量用日常語言娓娓道來,其目的是爲了能讓更多的普通讀者讀懂這本書,以激發大衆對數學文化的關注和熱愛。本書原版有一個副標題,爲爲有文化而非專攻數學的人寫的評論性概述。所以,脈絡清晰,條理分明,語言親切、通俗是本書的主要特色,這在課文節選的部分也有突出的體現。另外,作者並沒有就數學論數學,而是站在人類文化發展的高度,來描述數學發展的軌跡。所以旁徵博引,亦莊亦諧,妙趣橫生,可讀性極強。這些來自作者對數學文化深厚的理解和熱愛,來自他駕馭語言的能力,很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

佈置作業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三。

教學設計方案9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3個要求會認的生字,掌握5個要求會寫的生字。

2、理解課文內容,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培養學生蒐集信息,以及預習課文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從養花中得到的樂趣,培養熱愛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蒐集關於老舍養花的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同學們,花草能裝點自然,美化生活。人們都愛賞花,有的人更愛養花。哪些同學自己養過花,把你養花的感受說一說。養花是件非常有樂趣的事,今天,我們學習《養花》,看看老舍先生對養花有哪些獨到的感受。

二、介紹寫作背景。

本文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56年12月 12日發表在《文匯報》上的一篇散文。老舍旅美時得了“腰脊骨軟組織粘連”,動了手術。後來在回國途中,病情加重,到香港已不能走動,只好留在香港。到北京後,一直留下了“坐骨神經痛”症——即課文中說的“腿病”。老舍養花,是從33歲結婚組織家庭後開始的。解放以後,自己有了固定的住所,興趣就更大了。老舍先生特別愛養菊花,經常與愛養花的朋友互相交談,致使花的品種達到100多種。大風、暴雨來臨,全家就搶救花草。到了羣花盛開的時候,老舍先生總是邀請好友前來飲酒、賞花,他覺得這是非常有樂趣的。

三、驗收預習第一項,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出示預習要求:

(1)讀準字音,讀通語句,勾畫出生詞及其他不理解的地方,運用工具書或聯繫上下文進行理解。把易讀錯的字音和難寫的生字記在預習本上,並想辦法記住它。

(2)讀課文,瞭解文章大意,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什麼?

(3)蒐集有關老舍及老舍養花的資料。

1、通過小組學習的方式,驗收預習第一項。

過程:4人小組學習,由小組長負責組織輪讀課文,互相傾聽,彙集預習中讀音、生字詞問題,並互助解決,解決不了的由組長負責記錄在預習本中。

2、全班交流自學成果與遺留問題。

a、教師出示整理的本課生字詞和易讀錯的詞語

計較、門道、曇花、菊秧、大雨傾盆、狂風暴雨、奇花異草、三年五載、秉燭夜遊、有益身心、勝於吃藥、置之不理、自生自滅

(注意矯正計較的“較”、曇花的“曇”傾盆大雨的“傾”的讀音。)

b.說說自己弄懂了哪些詞語。

(注意弄懂“計較、門道、秉燭夜遊、置之不理、三年五載”的意思。)

四、驗收預習第二項,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概括大意。

1.指生按自然段讀課文,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給每一自然段列一個小標題。)思考:作者圍繞養花講了哪些內容?

(爲什麼養花;養什麼花;養花要摸門道;養花有益身心;養花使人喜悅;養花使人傷心;養花的樂趣。)

2.談談自己已經讀懂了什麼?

預設:

(1)老舍先生養的都是好種易活的花。

(2)養花很辛苦。

(3)養花能增長知識。

3.提出不懂的問題。

預設:

(1)“花草自己會奮鬥”是什麼意思?

(2)養花其實很辛苦,而老舍先生爲什麼把養花當作生活中的.一種樂趣?養花到底有哪些樂趣?)

五、佈置作業

1.摘抄體現作者愛花的句子。

2.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第二課時

一、談話引入,瞄準感覺。

從課文中,我們感覺到,花兒爲我們的生活增添了繽紛的色彩,給了我們豐富而敏銳的感受。自古以來,詩人作家寫花的很多,不同的詩人和作家對花的感覺也不一樣。我們已經初讀了《養花》這篇課文,知道著名作家老舍正因爲愛花,所以才養花。這節課,讓我們再次走進大作家的業餘生活,去盡情體味一下老舍先生養花到底有哪些樂趣?(板書:養花 ——樂趣 )

二、深入品讀課文,體會情感。

出示中心話題:

老舍從養花中獲得了哪些樂趣?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結合中心話題自己默讀、感悟。

2.小組交流自己的學習收穫、討論疑點。

3.全班彙報。

採取一人發言,其他人補充及教師點撥的形式。

預設:着重理解以下內容:

(l)“花開得大小好壞都不計較,只要開花,我就高興”,“小院子裏一到夏天滿是花草”。(可以體會出作者愛花,確實把養花當成了生活中的一種樂趣,表達了作者熱愛生活的情感。)

(2)作者養的花沒有奇花異草,只養些好種易活的自己會奮鬥的花草。(這句話中“自己會奮鬥”是擬人的修辭手法,指有些花草不怎麼選擇天氣,不怎麼需要養花技術,就能自己生長。作者愛花,養花,不是爲了研究和試驗,而只把養花當作生活中的樂趣。所以作者“只養些好種易活的自己會奮鬥的花。”)

(3)作者養花,不是對花“置之不理”,而是天天照管它們,像好朋友似地關心它們。(從中可以看出作者對花有感情。作者在照管花的過程中,摸出了一些規律,增長了知識,從中得到了樂趣。)

(4)“不是亂吹,這就是知識呀!”(這是作者學會養花後的自豪之情的流露,這就是樂趣。)

(5)如此循環,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得到適當的調節,有益身心,勝於吃藥。(“如此循環”指“像這樣循環”。指作者工作的時候,總是寫一會兒就到院子裏去看看,澆澆這棵,搬搬那盆,然後回到屋裏再寫一會兒,然後再出去……這句話是說養花付出的勞動可以使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得到調節,對身體和精神都有好處,比吃藥效果還要好。在辛苦中瞭解了勞動的意義,得到了樂趣。表達了作者熱愛勞動的感情。)

這裏有兩點值得進一步探討。

a.作者爲什麼說得感謝它們?(因爲養花,作者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得到了調節,消除了久坐或久站帶來的腿部不適,代替了吃藥,自然身體好,心裏更高興,這就是“有益身心”的意思。)

b.作者兩次使用“腰痠腿疼”、“熱汗直流”,你認爲作者是在抱怨養花勞累嗎?爲什麼?(作者不但沒有抱怨養花的勞累,反而從辛苦中體會到了樂趣。“這多麼有意思呀!”這就是作者勞累後的感受,這是苦中有樂,是勞動帶來的快樂。)

(6)、投影出示句子:不勞動,連棵花也養不活,這難道不是真理嗎?

a.讓學生不改變意思,換一種說法:(不勞動,連棵花也養不活,這是真理。)

b.這句話說明什麼道理?(勞動可以創造一切;幸福生活是勞動創造出來的;人活着,就應該勞動。)

c.補充空白,強化感覺。

師:a、老舍在勞動中發現了真理,其實我們還可以從他的文中

發現不少真理,繼續讀下去,你也會發現不少真理的。

不勞動,就( ),這也是真理。

b、你的生活中也有不少真理,聯繫你的生活說說:

不勞動,就( ),這也是真理。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第4自然段。

(7)作者養花能得到別人的讚賞,並與朋友分享勞動果實,心裏自然特別喜歡。這也是養花給作者帶來的樂趣。

(8)菊秧遭災,不怪暴雨,也不抱怨鄰家,只是自己默默承受。說明作者寬厚待人。當花受到摧殘時,養花的人難免憂傷,這說明作者對花產生了特殊的感情,傷心中表現了作者愛花、惜花之情。

(9)從小貓上房看出了院子裏的花草很多。菊秧有“三百棵”,“砸死三十多種、一百多棵”。 還養着曇花…… 說明:老舍養的花不僅數量多、而且品種多。“送牛奶的同志進門就誇‘好香’,”這些都說明老舍的花養得很好。對養花充滿了樂趣。

(10)養花的樂趣,歸結起來就是: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

有果,有香有色,既須勞動,又長見識。作者從養花中得到這些樂趣。正說明作者愛勞動、愛生活。)

教師引導學生感情朗讀此段並隨機板書:

有喜有憂 有笑有淚

有花有果 有香有色 熱愛勞動 熱愛生活

即須勞動 又長見識

小結:作者通過養花,掌握了養花的門道,在他眼裏,花草就像孩子一樣需要呵護,這足以看出他對自然界中一切生命的熱愛。走近自然,珍惜自然,關愛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這正是我們所提倡的。

三、回顧全篇,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讀全文,總結養花的樂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向生活延展。

a結合自身實際,談談你對養花的新認識。

b、從《養花》中,你對老舍有什麼瞭解?

(熱愛生活,熱愛勞動,探求知識,積極奮鬥。)

3、 向課外拓展。

推薦閱讀:老舍的《勞動最有滋味》或《勞動的開端》

四、佈置作業

選擇一種喜歡的花草寫一篇短文,要寫出這種花草的特點和你爲什麼喜歡它。如果你養過花,也可以寫寫自己的感受。

教學設計方案10

《匆匆》是九義教材第十二冊新入選的課文,課文通過作者對日子的匆匆,一去不復返,逝去如飛的感慨,給我們以珍惜時間,在有限時間裏多做有意義事情的啓示。

《語文課程標準》裏強調:閱讀教學應重視主體閱讀感受和體驗,對課文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根據這點本課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過程。

中“悟情,悟理,悟文”。

一激趣導入。

說幾句有關時間的格言送給別人或自己。

揭題,問: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

交流對作者以及其作品的認識,教師作適當補充,並介紹當時社會背景。

二、初讀,感知課文大意。

(一)、選擇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如輪讀、範讀、薦讀、小組讀、默讀等)讀課文。

畫出最能體現時光特點的詞語。

看看自己能讀懂什麼,有什麼地方讀不懂。

(二)、交流學習體會。

三、細讀課文,感受作者情感,感悟文章道理。

認真讀課文,畫出與作者有同感的句子,並通過感情朗讀表達出來。

說說自己畫了哪些句子。

出示句子:

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讀句子,思考:作者爲什麼是這種感受?

指導朗讀:畫橫線的詞讀慢一點,重一點。③

在逝去如飛的日子裏,在千門萬戶的世界裏的我能做呢?只有罷了,只有匆匆罷了。

理解:徘徊罷了

匆匆罷了

問一問自己,能做些什麼

問一問自己想問的人能做些什麼

寫話練習:在逝去如飛的日子裏,我能做____________,我能做______________,我還能做_____________.

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雪,被初陽蒸融了,我留着些什麼呢?我何曾有着些像遊絲樣的痕跡呢?

理解畫橫線部分,體會作者感情。

仿寫:過去的日子如___________,被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被__________.

反覆吟讀,說說自己的感想。

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爲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思考:日子爲什麼一去不復返?用書本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四、品讀好句,感悟文采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

品讀第三自然段,看看哪些寫法值得你學習,你也來一兩句。

五、綜合活動:與時間老人真情告白。

教學設計方案11

【教學目標】

1、體會戰爭的殘酷和追求和平的人們之間的深厚感情。

2、透過行爲體悟人性的本質。

3、領會細節描寫的藝術效果。

【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導入

上學期我們曾做過一篇課外閱讀:講的是一對德國兵到一戶被佔領的農家去,那家的女主人正巧是一個地下黨。於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激烈戰爭呈現在我們的面前。哪位同學能向我們概述一下這段故事?

學生講故事。

今天我們學習的蠟燭的故事發生在二戰結束前一年,當時的德國法西斯已經處於兵敗如山倒之際,但是有戰鬥就有犧牲,我們一起看看這裏的蠟燭發揮什麼作用。

二、整體感知

1、作者:西蒙諾夫,蘇聯作家,生於軍官家庭。

2、翻譯者:茅盾,我國著名文學家,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鋪子》等。

3、檢查預習,掃清字詞障礙。

4、閱讀課文,找出並朗讀最令你感動的.一個片段。結合這些片段,說說對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的理解。

5、再讀課文,體會細節描寫所體現的深層含義。啓發學生抓住關鍵詞語,在假設,比較中品味。

⑴爲什麼要對蠟燭的來歷做補充說明?

⑵多次提到老婦人的圍巾,這條黑色的圍巾有什麼特殊意味?

⑶“在方場上,老婦人的蠟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契柯拉耶夫的墳頭”,同原句比較,品位原句好在那裏?

6、品讀文中意味深長的句子和場景的意蘊:

⑴如果你是尋找契柯拉耶夫屍身的士兵之一,看到老婦人在戰友墳前續上新蠟燭,你會有哪些心理活動?

⑵“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着,正象一個母親的眼淚,正象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遠不朽。”這兩句話意味深長,結合對課文的理解,說說它們的含義。

⑶文章中老婦人始終沒有說一句話,豐富的內心活動都是通過她的動作表現出來的。揣摩文章倒數第四段,設想一下老婦人的心理活動,用一兩百字寫下來。

7、課時小結。

8、佈置作業:

⑴找出你認爲最感人的細節描寫;學習這種極力渲染的描寫方法,

⑵探討蠟燭在文中的作用和象徵意義。

教學設計方案12

一、教材分析

《燕子》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鄭振鐸先生的一篇寫景狀物的散文佳作,本文語言清新明快,描寫準確生動。燕子活潑可愛的外形特點、追趕春天的候鳥習性、輕快靈活的飛行姿態、文靜優雅的休息場面,都一一躍然紙上,動靜結合、有聲有色,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燕子的喜愛之情。

課文共四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燕子活潑可愛的樣子。第二自然段寫燕子在春光爛漫時從南方趕來了,爲春光增添了許多生趣。第三自然段寫燕子在天空中、湖面上飛行。第四自然段寫燕子落在電線上休息。課文插圖意境優美,有利於配合課文進行朗讀和背誦訓練。

二、教學設計

1、刪減替換,感知燕子的外形美

課文第一自然段作者用簡潔明快的語言準確生動地描寫了燕子活潑可愛的外形特點。爲了讓學生真切地感知燕子美麗的外形,我先讓學生細讀課文,再閉上眼睛想象課文中描寫的燕子,讓燕子在自己的腦海中浮現出來。在學生初步感知了燕子的外形美的基礎上,我又讓學生對比老師讀的內容和課文中的內容的不同,通過對修飾成分的刪減,讓學生體會語言的準確性。第二個層次讓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積累進行替換比較,再次感悟到描寫外形要抓住特徵這一寫作方法。通過這樣幾個層次的教學設計,然後讓學生把感受到的燕子優美的外形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培養了學生透過文字對美的感知力。

2、咬文嚼字,品味燕子的動態美

課文第三自然段作者通過斜、掠、沾等幾個動詞十分準確傳神地寫出了燕子優美的飛行姿態。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這幾個動詞反覆咀嚼體會,感悟燕子飛行時的優美姿態。

首先,我讓學生細讀課文,感知這一自然段的內容,然後讓學生回到課文中去,找出有關的句子慢慢品讀,看看能體會到什麼?在學生的交流中我把斜、掠、沾板書在黑板上引導學生品詞。斜字寫出了燕子飛行時的什麼?掠過在字典裏是怎麼解釋的?輕聲讀讀句子,再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從斜着、掠過這兩個詞中你體會到什麼?(經過老師的點撥和細讀想象,學生領悟到了燕子斜着身子飛掠的優美姿態。)那麼沾能換個詞嗎?(碰、撞)那作者爲什麼不用碰、撞而要用沾字呢?(通過比較、品味,學生感悟到了沾字十分準確地寫出了燕子飛行之輕,體會到了作者用詞之精確,同時學生在咬文嚼字的過程中也深深地體會到了燕子飛行時姿態的優美。)學生領悟之後再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增加領悟的效果。

咬文嚼字是品味課文內涵的有效方法之一。通過咬文嚼字,反覆誦讀,使學生充分感悟到了燕子飛行時的動態之美,培養了學生對美的感悟力。

3、運用想象,欣賞燕子的靜態美

課文第四自然段描寫了燕子歇息時與春天景色互相映襯的美麗畫面。文中把燕子落在電線杆上歇息的情景比喻成五線譜,學生較難理解。我在教學中先讓學生說說燕子飛倦了怎樣休息?啓發學生想象:對照一下插圖,再閉上眼想象,遠遠地看去,落在電線杆上的燕子變成了什麼?那幾根電線呢?書上哪個詞表示出了看不清楚?誰能把它畫出來?一位學生在黑板上先畫了幾根若有若無的細線,又在細線上畫了幾個小黑點。我隨手在畫上添了幾根線,把學生畫的小黑點連成了一組五線譜。問:這像什麼?幾隻燕子變成什麼了?仔細讀讀句子,品味一下,聯繫剛纔想到的,又能體會到什麼?再閉上眼睛,把爛漫無比的春天和燕子歇息時的情景聯繫起來,你的眼前出現了一幅什麼樣的畫面?

通過想象,學生不僅感悟到了燕子歇息時的靜態美,而且領悟到了活潑可愛的燕子與春天景色互相映襯的美麗意境,培養了學生對美的欣賞與鑑別的能力,而這也正是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

三、課後反思

本文語言清新明快,描寫準確生動。燕子可愛的外形、飛行的輕快、休息時的優雅,都一一躍然紙上,字裏行間流露出了對春天的喜愛和燕子的喜愛之情。我在教學中作了以下一些嘗試:

1、充分利用多媒體再現課文所描繪的場景,促教學的'形象性。由於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對於直觀的表象更具吸引力,更易於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我在教學一開始,就爲學生播放了一段明媚春光的錄相,學生觀看後都不由自主地發出陣陣讚歎:這真是一個爛漫無比的春天呀!在教學中,我又播放了燕子飛行和休息時的情景,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燕子飛行的輕快和休息時的悠閒。又如:在引導學生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時,學生通過多媒體展示的燕子在電線上休息的情景,再通過合理的想象,一下子就領悟到了作者爲什麼說像五線譜。這樣,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分析,讓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讀懂了課文。

2、充分突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促教學的自主性。在本課教學中,能做到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儘可能地創設條件,提供了各種吸引學生個體學習、自主參與的機會。如:在觀賞了春天美景以後,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並通過自學的方式,從文中找到反映春天爛漫的詞句,通過朗讀來感悟到春天的美麗和充滿的勃勃生機。在學生學習第二段課文時,讓學生自己來說說你是從哪兒看出燕子飛行的輕快的?並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這樣,學生就能比較靈活地說出自己獨特的見解,有利於學生個性的展示。

3、不斷豐富學生想象,鏈接生活實際,促學生的語言積累。這篇課文是有名的散文,要讀懂它,必須要與生活聯繫起來學,才能學得靈活,覺得透徹。如:在理解趕集一詞時,我讓學生先說說自己去趕集時的感受,再想想課文中是說誰趕集?爲什麼這樣說呢?學生通過與生活聯繫,一下子就明白了春天花開之多,給人以熱鬧的感覺。在學生觀賞了春天美景之後,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談談你還可以用哪些詞語來讚美春天;在讓學生感受春風、春雨的柔美和燕子的活潑可愛時,讓學生聯繫已學到的一些古詩詞來說說。學生的思路一下子就打開了。

教學設計方案13

(一)知識教學點

1、給加點字注音。

差使 狼藉 簌簌 迂腐 躊躇 試 頹唐 瑣屑 舉箸

2、理解下列詞語的含義。

狼藉 慘淡 勾留 變賣典質 賦閒 蹣跚 頹唐 觸目傷懷

不能自已 情鬱於中 瑣屑

(二)能力訓練點

1、 體會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徵,選擇最佳角度命題立意、組織材料的寫作方法。

2、 學習本文樸實自然的語言。

(三)德育滲透點

體會文中所表現的父子之間的深厚感情,理解語文與家庭生活的關係。

重點、難點

1、 樸實而飽含深情的語言是本文的教學重點;課文第二、三段對錶達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難點。

2、 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反覆的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樸實的語言所包含的深情厚意的理解;分析課文可按內容結構-語言的順序由淺入深的進行。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明確目標

1、 掃除文字障礙,瞭解課文內容。

2、 指導學生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

3、 劃分段落層次、歸納中心意思;理解二、三兩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一、導入新課:

談到中國現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談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本文寫於1925年10月,是一篇回憶性散文,發表在當時的《文學週刊》上。文章發表後,廣爲傳誦,並一直作爲語文教材。當年,朱自清先生逝世後,有些中學生拿着報紙悲痛的說: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可見本文的影響之大。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朱自清先生這篇著名散文《背影》

教師備註

二、教學新課

1、學生閱讀課文,、詞典解決生字詞問題。

2、範讀課文(要求:聽準字音,體會感情,理解部分詞語的含義。)

3、學生速讀課文,討論問題。

(1)本文爲什麼以《背影》爲題?(背影是全文的寫作線索,又是文章題旨得以集中反映的所在。)

(2)文中出現幾次背影?着重寫的是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看見的背影?表現了父子之間什麼樣的感情?

(文中四次寫背影。開頭寫難忘背影,送別一段兩次寫背影,結尾憶背影。着重寫的是在車站看見父親爬月臺買橘子時的背影。表現了父親對兒子深摯的愛,抒發了作者對父親深切的思念。)中心思想

(3)本文以背影爲線索,以車站送別爲中心展開。請同學們劃分段落層次並概括段意層意。

第一部份(1)開篇點題,最難忘父親的背影

第二部分(26)追憶與父親在車站離別的情景,具體寫背影,表現父親的愛子之情。

第一層(2、3)寫送別時的家境,爲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

第二層(4、5)寫離別前父親對我的細心關照,爲寫背影作鋪墊。

第三層(6)描寫父親過鐵道買橘子時的背影,表現父親的愛子深情。

第三部分(7)寫別後思念,再現背影,抒發深切的思念之情。

(4)學生分段朗讀課文,加深體會中心。

(5)理解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本文是通過寫我與父親在車站離別,表現父親的愛子之情的,爲什麼又要寫與此似無多大關係的第二、三段呢?

教師備註

這兩段寫父子離別時的家庭境況,爲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爲突出父親的愛子之情作鋪墊。當時,祖母去世,父親失業,禍不單行。父親還帳缺錢,只好變賣典質;辦喪事要用錢,只好再去借錢。家中境況可想而知。喪失一畢,父親又要離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父親揹着沉重的精神負擔,還細緻入微的光照兒子就更爲感人。

教師備註

小 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掃除了文字障礙,分析了段落層次並概括了中心意思,弄清了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真摯無私的。這種愛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年,子女對這種感情當時難以體會到的,父母的疼愛之情是否感動過你?這種感情是體現在父母的之言片語中,還是隱含在父母的神情語氣裏?是通過某個動作的流露,還是通過某個身體形態的表現。父母疼愛子女的細節,使我們終生難忘。老一輩這種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的感動和激勵着一代一代年輕人。

佈置作業

1、朗讀課文,反覆朗讀第六自然段。

2、熟記生字的讀音、寫法和含義,並組詞造句。

3、尋找父母對自己的疼愛之處。認真體會父母的愛子(女)之情。

達 標 測 試 一、給下面加點字選擇正確的義項。

1、觸目傷懷 ( )

A、心裏 B、懷抱 C、懷疑 D、胸膛

2、不能自已 ( )

A、自己 B、停止 C、控制 D、已經

二、見練習冊基礎知識部分

第二課時

明確目標 1、 抓住背影這一感情的聚焦點展示人物心靈的寫法。

2、 領會樸實的語言風格。

3、體會文章表現的父子深情。

第一部分:開篇點題。思念父親,作者最難忘懷的是什麼?(父親的背影。)在不能忘記前加一個最字,表明什麼?(表明背影在我心中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就記敘的順序來說第一段屬於什麼寫法?(採用倒敘的手法)

第二部分:追憶往事,作者最主要追憶的是哪一件往事呢?(買橘送別,描繪背影)

下面我們來看第一自然段:這段文字主要寫什麼內容?(祖母去世,父親賦閒,家境慘淡。字裏行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這一段中有一處寫我第一次流淚,我這一次流淚是爲了什麼呢?(是因禍不單行而悲傷流淚)

那麼父親在我流淚時是怎麼說的呢?是以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父親說這句話是因爲真的有了什麼好的.解決家庭困難的辦法了嗎?不是。那爲什麼父親還要這樣說呢?(是父親怕我傷心過度而對我進行安慰。是父親體貼、勸慰兒子的表現。)

父親的心情本來也很難過,卻反過來勸慰我,這表現了什麼呢?(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的疼愛)

下面我們來研讀第三自然段: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遊逛,勾留了一日;爲什麼只寫這一句?不寫行不行?(這一句與文章主旨關係不大,所以沒有具體寫,而一筆帶過。這一句交代了作者的行程,所以不能不寫。)

教師備註

下面請同學們注意一些重點詞語:說定改用說過可以不可以?爲什麼?(改爲說過似乎也通,但遜色多了。說過是隨便說說,說定是已經確定不送了。與後文的送相聯繫很好的表現出父親當時的矛盾心情。

熟識一詞說明父親囑託的這個茶房該是靠得住的;再三囑咐,表明囑咐茶房遍數之多,不厭其煩,反覆交代,唯恐茶房有半點疏漏;甚是仔細,表明囑咐內容之詳細,把送行中應該注意的細微末節都提到了。(這些詞語,強調說明父親已經爲兒子作了極其精細、周密的考慮和安排,字裏行間表達了父親的愛子之心。)

即便是父親爲兒子作了極其精細周密的考慮和安排可還是去送了。下面我們來看父親送兒子到車站這一段。請同學們找出父親爲兒子做了些什麼事。照看行李、講價錢、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囑咐我、囑咐茶房。(作者通過這些描繪突出了父親對我的體貼關懷。一個慈父的形象躍然紙上。)

作者對父親的體貼關懷是不是理解呢?不理解。文中哪些句子表明對父親的不理解?(總覺得他說話不太漂亮我心裏暗笑他的迂)

作者在本段中運用了反語的修辭方法,表明事後醒悟時的自責。請同學們找出這樣的句子.(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那時真是太聰明瞭!)太聰明就是一點也不聰明的意思,因爲當時只知道批評父親的行爲而不能過體貼父親的心情。

在這一部分裏,父親對兒子的體貼關懷已經是無微不至了,可這還遠遠不過,父親又爲兒子做了什麼事情呢?

下面我們重點來分析課文的第三層。上堂課我們分析過這一層寫的是什麼內容?表現了什麼?(父親爲我買橘子,表現父親的愛子之情)。下面我們齊讀一遍這一段,分析一下這一段中哪些詞句寫得好,能讓你感動,爲什麼?

作者在寫父親買橘子之前先寫賣橘子的地點、這條路的情況,又強調了父親是個胖子,這有什麼作用呢?(主要表現父親買橘子的艱難,從而突出了父親對兒子的疼愛。)

教師備註

這一段中寫父親背影的詞句最富於表現力。先寫看見父親的服裝,勾畫了一個大體的外貌。這段外貌描寫中主要突出了一個黑色,這是爲什麼?(家中親人去世,同時也給人壓抑、凝重的感覺。)

寫父親在平地上走路,就用了蹣跚,可見步履的不便。寫父親買橘子的一路上又幾個動詞用的最好同學們把它們找出來。(探、攀、縮、傾)同學們說說這幾個動詞爲什麼寫得好?

慢慢探身下去爲什麼可以寫成跳下去?用探表明父親體胖動作不靈便,下鐵道小心翼翼。

兩手的動作用攀這個詞既寫出了月臺的高度,又可以想象到父親爬月臺時的吃力。

兩腳的動作用一個縮字,說明兩腳無處可蹬,把怎樣爬法寫得更細緻了。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一動作描寫,細膩而簡練,給人一個過程的動態,調動讀者的想象力去豐富這種形象,把父親爬月臺時的艱難動作寫得栩栩如生。

我們在寫作文的時候,也要注意選用最恰當的詞語來表達。

當看到父親此時此刻的背影我的反應時什麼?(第二次流下了眼淚)作者爲什麼第二次流淚呢?(這是感動的淚,同時也是悔恨、慚愧的淚。)

既然感動得流了淚,爲什麼要趕緊擦乾,怕父親看見,也怕別人看見呢?(怕父親見我流淚而傷心,怕別人看見難爲情。)

這是全文第二次寫父親的背影,那麼第三次寫背影是在哪裏呢?

看到父親的背影我第三次流下了淚,這也同樣是感動的淚,離別傷感的淚。

第三部分:懷念父親,再憶背影。請一名同學把第三部分朗讀一遍。

這一段文字是對父親背影的深化。它一方面起到了和開頭氣氛、請調相呼應的作用,反映出父親生活道路的坎坷,另一方面繼續加深背影的形象。父親晚年,境況不好,年老體弱,不能像過去那樣爲兒子奔走操勞,但他那顆疼愛兒子、關心兒子的心沒變。

教師備註

結尾再現父親的背影,是兒子親眼看到父親的背影了嗎?不是,這是兒子心中的背影,意念中的背影。面對這個背影兒子第四次流下了眼淚,這是思念之淚,這是傷心之淚。 教師備註

板書設計 一、開篇點題,難忘背影

黑色的背影

1、賣橘子的背影 蹣跚的背影

二、追憶往事,描繪背影 艱難努力的背影

2、離別的背影

三、懷念父親,再憶背影

小 結

這篇散文以樸實的語言,真切表達了父親間深厚的感情。作者以背影爲貫穿全文的線索,先作鋪墊,後到高潮,感情自然。全文結構合理,思路清晰,是一篇典範的敘事散文。也同時使同學們學習寫作的一篇範例。

教學設計方案14

一、活動目標:

1、嘗試用多種摺疊、泡染的方法染紙,感受染紙活動的樂趣。

2、體驗不同折法染紙產生的色彩、圖案變化,感受對稱美。

3、嘗試重疊暈染的效果,感受深色能遮蓋淺色的顏色特性。

二、活動準備:

盤子、顏料、紙巾若干。

三、指導要點:

1、活動重點:積極參與染紙活動,嘗試用多種摺疊、泡染的方法染紙,感受其樂趣。

2、活動難點:嘗試重疊暈染的效果,感受深色能遮蓋淺色的顏色特性。

3、指導要點:引導幼兒觀察不同折法染紙所產生的奇妙變化,掌握染紙的摺疊、泡染等方法。

四、活動過程:

1、感知欣賞,激發幼兒的興趣。

(1)欣賞印染作品。

交流:你們看到了什麼?這些圖案像什麼?每件作品中圖案都一樣嗎?這些圖案的排列有什麼規律?

(2)感受色彩、圖案的對稱美。

2、談話討論,引導幼兒觀察美麗的印染作品。

(1)這些美妙的圖案是怎樣變化出來的?

(2)爲什麼它們是對稱的?

(3)我們怎樣才能染出不同的顏色、圖案?

3、嘗試創作,鼓勵幼兒大膽用多種摺疊、泡染的方法進行染紙活動。

(1)先將紙摺疊,把需要染色的部分泡入顏料中,感受紙泡在顏料中的'長短與染色面積大小的關係。

(2)泡染的面積大,泡染在顏料中的時間就要長;反之,泡染的時間要短些。

(3)染好後慢慢將紙打開,平放在舊報紙上晾乾。

4、觀看重疊暈染效果,嘗試進行重疊暈染。

(1)嘗試重疊泡染,感受同一部分先後泡染在不同顏色中會產生奇妙的色彩變化。

(2)爲了避免後染的顏色完全遮蓋先染的色,第二次染色可以不要泡染太深,時間簡短些。

5、請幼兒自由嘗試多種泡染方法,並討論自己的心得體會,感受到深色能遮蓋淺色的顏色特性。

6、分享交流。(延伸活動)

(1)將幼兒作品放置在展覽區中。

(2)請小朋友互相欣賞並向同伴介紹自己的染紙方法,感受染紙的藝術美。

教學設計方案15

【教學目標】

1、對“棗兒”這一具體事物及劇中情節,語言加以泛化、深化、理解象徵意義。

2、體會有象徵意味的臺詞

3、理解劇中人物的親情,思考現代人的生活追求。

【教學重點】

揣摩情節、語言。

【教學難點】

理解劇中象徵意義。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現實社會中,人們邁步奔小康,在農村不少家庭主要勞動力涌入城市生活,爲城市建設作出貢獻,同時也使自家走上富裕之路,然而進步的同時也產生了新的現象,留守家園的老人和孩子,在無盡的思念中生活,他們怎樣寄託這種思念呢?讓我們一同走進戲劇小品《棗兒》。

二、整體感知

1、概述古詩情節:

在鄉間一棵掛滿了紅棗的老樹下,一位老人遇到一個撿棗的男子,一老一少的交談,吐露了老人對兒子的思念,也表露了兒子對父親的盼望,他們滿懷親情呼喚各自的親人迴歸故鄉,反映社會變遷。

2、本文把時空集中在什麼地方?“棗兒”在全文中有什麼作用?

紅棗兒樹下,老人思念親人的場景交待,棗樹爲背景,“棗兒”是全劇的標題,並以“棗兒”貫徹全文,老人和孩子以“棗兒”進行對話,展開情節。

3、老人有幾次回憶起棗兒小時候的事?他對男孩又是什麼態度?他的這些回憶和態度反映出一種什麼樣的心態?作者借“棗兒”表達什麼思想?

⑴ 兒子“棗兒”一名的來歷;兒子摘棗兒竟然尿了老人一脖子;兒子在棗兒樹下尿尿。

⑵ 老人十分疼愛男孩。

⑶ 老人思念兒子,在男孩身上折射對兒子的`愛。

⑷ 作者是借“棗兒”傳達親情,表現對親人的思念。

4、劇中人物各是什麼樣的人?

老人:老一輩農民滿懷親情,富有愛心,念舊而傳統,有希望有失落。

男孩:新生一代(農村)思念親人,好奇懂事、純真可愛。

5、“棗兒有什麼象徵意義?

“棗兒”是親情的象徵,是故鄉的傳統生活和精神家園的象徵。

三、課堂小結

四、佈置作業

【板書】

背景:棗樹下童謠聲親情

人物:老人:老一輩農民、親情、愛心

男孩:新生一代好奇懂事

棗兒:象徵親情、故鄉、精神家園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